【關(guān)鍵詞】品德課;反面素材;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01-0067-01
生活性、綜合性和開放性,是品德課程的基本性質(zhì)。隨著道德教育要回歸生活這一理念的普及,教育工作者們普遍認為學校教育應該反映真實的社會生活,不能一味展示現(xiàn)實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否則難以得到學生的認同。但是,小學生年齡較小,思維水平、分析判斷能力都很有限,對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很難有正確的價值判斷。反面素材雖然能發(fā)人深省,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也可能帶來負面影響,甚至給學生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那么,如何正確地使用反面素材,充分發(fā)揮其特殊的教育價值呢?
1.選?。翰灰四脕碇髁x。
在選用反面素材時要注意時空的距離,盡量在學生的實際生活或者當下的社會熱點問題中進行選擇。其次,由于其內(nèi)容的特殊性,在呈現(xiàn)反面素材中的暴力、血腥、恐怖的場面時不宜過分直觀,否則會給學生帶來不安、恐懼、自卑、憎恨等心理,甚至造成身心傷害。一般來說,將反面素材運用到教學中需要經(jīng)過藝術(shù)化地處理,或是刪除一些鏡頭,或是將視頻改為靜止的圖片。另外,如果在教學中呈現(xiàn)的反面素材是來自班上學生的生活實際,出于對學生自尊心的保護,不宜直接指名道姓。
2.呈現(xiàn):不宜輕易模擬。
使用反面素材時不能為了追求直觀、形象,而輕易進行模擬再現(xiàn),尤其是讓我們的教育對象去模擬表演。因為模擬再現(xiàn)的情境畢竟與現(xiàn)實有所出入,會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而一旦失去真實性,就會使學生對教育產(chǎn)生懷疑,難以獲得預期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反面素材所表現(xiàn)的多為事物不幸、消極、不健康、錯誤的一面,讓受教育者去表演和模仿這些行為,很容易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負面影響。
3.回歸:不能只求表面效應。
有不少品德教師為了追求所謂的“課堂高潮”,愛用反面素材來刺激學生的感官,從而激起某種情緒。激動過后,感動過后,仔細反思其實什么都不曾留下。它應該在震撼心靈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學生去反思、去追問。這才能使上述反面素材的作用得到真正發(fā)揮,使學生情感上有震動,思想上有啟發(fā),認識上有提高,行為上有跟進。
綜上所述,品德課堂要堅持以學生為本,以正面教育為主,又要恰當發(fā)揮反面素材震撼心靈、發(fā)人深省、提高認識、增強辨別能力的作用,同時還要有效地避免其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讓品德與社會課程真正成為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成為傳遞正能量的重要陣地。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中小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