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君
(商洛學院商洛文化暨賈平凹研究中心,陜西商洛726000)
賈平凹作品“走出去”策略研究
馮麗君
(商洛學院商洛文化暨賈平凹研究中心,陜西商洛726000)
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zhàn)略背景下,賈平凹作品“走出去”對促進中國文化的弘揚和傳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于賈平凹作品的譯介,政府要加大投資和宣傳力度,吸引國內外知名翻譯家通力合作,并做好譯本的發(fā)行和宣傳工作。
文化;賈平凹作品;譯介
賈平凹是中國現當代文壇巨匠,是中國當代最具創(chuàng)新精神和影響力的作家。在中國現當代文壇上,賈平凹可以說同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齊名。但是在世界文壇上,賈平凹及其作品的影響力卻非常有限。盡管在國際上賈平凹也獲得了一些榮譽,如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法國費美娜文學獎、法蘭西文學藝術最高榮譽獎等,但是賈平凹作品在西方國家的翻譯和傳播還遠遠不夠。在“文化強國”和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時代背景下,賈平凹作品在西方國家的翻譯和傳播應該成為中國文學走出去的重要戰(zhàn)略之一。同時,賈平凹作品中蘊含著濃郁的陜西民俗和文化特征,賈平凹作品在國外的譯介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地方文化在國外的傳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分析賈平凹作品在西方國家譯介和傳播的意義和現狀,提出適合賈平凹作品走出去之譯介策略。
在當今國際化發(fā)展的大局勢下,國與國之間文化交流是展示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契機。中國近幾年在文化交流方面存在的問題是引進來的過多,走出去的過少,造成文化交流的不平衡。因此,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文化強國”關鍵就是弘揚中國文化,即中國文化走出去。翻譯是文化溝通的橋梁,中國文化走出去首先是翻譯問題[1]。2012年12月6日,全國翻譯工作座談會在北京人大會議中心舉辦,會議的主題就是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與翻譯工作。中國翻譯協會名譽會長唐家璇在會上發(fā)言指出翻譯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手段,“與時俱進地不斷加強和提高翻譯工作,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必然要求”[2]10。而目前中國在翻譯工作上存在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嚴重不平衡,特別是在文學翻譯方面,“中國高端翻譯人才,尤其是優(yōu)秀中譯外人才的缺乏已經成為制約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瓶頸之一”[2]10。因此,目前中國翻譯界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加強對外翻譯。
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之所以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除了莫言本人深厚的文學功底和運用精湛的文學創(chuàng)作技巧外,翻譯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近十年來,中國作家中莫言的作品翻譯成外文的最多,翻譯水平也最高[3]。賈平凹同莫言一樣都是我國現當代文壇巨匠,在國內兩位作家的成就和影響不相上下。賈平凹是一位非常多產的作家,從1974年開始發(fā)表作品到今天,賈平凹所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已有十余部,中短篇小說、散文和詩歌集也有幾十卷,目前已出版的作品版本有300多種。其作品數量之多,在國內的影響力之大,是一般作家難以比擬的。但是賈平凹作品在西方國家的影響卻相對有限,主要是因為其作品在英語國家的譯介非常有限。
到目前為止,賈平凹翻譯成英文的作品還不到十分之一。根據筆者的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賈平凹作品被譯成英文并已經出版發(fā)行的包括散文10多篇,中短篇小說20多篇,長篇小說有《浮躁》和《古堡》2部,由西北大學胡宗鋒教授與外籍教師羅賓合作英譯的賈平凹長篇小說《廢都》已經完成,即將出版。
最早開始英譯賈平凹作品的是中國文化部和外交部聯合創(chuàng)辦的國家級刊物《中國文學》,該期刊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早向國外介紹中國文學的雜志。期刊從1951年創(chuàng)刊到2001年???0年間,為賈平凹作品的對外傳播立下了汗馬功勞。英文版的《中國文學》向英美國家譯介了很多賈平凹作品。但由于期刊篇幅所限,對賈平凹作品主要譯介的是一些中短篇小說,如1978年第3期的《果林里》(The Young Man and His Apprentice)和《幫活》(A Helping Hand);1979年第4期的《滿月兒》(Two Sisters)和第6期的《端陽》(Duan Yang);1980年第11期的《林曲》(The Song of the Forest),1983年第7期的《七巧兒》(Qiqiao'er)和《鴿子》(Shasha and the Pigeons),1987年第2期的《蒿子梅》(Artenesia);1993年第2期的《我的小桃樹》(My Little Peach Tree)《秦腔》(Qinqiang)等。
1981年,《中國文學》的主編楊憲益先生倡議出版“熊貓”叢書,該叢書將《中國文學》雜志上已經譯載過但還沒有出過書的作品結集出版,并增加一些新譯的作品。英譯本的“熊貓叢書”系列出版了賈平凹的兩部作品集《天狗》(The Heavenly Hound)[4]和《晚雨》(The Heavenly Rain)[5],以及一部散文集《老西安:廢都斜陽》(Old Xi'an:Evening Glow of an Imperial City)[6]。
此外,國內出版的賈平凹作品英譯本還有《賈平凹小說選》[7]以及一些中短篇小說英譯本,如1989年《最好的中國故事》(Best Chinese Stories)[8]和1991年的《時機還未成熟:當代中國最好的作家及作品》(The Time Is Not Yet Ripe: Contemporary China's Best Writers and Their Stories)收入了《火紙》(Touch Paper)[9],1993年出版的《當代中國文學主題》(Them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中收入了賈平凹的《天狗》(Heavenly Hound)[10]。
賈平凹作品英譯的另外一種渠道是由國外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一些譯本。這些英譯本主要是國外的一些漢學家或華裔學者對賈平凹作品的翻譯,譯作也主要是賈平凹的中短篇小說和散文作品。例如著名的英美文學研究家和翻譯家朱虹教授英譯并在1998年于美國出版的《中國西部》(The Chinese Western)[11]里收錄了賈平凹的《人極》(A Family Chronicle of a Wooden Bowl Maker)和《木碗世家》(How Much Can a Man Bear?)。德國漢學家馬漢茂等編譯的《當代中國作家自畫像》(Modern Chinese Writers:Self-Portrayals)[12]中收入了賈平凹的《即便是在商州生活也在變》(Life is Changing,Even in Hilly Shangzhou),同時漢學家吳漠訂編譯的《20世紀中國散文譯作》(20th Century Chinese Essays in Translation)[13]中收錄了賈平凹的《月跡》(Moon Traces)、《丑石》(The Ugly Rock)、《奕人》(Chess Plays)等的中英對照本。此外還有一些由中國學者翻譯西方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譯本,如西北大學的胡宗鋒和劉曉峰兩位教授合作英譯的賈平凹中篇小說《黑氏》(The Country Wife)[14]2010年發(fā)表在美國期刊《新文學》(New Literature)上。賈平凹的短篇小說《餃子館》(Dumpling Restaurant)[15]和《獵人》(The Hunter)[16]的英譯本也于2012年在美國出版。其中美國漢學家葛浩文英譯的《浮躁》(Turbulence)[17]是目前賈平凹作品在西方國家翻譯成就最高、最受讀者歡迎的英譯本,1988年該譯本為賈平凹贏得了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
從賈平凹作品的英譯情況來看,賈平凹作品的英譯主要集中在其早期創(chuàng)作的一些中短篇小說和散文上,譯本大多數是2000年以前出版發(fā)表的選刊,很少有成系列的譯本或單譯本。賈平凹的長篇小說翻譯成英文并在國外廣泛發(fā)行的只有《浮躁》和《古堡》(The Castle)[18]。作為我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賈平凹的代表作品《廢都》《秦腔》《高老莊》《老生》等至今仍缺乏有影響力的英譯本,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秴⒖枷ⅰ否v紐約記者張熠檸最近在紐約幾家比較有代表性的書店發(fā)現,英譯版的中國文學在美國比較暢銷的除了四大名著之外,現當代文學英譯本主要有莫言、余華、劉慈欣等的作品,未曾見到有賈平凹作品的英譯本[19]。作為中國現當代文壇巨匠,賈平凹的作品在英語國家的譯介和傳播竟然如此匱乏??梢姡Z平凹作品譯介是個亟需關注和研究的問題。
(一)加大政府的投資和宣傳力度
漢英翻譯是中國翻譯的瓶頸,也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瓶頸之一。中國要想實現文化強國的戰(zhàn)略,真正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翻譯,特別是文學作品的翻譯作用不可忽略,尤其是要突破漢譯英的這個瓶頸。目前,中國高校學翻譯的學生很多,但真正能成為翻譯人才的并不多,而且在中國的翻譯界很多權威的翻譯家都是英譯漢的專家,翻譯的成果也都是英譯漢方面的,真正漢譯英的專家和人才比較少,比較有份量的漢譯英成果更少[2]10。很多中國的翻譯家之所以不愿意從事漢譯英翻譯工作是因為漢譯英需要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翻譯出來的成果在國外有時候還很難發(fā)行。要想改變這一現狀,筆者認為政府機構應該加大對各高校漢譯英翻譯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支持和投資力度,同時對從事漢英翻譯的學者和翻譯家給予更多的資金支持和政策優(yōu)惠,從而激勵更多的專家和學者去從事漢譯英工作,讓中國文學能夠早日走出去。
對于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翻譯活動,“政府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非常重要,其政策直接引導著整個翻譯活動大方向,其決策對整個翻譯活動和對外傳播活動起著關鍵作用”[20]。一直以來,文學翻譯基本上都是由學術出版機構出版發(fā)行,這使得在國外“中國文學始終被歸在學術化、專業(yè)化的角落”,普通讀者對中國文學接觸少,了解更少,很難實現中國文學在國外的廣泛傳播。筆者認為,文學翻譯不應該僅僅是學術交流,特別是在當今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zhàn)略下,文學翻譯承擔著弘揚和傳播中國文化的重任[21]。文學作品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像賈平凹這類作家,除了作家本身具有很深的文學功底和素養(yǎng),其作品中還包含著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對其作品在國外的譯介將會極大促進地方文化在國外的傳播。
國外讀者閱讀中國作品的目的不僅僅只是搞學術研究,很多國外讀者希望通過閱讀中國作品來了解中國文化、歷史和現實等。正如翻譯家葛浩文所言:“美國讀者希望有更多的中國作品被翻譯過來,他們認為能通過文學來看看中國的現實”[22]。因此,文學翻譯工作不僅僅是學術出版機構的責任,更是政府機構實現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核心內容。賈平凹作為中國現代文學代表作家,其作品又具有濃郁的陜西地方文化特色,可見,賈平凹作品的英譯對于中國文學走出去,陜西文化走出去都將會產生很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建議地方政府把賈平凹作品的翻譯列為重點投資項目,加大投資和宣傳力度,吸引國內外主流出版社參與合作,保證翻譯的質量和譯本的發(fā)行。
(二)加強中外翻譯者的合作
賈平凹是一位地方色彩很濃的鄉(xiāng)土作家。賈平凹的作品中充滿了地方文化和方言特色,對于不熟悉商州文化和方言的翻譯家來說,不僅理解是個問題,找到恰當的英文表達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要想翻譯好賈平凹的作品,一方面要非常熟悉賈平凹作品中慣用的商州方言,另一方面要有深厚的英文功底。一般的翻譯家很難具備這兩方面優(yōu)勢,除非是從小在陜西長大又有一定海外學習和生活背景的翻譯家。這也說明了為什么國內翻譯家翻譯出的作品在國外不暢銷,而國外翻譯家翻譯的賈平凹作品卻存在著文化缺失的遺憾。即使是著名的翻譯家葛浩文英譯的《浮躁》也有因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讀[23],所以要想讓賈平凹的作品真正走出去,最好的方法是國內外出版社聯合,由中外翻譯家組成翻譯團隊合作進行,這樣既可以保證原文本中方言的正確理解,同時,又能使譯文被英語國家的讀者所接受。這種中西合璧的翻譯模式對于譯前的文本選擇、原文理解、翻譯策略,以及譯后的編輯校對、出版發(fā)行、流通傳播等都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美國著名的翻譯學家葛浩文是目前英譯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成就最多、最具影響力的翻譯家之一。到目前為止,他已經翻譯了包括莫言、賈平凹等20多位作家的40多部作品,但是葛浩文也不是孤軍奮戰(zhàn),他的多部譯作,包括部分獲獎作品,都是與他的夫人——臺灣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化研究的林麗君(Sylvia Li-chun Lin)教授合作完成的。他們的翻譯團隊被稱作中西合璧的翻譯“夢之隊”。葛浩文承認即便是他自己單獨署名的翻譯作品,每次也必定要請林麗君教授先審閱,修訂錯譯漏譯或者提出修改意見之后,才會交給編輯。林麗君教授也認為合作翻譯可以在各個方面為譯文帶來益處[24]。
可見,中西方翻譯家合作翻譯是翻譯文學作品較為理想的一種方式。特別是翻譯像賈平凹這類地方色彩很濃的作家作品時,中西合璧的翻譯模式更是最佳選擇。因為,中方翻譯家能夠較好地體會賈平凹作品中地方文化特色和方言詞匯所要表達的意義和感情色彩,而西方翻譯家相比較來說更熟悉西方語言,因此能更快更準確地找到恰當的譯文。由西北大學教授胡宗鋒和英國學者羅賓博士組成的翻譯團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們共同歷時三年英譯的《廢都》已基本完成,很快會出版發(fā)行[25]。胡宗鋒教授在2014年“賈平凹與中國當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上,同羅賓博士講述了他們合作翻譯的一些經歷。筆者詢問他有關翻譯賈平凹作品的體會時,他表示翻譯是一個很辛苦的工作,但是他深刻感受到合作的益處,特別是在處理一些地方特色的名稱和方言時,他們總是反復琢磨、研究推敲,直到找到雙方滿意的譯文。胡教授表示在翻譯完《廢都》之后,他們還要繼續(xù)合作,爭取盡可能多地翻譯賈平凹作品。
(三)加強媒介的宣傳工作
賈平凹作品要想真正走出去,還要加強媒介的宣傳工作。具體可以通過影視、宣傳片、演講等形式加強同國外的交流,讓影視帶動賈平凹及其作品走向世界,通過民間文化交流和宣傳活動讓西方國家更多地了解賈平凹,了解賈平凹作品中的商州,從而產生閱讀賈平凹作品的欲望。諾貝爾獎獲得者莫言的成功經驗就很值得我們借鑒。莫言的作品之所以在英美國家暢銷,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莫言的很多作品在國外搬上銀幕受到關注之后,引發(fā)觀眾閱讀其作品的欲望。同時,觀眾通過觀看影視作品也增加了對其作品內容的了解。莫言的作品《紅高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紅高粱》在1988年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在國外搬上銀幕后,很受西方人的歡迎,獲得1988年柏林電影節(jié)金熊獎。電影的成功增加了莫言的知名度,也引發(fā)了翻譯家對該作品翻譯的興趣。1993年《紅高粱》的英譯本在英美國家一上市就非常暢銷。繼《紅高粱》之后,莫言的中篇小說《師傅越來越幽默》在2002年被改編成電影《幸福時光》并由張藝謀執(zhí)導也獲得了很大的成功。1989年出版的短篇小說《白狗秋千架》也被改編成電影《暖》在2003年上映后,獲得了第十六屆東京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金麒麟獎等。這些電影作品在國外的上映提高了莫言在國外的知名度,也吸引了更多的翻譯家翻譯他的作品,更多的讀者欣賞他的作品??梢姡耙曅麄鲗ψ骷壹捌渥髌吩趪獾膫鞑テ鹬浅V匾男麄魍平樽饔?。此外,賈平凹作品英譯本的推介還可以借鑒《狼圖騰》的英譯本在國外成功的傳播經驗。美國著名漢學家葛浩文執(zhí)筆的《狼圖騰》英譯本獲得了首屆曼氏亞洲文學獎。在該譯本發(fā)行之際,出版公司舉辦了“內蒙古草原風情”展,以及“游牧文化與現代文明”研討會等活動[26],吸引了讀者的興趣,使得該書一上市就很受歡迎。因此,建議賈平凹的作品能夠通過影視、網絡等渠道在國外進行廣泛宣傳,同時,賈平凹本人也要積極參與國際上各種文學交流、宣傳活動,從而更好地促進賈平凹及其作品在國外的傳播。
賈平凹是我國現當代文壇中最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鄉(xiāng)土作家之一,其作品中蘊含著深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在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下,對賈平凹作品在國外的譯介研究,不僅有利于促進賈平凹的作品走向世界,也會促進中國文化的弘揚和傳播。盡管目前賈平凹作品譯介到國外的較少,影響也相對有限,但只要政府從思想上重視,加大對賈平凹作品翻譯項目的投資,吸引國內外知名翻譯家通力合作,并做好譯本的發(fā)行和宣傳工作,相信賈平凹作品就一定能夠真正走向世界,贏得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讀者。賈平凹作品中的“商州”也一定會像福克納作品中的“約克納帕塔法縣”和莫言作品中的“高密東北鄉(xiāng)”一樣被“安放在世界文學的版圖上”[27],讓世人熟知。
[1]許鈞.翻譯研究之用及可能的出路[J].中國翻譯,2012 (1):5-12.
[2]徐曼.做好聯通中國和世界的“橋”和“船”:全國翻譯座談會側記[N].參考消息,2012-12-7(10).
[3]陶德言,徐曼.“翻譯應成為促進文化走出去的積極因素”:專訪中國翻譯協會名譽會長唐家璇[N].參考消息,2012-12-7(11).
[4]Jia Pingwa.The Heavenly Hound[M].Beijing: Chinese Literature Press,1991.
[5]Jia Pingwa.Heavenly Rain[M].Beijing:Chinese Literature Press,1996.
[6]Jia Pingwa.Old Xi'an:Evening Glow of an Imperial Cit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1.
[7]賈平凹.賈平凹小說選:英漢對照[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8]Gao Xiaosheng,Gu Hua.Best Chinese Stories,1949—1989[M].Beijing:Chinese Literature Press,1989.
[9]Jia Pingwa.Touch Paper[M]//Yang Bian.Time is Not Ripe:Contemporary China's Best Writers and Their Stories.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1:112-48.
[10]Jia Pingwa.Heavenly Hound[M].Chen Jianing. Them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Beijing:New World Press,1993:244-259.
[11]Zhu Hong.The Chinese Western[M].NY: Ballantine,1988.
[12]Jia Pingwa.Life Is Changing,Even in Hily Shangzhou[M].Helmut Martin.Modern Chinese Writers:Self-Portrayals.Armonk,NY:M,E.Sharpe,1992:100-105.
[13]Woesler M.20th Century Chinese Essays in Translation[M].Bochum:Bochum UP,2000.
[14]Jia Pingwa.Dumpling Restaurant[M]//Zhang V H. The Girl Named Luo Shan and Other Stories.San Francisco,Calif:Long River Press,2012.
[15]Jia Pingwa.The Hunter[M]//Zhang V H.The Women from Horse Resting Villa and Other Stories.San Francisco,Calif.:Long River Press,2012.
[16]Jia Pingwa.The Country Wife[M].Hu Zongfeng Trans,New Literature,2010,77(1):89-145.
[17]Jia Pingwa.Turbulence[M].Howard Goldbatt Louisiana: LSU Press,1991.
[18]Jia Pingwa.The Castle[M].Luo Shaopin.Toronto: York Press,1997.
[19]張熠檸.中國文學名著在海外:美國“中國地盤”有待拓展[N].參考消息,2015-03-06(12).
[20]羅順江,王松.從生態(tài)位原理看中國文化走出去中的翻譯活動[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 (3):186-190.
[21]喬艷.論賈平凹作品的國外譯介與傳播[J].小說評論,2014(1):75-83.
[22]季進.我譯故我在——葛浩文訪談錄[J].當代作家評論,2009(6):45-46.
[23]孫一博,崔雅萍.文學翻譯的文化誤讀——對葛浩文的英譯本《浮躁》的分析[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4(4):31-33.
[24]李文靜.中國文學英譯的合作、協商與文化傳播[J].中國翻譯,2012(1):57-60.
[25]石玉.“廢都”完成英文翻譯賈平凹:翻譯時不刪原文[EB/OL].[2013-8-7].http://book.ifeng.com/shuxun/ detail_2013_08/07/28358833_0.shtm l.
[26]謝稚.從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看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J].理論月刊,2012(12):53-56.
[27]劉琛.把“高密東北鄉(xiāng)”安放在世界文學的版圖上[J].東岳論叢,2012,33(10):5-10.
(責任編輯:彭治民)
A Study on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Jia Pingwa's Works
FENG Li-jun
(Research Center of Shangluo Culture&Jia Pingwa,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726000,Shaanxi)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culture going out,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jia Pingwa's works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and spreading Chinese culture.For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Jia Pingwa's works,it is important that government should intensify efforts for investment and promotion,try to attract famous foreign translators to work together with Chinese translators,and make a good preparation for the public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culture;Jia Pingwa's works;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H315.9
A
1674-0033(2015)05-0007-05
10.13440/j.slxy.1674-0033.2015.05.002
2015-07-25
2014年陜西省社會科學界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2014Z122)
馮麗君,女,山西運城人,碩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