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雷
(西安思源學院文學院,陜西西安710038)
調查性報道是一種報道者通過自己長期而完整的積累、觀察與調查研究,對某一個或某一類社會事實或社會現(xiàn)象所進行的深入、系統(tǒng)、詳細的報道。[1]10調查性報道也是目前我國備受重視的深度報道之一。平衡原則作為調查性報道中應堅持的操作準則,自1729年在西方新聞界提出后,一直被認為是新聞工作者必須遵守的原則和追求的目標之一,現(xiàn)已成為提升新聞媒介業(yè)務水平,促進社會良性發(fā)展的基本訴求之一。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崛起和傳統(tǒng)媒體間競爭的加劇,調查性報道中失衡現(xiàn)象日趨嚴重,堅持平衡原則的意義更加明顯。
在調查性報道中,平衡是什么?源自于西方的平衡原則,是一項在西方新聞報道中被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則。正如《紐約時報》前主編拉爾夫·加德納所說——“平衡”就是“盡可能給每一方,尤其是受到指證的一方說話的機會。”在我國,新聞報道的平衡原則包含以下三種內涵:
第一,平衡不是完全平等的對待各種觀點,不是中庸,更不是不辨是非。平衡是為了客觀公正的報道事實,媒體有意給予相關各方平等的發(fā)言機會,避開自己的主觀傾向,把正反觀點全面的呈現(xiàn)給受眾。
第二,平衡就是在重點報道一種主導性因素時,還要顧及其他影響因素,特別是反向的因素,在突出報道一種主要觀點時,還要注意點出其他觀點,特別是反向的觀點。
第三,調查性報道的平衡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平衡,它體現(xiàn)在多方面,包括價值選擇的平衡、信息發(fā)布的平衡、報道角度的平衡、新聞素材選擇的平衡等多方面。
顯然,對于媒體工作者來說,平衡原則既是一種方法,也是一門藝術。更重要的是,平衡是媒體工作者職業(yè)道德的體現(xiàn)。在調查性報道中,作為一個認識事件真相的過程,平衡原則的起點不是感動觀眾,或是揭露罪行,而是指出亟待解決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
平衡原則的理論基礎是“社會責任論”而非“自由主義論”,因而“平衡”不是各種觀點的堆砌,而是有其傾向性的,但這種傾向性并非偶然的、隨性的,而是以媒體對自身社會責任的履行為支撐。西方媒體在制作調查性報道時非常重視平衡原則,并在實踐中歸納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辦法保證平衡原則的落實。
而隨著社會進步和新聞報道理念的發(fā)展,我國傳媒在新聞報道活動中也越來越重視平衡原則,在一些敏感問題的報道上靈活地使用平衡原則,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2014年3月,崔永元發(fā)布了赴美國調查轉基因的視頻。各大媒體在頻頻轉發(fā)之后爭議聲不斷,主要分為三種傾向:一是支持崔永元,認為轉基因食品對人體有害。報道中指出:目前,國內外還沒有一項研究證明轉基因農作物可以增產,相反的,轉基因農作物的食品安全問題受到全世界的質疑,越來越多的調查研究證明轉基因食品的危害是很大的;二是質疑崔永元,認為轉基因食品沒有危害,崔永元的調查視頻不嚴謹,并指出其取樣的偏差和翻譯的錯誤,認為其斷章取義;三是持中立態(tài)度,認為崔永元去調查轉基因事件只是把事實呈現(xiàn)在大家眼前,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還沒有一個定論。對于轉基因食品市場應該制定標識制度,讓廣大民眾有知情權和選擇權。對崔調查的報道,部分媒體不乏言辭偏激的話語,但更多的媒體報道基本上做到了讓受眾接收到來自各個方向的聲音。由于堅持平衡原則,報道將讀者輿論導引至對事件多角度的理解和認識,也讓受眾能夠自主判斷事件的對錯,將該事件的負面影響減至最低。
在國際報道領域,我國傳媒近年來堅持平衡策略,突破了過去“一邊倒”的樊籬,讓人耳目一新。2012年初,敘利亞動蕩的局勢演變成大規(guī)模內戰(zhàn)。2012年3月19日,《羊城晚報》用14個版面對敘利亞沖突雙方的戰(zhàn)況、外交動向、敘利亞地理歷史以及以聯(lián)合國為代表的國際社會對戰(zhàn)爭的反應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報道,這些報道均采用了全面報道的平衡手法,既有來自于歐美國家的消息,也有采自敘利亞交戰(zhàn)各方的聲音,基本做到了客觀公正。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60分》節(jié)目奠定了調查性報道在新聞節(jié)目中的顯著地位。不同于一般的新聞報道,調查性報道是通過報道者一段時間完整的親身經歷,對社會事實或社會現(xiàn)象進行的深入、系統(tǒng)的報道。調查性報道作為一種以揭露為主要目的的新聞形式,承擔著批判社會弊端、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因此堅持報道的平衡原則,對于調查性節(jié)目至關重要。
第一,平衡報道原則對確立調查性報道中新聞專業(yè)性原則起到了決定作用。以平衡原則作為調查性報道的專業(yè)精神,是新聞報道者普遍遵循的基本法則。堅持新聞報道的平衡原則,給予新聞事件案中各方當事人平等表述意見的權利,能夠最大限度的減少報道失實的情況。這是新聞工作者在工作實踐中摸索到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
第二,堅持平衡原則,才能保證公正準確的反映客觀事實。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而目前,造成新聞失實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新聞報道的失衡。常見為新聞報道中的單一角度報道。新聞失實不僅僅是整體都失實的假新聞,還包括局部失實的新聞。在新聞報道中,造成新聞失實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單一角度報道、以偏概全。
第三,堅持平衡原則,才能做到報道的傾向性與報道的公正性的統(tǒng)一。調查性報道的傾向性,是指新聞采訪者在采訪報道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立場和觀點。由于調查性報道的主要方式就是將新聞事件經過報道者的再創(chuàng)作呈現(xiàn)給受眾,因此報道者的主觀傾向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在每一則報道中。梅爾文·門徹在他的《新聞報道與寫作》一書中提出:“一個絕對平衡的新聞界等于沒有新聞界。”[2]286面對多種觀點,記者會讓自己的意見傾向享有充分的話語權,此時,平衡性原則就會對記者起到約束作用,避免了記者的個人情感過多的干涉新聞報道。
第四,堅持平衡原則,才是傳媒公信力樹立的捷徑。所謂傳媒公信力是指:新聞媒體本身所具有的一種被社會公眾信賴的內在力量。它是媒體自身內在品質和外在形象在社會公眾心目中所占據的位置,是衡量媒體權威性、信譽度和社會影響力的標尺,也是媒體贏得受眾信賴的能力。[3]78傳媒公信力通過媒體一定時間內的報道表現(xiàn)出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堅持報道的平衡原則,媒體才會更好的起到輿論監(jiān)督的功能,才能獲得受眾的信任。
調查性報道中題材的平衡,體現(xiàn)在報道中曝光類題材和非曝光類題材的平衡。在人們的印象中,曝光類題材應是調查性報道關注的重點。但事實上,在對我國一些重點的調查性節(jié)目所涉及的題材分類后,筆者發(fā)現(xiàn)調查性報道中曝光類題材在數(shù)量上并不占優(yōu)勢,而非曝光性題材占據了報道題材的一半以上。
西方新聞界有種說法:“人咬狗是新聞,狗咬人不是新聞;反常的是新聞,正常的不是新聞?!痹诟叨壬虡I(yè)化的媒體社會里,用盡一切手段吸引受眾、追求眼球效應是許多媒體的生存之道。從新聞的價值要素來說,生活中的平常人、平常事,在新鮮性、可看性上似乎不會引來太多的關注,調查性報道的收視率也不會屢創(chuàng)新高。但更需要看到的是,這些普通事件反映出來的現(xiàn)實問題與社會上的弱勢群體息息相關,傳遞著被社會遺忘的人群的聲音?,F(xiàn)代的調查性報道,應突破揭露黑幕的常規(guī)思路,培養(yǎng)理性、深入、平衡的風格,尋找全社會的熱點和人們關注的焦點,深挖社會弊病的根源,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它不是為了嘩眾取寵,或者把某件事搞得婦孺皆知,而是為了喚起人們的關注,查遺補漏,建構更好的社會環(huán)境。
觀點的平衡是指給持不同觀點的雙方或多方在報道中以表達不同意見的權利和機會。當前我們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經常會遇見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人們尚不能認清某些事物的本質,因此在新聞報道中,會存在涉及矛盾各方的事件,比如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存在不同的看法,或者當事人之間存在利益沖突,或者事物本身就存在是與非的爭論,此時媒體不能武斷的下結論,要從不同的角度理性的看待問題,讓各方都有充分表達觀點的權利,并充分發(fā)動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將事件客觀完整的呈現(xiàn)出來,讓專家、權力機構以及受眾去評說,最后得出正確的結論。
首先,記者在報道中讓涉及事件的各方說話。讓新聞事件中的相關各方都表達自己的觀點,盡可能讓意見各方有平等的發(fā)言機會,以實現(xiàn)受眾對各方觀點的平衡吸收。其次,給對立方解釋的機會。在新聞事件中受害方更容易獲取人們的同情,報道者和受眾也更愿意相信受害方的觀點。面對這種天然的傾向性,調查性報道的報道者們應保持清醒的頭腦,即便知道確實存在侵害受害者合法權益的行為,也應為另一方提供充足的反駁機會,讓受眾看到新聞事件中的各方對事件的觀點和解釋。再次,秉承旁觀者清的態(tài)度,注意反映“局外人”的意見。事實總是在爭論中越辯越明,為了更深入的了解真相,保證調查的客觀公正,記者在調查采訪過程中,對于事件中存在爭議的關鍵問題有必要找到局外人,比如專家、學者等,讓他們做出自己的判斷。這正是報道者平衡意識的體現(xiàn)。
調查性報道報道力度的平衡主要表現(xiàn)在報道新聞事件的質和量上,一個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的媒體,應更多的考慮其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所報道的內容引發(fā)的社會影響。為此,調查性報道在報道的時機、數(shù)量以及質量上都要有所控制。
作為調查性報道,一味的揭露社會黑幕除了獲得一定的收視率之外,對受眾而言不一定是好事。過多的揭開社會中的黑幕,只會讓受眾產生極大的恐慌心理和不信任感。[4]61而對社會正面信息的報道,可以讓受眾通過鑒別與思考做出更合理的判斷,只有兼具正反兩面內容的報道才能為受眾提供正確的引導。作為新聞事件的報道者,希望通過一兩則調查性報道就能消除社會中的陰暗面,是不現(xiàn)實的。我們運用新聞報道進行輿論監(jiān)督的目的就是期望達到一種和諧,這種和諧體現(xiàn)在調查性報道中就是一種平衡思想的運用。
從報道的量上來說,調查性報道節(jié)目不應該將負面報道集中于一段時間,受眾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正面報道與負面報道交替出現(xiàn)的節(jié)目編排方式。
從報道的質上來說,首先,調查性報道的報道者總是盡可能地展現(xiàn)記者尋求真相的過程。央視《新聞調查》欄目的策劃、編導劉春說:“記者調查的過程是我們展示的重點,做好了會比事件本身的過程更精彩,因為事實是比較固定的,而我們的調查則可以成為一個很有魅力的過程?!保?]60-61
其次,調查性報道的報道者在節(jié)目中始終讓證據證明一切。報道者主觀的認識是不真實的,詳盡的證據才是最具有說服力的證明。因此,在調查、報道的過程中,報道者通過各種渠道尋找新聞源,為每一個真相提供充足的證據。
圖片、語言、聲音、文字等都可以作為調查性報道中的感性素材存在。而調查性報道中的理性素材則包括法律、法規(guī)、行政命令、科研成果及一些直接的實體證據等。調查性報道中如果只有感性素材,看上去就會空洞無物,不具有說服力。相反,如果只有理性素材,就會讓人們覺得索然乏味、沒有可看性。因此,調查性報道綜合利用感性素材和理性素材,讓二者產生合力,實現(xiàn)感性和理性的平衡。
正是因為調查性報道對平衡原則的遵守,使這一類型的節(jié)目在受眾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倡導和諧社會的今天,調查性報道肩負著社會輿論監(jiān)督的重要作用,在報道中,必須以平衡的方式來矯正現(xiàn)實中的不平衡現(xiàn)象,不僅要報道陽光的一面,更要報道問題及其解決;不僅要關注精英群體,對普通大眾也同樣給予關懷,從而體現(xiàn)社會的公平正義。調查性報道作為新聞報道平衡原則的踐行者,在其具體應用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在新聞采訪中,記者要尊重受眾的表達權,平等的對待每一位被采訪者。俗話說:兼聽則明,偏聽則信。如果記者只采訪單個當事人或持某一種觀點的當事人,就會造成新聞的嚴重失衡,同時也侵犯了公民的知情權。尤其是采訪有利益沖突的雙方時,記者必須排除主觀偏見,讓各方都有充分發(fā)言的機會,尤其要給被批評者申辯的機會,盡可能多的采訪到與事件相關的各方言論,將新聞事實最大程度的展現(xiàn)給受眾,讓受眾自己去判斷。比如在醫(yī)療糾紛的采訪中,記者要理性思考,深入調查,以科學的精神,用事實說話,既要聽取患者的“控訴”,又要讓醫(yī)院方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
從心理學的角度,“任何人都不是自我的實體,而是在社會交往中獲得的一種雙重結構,它包括‘主我’與‘客我’兩個層面。所謂主我就是個體對所接受的社會態(tài)度做出的反應,是自己內心的一種想法和態(tài)度。所謂客我即個體所采取的社會態(tài)度與行動力量,是個體所在的共同體的價值觀念、道德規(guī)范的內化形式”。[6]87記者有自己對新聞事件的情感和價值判斷,在采訪或報道時會有意無意的引導受眾認同自己的觀點,這就存在主我與客我是否一致的問題。調查性報道的報道者,在采訪時應該達到“忘我”的境界,盡量不要將自己的主體情感灌輸于采訪之中,努力做到還原事實,保持報道的客觀公正。
調查性報道的片面化會導致新聞事實的缺失。當前媒體環(huán)境下,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比如在報道社會主義新農村時,只是一味的報道當?shù)氐拇笮袜l(xiāng)鎮(zhèn)企業(yè)、農民們較好的生活,目的是突出當?shù)剞r村形勢一片大好,殊不知,這并不代表農村的全部,留守兒童問題,空巢老人問題,一部分貧困人口問題等等被忽視在了無人問津的角落[7]105。這樣的調查性報道不僅會讓發(fā)出報道的新聞媒體與受眾的距離更遠,還會讓新聞報道失去真實感、存在感。
在我國,新聞事業(yè)作為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擔負著傳遞信息、引導輿論的重要任務,這種性質決定了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神圣性,也決定了對新聞工作者嚴格要求的必要性,一個新聞職業(yè)人必須具有強烈的道德意識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平衡是媒體的道德責任,就調查性報道而言,平衡更是報道者必不可少的職業(yè)操守,是保證新聞報道客觀公正的重要條件,也是判斷輿論監(jiān)督是否有效的重要標準。同時,調查性報道只有將“報道平衡”提升到一個高度,將事實的本來面目還原給受眾,才能保證調查類報道的權威,進而保證媒體繼續(xù)健康穩(wěn)定地發(fā)展。因此,調查性報道的調查記者必須勇于質疑,具備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必須有深入獨到的見解。更重要的是,調查記者要時刻堅持平衡的理念,讓新聞事件的雙方和不同的利益集團有同等的發(fā)表意見的機會,平衡的心態(tài)會讓記者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從而促使社會對事件做出更準確的判斷,這對揭示事實真相、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麥爾文·曼切爾在總結新聞定義時提出“新聞是人們對其生活作出合理決策所需的信息”[8]120,著重強調新聞的決策功能性。筆者認為若要發(fā)揮這一功能,對新聞信息的首要要求是“全面”,而“全面”必須通過“平衡”來實現(xiàn)。雖然我國媒體在調查性報道中運用平衡原則已有一定的經驗,但還遠遠不夠。尤其是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具有多種發(fā)展趨勢的事物和現(xiàn)象層出不窮,媒體還需要不斷地對其進行探索并有效加以利用,盡可能地為公眾提供全面的信息。
總之,平衡原則對于調查性報道至關重要,是否遵守平衡原則已經成為衡量調查性報道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在日益激烈的媒介競爭環(huán)境下,調查性報道在追求真實、新鮮的同時,集中精力于傳達公平公正、信源多樣的信息,力求把客觀可靠的新聞事件呈現(xiàn)給受眾,從而引導受眾得出自己的結論,而非強迫受眾接受某種觀點。同時,在大力提倡和諧社會的今天,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新聞媒體承擔著傳遞新聞事實、引導輿論的重要責任。只有充分發(fā)揮媒體的正面引導作用,讓媒體理性呈現(xiàn)現(xiàn)實,才能構建有利于和諧社會的輿論,為構建自由、平等、和諧的現(xiàn)代化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1] 丁柏銓.調查性報道的若干理性思考[J].當代傳播,2013(4).
[2] 梅爾文·門徹.新聞報道與寫作[M].展江,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3] 錢亞琪.從平衡原則談新聞的真實性[J].新聞窗,2012(6).
[4] 宰飛.新聞報道平衡論[J].新聞世界,2013(12).
[5] 翟先鋒.平衡報道才能達到整體真實[J].新聞記者,2008(8).
[6] 柴靜.看見[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7] 李廣濤.輿論監(jiān)督報道之平衡原則[J].新聞傳播,2014(11).
[8] 麥爾文·曼切爾.新聞報道與寫作[M].張爭,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