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力 張 梅
(1.沈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2.沈陽工程學院 學報編輯部,遼寧 沈陽 110136)
?
論中國傳統(tǒng)道德人格全方位的現(xiàn)代性轉換
魏國力1張 梅2
(1.沈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2.沈陽工程學院 學報編輯部,遼寧 沈陽 110136)
中國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以來,現(xiàn)代性已經不可阻擋地進入了我們的生活,我們應該順應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對傳統(tǒng)道德人格以合理整合中西方精華的方式進行全方位的現(xiàn)代性轉換,即道德人格目的的轉換、道德規(guī)范內容的轉換、道德人格內容的轉換,道德人格教育原則的轉換。這樣,國人才不僅從物質層面,而且從精神層面也能夠進入和適應現(xiàn)代性時代與生活。
道德人格;現(xiàn)代性;中國傳統(tǒng)
市場經濟在中國確立和實行已經有三十多年了,它改變甚至顛覆了人們很多的傳統(tǒng)觀念,人們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也不得不隨之轉變。它對當代中國的現(xiàn)實生活和原有的倫理關系產生了全面的強大的沖擊,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人格也必須依據時代而進行現(xiàn)代性的全方位轉換。
何謂現(xiàn)代性?通常,人們把現(xiàn)代性的出現(xiàn)歸功于西方自文藝復興和啟蒙年代以來新興的經濟模式、思想潮流、管理制度和生活樣式,而這一切的總體也可以說是以市場經濟體制為經濟基礎的,所以,現(xiàn)代性與市場經濟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市場經濟給人們帶來了自由、民主、平等,那么,伴隨它而來的現(xiàn)代性則在個體本位、公正平等、科技進步等幾個方面顯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進化和發(fā)展,并不斷成熟?,F(xiàn)代性不僅僅是生活實體的現(xiàn)代化,還是人的觀念、精神、規(guī)范、人格的現(xiàn)代化。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人格如何進行一次合理、全面的轉換呢?我們需要對自身道德傳統(tǒng)的去粗取精,對西方的發(fā)展成果進行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提煉和學習。
中國經典文獻四書中的《大學》有對國人內圣而外王的一條人生道路的設計,就是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格物開始,到最后的平天下,是一個遞進的系列,這就是為國人們規(guī)定的生存道路和價值選擇,你自己是沒有選擇的。從客觀要求和功效來說,是為了社會秩序和王朝統(tǒng)治的穩(wěn)定,為了自身能夠容身于社會中生存,為了能夠活著;從主觀愿望和功效來說,最低動力是為了輿論的表彰,往大些說是光耀門楣或者不辱沒祖宗,再大了說是為了立功于朝廷,中間就是沒有自我的地位。今天我們國家提倡道德人格的目的:一為建立社會信任的穩(wěn)定基礎,二為傳揚傳統(tǒng)的士與奉獻精神,三為一種理想和信仰的確立。這三點利人利己利社會。除此之外,還多了對個體生命的真正關懷,完善、健康、美好、豐富也被納入到人格范疇,比如溫家寶提出的人的全面素質教育和發(fā)展,就表明把人自身的發(fā)展放在了新時代的道德坐標上了。國家財富的增長不僅是社會的財富,更要廣大人民來分享“蛋糕”,提高全民各個方面的素質,物質、身體、精神、文化的。而我們對人的評價也不再僅僅限于“好人”,而是注重全方位的考察,道德、能力、胸懷等全面素質成為人格發(fā)展的指標。人具有道德人格是人對自己社會資源的無形積累,是為了做個真正的人,為了更好的自我發(fā)展。
當道德人格的目的發(fā)生轉換,不僅是為了社會的倫理關系和統(tǒng)治的穩(wěn)定,還為了自身的完整性。美國人格學者弗洛姆把人格分為生產性傾向和非生產性傾向。他的生產性傾向是人格健康的表現(xiàn),即人使用他的力量實現(xiàn)其固有潛能的能力,這種生產性也指創(chuàng)發(fā)性。這種人格懂得愛,會愛,追求真理,充滿生機和活力,具有發(fā)自內心的道德準則,它引導人們以一定的行為方式去發(fā)展和表現(xiàn)個性,并使人產生內部的認同感和幸福感。因此,他們才可能既發(fā)展了自己,又為社會做出創(chuàng)造性的貢獻。也許,我們可以說,這是對古典經濟學經濟人的否定之否定后揚棄的新的人格模式、生活態(tài)式和社會形態(tài)。道德人格,唯有進入這種目的地,才能變成自律的道德,成為真實的人格。
提到中國應該被打倒的封建殘余思想,大多數人會脫口而出:三綱五常。人們把社會一切的不合理都歸于“三綱五?!?。我們理智地進行辨析后,會發(fā)現(xiàn)“五?!焙苡袑θ耸劳ㄍ负篌w現(xiàn)出來的體貼和智慧,“仁義禮智信”,哪一條都是我們社會生活中必需的。它被批判,是因為它服務的對象有問題。它的理論基點、論證、規(guī)范都是非常合理的,只是針對不同的歷史背景、不同的施用群體而具有不同的內容和目的。中國古代各大名家無不對“五?!边M行詳細地解說,在此不予贅述,筆者總結簡述如下:仁是天生的善(意),義是道路遵循(既是必須、應該之義,也是修為者自身價值體現(xiàn)),禮是針對他者的克制(給他人價值感和尊重,這是和諧友好相處的唯一秘訣),智是識別這一切的對錯(用于人事的復雜和體悟),信是一切社群存在和維系的基本要求。這五常是具有普遍性意義的。在當今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五?!庇謶撚行碌慕忉專斎?,隨著時代的變化,將來它還會發(fā)生再一次的新解。
1.仁——歸屬、互助、同情與仁慈
中國古代孔子、孟子的“仁”雖然是指愛人,但是親親而推恩的仁者愛人,仁更指向對禮的遵循,對人際關系的維護,對政治的施政綱領,義務性的忠孝是仁的核心要素。我們今天則從人本主義出發(fā)解讀仁的含義。仁愛是人內心的渴求,是家庭、社會平穩(wěn)發(fā)展的精神基礎,是人類最高的思想意識境界。愛家人給予自己歸屬,愛他人給予自己互助的資源和快樂,愛弱者給予自己類的同感及救助,愛天下,給予自己回歸宇宙自然的曠達。只有大家人人相愛,才能共事、共存、共同發(fā)展。所以古人就用“仁”這個字,來象征人類相互之間的心情、感情、親情、愛情之真情。啟示人們:二人合在一起,也就是“自己”和別人能夠合在一起,叫愛,叫“仁”,這才是做成大事業(yè)的真正動力。否則,不會有圣人的理想,也唯有如此聯(lián)接,才能有人類生命的共同發(fā)展、共同延續(xù)。
2.義——維護正義
義,適宜,義氣,應當,所以我們會把那種道義的倫理學成為義務論倫理學。在此,我們不必那么堅硬,也不必那么偉大,做好最根本的義,已經不易。根本的義,就是指公正、正義。因為是公正和正義,才是合理而應當做的??鬃幼钤缣岢隽恕傲x”。孟子則進一步闡述了“義”。孔子高傲而堅定地說:“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庇郑骸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边@個小人所指可是太多了,從古至今,從王侯到流氓,小人不可數也。孟子也慨然道:“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他是含有意志和道義兩種含義,意志要用在道義上面。他認為“信”和“果”都必須以“義”為前提。仁與義合而成為封建道德的核心。中國的義總有一種悲壯的犧牲精神在里面,大概是因為它源起于朝不保夕、義不能存的戰(zhàn)亂時代。而西方亞里士多德的正義倒是各個社會真正的生存基礎和法律基礎及基本秩序的保障。中國的義忙于解決戰(zhàn)亂爭奪的問題,顧不上天下之公道的分配正義,孔子指望能回到原來那種平靜而溫雅的等級制,就是最大的理想了。
今天,我們也進入了與亞里士多德的古希臘城邦小大而似的經濟自由交易時代,這樣的社會情況下,分配正義、權利正義、道德正義就都成了主流,我們盡可能不借助于自我犧牲,而是借助于法律來培養(yǎng)這種道德意識。
3.禮——忠恕之道
“禮”本是祭祀行禮的器皿,后指禮節(jié)、儀式,也指它所規(guī)定的人們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鬃颖е謴椭芏Y的心愿提出“克己復禮”的觀點,指望人們能夠遵循禮節(jié)而克制野心與欲望,結束天下大亂的局面,實現(xiàn)仁愛有序的禮治;荀子也很重視“禮”,不過,他頭腦要清醒得多,現(xiàn)實得多,直接說明,禮就是節(jié)制和監(jiān)控欲望的法規(guī),把“禮”看作是節(jié)制人欲的最好最必須的方法。
既然禮的本質是為了節(jié)制自身,表達對他人權利、利益的認同和尊重,那么,在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真正能夠使禮的功能得以發(fā)揮的途徑就是“忠恕之道”??鬃釉凇队阂病菲性f:“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薄缎l(wèi)靈公》篇中回答子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的問題時所說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卑阉鼈兒显谝黄穑褪侵宜≈???鬃訉W生曾參說,“吾道一以貫之?!痹鴧⒄J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彼鶑娬{的是自覺克己、寬以待人的精神,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自己希望的事,也要考慮到別人的希望。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外在的禮儀、禮貌又有何用呢?因此,仁才在禮那里具有本體根源性的地位和作用。發(fā)于仁,出于藝,合于禮。這樣,由內而外的禮具有真正的道德價值和作用,外在的禮儀可能是一種形式,甚至成為一種手段。漢以后,禮成為一種統(tǒng)治的手段而為禮教,魏晉時期對名教的攻擊也是源于此。明末清末時期對禮教和理學的批判也是源于此。
行“忠恕”之道并非易事,這是因為人都有私心,這需要不停地自我反省、自我修養(yǎng)、自我克制,并且,最根本的是要有更大的志向和人生目標,更高的人世智慧做基奠,才能將忠恕之禮行到最適宜的點。這是古人教人處世的人格標準,也是做人成功的秘訣,它表達了這樣一種愿望,要用尊敬別人的行為來換取別人的尊重。人們相互間的尊重,才會擁有高尚的人性品格和良好的社會關系。
4.智——情商與智商
古代中國,圣賢者們大都把智定義或者限定為對人世的了如指掌,這種了解不僅通過生活的觀察思考,還要借助于天道的啟示。通達天理人世,才叫智慧。孔子的智仁勇三達德,智是服務于仁和勇的,孟子的智是服務于仁義禮的,老子的智是知人的,唯一一個了解萬物之理的朱熹,最后也感慨于人生也有限,知也無涯,將智鎖定在人世上。這種對智慧而非技巧的強調在幾千年的中華統(tǒng)治政策中一直居于主流。這種主導地位遭受沉重打擊是來自于近代外國的堅船利炮。這場中西體用之爭持續(xù)了一百多年。在市場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再次遭遇智能的挑戰(zhàn)和打擊。于是,智商主宰一切生活領域,考試要靠智商,工作要靠智商,發(fā)明研究要靠智商,智商成為主宰。其實,情商與智商是互助的。情商可以幫助心胸打開,則意志沉著,智商的理解能力迅速上升,有情商的幫助,智商才能理順社會關系,獲得充分的社會資源,順利完成智商該完成的事情,并且,智商的最后成果不還是要情商來把關嗎?所以,今天的智要包括智商和情商兩個部分。
5.信——信用
信是會意字,從人從言,指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可信的,延伸為品質和行為的可信性,與信連接的詞組如誠信、相信、可信、守信等,都是表達人類心靈境界、道德境界和精神境界的詞語。誠信、守信一直是中華民族最優(yōu)秀的品德,這點作為社會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古今不變。
信是一種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要求,但是中國更強調誠信來源于內心和天理,體現(xiàn)為誠,施放而為信。放在天理上的誠信就等于對道義遵守的“信”,自尊、尊人的信,高尚的道德品質之信。而信的實際作用是在維系社會關系和秩序上,家庭里的孝也算一種隱性的帶親情特征的信義。西方講契約也是為了信,因為無法信,所以才有契約,信用具有鮮明的功利性和制約性。當然,從情感本心出發(fā)大家都自覺履行自己的義務,則幸福在其間矣。的確,人們是有限理性和意志的存在者,難以保證永遠履行義務,遵循天道,所以,功利倒是作為低一級的標準更吸引人一些。所有的人性理論和生物進化理論都說明了人的發(fā)展層次性道理,大部分人只能按階梯走,這也是我們進入市場經濟必需強調信用和契約的原因。所以,在群體尚處于紛紛謀利的生存狀態(tài)中時,信用更具有可靠性。
最終,一個總是守信用、講誠信的人,由內而外,就會養(yǎng)出信義之氣質,那才是他成己成人的一大道德資源。
1.由善到真善美的統(tǒng)一
中國傳統(tǒng)道德人格的培育內容以善為主,真是為善服務的,僅限于對何為道德善與道德惡的認識。這種流弊在歷史中頻頻導致危機。宋朝時,宋明理學達到極點,可是,外族入侵,從皇上到群臣大多主張納貢言和,甚至皇帝被劫持到北方,個別有雄心壯志的士人都被陷害而溺①主戰(zhàn)的陳亮被誣陷下獄,岳飛被害。1127年,宋徽宗和宋欽宗被金人擒至北部,后來客死他鄉(xiāng)。,最后的結局只能是亡國。清朝離我們近些,清末喪權辱國的條約一個接一個地簽訂,群民憤慨。如果沒有這種刺激,中國還不可能發(fā)生巨變,依然在虛偽的道德善中閉鎖。因此,中國古代的藝術美,則會有與自然相合、悠遠流長、潑墨山水的氣韻,有中和、對稱、大氣的意境和優(yōu)雅的形式美,但是缺少一種生命奔放的陽剛之美。
近代史中,在“保種”“富國”“強民”的迫切要求和宗旨下,一些有識之士已經開始提出將民眾的德智體全面發(fā)展作為民族振興的希冀所在。當代社會,道德人格的內容也必然發(fā)生向著全面性的轉換,我們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四有新人、三好學生已經表達了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現(xiàn)代化要求,當前提出的人的全面素質教育和發(fā)展的現(xiàn)代人格,更要求體現(xiàn)真善美的多維度素質。一本人格理論的書籍中這樣寫道:“所體現(xiàn)的真,表現(xiàn)為它是符合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必然趨勢的,也指人們對自己的心理特質、行為規(guī)范和角色模式的現(xiàn)代化有充分真實的認識。善指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和社會倫理道德規(guī)范。美指內在的境界和道德美與外在的風度語言美[1]?!?/p>
2.由批判到傳承與整合
對于中國傳統(tǒng)道德人格的理想訴求,當代學者和研究者們的態(tài)度與意見是多種的,批判國民傳統(tǒng)道德人格的,主張用智取代德善的重要地位,進行傳承研究的,要把古人對理想人格和大丈夫之氣的執(zhí)著追求重新拾撿回來。進行中西方對比的,主張把中國傳統(tǒng)的理想人格與市場經濟的現(xiàn)代性要求結合起來。
國人追求不朽靠的是德與智,道是主導,言是傳播,功是踐履;西人追求不朽靠的是智慧認知,將對世界宇宙的認知作為一個終極目標,當然里面也有德善,科技總要為人所用并服務于人。理是主導,言是承載,功卻是功利。智和認知的無限性真的可以解決文明的延續(xù)問題、幸福問題、生存問題?誠然,西方科技力量靠熱兵器的實力攻破發(fā)展中國家和落后國家的道德堡壘,甚至政治堡壘,以殖民和新殖民的方式掠奪財富,然而,他們對環(huán)境資源的破壞和經濟危機的循環(huán)將全球拖入危險中。西方理性主宰的社會在人文精神方面也有他們的問題。因此,西方在主動向東方的佛教、道教、儒教來尋找療治精神和世界危機的方法。
市場經濟既然給了人們獨立平等的身份和權利,那么尊重個體性、尊重主體性就成了應有之意。
道德人格教育原則的轉換涉及這樣幾個方面,由被動灌輸到主動認知、由隱匿逃避到光明磊落、由規(guī)范為主導到自我實現(xiàn)為主導。知識積累、信息發(fā)達和交流的增多,都可能促使被教育者心靈的覺醒。如何通過事例和問詢方式將道德規(guī)范以主動認知的方式被接納,如何以被教育者的內在動機為促發(fā)力去認真對待自己的生活道路,都在進行著努力的嘗試。尊重主體性的表現(xiàn)有很多,對于過渡時期的我們,尊重多元化,理解多元化也是一個方面。多元表明對人自由的尊重,對人們根據自己不同的能力確定不同目標的尊重。甚至可以說那是一種解放自由中的自我尋找和嘗試。未來理想社會中,道德人格的發(fā)展應該是在多元化中的自主性。
[1]張青蘭.人格的現(xiàn)代轉型與塑造[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189.
[2]羅 燕.簡析科學人才觀[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科版,2014(3):353.
[3]陳雙珠.道德自覺自信及其路徑選擇[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科版,2013(4):474.
(責任編輯 伯 靈 校對 伊人鳳)
The Mor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 Personality
WEI Guo-li1,ZHANG Mei2
(1.Maxism Institute,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4,China;2.Editorial Department of Academic Journals,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Shenyang 110136,China)
Since China puts forward the market economy,modernization has come into our life.We should follow the trend to transform our traditional moral personality into the modernization by integrating the essence of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which includ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ral personality goals,the contents of moral regulations,the principals of moral education.Only in this way can we adapt to modern life from both material and spiritual aspects.
moral personality;modernization;Chinese traditional
2014-12-20
遼寧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課題(L14BSZ041);遼寧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基地項目(ZTSZXKT201407)。
魏國力(1971-),女,沈陽人,副教授,研究倫理學、道德人格學。
10.13888/j.cnki.jsie(ss).2015.02.018
B262
A
1672-9617(2015)02-02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