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石家莊學院 繼續(xù)教育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35)
?
自我與鏡像的辯證
——拉康鏡像理論分析
王 磊
(石家莊學院 繼續(xù)教育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35)
人格、自我、主體的顛覆與建構是拉康精神分析學說的核心問題之一。拉康認為嬰兒通過他者的鏡像形成自我的確認,在誤認中建構起自我的想象界,自我即他者;在后期研究中,拉康從語言研究入手,認為自我只是一種癥候(symptome)性的存在,使自我呈現(xiàn)出新的解構趨向。
拉康; 鏡像; 自我;他者; 語言
雅克· 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于1901年出生在巴黎的一個富商家庭,青年時期他選擇了醫(yī)學,在醫(yī)學院里卻將大量時間花在文學、哲學方面。他先是醉心于斯賓諾莎的哲學,后來系統(tǒng)地聽了科杰夫關于黑格爾的講座而深受黑格爾哲學的影響。深厚的哲學素養(yǎng)使他日后創(chuàng)立的精神分析學派帶有濃重的思辨色彩,從而有別于本世紀的其他精神分析學派的學說。[1]2
從拉康的主要研究和著述中不難發(fā)現(xiàn),其著作從《論妄想型變態(tài)心理及其與人格的關系》(1932)始,到《鏡象階段在自我形成過程中的作用》(1936),再到《主體的顛覆和在弗洛伊德無意識中的欲望辯證法》(1960),人格、自我、主體的顛覆與建構一直是拉康精神分析學說的核心問題之一,與其后期在語言的能指和所指中滑動移置而無由錨定的無意識和主體相比,其具有顛覆意義和獨具一格的鏡像理論,更容易獲得學界的認知并成為廣泛征引的理論資源,鏡像理論在獲得廣泛認可的同時,亦成為啟發(fā)思辨的新的理論起點。
1936年8月,拉康向墨爾本第14屆國際精神分析大會提交了關于“鏡像階段”(the mirror stage)思想的一篇論文,初步闡述了“鏡像階段”這一標志性概念。1949年7月,他又在蘇黎世第十六屆國際精神分析學會上做了題為《助成‘我’的功能形成的鏡子階段》的學術報告,使“鏡像”這一意象的象征域更加深邃。
拉康用“鏡像階段”來描述嬰兒自我意識的形成過程,認為6~18個月的兒童能夠通過鏡像獲得自己身份的基本同一性的經驗過程。在鏡像階段來到之前,嬰兒的身體處在一種不和諧狀態(tài)之中,神經系統(tǒng)尚未發(fā)育成熟,無法隨意支配自己的四肢,也無法控制和協(xié)調自己身體的其他部分。因此他的感覺和對外界的體驗都是不確定的。拉康用了一個雙關語“l(fā)’hommelette”來稱呼嬰兒,這個法文詞的一個意思是“小人”,另一個意思是像雞蛋那樣的渾沌狀態(tài)[2],正好適合描述嬰兒的狀況。拉康根據(jù)瓦隆的試驗,在第六個月時,嬰兒的視覺器官進一步發(fā)育,嬰兒開始注意到自己鏡中的形象,并且對它異常地感興趣。
鏡子前的嬰兒這樣的場面是夠吸引人的了:還不會走路甚至還不會站穩(wěn)的嬰兒,雖然被人扶持或被椅車所牽制,會在一陣快活的掙扎中擺脫支撐的羈絆而保持一種多少有點傾斜的姿態(tài),以便在鏡中獲得的瞬間形象中將這姿態(tài)保持下來。
為此,我們只需將鏡子階段理解成分析所給予以完全意義的認同過程即可,也就是說主體在認定一個影像之后自身所起的變化。[1]90
短時期內,小孩子雖然在工具智慧上還比不上黑猩猩,但已能在鏡子中辨認出自己的模樣。而對于一個猴子,一旦明了鏡子形象的空洞無用,這個行為也就到頭了。而在孩子身上則大不相同,立即會由此生發(fā)出一連串的動作,他要在玩耍中證明鏡中形象的種種動作與反映的環(huán)境的關系以及這復雜潛像與它重現(xiàn)的現(xiàn)實的關系,也就是說與他的身體,與其他人,甚至與周圍物件的關系。
嬰兒雖然無法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身體和行動,但他卻可以支配鏡子中的形象,鏡子中的形象與嬰兒自身動作的相應運動與統(tǒng)一使嬰兒獲得了一種“自我”的意識或者潛意識,與鏡像的認同使嬰兒獲得了自我的格式塔,完成了對自我的第一次確認。
“鏡像階段”是主體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時段,是嬰兒通過鏡像或與他者的自我認同建構起來的想象界,在一系列的認同或無意識的自欺中,自我逐漸獲得了一種身份或同一(identity),并在鏡像中不斷啟蒙構建不斷發(fā)展,嬰兒把鏡中的形象作為自我的確認。拉康認為,這種確認是一種“誤認”或者說“欺騙”。稚小的嬰兒如雞蛋一樣,處于渾沌狀態(tài),自我是空無的,拉康把“空無”作為自我的邏輯起點,認為自我首先是一種“不在”或者說處于一種“無我”的空無狀態(tài),只是由于后天在與他者的不斷認同和不斷確認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關于自我存在的感覺和心理意識,自我把作為他者的鏡像作為自身的同一,構成了一種自欺性的同構。他者構成了“自我”的感覺和主體意識,自我猶如一只無形的空杯,里面盛滿了他者的鏡像,他者的鏡像被自我認同為自我的鏡像,所以,在拉康看來,自我就是他者。
拉康的鏡像理論,在獲譽推崇的同時,亦有置疑之音,如拉康鏡像階段的生理依據(jù)是法國心理學家瓦隆(Henri Wallon)的心理實驗,在瓦隆《幼兒性格的起源》一書中,比較了動物和嬰兒在鏡子面前的不同反應,確認了人類主體早期心理發(fā)生過程中在鏡子面前的智能優(yōu)勢[3]。諾曼·霍蘭德在《后現(xiàn)代精神分析》中,認為拉康所引用的證據(jù)已經過時,因為最新的研究表明,嬰兒至少在15個月之前是不能認出自己在鏡中的形象的[4]。亦有批駁者通過證引鏡子的歷史和鏡子在生活中的使用史,認為在自我的形成過程中,大多數(shù)人自我的建構和鏡子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即使在拉康所謂的“鏡子階段”,通過鏡子以達到自我認同并最終形成自我的現(xiàn)象,即使存在也無法令人信服。
如果把“鏡子階段”的鏡子僅僅理解為現(xiàn)實生活中真實的鏡子,那么,便是我們的局限。因為“鏡子”在拉康的關系世界中,現(xiàn)實的鏡子只是拉康想象界與象征界的經驗性依托,嬰兒在鏡子面前,面對鏡中的影像,不管是認同或者是誤認,必須先在一個“認”的主體,鏡中的影像是自我的外在格式塔,而自我的內在建構,是以他者為鏡像的基礎,逐步通過認同建立起來的自我,對于內在的自我而言,自我的依托或承載體包括自我在內的影像都是自我的他者鏡像。
從拉康鏡子階段的泛化意義上說,拉康把鏡子階段范圍定為6~18個月,這也是拉康的局限。拉康沿用弗洛伊德對嬰兒的描述,處于漫長“動力無助”(motor helplessness)之中的嬰兒,無法主宰自己的行動,如同拉康在闡述“俄狄浦斯情結”“母嬰二元”關系階段的論述,在“鏡像階段”或前語言階段,嬰兒與母親之間存在著交融未分化的關系,嬰兒雖然脫離了母親的子宮,但其大腦及感官等遠未發(fā)育完畢,其實體相當于仍處在“宮外孕”階段,離開保護和孕育自己的“宮”便無法存活,嬰兒在無形的自我或自我的空白中通過“母親”的喃喃細語聽取對世界的解釋,嬰兒的鏡像是母親,是一切他者。
嬰兒在對鏡像世界的認識中,逐步建構起自我的存在,在自我以他者為中心的鏡像中,自我亦是自我的他者,充斥著異己性,異己性實質上是一種他者性(the otherness),他者性處于自我之中,與自我的同一(identity)對話共在,或趨向于分裂,或趨向于和諧。拉康曾稱贊利克曼(Rickman)雙體心理學的說法,認為:“事實上沒有比這個更好的說法了。分析成為兩個軀體之間的關系,在這兩者之間建立起了幻覺的交流,在這交流中分析者教會主體將自己作為客體來把握。主體性在那兒歸入了假象的一邊而得到接受?!盵1]318在他者性的擴張中,自我的同一性被無限的分散,分散為無限的他者,自我消失在他者性的擴張中,如果不是對他者性的過度闡釋,那么,在拉康的意義上,沒有自我,只有他者。他者才是真相,自我是一種在自欺中建構起來的假的鏡像。但是,對他者性的無限擴張顯然是對自我同一性的低視,自我可以將他者作為自我建立起交流,但自我的主體性不變,自我作為一個存在具有先驗的同一性,按照拉康的說法,自我會形成一個強固的框架以維系自我的存在,會在同一性力量的驅動下對趨向于和諧的他者選擇并融升自我,對趨向于分裂而富于侵凌性的他者采取自我的防御(ego defence)。關于侵凌性,拉康解釋為:“是種與我們稱之為自戀的一個確認方式有關聯(lián)的傾向,這個確認方式決定了人的自我的結構形式并也決定了這個世界特有的記存事物的結構?!盵1]106如毒藥、戰(zhàn)爭、巫術、欺騙種種富有侵凌性的他者會在自我的防御中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影響自我的結構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來講,他者均具有侵凌性,只是程度不同,如果侵凌性過度擴張,會使自我趨于散體化,甚至于使自我去認同化甚至趨于消失,實事上,不管自我在何種意義上存在,在自覺不自覺中,自我都經歷著這樣一種散體化過程,這種散體化的過程類似于“物化”過程。
“物化”是他者侵凌性的彰顯,而關于“物化”,比較有趣的是中西哲學都有著不同而精彩的闡釋,“物化”第一人非莊子莫屬,《莊子·齊物論》有言:“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盵5]莊子用寓言形象地說明了“物化”之謂,天人合一,隨物而化,無我無物,物我而一,體現(xiàn)著中國的積極的審美精神維度。而以盧卡奇為代表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則把“物化”作為批判社會現(xiàn)實的利器。盧卡奇認為,隨著商品經濟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充分發(fā)展,“正像資本主義制度不斷地在更高的階段上從經濟方面生產和再生產自身一樣,在資本主義發(fā)展過程中,物化結構越來越深入地、注定地、決定性地沉浸入人的意識里”[6]。人自覺地或非批判地把外在的事物或他者內化為自我的結構,從而喪失了批判和超越的能力并服從于這一物化的過程。這一視角體現(xiàn)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針對異化的批判維度。莊子、盧卡奇為代表的中西物化和拉康的他者理論雖然取徑不一,但其理論的內在邏輯卻并不矛盾,莊子之我是以天地宇宙為他者的無我之我的大我,盧卡奇之我是商品經濟發(fā)展造成的物化之我的非我化,拉康之我是我不在場而他者在場的我,不同的只是認識自我與他者的站位與角度。
從嬰兒對自我的確認到自我的消失不在,他者始終在場并構建著自我,所以,自我并不是一個固化的存在,而是一個渾沌的變體。把自我作為認識的主體,認識的客體便是涵蓋自我在內的整個世界,作為自我內容的鏡像世界的變化必然促使自我的不斷變化。所以,拉康在鏡子階段的鏡像是不穩(wěn)定的,按照拉康自己的話說:
鏡子階段是場悲劇,它的內在沖勁從不足匱缺奔向預見先定——對于受空間確定誘惑的主體來說,它策動了從身體的殘缺形象到我們稱之為整體的矯形形式的種種狂想——一直達到建立起異化著的個體的強固框架,這個框架以其僵硬的結構將影響整個精神發(fā)展。由此,從內在世界(Innenwelt)到外在世界(Umwelt)的循環(huán)的打破,導致了對自我的驗證的無窮化解。[1]93
所以,拉康的鏡像階段不是一個階段,而是整個階段,自我不是一個固化的建構或者強固框架,而是一個流動的變體,是與他者的同構,是一個關系流,是一個意識流,正若先賢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的智慧——“萬物皆流”。
拉康從黑格爾“主人之所以是主人是由于奴隸的承認”的主奴辯證法中,得出的“自我是一種自我意識,產生于他人的承認”的啟示,遵循著語言的邏輯,后拉康又在索緒爾、列維斯特勞斯、雅各布斯等人的影響下,研究重心移至語言活動,進入了象征的符號世界。在主體與語言的問題上,拉康指出,語言是先于主體的一種存在。不會說話的嬰兒在語言的關系中,處于主體地位的缺失之中,在語言的交往中,只是一個作為對象的“他”或者“她”,幼兒必須通過自己對語言的掌握,獲得“我”的概念,成為言語的主體。3~4歲的幼兒,隨著語言的獲得,開始意識到自我、他者與外界的區(qū)別,進入象征界,并通過言語活動表達其欲望和情感,在象征界獲得主體性的確立,在主體性確立的過程中,通過對語言網絡術語的掌握,兒童逐步進入社會文化關系的網絡,語言網絡形成的關系使“主體”得以成立。
在拉康的語言符號世界中,被他者掏空的主體性再次被語言掏空,語言自主性結構使主體脫離語言的能指鏈,能指成為漂浮的能指,主體與他者的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e)使主體的同一性走向非實體的微分(defferential),語言再也無法錨定主體的真實,真實成為主體不在場或力圖在場的不可能中呈現(xiàn)的幻象。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有一個充滿“光”的啟示的“洞穴喻”,通過蘇格拉底和格勞孔的對話,描述了縛在洞穴中的“囚徒”把各種事物的“影像”當作事物本象的情形。柏拉圖的洞穴可以借喻為語言的洞穴,這些囚徒“是一些和我們一樣的人”,我們深處語言的洞穴之中,洞穴的四壁皆是語言的符碼,我們在符碼之上了解世界的影像,而真相卻在語言的洞穴之外,困縛我們的鐵鏈亦是我們無法離開亦難以反抗的符號。
拉康在語言的洞穴之中,把主體、世界微分為零碎的語言符號,主體不在,世界不在,甚至語言也不能自視其身,拉康說,存在的只是癥候(symptome),作為“∑”出場的癥候。癥候即主體敗壞性存在(空無和寄居于他者)的呈現(xiàn)方式,“你看起來像人,其實你不是?!薄澳恪辈贿^是癥候與幻象縫合起來的癥象[7]。
晚年的拉康用語言的鐵鏈把自己困縛于語言的洞穴之中,自我、他者、鏡像等統(tǒng)統(tǒng)不在,在的或許只是一個作為癥象的“囚徒”,一個作為“∑”出場的癥候。但拉康有句名言,“真理總是在誤認中抵達自己”?;蛟S我們對“囚徒”的辨識,亦是對真理的接近。
[1] 拉康.拉康選集 [M].褚孝泉,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
[2] 周小儀.拉康早期思想及其“鏡像理論” [J].國外文學,1996(3):20-25.
[3] 張一兵.拉康鏡相理論的哲學本相 [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10):36-38.
[4] 諾曼·霍蘭德.拉康理論的弊病 [M].潘慶國,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89.
[5] 莊周.莊子散文選集 [M].馮鐘蕓,選注.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20.
[6] 葉曉璐.法蘭克福學派的意識形態(tài)批判及其存在論視域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8.
[7] 張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晚期拉康哲學思想評述 [J].學術月刊,2005(1):90-99.
責任編輯:張文革
A dialectical study of egoism and mirror-image
WANG Lei
(School of Continued Education,Shijiazhuang College,Shijiazhuang,Hebei 050035,China)
Personality,ego,subject-subversion and construction is one of the core issues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Lacan believes that an infant develops his or her own confidence through the mirror-image of others.Ego is the others.Lacan takes up language study,assuming that ego is only a symptom in nature,so the theory of ego shows a new deconstruction trend.
lacan; mirror-image; ego; other; language
2015-05-01
王 磊(1977-),男,河南鄧州人,石家莊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文學與文化理論.
1009-4873(2015)03-0028-04
B84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