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鋒 (甘肅省臨澤縣第二中學 734200 )
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拓展延伸
張 鋒
(甘肅省臨澤縣第二中學 734200 )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nèi)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這就是說語文教學必須跳出教材,注重拓展延伸。本文對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拓展延伸進行了淺談。
初中語文教學 拓展延伸
當下的很多語文課過于追求形式,華而不實。課堂是熱熱鬧鬧,學生卻學無所獲。這樣的拓展延伸是走偏了的拓展延伸,不是真正有效的拓展延伸。那么,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需要怎樣的拓展延伸呢?怎樣的拓展延伸才是有效的呢?本人結合個人的教學實際,就如何在課堂中進行有效的拓展延伸談一些體會和看法。
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之一,教師應具有強烈的人文意識,不僅要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內(nèi)涵,而且要通過拓展延伸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熏陶,培養(yǎng)學生健康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如在教學《背影》一文時,教師通過著重分析父親過鐵道買橘子時的情節(jié)使學生從中感受到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緊接著,教師可以用“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親的愛往往蘊含在一些被我們忽略的生活瑣事和細節(jié)中”來引導學生仔細回憶生活中這樣的細節(jié),并把它講出來。這樣就把文本的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了起來,能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對文本所體現(xiàn)出來的情感有所感受、有所體驗、有所領悟,從而促進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品質的形成。又如,在教學《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文時,通過學習,學生可以初步理解這首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當生活欺騙了自己時,我們不應悲傷,而應樂觀地去面對。但是這樣的理解是空洞的,并不是建立在學生的真情實感基礎之上的。對此,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以下問題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你有沒有被生活欺騙的經(jīng)歷?你是怎樣面對的?應該怎樣正確面對?這樣,學生對詩歌內(nèi)涵的理解就會更為具體和深刻,精神境界會得到升華,人文素養(yǎng)會得到熏陶。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我們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我們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使其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睂W生學習語言文字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學會運用語言文字。語文教師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拓展延伸要注重學生的語言習得,不能離開對學生“聽、說、讀、寫”等基本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課文是教師進行語言教學的主要材料,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很多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教師應通過一定形式的拓展訓練讓學生從中感受、品味語言習得,積淀語言,讓學生在實踐中能夠靈活運用語言。
首先,讓學生進行仿寫訓練。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不必說碧綠的菜畦……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苯處熆梢砸龑W生運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個句式仿寫一段話。學生在仿寫的過程中會提升寫作水平。
其次,讓學生進行續(xù)寫訓練。如《項鏈》一文的主人公瑪?shù)贍柕禄耸甑墓し蛸r償了項鏈,最后才得知丟失的那串項鏈原來是假的。故事情節(jié)到這里戛然而止,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以下問題續(xù)寫小說的結局:得知真相的瑪?shù)贍柕聲性鯓拥谋憩F(xiàn)?接下來會發(fā)生怎樣的故事?這種“續(xù)寫”實際是對課文思想內(nèi)容的有機延伸,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同時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最后,讓學生進行改寫訓練。如教學《天凈沙·秋思》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詩歌內(nèi)容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把《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簡短的散文。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使學生體會了詩歌的意境,也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了一次鍛煉。
語文教師在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也要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感知和探究,逐步養(yǎng)成善于思考和勤于思考的習慣。如《雨夜奇襲》一文記敘了處在困境中的紅軍在風雨交加的夜晚搶渡烏江,取得勝利的故事。教學時,在了解故事情節(jié)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雨夜奇襲”究竟“奇”在何處,并結合《孟子》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分析紅軍勝利渡江靠的是什么。學生經(jīng)過思考和討論會深刻領會紅軍那種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同時會使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思維得到發(fā)展。又如,《父母的心》一文講述了一對窮夫婦出爾反爾,送出孩子又千方百計將孩子要回來,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個孩子給富人的故事。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展開辯論:孩子是送出去好,還是不送出去好?為什么?學生各抒己見,通過激烈的辯論不僅會體會到天下父母對自己子女的愛,而且會觀照現(xiàn)實生活對小說情節(jié)進行客觀冷靜的思考,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也會上升到理性思考的層面,進而與文本展開對話,促進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有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使課堂活起來。語文教師必須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好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內(nèi)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教師要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改變傳統(tǒng)的知識呈現(xiàn)方式,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激發(fā)其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其學習語文的興趣。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表演課本劇、通過滑稽的表演,學生會了解這個荒誕的故事,理解作品的內(nèi)涵,同時也收獲樂趣。又如,在教學《桃花源記》一文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兩個環(huán)節(jié):一是扮演導游,介紹前往桃花源的路線;二是扮演漁人和桃源人,表演他們在桃花源中交往的情景。這樣的設計把學生見之生厭的文言文變成了具體可感的社交場景,可以幫助學生較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使他們不再懼怕文言文的學習。
生活是語文的源泉,語文的學習不能局限于課本。語文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領者、參與者和合作者,應該從實踐的角度嘗試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拓展延伸研究,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讓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在語文學習的大舞臺中得以拓展和延伸。
(責編 喬召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