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晶 (河北省定州市實驗中學 073000)
淺談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途徑
韓 晶
(河北省定州市實驗中學 07300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歷史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順應新形勢,迅速提升教學效率成為了廣大歷史教師積極思考的重要課題。本文中筆者立足于高中歷史課堂,對如何搞好歷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展開探究,以期與廣大同仁共勉。
新課程改革 歷史課堂 教學效率 探究
長期以來,歷史課堂教學始終存在諸多問題,阻礙了教學質(zhì)量的提升。主要表現(xiàn)在:教師的思想意識落后,常常以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根本沒有充分參與其中,學習效果始終不夠理想。在這一背景下,廣大歷史教師必須要認清形勢,改變教學策略,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那么,應該如何做呢?
課程標準是課堂教學的依據(jù),是教學評價的標尺,歷史教學也不例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課程標準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基礎。只有把握好“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才能向課堂45分鐘要效率,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學質(zhì)量。然而,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常常沒有深入理解教學目標的含義,又害怕被扣上傳統(tǒng)教學的帽子,所以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常常一味地追求活躍和互動,結果課堂異?;钴S,效果卻無法令人滿意。要想改變這一現(xiàn)狀,歷史教師必須在設定課程目標時,仔細研讀歷史課程標準,以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為指導開展教學。相信做到了這一點,推升教學效率便簡單許多。
在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上,單一的學習方式過于強調(diào)知識的獲取和記憶,忽略了學生的發(fā)現(xiàn)與探究,不僅抑制了學生本來的學習熱情,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思維和智力的發(fā)展,常常讓學生苦不堪言。為此,歷史教師必須積極更新觀念,深入探索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學習方法,真正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首先,比較法。比較法主要是指學生通過比較一些相似或相異的歷史事件,思考影響歷史事件的復雜因素。只要利用得當,便可有效提升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比如,在教學“開辟新航路”這一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新航路的開辟和鄭和下西洋的異同,尤其是對中西社會產(chǎn)生不同影響的原因,使學生能夠運用一定的歷史觀點去解決復雜的歷史問題。其次,辯論法。在歷史教學中,辯論法主要適用于一些思辨性較強,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會有不同結論,且目前史學界仍存在一定分歧的歷史問題。比如,在講授有關孔子的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孔子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為立足點,組織學生開展辯論會,辯一辯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到底是“好”是“壞”,還是兼而有之,這樣可以有效加深學生對孔子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再次,討論法。討論法與辯論法有些類似,主要適用于原因、影響等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結合課內(nèi)外所接觸的史實展開分組討論和匯總,最終形成一個綜合意見。這樣,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又讓學生更加全面地認識了某一歷史問題,效果十分理想。
當然,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還有很多,如講授法、比較法、實踐法等。教學時,教師應根據(jù)實際需要引導學生靈活選擇,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學效率。
實踐表明,適當運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以其形象、直觀的特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有效改變傳統(tǒng)教學枯燥乏味的局面,讓學生耳目一新,進而愛上歷史課,提升學習實效。比如,教學“百家爭鳴”這部分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幻燈片的形式,生動再現(xiàn)孔子、老子、墨子、韓非子以及孟子、荀子等里程碑式人物的介紹以及其在不同思想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教學“經(jīng)濟建設的發(fā)展”這一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視頻的形式向?qū)W生直觀展示人們在上個世紀的生活狀況,然后將其與現(xiàn)在的生活進行對比,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改革開放給人們帶來的巨大改變。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可謂一舉兩得。
在實際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素質(zhì)的高低決定了教學的深度和力度,教師視野的廣度影響著學生知識面的開闊程度。因此,作為歷史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充實多種學科的知識,拓展自己的視野,以自己扎實的專業(yè)功底和廣博的知識面,為學生提供正確的引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課堂的教學效率。首先,自我反思。根據(jù)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除了要教授課本內(nèi)容外,還要進行探究型、拓展型的教學活動,并能夠根據(jù)實際需要靈活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和順序。這就要求廣大歷史教師必須在工作中積極對自身進行反思,進一步明確教學中的不足之處,積極探索更多的有效策略,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素養(yǎng),從而穩(wěn)步提高教學質(zhì)量。其次,教師之間的合作。作為教師,絕不能故步自封、不求進取,但只是單純地進行自我反思常常不夠全面,總會存在一些錯誤和紕漏。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廣大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集體的力量,通過互相交流,實現(xiàn)資源共享。結果表明,這樣的做法有效實現(xiàn)了共同提高,保證了教學質(zhì)量。
總之,在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中,歷史教學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肩負著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重要使命。作為歷史教師,我們應認清形勢,在教學中順應歷史教學改革的潮流,積極探索、銳意進取,爭取以最科學的方法和策略提升課堂實效,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1]魯媛.高中歷史教學中合作式學習的嘗試與探索[J].新西部:下半月,2008(5).
[2]金宛生.談如何更好地完善高中歷史教學[J].商情:教育經(jīng)濟研究,2008(7).
[3]王毓高,石莉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教學[J].改革與開放,2012(2).
[4]張越.突破高中歷史教學困境的幾點建議[J].統(tǒng)計與管理,2012(6).
[5]馬文平.新課程下高中歷史教學如何改變教學觀念[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S2).
[6]劉學海.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優(yōu)化高中歷史教學效益[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4(2).
[7]劉長華,李會祥.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優(yōu)化高中歷史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1).
(責編 馮紅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