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湍雅 (河北省任縣職業(yè)技術教育中心 055150)
淺論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曲湍雅
(河北省任縣職業(yè)技術教育中心 055150)
新課程理念提出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尤其要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這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語文學科中不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資源,其涉及豐富的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包括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及邏輯推理能力的指導,并且蘊含著多元的社會認知和強烈的人文精神。所以語文教學就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有效載體,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平臺,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了語文教師們要深入探討的課題。
語文教學 滲透 心理健康教育
社會的多元化發(fā)展對我們的教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素質教育在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模式下越來越受到重視,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也日益凸顯。初中生已經形成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備了一些基本的心理素質。語文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中運用本學科的優(yōu)勢,有意識地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滲透其中。當然,要想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能力,如敏銳的觀察能力、非凡的創(chuàng)造能力,并且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運用恰當?shù)姆椒ê屯緩綕B透到教學中。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潛在的智力因素和心理教育資源,探索其關聯(lián)的社會價值,賦予其時代意義和趣味性,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和探索興趣,增強他們在學習和交往中的自信心,使他們以高尚的情趣和價值追求來進行學習。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人物、事例去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我控制和自我發(fā)展的能力。這既是一種教學理念的更新和情感教育的升華,又是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可以激發(fā)和培養(yǎng)初中生的道德感和社會責任感,又能夠陶冶他們的性情,凈化他們的心靈,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學習品質,而且教師也能夠獲得一種來自成就感之外的精神愉悅感,這是夯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基礎。
方向和態(tài)度固然重要,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也需要更新。我們要學會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課堂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持久性。在學生學習方式的引導上,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評價,倡導新課程理念提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講究的是主體參與性的原則,要求學生在探索新知的道路上自己去體驗和感知,這與我們倡導的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的初衷是一致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發(fā)展了認知能力,他們的自信心、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自我調控能力、耐受力和持久力等意志品質都得到一定程度的發(fā)展。
根據(jù)初中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我們可以在學生自覺性和毅力的培養(yǎng)上加強引導。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注重思想內容的滲透,還要在如何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上下足功夫。通過這些方面的教育引導,使學生在意志品質、道德情感和審美情趣上得到完美和諧的發(fā)展。這種發(fā)展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主動營造平等民主的氛圍,關心和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獨立人格,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用他們的價值標準去感知外在世界,并能將這種感受傳遞給學生,以此來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教師在運用心理學知識貫穿學科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還要持續(xù)地對自己充電,學習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并在教學實踐中經常與學生交流,傾聽他們的心聲,尊重并且鼓勵他們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此外,教師還應該時刻提醒自己,我們既不是教育的命令者,也不是教育的執(zhí)行者,只是教育的引導者,學生與教師有著同等的人身權利和人格尊嚴。只有秉持這一原則和理念,我們才能營造更加和諧友善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質,增強自身的歸屬感和學習的自主性。
教無定法,同樣,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固定的方法。單單從教學設計的取向來看,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人格塑造,促進他們的心理發(fā)展;要以問題為中心,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踐,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要以活動為中心,加強心理方面的訓練,塑造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
在具體的操作中,語文教師可以在閱讀指導、背景介紹、主題歸納、結構剖析、人物分析等方面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教師要有意識編印心理方面的閱讀資料,向學生推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閱讀刊物和視頻講座;在課堂教學時,針對課文中的某些歷史性事件,讓學生多了解文章的時代背景,運用正確的方法、立場和觀點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在探討文章的主題時,教師可以嘗試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堂討論,將作品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主題思想與現(xiàn)實社會問題相聯(lián)系,從而對學生產生心理效應;在剖析結構和人物時,教師要注意把握其與主題之間的聯(lián)系,尤其是進行人物分析時,都要深入人物內心,挖掘其性格特點,在討論的過程中使學生增強完善自我人格和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等方面的意識。
總之,對于初中生來說,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他們健全的人格有著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社會價值。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要積極地、平等地與學生溝通,在理解和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潛在的心理問題,及時予以關懷和疏導,使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逐漸向良性的方向發(fā)展,并逐步具備心理方面的自我調適能力。這既是一項挑戰(zhàn)與創(chuàng)新并存的工作,也是當前教育發(fā)展現(xiàn)狀的要求,語文教師必須認真學習,努力實踐,在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學生培養(yǎng)成具備良好心理素質的接班人。
(責編 趙景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