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茜
在傳播方式日益分眾化的今天,電視媒體的專業(yè)化發(fā)展是其必然的方向。而不同的觀眾群體、不同的電視節(jié)目類型,受眾人群又有所不同。作為電視生產領域的一種特殊節(jié)目類型——紀錄片,早已成為國家間在跨文化交流時的有效傳播手段。但是,針對具體某一部紀錄片來看,其在類型風格、敘事模式等方面又都有所不同,甚至存在較大差異。那么,這些差異的背后,將會引起受眾怎樣的感知反應?在信息的傳播路徑日益由傳者向受者轉變的今天,受眾的偏好要素究竟將對紀錄片內容產生哪些影響?本文將以紀錄片受眾收視行為及需求調查為基礎,探討受眾的偏好要素如何有效地為節(jié)目制作提供參考。
在國外,紀錄片只針對部分群體,如美國公共電視網(PBS)只將全美3%的人口作為其紀錄片節(jié)目的目標受眾。從國內目前情況看,紀錄片受眾尚處于培育期,對受眾仍需進行廣泛意義上的調查。本文所涉及的觀眾調查,是以央視紀錄頻道的觀眾群為基礎,針對電視受眾的網絡在線調查,選取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武漢等10個大中型城市的1500個以上的樣本。樣本條件是在當地居住滿一年,對紀錄片感興趣,家人或朋友中沒有在媒體、市場調查、公共關系部門、廣告公司工作的。
一、電視觀眾收看紀錄片節(jié)目的行為特征
1.收看目的
從調查數據上看,觀眾收看紀錄片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滿足高層次的需要,如開拓視野、學習知識等。
2.收看途徑
電視是觀眾收看紀錄片最主要的途徑,主力頻道集中在央視。
在觀看時長上,觀眾每天平均在電視上收看紀錄片的時長為40分鐘。
在觀眾獲取紀錄片信息的來源方面,電視是最為主要的獲取信息的渠道,網絡上的論壇、社交小組等也是信息的重要來源。青少年及中年觀眾在紀錄片觀眾群體中占有一定比例,且忠實程度高。
5.收看時間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紀錄片觀眾平日收看電視時間仍以晚間黃金時段為主,11: 30—13: 30也是全天收看的小高峰時段。另外,紀錄片觀眾選擇在23: 00—01: 00收看的人數較多,這與紀錄片受眾以高端男性為主有較大關系。
另外,工作日的收視需求點出現在17: 00—19: 00,觀眾從該時段至晚間的收視需求一直增長,而周末則提前至13: 00—17: 00。另外,觀眾周末白天的收視需求明顯比工作日更高,但晚間的收視需求相對較低。
二、主導觀眾收視的類型特征
新聞傳播理論認為:新聞傳播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功利性過程,解決的是知與不知、欲被人知與欲知的矛盾。在這個過程中,傳者無疑處于主導地位,但接受者,亦即受眾,卻是傳者不可或缺的伙伴。只有傳播和接受行為二者同時發(fā)生,信息的擴散和知曉才能得以實現。
實際上,受眾對信息的接受有一個認知加工的過程,這與受眾較早的認知結構相關。他們總是傾向于根據自己的知識理解和實際經驗,用自己能夠接受的方式來理解信息,從而通過私人定制式的解讀與反饋對傳者構成影響,使傳者認識到受者的不可忽視的地位,并為其打造更有針對性的信息。
那么針對紀錄片乃至紀錄片專業(yè)頻道,觀眾是如何傳達反饋,從而用遙控器、鼠標等做出選擇的呢?
從調查數據看,紀錄片的內容與類型是觀眾最重要的參考依據,而由于網絡、電視回播功能的推進,觀眾對紀錄片播出時段并不是特別在意,這方面對觀眾滿意度影響作用較小。具體來看,42.7%的觀眾根據紀錄片類型決定是否收看,28.2%的觀眾按照紀錄片內容來選擇,20.5%的觀眾在收看時沒有固定規(guī)律,而僅有8.6%的觀眾選擇固定的播出時段。
1. 觀眾期望的紀錄片類型特征
我們以目前覆蓋國內紀錄片觀眾范圍最廣的央視紀錄頻道為例,觀眾對考古探索類、人文地理類和社會紀實類的節(jié)目喜好度較高。在喜好度最高的考古探索類紀錄片中,觀眾又對未解之謎和考古發(fā)現類題材有較高興趣。
2. 觀眾期望的紀錄片風格特征
觀眾喜歡有文化底蘊、懸疑、新奇風格的紀錄片,同時對故事呈現方式的新穎性更為看重。
三、電視觀眾對紀錄片的具體偏好要素
在現代傳媒環(huán)境中,人們已具備了積極使用和參與媒介傳播的條件。一方面,受眾主體意識加強使傳播方向發(fā)生了變化,傳統的傳播過程只是一種從傳者到受者的單向運動,現代傳播過程則表現為傳受雙方積極的雙向互動。另一方面,受眾的參與意識加強,他越來越意識到需要與傳者進行平等的溝通,并且追求平等的交流方式,這也使得他們對信息的選擇能力日益加強。
針對紀錄片,這種傳播方式上的變化也體現在了調查數據上,觀眾對于紀錄片的要求既有傳者對受者的,也有受者對傳者的。如紀錄片在題材上的吸引力、敘事是否真實自然、故事性是否達到欣賞需求等,都影響著觀眾對于具體某一部紀錄片的滿意程度。而缺少懸念感、趣味性不足與節(jié)奏拖沓是降低觀眾對紀錄片觀感體驗的主要原因。由此來看,觀眾對于一部紀錄片的需求既有類型方面的宏觀需求,也有細節(jié)層面的微觀需求,這主要集中在敘事、畫面以及解說等方面。
1. 敘事
在紀錄片中,成功的導演往往根據各個敘事段落或情節(jié)內容來決定敘事長短比例,由段落的長短比例帶出節(jié)目的內在節(jié)奏。結構曲線是編導在編輯過程中預先埋設的。從一般敘述到高潮用多長的篇幅、高潮與高潮之間的距離、平緩與高潮的落差等都直接影響到節(jié)目敘事節(jié)奏。
2.畫面
我們常說,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路線可以用“五化”來概括:主題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細節(jié)化、細節(jié)畫面化。由此來看,紀錄片創(chuàng)作歸根到底要講究畫面,這既包括了單一畫面本身,即畫面內部的選擇、安排、景別、運動、節(jié)奏等,也包括了畫面與畫面的銜接、畫面與畫面之間的主題構架,從而共同完成信息傳遞、故事敘述、感情流露、思想闡釋等功能。
對于紀錄片觀眾而言,畫面是否能夠輔助敘事,幫助觀眾了解是誰在何時何地干了些什么,同時記錄人物的喜怒哀樂,展示人物的個性性格等都是影響觀眾滿意度的關鍵。
3.解說
畫面語言作為紀錄片的主體是毋庸置疑的,同時,聲音語言特別是解說詞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聲音語言對紀錄片畫面的前后銜接、歷史的闡釋、背景的交代、情節(jié)的敘述、主題的升華、情感的抒發(fā)、意境的烘托和氣氛的渲染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調查數據上看,觀眾對于解說能否與畫面搭配得當,是否簡潔凝練、優(yōu)美流暢、形象生動等方面都提出了具體要求。好的解說既要幽默詼諧、情趣盎然,又要抒情寫意、落筆生輝,還要能夠飽含哲理、意味深長,拓展畫面之外的信息,讓觀眾在另一種審美空間中獲得審美期待的滿足。這一點,在熱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Ⅱ》中得到了最好的詮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