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建紅
圓錐曲線的定義是對圓錐曲線本質(zhì)特征的深刻揭示,利用它來解決與圓錐曲線焦點或準線相關(guān)的問題時,??蓛?yōu)化解題思路,化難為易、變繁為簡.本文利用定義探討圓錐曲線中形如“PA±PB(其中P為圓錐曲線上的動點,A,B為‘給定的兩點)”形式的幾何最值問題,針對A,B兩點的不同“給定”,分如下三種情形予以說明,供參考.
A,B兩點均為動點
例1 如圖1,點P在曲線C1:+=1上,點A在曲線C2:(x-8)2+y2=1上,點B在曲線C3:(x+8)2+y2=1上,則PA+PB的最小值是________.
破解 如圖1,由于P,A,B三點均為自由動點,所以(PA+PB)min=PAmin+PBmin. 先將P點“固定”(暫時看做定點),則當A點在圓C2上運動時,易知PAmin=PC2-1,同理PBmin=PC3-1,所以(PA+PB)min=PC2+PC3-2. 注意到兩圓的圓心C2,C3恰為橢圓C1的左、右焦點,由橢圓的第一定義知:PC2+PC3=2a=20(不論P點如何運動),所以PA+PB的最小值是18.
變式1 如圖2,點P在曲線C1:-=1上,點A在曲線C2:(x-5)2+y2=1上,點B在曲線C3:(x+5)2+y2=1上,則PA-PB的最大值是_____.
破解 如圖2,由于P,A,B三點均為自由動點,所以(PA-PB)max=PAmax-PBmin. 先將P點“固定”(暫時看做定點),則當A點在圓C2上運動時,易知PAmax=PC2+1,同理PBmin=PC3-1,所以(PA-PB)max=PC2-PC3+2.
注意到兩圓的圓心C2,C3恰為橢圓C1的左、右焦點,由雙曲線的第一定義知:當P點在雙曲線左支上時,PC2-PC3=2a=8(不論P點如何運動),所以PA-PB的最大值是10.
點評 例1與變式1均涉及圓錐曲線上一動點與兩已知曲線(圓)上動點的距離之和(差)的最值問題. 解決此類多動點問題的方法是“局部固定、動靜轉(zhuǎn)換”,即先將某一動點“固定”,求出其他動點運動時的最值情形,然后“恢復”固定點作為動點的“本質(zhì)”,對已求出的最值繼續(xù)求最值,即可解決.
本情形由于PC2-PC3為定值,故實際只求了一次最值.
鏈接 設(shè)P為圓C上動點,A為圓外一定點,直線AC與圓C依次交于E,F(xiàn)兩點(E在A,C之間),則APmax=AF=AC+r,APmin=AE=AC-r(其中r為圓C的半徑).
A,B兩點一定一動
例2 如圖3,點P是拋物線y2=4x上的一點,A為拋物線的焦點,B在圓C:(x-4)2+(y-1)2=1上,則PA+PB的最小值為________.?搖
破解 如圖3,過P點作拋物線的準線l的垂線,垂足為H,由拋物線的定義知PA=PH. 易知圓C在拋物線的內(nèi)部,先固定拋物線上的P點,則當B在圓上運動時,易知PBmin=PC-1,從而當P運動到C,P,H三點共線時,PA+PB的最小值為4.
變式2 如圖4,設(shè)B為圓C:x2+y2+6x+8y+21=0上任意一點,拋物線y2=8x的準線為l,若拋物線上任意一點P到直線l的距離為m,則m+PB的最小值為________.
破解 如圖4,設(shè)拋物線的焦點為A,由拋物線的定義知m=PA,所求m+PB=PA+PB. 先固定拋物線上的P點,則當B在圓上運動時,易知PBmin=PC-2,從而當P運動到C,P,A三點共線時,m+PB的最小值為AC-2=-2.
點評 例2與變式2均涉及拋物線上一動點與一已知曲線(圓)上動點及一定點(焦點)的距離之和的最值問題. 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仍是“局部固定、動靜轉(zhuǎn)換”,即先“固定”P點,對B點的運動求最小值,然后“釋放”P點,對已求出的最小值整體再求最小值,即(PA+PB)min=(PA+PBmin)min. 具體求最值時,除了利用拋物線定義,將動點到焦點的距離與其到準線的距離進行轉(zhuǎn)化以外,還需結(jié)合幾何最值的方法,方可最終解決.
A,B兩點均為定點
例3 如圖5,已知A(1,-3)為橢圓+=1內(nèi)一點,B為橢圓的右焦點,P為橢圓上一動點,則PA+PB的最大值與最小值分別為________.
破解 如圖5,設(shè)橢圓的左焦點為B1,由橢圓定義可得PA+PB=PA+2a-PB1=2a+PA-PB1. 因為PA?搖-PB1?搖≤AB1,所以-AB1≤PA-PB1≤AB1. 因為2a=10,AB1=5,所以當橢圓上P點運動到線段AB1的延長線上時,(PA+PB)max=15;而當P點運動到B1A的延長線上時,(PA+PB)min=5.
變式3 如圖6,已知點A(3,8)為橢圓+=1外一點,B為橢圓的左焦點,P為橢圓上一動點,則PA-PB的最大值與最小值為________.
破解 如圖6,因為A點在橢圓外,所以當橢圓上P點運動到AB的延長線上時,(PA-PB)max=AB=10. 設(shè)橢圓的右焦點為B1,由橢圓定義可得PA-PB=PA-(2a-PB1)=PA+PB1-2a,則當P點運動到線段AB1上時,(PA+PB1)min=AB1=8,所以(PA-PB)min=-2.
點評 例3與變式3均涉及圓錐曲線上一動點與兩定點(其中一個為焦點)距離之和(差)的最值問題.此類問題的求解通??煞謨煞N類型:(1)先利用定義,將動點到一個焦點的距離與其到另一個焦點的距離進行轉(zhuǎn)化,然后利用幾何最值法最終解決(如例3和變式3中差的最小值);(2)在求和的最小值或差的最值(最大或最小)時,有時可不經(jīng)定義轉(zhuǎn)化,直接使用幾何最值法(如變式3中差的最大值),具體屬于哪一類型,應視定點在圓錐曲線內(nèi)、外的給定情況而定.
鏈接 設(shè)A,B為兩定點,P為一動點,則當P點在線段AB的延長線上時,(PA-PB)max=AB;當P點在線段BA的延長線上時,(PA-PB)min=-AB.
綜上可知,對于形如“PA±PB”形式的幾何最值問題,不論A,B的“給定”情況如何,只要涉及焦點或準線,就可嘗試使用定義法來解決. 以下兩點對于解題至關(guān)重要:
(1)在涉及多個動點時,可采用“以靜制動”的策略,將動點分批處理、各個擊破;
(2)在涉及圓外一點與圓上動點的距離時,可把圓上動點轉(zhuǎn)化為定點(圓心)來解決. 當然,問題的最終解決離不開幾何最值法(如上鏈接)的協(xié)助.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形式的幾何最值問題中,只使用了圓錐曲線的第一定義,但當涉及形如“PA+PB(e為圓錐曲線的離心率)”形式的最值問題時,則可嘗試使用第二定義來解決,本文在此不再贅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