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語學習理論(第三版)》評介
張凱彭梅
(中國海洋大學,青島,266000;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200240)
Mitchell R., F. Myles & E. Marsden. 2013.SecondLanguageLearningTheories(3rded).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 ISBN: 978-1-444-163-100 (pbk). pp.379.
1. 引言
二語學習研究①(second language learning)兼具促進二語學習理論發(fā)展和指導實踐教學的雙重意義(Ellis 2008;Gass & Mackey 2012)。國內(nèi)外研究者們從多個研究視角對二語學習的理論機制進行了闡釋,但由于二語習得本身的多面性和復雜性,二語習得研究仍缺乏理論體系的統(tǒng)整。在這種情況下,對現(xiàn)有的理論進行全面梳理和客觀評價顯得尤為必要?!抖Z學習理論:第三版》一書就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該書由Routledge公司在2013年出版,作者團隊包括三位在二語習得研究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Rosamond Mitchell是Southampton大學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的教授,Florence Myles是Essex大學二語習得領域的教授,Emma Marsden是York大學二語教育方向的副教授。該書在前兩版的基礎上對當前主要的二語學習/習得理論進行了剖析,力圖為讀者展示一幅簡明全面的二語學習研究理論畫卷。
2. 內(nèi)容簡介
本書的編寫目的在于向讀者引介當前二語習得研究領域主要的學習理論及其最新發(fā)展狀況,涉及二語習得理論構建的多個層面:語言層面、認知層面和社會層面。全書共分十章。第1~2章是對全書的概覽,論述了二語學習的主要概念和命題并對二語學習研究的發(fā)展歷史進行了回顧。第3~9章從語言、語言學習者、習得過程三個方面對不同理論視角進行了闡釋,并介紹了主要概念和重要的研究成果。第10章總結概括了第3~9章所揭示的有關二語學習的本質特征,指明未來該領域研究的關鍵所在。本書作者認為,盡管不同理論流派有其自身的體系和方法,但理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是大勢所趨,結合各大理論流派和研究范式的一般學習理論研究,將成為未來二語學習理論研究和實踐的發(fā)展方向。
作者簡介:張凱,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在讀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二語習得、外語教學。電子郵箱:kzhome@vip.sohu.com
彭梅,上海外國語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外語教學。電子郵箱:pengmei@shisu.edu.cn
*本文系基本科研業(yè)務費校文科培育類專項項目“中國英語課堂糾錯反饋實證研究”(201415012)和山東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計劃“二語學術聽力和閱讀理解的認知負荷對比研究”(J14WD70)的成果之一。
第一章題為“二語學習:主要概念和命題”。作者首先提出,一個科學理論不僅要對研究命題進行概括描述,更重要的是對其進行有效的機制闡釋。因此,一個好的理論應該具備以下特征:(1)理論的闡釋要簡約明晰;(2)理論要經(jīng)得起證偽;(3)理論要具備現(xiàn)實情境的解釋力;(4)理論要體現(xiàn)學術討論的獨特視角?;谝陨咸卣?作者分別剖析了語言的本質特征、二語學習過程以及二語學習者的身份介質。最后,作者認為,不同的語言學習觀會導致不同的語言教育觀,因此,教師要慎重選擇語言學習觀。
第二章題為“二語學習研究的近代歷史”,描述了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的二語學習研究主要范式的演化過程。50年代興起的行為主義強調(diào)習慣的形成對語言學習的作用,但受到喬姆斯基“先天語言能力”思想的批判。在語言先天論的影響下,語言學家在70年代先后提出一語學習的“語言發(fā)展順序”、“操作原則”等理論,并被引入到二語學習研究范疇。80年代進入二語學習理論和實證研究的快速發(fā)展階段,不同的理論范式對語言的內(nèi)在機制、一語的遷移作用、認知心理變量、社會環(huán)境要素、輸入的影響都會產(chǎn)生不同的解讀,進而影響到概念的界定和研究方法的抉擇。
第三章“普遍語法對二語學習的影響”。作者首先簡要介紹了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包括語言知識的構成、語言知識的習得以及語言知識的應用,隨后對普遍語法在一語中存在的理據(jù)進行了論證。普遍語法在二語學習中的作用主要呈現(xiàn)出三種論點,即:普遍語法無用論、有用論和部分有用論。作者認為,普遍語法理論提供了對于語言形式,特別是形態(tài)句法結構的詳盡、有序的闡釋,幫助我們了解語言的本質,也符合作者開篇提出的科學理論的標準。但是,該理論既不涉及語言加工和語言學習過程,也不涉及語言習得的具體層面,如語音、詞匯、語用等范疇,因而作者建議通過普遍語法理論進行二語學習研究要持謹慎態(tài)度。
第四章“二語學習的隱性機制”。本章和第五章都從認知的視角探討二語的學習機制,但第四章的研究重心涉及導致一語和二語學習的共同的隱性學習機制問題。作者在論述“基于輸入的涌現(xiàn)論”基礎上歸納了兩種信息加工理論:“加工理論模型”和“效率驅動加工模型”。涌現(xiàn)論基于計算機模擬和實驗檢驗,主張通過有效地控制相關變量,證明語言形式和意義表征的聯(lián)結是在應用過程中得到加強。作者認為,二語學習研究除了借助一語遷移、輸入特征等認知因素進行詮釋,還需要結合語言學等相關理論拓寬其闡釋范疇。
第五章“記憶和顯性學習”,聚焦于探索記憶、顯性知識、注意特別是工作記憶在二語學習理論中的地位。作者首先介紹了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兩種知識類型,指出這兩種知識體系均和記憶相關,但兩種知識體系在記憶系統(tǒng)中的位置以及相互之間的關聯(lián)還存在爭議。此外,作者通過回顧技能加工理論,解讀六種二語現(xiàn)象,包括語言形式的變異性、語言石化等。在概述注意在二語學習中的作用時,作者重點闡釋了Schmidt以及Tomlin和Villa提出的注意影響學習的不同論點,即學習是否需要有意的注意。作者引用最新的研究結果,指出注意并非學習的必要條件。最后,作者對工作記憶在二語學習中的作用進行了簡述,認為工作記憶能力有助于語言理解,而后者是二語學習的必要條件。結合相關研究,作者提出,工作記憶能力存在改善的可能。
第六章“二語學習的互動性”。本章基于認知學習理論以及信息加工理論,討論二語互動與二語學習之間的關系。互動理論包括:Krashen的“輸入假說”,強調(diào)可理解性輸入是二語學習的必要和充分條件;Long的“互動假說”,詮釋了語言輸入、環(huán)境因素(如糾錯反饋)以及學習者的內(nèi)在認知機制(如選擇性注意)對二語學習的推動作用;Swain的“輸出假說”強調(diào)“修正輸出”對語言學習特別是語言形式學習的重要性。作者認為,互動理論研究源自語言教學應用,對課堂教學有著很好的指導作用。但以往的研究表明,該研究在理論背景的拓展、對內(nèi)在認知機制(如注意)的細化以及結合社會文化和話語分析等方面尚存在不足。
第七章“意義層面的二語學習研究”。本章主要從功能主義和語用理論視角闡釋了該研究范疇對二語學習的影響。首先,通過個案研究,詮釋了功能主義理論的研究模型和原則,進而通過相關研究概述了學習者如何憑借語言手段對概念意義實施編碼。最后,指出學習者一語語用能力遷移以及相關研究方法是未來研究的主要方向。作者認為,依托功能主義和二語語用學的學習理論,可以幫助研究者深入探索意義表達的復雜范疇。本章所報導的研究主要聚焦語言發(fā)展的早期階段(普遍語法范疇),缺乏對語言高級發(fā)展階段的探索。此外,尚無明確證據(jù)表明交際需求是二語句法化和超越普遍語法類型的主要推動力。
第八章“社會文化層面的二語學習研究”和第九章“社會語言層面的二語學習研究”均強調(diào)語言學習的社會屬性。但前者主要從宏觀的視角闡釋社會群體特征下的語言學習。該章首先綜合相關研究闡釋了社會文化理論范疇的概念命題。作者然后討論了社會文化理論在二語習得研究中的具體應用及其評價體系,強調(diào)通過“語言社會化”(languaging),即協(xié)同任務中的語言產(chǎn)出,幫助推動學習者對新知識進行再加工的重要性。作者認為,與喬姆斯基、索緒爾的語言哲學觀不同,社會文化理論否定語言是抽象的符號體系,把語言學習更多地視作一種社會性、交互性活動。利用類似其他技能學習的普遍學習機制,學習者首先獲取的是社會屬性,其次才是個體發(fā)展。當然,該理論也存在不足,比如應用范疇尚需細化,特別是針對基于環(huán)境的教學模式的探索以及動態(tài)評估系統(tǒng)的構建。
第九章偏重“話語”“交際”等具體的個體行為對語言學習的影響(Ellis 2008)。首先呈現(xiàn)了社會語言理論驅動下的二語變異模式。隨后,通過“二語社會化理論”和“情境二語學習理論”以及“實踐社群”等概念說明學習者對于語言知識的習得無法避免其所處的社會、文化及政治語境的影響。作者認為,社會語言學研究強調(diào)“個體、行為和社會三者之間的互動、互惠關系”(秦麗莉、戴煒棟2013:42),全面而辯證,在二語習得領域引起廣泛關注。然而,該理論仍然存在瑕疵,如過多倚重社會、歷史和政治等宏觀視角對二語習得知識和過程進行解讀,缺乏微觀語境中對學習路徑的準確描述,以及學習者內(nèi)在認知過程的探究。
第十章是本書的結論部分。在對前面二語學習理論探討的基礎上,作者提出了二語學習理論是實施單一理論體系還是保持兼收并蓄的疑問。雖然以Long為代表的研究者主張采用一種理論范式涵蓋二語學習的全部范疇。但本書認為還是要堅持開放性視野,主張傳統(tǒng)理論(如普遍語法)和新生理論(如涌現(xiàn)論或社會文化理論)齊頭并進,構建一個解釋力更強、覆蓋面更廣的理論框架是二語學習理論研究的一個目標。隨后,作者概述了近期二語學習研究的主要成果,同時指明未來二語學習研究的方向,主要是針對模塊理論以及電生理學和社會文化等理論范式所提出的一般學習論的探索。作者認為,二語學習理論研究應該對課堂教學起到指導作用,但是由于二語理論的復雜性和爭議性,很難為教師提供直接、規(guī)范的教學指導。盡管如此,二語學習理論仍為教師解讀二語教學問題、豐富教學思路提供了寶貴啟示。
3. 簡要評論
本書結構嚴謹,各個章節(jié)的內(nèi)容既相互聯(lián)系又彼此獨立。主要有以下特色:
第一,內(nèi)容豐富全面,脈絡清晰明了。如第二章追溯二語學習發(fā)展史(p.50),通過圖表展示,作者概述了從1945年到2008年各個研究領域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者,并對其研究進行了簡要評述。讀者借此一覽眾山小,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快速了解二語習得理論發(fā)展的歷史,清晰地把握各個理論的發(fā)展脈絡。同時,為了加深讀者對該理論研究的理解,作者列舉了一些研究的典型范例,如社會文化理論中Aljaafreh和Lantolf為實現(xiàn)二語學習者由“他控”(other-regulation)到“自控”(self-regulation)而設計的糾錯反饋規(guī)范量表等,使讀者能夠對該理論更好地融會貫通。此外,書后的專業(yè)詞匯表也為初學者掌握主要理論概念提供了捷徑。
第二,結構上整齊劃一,體例簡明嚴謹。各章均按照開篇提出的科學理論標準,首先概述各個理論體系及其主要概念范疇,隨后對相關研究進行細致梳理,并對該理論的闡釋能力加以深入解讀,最后通過和其他二語理論的橫向比較發(fā)現(xiàn)共性和差異。例如,在第三章通過作者的簡介,讀者可以了解普遍語法涵蓋了“原則”和“參數(shù)”等概念范疇。同時,通過展示一語兒童如何通過應用“原則”和“環(huán)境參數(shù)”來構建詞組的示例,揭示出普遍語法對一語習得的影響。之后,作者從正反兩方面,呈現(xiàn)普遍語法對二語學習的不同影響效果。因此,雖然全書視角多樣,研究各異,但縝密的結構設計有助于讀者把握不同研究范式的理論體系和概念范疇。
第三,分析評論視角獨特,邏輯性強。本書最大的亮點就是每一章末尾的評論部分。作者分別從三個視角分別對該理論體系進行了評析:語言觀(如第三章的語言能力和語言行為的辨析,第四章的語言加工論);語言學習觀(如第六章語言輸入和產(chǎn)出的關系);針對學習者的研究(如第九章社會環(huán)境對二語學習者的影響以及學習者社會身份的認同等)。通過這三個視角,讀者可以對該理論的語言本質特征、二語學習過程以及不同理論視角對二語學習者不同身份的闡釋產(chǎn)生更明晰的認識。同時,作者對該理論的局限性也進行了理性的思考,這種多維的、立體的評價體系能夠更好地揭示不同理論間的差異,推動研究者和教學者對不同研究范疇融通匯合,增進對相關領域的理解,同時也有助于讀者批判性思維的發(fā)展。
第四,語言通俗易懂,富有教學啟迪。由于本書的讀者群體定位為語言學理論的初學者,因此,作者采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從而對佶屈聱牙的二語習得理論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解讀,便于入門讀者對該理論體系建立全面而清楚的認識。例如第四章,作者在闡釋“基于輸入的涌現(xiàn)論”這一復雜概念時,強調(diào)語言規(guī)則和形式是在日常使用中“涌現(xiàn)”生成,對概念的界定形象而清晰。此外,本書采用“二語學習理論研究”而非“二語習得理論研究”為題,意在表明作者更多地關注二語理論對二語學習,特別是課堂教學的促進作用。作者通過二語理論對學習者的影響,闡釋了相關理論對二語教學特別是課堂教學的啟示作用。例如,在第四章,作者強調(diào)課堂教學活動應以凸顯輸入頻率以及部分語言形式的“共現(xiàn)”為主,幫助學習者從復雜的語境中提取規(guī)律的信息。
當然,本書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作者著眼于閱讀對象,傾向于理論介紹的簡約,這樣不免導致理論闡釋欠缺深度和廣度。例如在討論注意理論時,作者僅展示了Schmidt以及Tomlin和Villa的兩極論點之爭,未將Robinson的折衷觀點包含在內(nèi),不利于讀者了解該理論發(fā)展的全貌。此外,作者將重心放在二語理論的介紹上,相關實證研究的引證數(shù)量非常有限。同時,對于最新理論的介紹截止于2008年,而對于當前電生理學的研究,如事件相關電位技術(ERP)研究僅僅在結論一章的未來研究展望中寥寥數(shù)語提及,沒有專列章節(jié)展開介紹,不免有些滯后于實際研究現(xiàn)狀。
盡管存在上述不足,但暇不掩瑜,本書可讀性強,不僅可作為語言學專業(yè)學習者的入門讀物,也可為語言教師提供教學指導,同時,對各種理論優(yōu)缺點的梳理也有助于拓展二語習得研究者的思路。總之,該書不失為一部對二語教學及相關領域研究頗有價值的參考書。
① 本書作者參照當前二語習得研究慣例,不再區(qū)分習得和學習,因此兩個名詞在本文交替使用。
Ellis, R. 2008.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2nd ed.)[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ass, S. & A. Mackey. 2012.TheRoutledgeHandbook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秦麗莉、戴煒棟.2013.二語習得社會文化理論框架下的“生態(tài)化”任務型語言教學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41-46.
(責任編輯吳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