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博,胡雋,周紅
(湖南科技大學 建筑與城鄉(xiāng)規(guī)劃學院,湖南 湘潭411201)
生成式教學整合了互動式、啟發(fā)式、實地式教學的諸多優(yōu)勢,倡導建立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以使教學“生成”出來,使學生“生成”為合格的學生。建筑設計是建筑學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其自身的教學模式已蘊涵了生成式教學的某些理念,本文試圖在建筑設計這一特殊的教學過程中,結合生成式教學理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把這一課程原本應該有的高自由度和高創(chuàng)造性盡可能地釋放出來。
探討“生成式教學”這一新興概念,最先需要了解的是它的定義與范疇。從反面來考察,“生成”所針對的是“預設”。傳統(tǒng)的預設式教學,其特征呈線性、封閉、確定性,強調教師對課堂秩序、節(jié)奏與語境的掌控,該教學模式固然順利流暢,但卻喪失了教學的靈活性與開放性以及學生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邮?、啟發(fā)式教學雖做出了有益的嘗試,但在根本的理念上并未深入觸及問題的核心所在。于是,教育學研究者提出了“生成式教學”。
在《教育大辭典》(第五卷)中,有關教學的“生成”定義如下:“強調學習過程是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與從環(huán)境接受的感受信息相互作用、主動建構信息意義生成的過程。”后現(xiàn)代主義教學觀的提倡者多爾曾明確表示,后現(xiàn)代課程是生成的,而非預先界定的。它并不意味著某種絕對真理,相反卻賦予了每個人探究與理解的權利[1]?;诖硕x,可得出一個基本的概念,即教學中的“生成”或“生成式教學”是一個主動的、變化的、各種因素建構的,強調互動、開放性的動態(tài)教學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內化”課程相關信息,而課程會在已有經(jīng)驗和新信息的相互作用與影響中逐步生成。但這并不意味著簡單的“以學生為中心”而放任自流的教學過程,教師的作用和地位以及教學目標的指向性仍是非常重要的。
如此理解“生成式教學”應是較為妥帖的:“‘生成’是對課堂教學過程動態(tài)性、不確定性展開狀態(tài)的刻劃。即強調在師生交互作用的過程中,師生之間呈現(xiàn)出有機關聯(lián)性的行為,并不斷產生新的、具有情境性和針對性的教學需要,從而使教學活動呈現(xiàn)出指向教學目標的動態(tài)推進過程?!保?]由是,生成式教學可在“生成”的概念基礎上,建構起其機制,體現(xiàn)出獨特內涵,并蘊涵著交往互動性、動態(tài)性、開放性、過程性、非線性與創(chuàng)造性等諸多特征[2],形成對傳統(tǒng)預設式教學、或是稍后的互動式教學、啟發(fā)式教學的批判、借鑒與超越。
建筑學專業(yè)的范疇涉及甚廣,兼有工程技術和藝術等相關學科的特點,強調技術與人文、藝術等的結合,強調應用創(chuàng)新和藝術創(chuàng)新的結合,突出應用創(chuàng)新[3]。因而,相較于其他專業(yè),建筑學專業(yè)的教學有其獨特的教學規(guī)律與教學方式。
建筑設計是建筑學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作為設計課程,它的教學模式可概括為:基礎概念講解-教師布置設計任務書-學生自行設計-教師講解與批改-學生修改。后兩個階段不斷反復,直至成圖。在此教學模式下,教學成果本身就是多元而開放式的,其教學目標也應真正著眼于學生設計能力的切實提高與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設計沒有固定答案,教師的偏好也不該作為準繩或鐵則。長期的預設式教學帶來的固有思想與其說束縛了教師,不如說更多地束縛了學生,因為學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去迎合教師的設計準則或傾向,盡管教師可能一再強調獨立思考和自由創(chuàng)造。那么,這一設計課程,本身蘊涵著哪些與生成式教學的特殊聯(lián)系呢?
設計本身即是“生成”的。任何設計均是設計者固有的知識系統(tǒng)與認知結構在一定的限定條件下,在具體任務的指引下結合給定的新信息、新概念建構出新的設計成果的一個過程。建筑設計中,設計者基于自身的認知去理解任務書與基地環(huán)境、了解類似建筑的設計理念,進而提出設計方案。此過程中,設計者必須積極地使原有的認知結構與來自環(huán)境、任務或理念的新信息相互作用,才能主動建構新的設計方案。如勒·柯布西耶設計郎香教堂時,在動筆之前,便充分考察基地環(huán)境,深入了解宗教文脈,結合自己對教堂設計的認知,提出了設計的核心理念——“形式領域的聽覺器件”(象征著人與上帝溝通的渠道和關鍵),同時從內在的知識系統(tǒng)中提取巨量元素——薄殼屋蓋形式源自蟹殼與飛機、采光井形式源自古羅馬石窟、墻面處理方法源自北非民居等[4]。他談及自己的創(chuàng)作方法便是先將任務存于腦中并不動筆,但盡可能輸入與任務有關的大量信息,讓“內在的自然的創(chuàng)作過程完成”。這實際上也就是一種“生成”的方式。
如果以生成式教學的六個特征(交往互動性、動態(tài)性、開放性、過程性、非線性、創(chuàng)造性)來審視建筑設計課程,我們便能發(fā)現(xiàn)課程與生成式教學的固有聯(lián)系:“學生設計-教師修改”這一反復的過程,較一般課程擁有更多的交往互動性;建筑設計本身即具有動態(tài)與發(fā)展的特性,因而不可用靜態(tài)觀念待之;這一課程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蘊涵著開放性的可能,而其成果本就將是開放而多元并存的;建筑設計課程真正的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設計能力,教學也應當重在過程本身的設計,即強調“過程性”;建筑設計本身所蘊含的復雜多維、靈活多變也決定了課程教學不應當用線性、單向的思路去完成,而要體現(xiàn)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非線性與復雜性;“創(chuàng)造性”是所有設計必備的特征,而設計的教學就更是如此,以學生為設計者、教師為指導者,一方面將真正的教學過程創(chuàng)造出來,另一方面也將設計成果創(chuàng)造出來。因而,在建筑設計課程中提倡生成式教學是順理成章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生成性教學’理念……主要體現(xiàn)為:問題式教學方法、開放式教學模式、互動式教學過程?!保?]這雖是談論在城市規(guī)劃與城市設計教學中的“生成式教學”,但就建筑設計和城市規(guī)劃的專業(yè)相似度而言,是可以借鑒的。如何真正地將生成式教學理念導入建筑設計課程中,筆者認為可從五個方面做一些嘗試。
建筑設計的起點即是任務書。在大學建筑學教學中,普遍采用的是如下方式:在講解基礎概念之后,布置任務書,學生基于對基礎概念與任務書的理解開始進入設計階段。一般而言,任務書是由教師討論設計出來的,并無“生成”的必要。但筆者在湖南大學本科時期所經(jīng)歷的一個學期的帶有試驗性質的設計課卻并非如此。當時教師出了“吃·喝·玩·樂”這樣一道題,任由學生分為四組,各選一字,在給定的基地上自擬任務書自行設計,功能不限但須合情合理。這一新穎的題目,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新能力,很多有趣而精彩的設計就此誕生。
筆者認為可使用類似競賽的寬泛而概念化的題目,例如本院楊健老師在設計周中所提供的題目“平凡的建筑”,讓學生們在一個抽象概念的指引下,結合自己的理念和靈感自行“生成”自己的任務書。當然這種題目要和傳統(tǒng)的類型化的題目相互結合、穿插交互,以免偏頗而使得學生過于講究自由創(chuàng)作而難以適應傳統(tǒng)設計方式。
教師要明確一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學設計的能力與教學實施的能力是統(tǒng)一的,只有將課堂教學設計看成是一種實時的動態(tài)設計過程,才能避免靜態(tài)教學設計與動態(tài)教學實施的矛盾?!保?]換言之,教學過程中應時刻注意“生成”,不過分拘泥于原本的教學設計,隨機應變,在互動中不斷啟發(fā)學生“生成”新概念、新思想。如先不揭示正確概念與答案,而是針對學生設計中的各種問題加以誘導和啟發(fā),以使他們自己“生成”正確的概念;可從身邊的建筑物實例出發(fā),讓學生自行總結出不同建筑的風格特征與設計要點。這些做法雖然簡單,但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設計思路的打開有很大好處。
局限于固有的觀念,學生總是單向而線性地思考任務書中提出的種種問題的解決方案,期望得到“最優(yōu)解”,但實際上建筑設計是不存在“最優(yōu)解”的。每個設計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設計素養(yǎng)與認知結構去找到屬于自己的“解”,也因此,設計者必須嘗試大量的方向、繪制大量的草圖、閱讀大量的資料去整合自己的諸多思路,以此“生成”屬于自己的方案。一方面應向學生強調多方案、多方向探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摒除他們腦海中固有的指向單一結果的思想;另一方面,教師要注意自己的“預設”可能帶來的困擾,不要讓自己的設計理念和傾向束縛了學生的思路。筆者認為可以采用多個教師聯(lián)合評圖改圖的方式,來規(guī)避一些個人傾向所帶來的問題。
要強調交流與互動。首先,不僅師生間,生生間更要強調。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常常發(fā)現(xiàn),師生交流的密度強度遠超過生生交流。換言之,學生們本身相互交流探討的氛圍并不是很容易建立,這當然也是固有觀念帶來的影響。在帶課程設計及畢業(yè)設計的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組成小組進行定期討論,很多問題在自行討論中解決,很多靈感也就在其中誕生,同時也增強了集體凝聚力,效果相當不錯。其次,與外界的互動。如促成學生接觸校外的實際項目,結合真實項目來提升學生的設計能力,或是促成學生學會與甲方、政府人員、使用者等之間的溝通,當然這一部分在實習中也將涉及,在設計課程中作為一些輔助要素加入即可。
如近來引起了極大關注的“生成設計”與“仿生設計”。生成設計是使用特定的計算機生成系統(tǒng)來實現(xiàn)諸多設計元素的自組織方式排列組合,以此來激發(fā)設計者借助傳統(tǒng)方法不能得到的靈感與思想[7]。仿生設計是一種新的建筑教學方法論,提供了關于自然功能的根本信息,以便將自然界的結構法則應用在建筑中。仿生方法在建筑中的應用是一種基于自然現(xiàn)象觀察規(guī)律的過程。需要注意的是,“生成設計”與“生成式教學”并無概念上的聯(lián)系?!吧稍O計”是一種運用計算機對設計加以“生成”的設計方式,“生成式教學”是一種注重“生成”的教學方式。但由于“生成設計”與“仿生設計”等全新的設計思路與設計方式,其本身就極具開放、多元與創(chuàng)造性等特性,因此與“生成式教學”的相似性極高,完全可以成為“生成式教學”的教學手段,對“生成式教學”做有力的補充。
生成式教學是一個新穎的理念,在此理念之下的教學研究正在逐漸引起關注。建筑設計課程本身即帶有潛在的生成式教學因素,若能加以恰當引導、合理組織,將生成式教學理念貫徹到這一課程設計中去,做一些探索,很有可能帶來一些全新而有益的成果和積極影響。
[1]E·多爾.后現(xiàn)代課程觀[M].王紅宇,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杜,2000.
[2]唐青才.生成式教學設計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
[3]伍國正,隆萬容,黃靖淇,等.建筑藝術設計類專業(yè)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建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3):132-134.
[4]吳煥加.外國現(xiàn)代建筑二十講[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
[5]梁瑋男,張偉一,任雪冰.開放·互動——“生成性教學”理念在城市規(guī)劃教學中的探索[J].華中建筑,2013(7):172-174.
[6]楊開城.對教學設計理論的幾點思考[J].教育研究,2001(5):62 -64.
[7]李飚.生成建筑設計合作教學實踐初探[J].南方建筑,2006(12):122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