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華
(華中科技大學,武漢,430074)
根據(jù)克萊爾·柯蒂斯(Claire Curtis)教授的定義,后啟示錄小說(Post-apocalyptic Fiction)屬于科幻小說的一個亞文類。與啟示錄小說(Apocalyptic Fiction)強調災難降臨時的情景以及如何幸免于難相比,后啟示錄小說的故事背景主要設定在大災難發(fā)生后的末日世界,重點關注浩劫之后的場景和生存者的思想與行動,如末日幸存者如何在災難后的廢墟世界生存、如何挽救分崩離析的文明、采用何種新的末日倫理與法則等等(Curtis 2010:5-9)。后啟示錄小說類型是對危機四伏的當代社會的回應,體現(xiàn)了作家對人類終極命運的憂思,承擔著反思歷史、批判現(xiàn)實、期待深遠啟示與救贖的重要使命。作為科幻小說的一個亞文類,后啟示錄小說可追溯至英國女作家瑪麗·雪萊的《最后一個人》(The Last Man,1826)。
自二戰(zhàn)結束以來,美國以末世為背景的后啟示錄小說出現(xiàn)了一派繁榮的景象,每個年代都有大量描寫因瘟疫、核戰(zhàn)、能源危機、氣候災難、恐怖襲擊以及金融危機等因素導致世界末日的小說涌現(xiàn)。毋庸置疑,當代美國后啟示錄小說作為一種羽翼豐滿的文類,已呈現(xiàn)出統(tǒng)一或相近的風格與特點,有著獨特的敘事傳統(tǒng)和文類套路。那么,當代美國后啟示錄小說何以興盛,有著怎樣的歷史生成,其產(chǎn)生的社會文化土壤是什么?它們對人類末世的生活進行了哪些想象?對現(xiàn)實有何警示或針砭?起著怎樣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作為一種獨特的敘事類型,又有哪些固定的情節(jié)、主題與人物類型,其美學和社會文化意義何在?當代美國后啟示錄小說研究取得了怎樣的成就,又存在著哪些問題?本文擬從這幾個方面對當代美國后啟示錄對這一小說文類的創(chuàng)作與研究進行梳理與評析,對此類小說的美學特征、蘊涵其中的大眾文化思潮、大眾媒體和美國讀者的閱讀期待同通俗小說創(chuàng)作的關系等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對其未來的研究進行展望,以期為國內外這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鑒與啟示。
當代美國后啟示錄小說的文藝創(chuàng)作經(jīng)歷了半個多世紀的蓬勃發(fā)展、傳承與創(chuàng)新,已涌現(xiàn)出大量內涵豐富、藝術精湛的作品。按時期對其進行整體性概述,可勾勒出當代美國后啟示錄小說在技巧上創(chuàng)新迭出和主題上不斷深入的發(fā)展衍變軌跡。
二戰(zhàn)結束后的15年(1945~1959)是當代美國后啟示錄小說的勃興時期,出現(xiàn)了多部經(jīng)典之作,影響了不少后世作家。這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二戰(zhàn)后,美國民眾還未從種族屠殺和美國用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和長崎所帶來之災難性后果的陰霾中走出,美蘇進入了冷戰(zhàn),兩國之間的軍備競賽日益加劇,都成功研制出氫彈,一個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的時代來臨。人們開始關注科技發(fā)展的負面效應,核抗議呼聲不斷。50年代描寫核戰(zhàn)災難的末日啟示錄小說大量涌現(xiàn)。舒特(Nevil Shute)的《在海灘上》(On the Beach,1957)將故事設置在1963年,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核戰(zhàn)爭產(chǎn)生的大量放射性物質導致北半球所有生命消失,同時南半球也即將遭遇同樣的厄運。這部小說對核戰(zhàn)的毀滅性后果進行了生動感人的描述,在提高人們對核戰(zhàn)威脅的認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準確反映了50年代的美國”(LaFaille 1992:131),獲得了主流媒體的一致稱贊。弗蘭克(Pat Frank)的《唉,巴比倫》(Alas,Babylon,1959)是一部有著廣泛影響的核災難后啟示錄小說經(jīng)典,自1959首次出版至今一直在亞馬遜網(wǎng)科幻小說銷售排行榜中居于前20名。許多后輩作家都承認他們的創(chuàng)作受惠于這部作品,如大衛(wèi)·布林和威廉·R.福岑等。二戰(zhàn)后人們對瘟疫的恐懼并未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而消除,科技的發(fā)展和自然環(huán)境的惡化使之成為人類揮之不去的夢魘。這時期描寫因瘟疫導致人類社會崩潰的小說主要有兩部,它們是斯圖爾特(George R.Stewart)的《地球尚在》(Earth Abides,1949)和麥瑟森(Richard Matheson)的《我是傳奇》(I Am Legend,1954)。前者于1951年榮獲科幻小說界的著名獎項——“世界奇幻獎”(International Fantasy Award)。一場瘟疫使大部分人喪生,只有少數(shù)人幸存下來,人類文明被摧毀。生物專業(yè)研究生伊舍伍德與少數(shù)幸存者開始了拯救人類和建立新文明的艱難旅程。斯圖爾特將末日生存故事同發(fā)人深思的細節(jié)有效地結合,不僅描述了末日幸存者如何求生,還對災難給生存者帶來的有關種族、社會和倫理等方面的困惑進行了深入探討。《我是傳奇》是另一部描寫“病毒入侵人類”的后啟示錄小說杰作。這部小說是此類文學作品中的經(jīng)典,曾被四次改編成電影。不少作家(包括史蒂芬·金)都深受這部作品的影響。
美國的60年代(1960~1969)是一個喧囂騷動的時期,冷戰(zhàn)危機持續(xù),美國陷入越南戰(zhàn)爭的困境,反戰(zhàn)運動不斷。該時期的后啟示錄小說創(chuàng)作并不如50年代繁榮,但卻出現(xiàn)了一部大師級作品,它就是米勒(Walter M.Miller)的《萊伯維茨的贊歌》(A Canticle for Leibowitz,1960),曾榮膺有科幻界諾貝爾獎之稱的“雨果獎”,并三度入選美國最有價值的科幻獎項“軌跡獎”的最佳長篇小說名單,被主流文學界奉為經(jīng)典傳世之作,奠定了米勒在科幻小說歷史上永垂不朽的地位。這部小說突破了以往后啟示錄小說類型情節(jié)模式的窠臼,構思新穎,極富想象力,將科幻、宗教、哲學與歷史有效地結合,具有深刻的理性與道德層面的內涵。小說講述了人類歷史從毀滅到復興到再度毀滅的悲愴輪回。在這輪回中,萊伯維茨修道院的僧侶們堅守著為人類保留文明火種的職責。小說以獨特的構思引發(fā)讀者思考——人類的道德本性能否戰(zhàn)勝科學發(fā)展所帶來的種種誘惑?為什么我們總是重蹈覆轍?米勒本人歷經(jīng)兩次世界大戰(zhàn)、冷戰(zhàn)和軍事競賽與導彈危機,因此,末日的焦慮和對未來的深切憂患在《萊伯維茨的贊歌》中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美國后啟示錄小說在70至90年代得到了長足發(fā)展。由于美國生存主義在70年代進入第一次浪潮、90年代進入第二次浪潮,這時期的后啟示錄小說有一個顯著的特征,即注重對幸存者在末日世界如何求生的大量細節(jié)描寫。另外,不少作品在人物塑造、故事結構、細節(jié)描寫等方面有較大的突破與超越。尼文與杰瑞·波奈爾合著的《撒旦之錘》(Lucifer’s Hammer,1977)是一部對美國生存主義影響巨大的作品。這部小說曾獲得科幻文學大獎——“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提名,是一部首次生動描寫彗星撞擊地球之后引發(fā)種種災難的小說。浩劫之后,地震和巨浪隨之而來,整個世界都被淹沒。對于幸存者來說,生存面臨著最危險最艱巨的挑戰(zhàn)。小說以豐富的科學性和想象力吸引了眾多讀者。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的《末日逼近》(The Stand,1978)是一部構思宏大的后啟示錄小說。故事情節(jié)雖是典型的后啟示錄小說類型模式,“毀滅性災難——幸存者集結重建文明——正邪對決”,但鮮活的人物形象超越了以往同類作品人物類型化的模式,為后啟示錄小說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布林(David Brin)的《郵差》(The Postman,1985)曾榮登“坎貝爾獎”和“軌跡獎”榜單,入圍“星云獎”和“雨果獎”,同時獲得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榮譽獎。小說講述的是核戰(zhàn)浩劫過后,幸存者高登在流浪途中偶然發(fā)現(xiàn)一輛破舊的郵車,于是換上已死去的郵差的衣服,結果被幸存者當成是真正的郵差的他不得不帶領大家擺脫邪惡勢力的統(tǒng)治、重建家園的故事。小說塑造的人物形象真實可信,充滿活力。布林是一位具有理工科背景的作家,擁有天體物理學博士學位,他在這部作品中有效地將硬科幻小說與軟科幻小說的風格相結合,既注重科學根據(jù),對科幻因素的描述與解釋較為詳盡,也注重故事情節(jié)、寓意與人物性格的塑造。布林克利(William Brinkley)的《末世之舟》(The Last Ship,1988)講述的是美俄爆發(fā)核戰(zhàn)爭造成世界毀滅,一艘恰好在巴倫支海巡邏的驅逐艦DDG 80上的艦員成為少數(shù)幸存者,他們如何求生,如何在世界毀滅后生存下去,最終找到未受核污染之地的故事。海格蘭(Jean Hegland)的《步入森林》(Into the Forest,1996)主要講述一對孤兒姐妹如何在一個沒電、缺糧、危機四伏的末日世界里走進森林艱難求生的故事。這部小說的抒情性和優(yōu)美的文筆迥異于以往該類型小說創(chuàng)作的模式,升華了整部小說的意境,可與喬治·奧威爾的《1984》相媲美,為后啟示錄小說的創(chuàng)作風格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21世紀(2000~)以來,美國后啟示錄小說繼續(xù)繁榮發(fā)展,創(chuàng)作主題不斷豐富,創(chuàng)作技法和作品形式日益多樣化。后冷戰(zhàn)時期美國遭遇的諸多問題,如金融危機、自然災害、種族矛盾、恐怖襲擊等等,為其繁榮提供了富饒的社會歷史土壤。同時,由于美國生存主義運動在2001年9·11事件后進入第三次浪潮,這時期的多數(shù)后啟示錄小說都有令人嘆為觀止的生存技巧和戰(zhàn)略方面的描寫。杜普洛(Jeanne DuPrau)的《微光之城》(The City of Ember,2003)是一部十分暢銷的后啟示錄小說經(jīng)典。一場戰(zhàn)爭引發(fā)全球性的巨大劫難,世界陷入一片令人絕望的黑暗之中。為了生存,人們不得不將發(fā)展的空間轉入地下,從而建造出地下城市,依靠巨大的發(fā)電機來維持黑暗中的照明。然而地下城市的基礎設施日益老化,電力的供給嚴重不足,年輕的主人公莉娜和其朋友設法破解了由這座地下城市設計師留下的關于如何逃離該城市的密信,成功地將市民轉移到安全地帶。小說故事場景的設置和主人公的塑造深受讀者好評。威廉·福岑(Willianm R.Forstchen)的《一秒之后》(One Second After)(2009)通過末日故事警告電磁脈沖可能對美國帶來的災難性威脅。小說令人信服的角色和對未來的驚人預言使得美國國會向全美公民鄭重推薦這本小說。麥卡錫(Cormac McCarthy)的《路》(The Road,2006)更是此類題材的經(jīng)典,于2007年獲普利策文學獎。浩劫之后,一對父子在暗無天日的兇險世界中一路向南方海岸艱難前行。面對未知的生計與人性的邪惡,他們堅守著“不吃人”的道德底線,一起尋找末日的救贖。父親嫻熟的求生技巧不免令人想起魯濱遜?!堵贰分袥]有其他眾多后啟示錄小說中無所不能、超人式的拯救人類的不死英雄,而僅是堅守著不蠶食同類這個倫理底線的普通“好人”。小說中也沒有同類作品中的怪物、僵尸、鬼魂等超自然的惡魔,而是因食物短缺而回歸獸性、殘殺同類的食人族這類“壞人”。這部小說以其獨特的寫作手法和藝術風格超越了該類型小說的窠臼,具有一定的科幻色彩和強烈的現(xiàn)實感?!吧嬷髁x教父”羅爾斯(James Wesley Rawles)的《末日愛國者》(Patriots:A Novel of Survival in the Coming Collapse,2009)是描寫在經(jīng)濟危機引發(fā)的大崩潰時代如何生存的杰作。小說故事設置在惡性通貨膨脹以及社會經(jīng)濟體系崩潰之后的末日社會。小說豐富的生存戰(zhàn)略知識和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使這部小說獲得“一半是小說,一半是生存手冊”的美譽。
毋庸置疑,后啟示錄小說創(chuàng)作在當代美國猶如一棵連續(xù)生長的大樹,已枝繁葉茂,在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歷史土壤上結出了各式各樣的果實。
在評估任何藝術形式甚至思想的時候,離不開對其靈感來源、現(xiàn)實基礎與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認識。當代美國后啟示錄小說的興盛主要歸結于宗教的影響、美國危機頻現(xiàn)的社會現(xiàn)實、美國生存主義文化與讀者的閱讀期待等多種制約文學的“現(xiàn)實”維度因素的合力:
首先是宗教影響——“末日情結”。末日情結植根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世界末日”是新約圣經(jīng)《啟示錄》中重要的原型意象?;浇陶J為,人類罪行滔天時,上帝終將對塵世的人們進行末日審判。美國是一個具有濃厚宗教意識的移民國家,基督教信仰已成為美國人的一種普遍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對其文化的形成和文化心理結構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有了圣經(jīng)傳統(tǒng)的鋪墊,當代美國后啟示錄小說的繁榮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其二是現(xiàn)實土壤——危機頻現(xiàn)的當代美國社會。藝術形式的產(chǎn)生、發(fā)展和演變往往隱秘地映照出人類意識的特殊型態(tài)。毋庸置疑,后啟示錄小說是時代生活的催生物。當代美國作家筆下的末日想象植根于危機頻現(xiàn)的當代美國社會現(xiàn)實土壤,映襯出真實的生存焦慮。美國在海外的多場戰(zhàn)爭、與歐洲的競爭、國內金融危機、自然災害、種族矛盾、恐怖襲擊等等都讓美國人覺得末日的到來并非遙不可及,這些擔憂被作家以想象的方式投射到災難性的未來末日里。顯然,當代美國后啟示錄小說的繁榮映照出二戰(zhàn)后人們對現(xiàn)實的不滿,以及由此引發(fā)的集體焦慮和對未來的擔憂。因此,末日世界是當代美國社會現(xiàn)實中某些令人擔憂的事情的晴雨表,是作家深入現(xiàn)實的探測器。
第三是生存主義(survivalism)的影響。根據(jù)維基百科的定義,生存主義是一種積極應對未來潛在危機的個人和集體的生存運動。那些積極地為自然災害、人為災難(化學或放射性物質的泄漏、核戰(zhàn)爭等)、社會與經(jīng)濟的崩潰、全球性流行病等危機做準備的人被稱為生存主義者。美國生存主義發(fā)端于20世紀60年代,至今對美國社會仍然有著廣泛的影響。核戰(zhàn)爭、病毒、戰(zhàn)亂、自然災害、恐怖襲擊、經(jīng)濟危機等都是促使這一運動形成的因素。“9.11”事件之后,美國民眾深刻意識到這個世界并不安全,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信奉并實踐這種生存哲學??梢?,美國生存主義的產(chǎn)生既受到基督教末日情結的影響,又是現(xiàn)實各種威脅的產(chǎn)物,其關注的重點是社會崩潰瓦解后如何實現(xiàn)自救。美國各類末日預言書籍的大量出版和電視臺世界末日真人秀節(jié)目(如《地球最后一個家庭》與《殖民地》等)的播出都是生存主義影響的例證。2005年,美國著名生存主義教父詹姆斯·羅爾斯建立了自己的生存主義博客①。當代美國后啟示錄小說對主人公在末日世界如何求生的大量細節(jié)描寫凸顯了蘊涵其中的大眾文化思潮——美國生存主義文化的影響。
最后是美國讀者的閱讀期待。作為大眾喜好的通俗小說文類,當代美國后啟示錄小說的興盛與讀者的期待視野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后啟示錄小說表現(xiàn)的思想情感之所以能在當代美國讀者中引起強烈的共鳴,這主要是因為它與當代美國民眾內心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和對生存境遇的焦慮感相契合。另外,后啟示錄小說中的救贖模式體現(xiàn)了美國個人英雄主義的傳統(tǒng)——普通人因為機遇變身為英雄從而拯救世界是美國民族審美心理結構的表現(xiàn)。就讀者的期待和接受而言,后啟示錄小說的情節(jié)、人物和表現(xiàn)的情感滿足了當代美國讀者的期待視野以及既有的審美習慣與審美心理。
作為科幻小說的亞文類,當代美國后啟示錄小說創(chuàng)作綿延已久,有著獨特的敘事傳統(tǒng)和敘事模式。通過對以上主要后啟示錄小說的介紹,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此類小說通過對末日的想象和“陌生化”的方式介入當代美國社會問題和人類心理狀況,展現(xiàn)了美國生活中隱藏著的憂慮和危機感,從不同角度展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激發(fā)人們對自身行為的反思。同大眾文化中喧囂的末日預言相比,后啟示錄小說體現(xiàn)了作家對人類終極命運的憂思,承擔著反思歷史、批判現(xiàn)實、期待深遠啟示與救贖的重要使命,承載著一些其它體裁無力承載的思考。盡管在以上作家筆下,造成世界毀滅的原因各異,但共同之處卻是他們都很少對災難進行詳細解釋,主要關注的是生存者的思想和行動,如末日幸存者如何生存、如何挽救分崩離析的文明、采用何種新的末日倫理與法則等等。
另外,作為類型小說,后啟示錄小說有著被廣泛運用和極具普遍吸引力的情節(jié)類型。盡管當代美國后啟示錄小說故事各異,但很難擺脫末日+劫難+拯救+新生的情節(jié)模式。此類型小說首先描繪一幅人類因各種問題面臨世界末日般的景象,幸存者在末日世界遭受劫難,彌賽亞式的人物出現(xiàn),結尾多半都由少數(shù)人給人類未來帶來希望,被毀滅的自然世界最終可以重新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這種情節(jié)模式可視作對《圣經(jīng)》中基督“受難”——“復活”——“永生”的重寫。后啟示錄小說中的行動元主要體現(xiàn)在末日世界中的“善”與“惡”力量的博弈中。代表“善”之力量的主人公往往是超人般肩負拯救人類使命的不死英雄,他總能化險為夷、死里逃生,最終戰(zhàn)勝惡勢力,拯救全人類。
美國著名科幻小說編輯兼批評家加里·K.沃爾夫(Gary K.Wolfe)對后啟示錄小說的敘事結構模式進行了總結,概括出一個萬能公式:第一,經(jīng)歷災難或發(fā)現(xiàn)災難;第二,在災難造成的末日廢墟中艱難前行;第三,找到定居點并建立新的社區(qū);第四,代表邪惡的敵對力量出現(xiàn);第五,進行一場決定何種價值觀在新世界保留的殊死決戰(zhàn)(Wolfe 1983:8)。誠如沃爾夫所言,典型的后啟示錄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一般都經(jīng)歷以上五個階段或是其變體。布林的《郵差》和麥瑟森的《我是傳奇》就是很好的例證?!多]差》的故事前文已有詳述。在《我是傳奇》中,美國洛杉磯在一種因戰(zhàn)爭引發(fā)的莫名病毒侵襲下瞬間變成了陰森恐怖的“死城”。這里所有的居民在可怕病毒的作用下,轉眼都變成了吸血僵尸,只有主人公羅伯特·內維爾因其特殊的免疫力而幸免。這些吸血鬼在本·柯曼的率領下威脅著內維爾的生命。他不得不穿梭于被毀滅的文明世界與僵尸橫行的“地獄”之間,經(jīng)歷了奮戰(zhàn)苦尋之后,內維爾發(fā)現(xiàn),原來幸存的不只他一人,于是他們組成了地球上人類最后的陣營,為整個種群的存活和延續(xù)與僵尸兵團做著殊死的搏斗,最后內維爾利用自己血液中的免疫系統(tǒng),找到了逆轉病毒的方法。
隨著后啟示錄小說的大量出現(xiàn)以及模式的形成,人們的欣賞趣味隨著時間的推移也發(fā)生了轉變,當代美國后啟示錄小說的內在結構便逐漸發(fā)生變化。麥卡錫的《路》、福岑的《一秒之后》等可作為這一類的代表。許多后啟示錄小說往往以人類最終獲得救贖而樂觀地結局,但由于受到后現(xiàn)代主義思想的影響,不少作家對此類確定的結局模式進行了挑戰(zhàn),給出了開放式的、不確定性的結局。被毀滅的自然世界最終不再被重新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強調人類的貪欲所招致的災難將是毀滅性的。在《路》的結尾,作者寫道:“一切都不能被恢復,一切都不能被校正”(McCarthy 2006:287)。同樣,《一秒之后》的結尾說,“世界已經(jīng)永遠地改變了,美國人知道……他們再也回不去了”(福岑2012:373)。小說的主人公也擺脫了以往后啟示錄小說中無所不能的超級英雄的塑造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如《路》中的父親和《一秒之后》中的馬森特這類堅守著善的普通人。他們逃避死亡,直至死亡。
當代美國后啟示錄小說的創(chuàng)作已取得了頗為可觀的成績。此類文本的大量涌向引發(fā)了評論界的持續(xù)關注。當前研究的熱點與批評的角度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作家在后啟示錄小說中虛構的末日世界不只是讓讀者想象未來的情景,更主要是讓讀者對當下諸多威脅人類生存的問題進行反思。因此,這類小說的當下意識和社會批判功能是評論者關注的焦點。克萊爾·柯蒂斯的《后啟示錄小說與社會契約:“難返家園”》(Postapocalyptic Fiction and the Social Contract:“We’ll Not Go Home Again”,2010)是一部頗具新意﹑富有啟發(fā)性的專著。柯蒂斯將文學批評理論與政治理論有機結合,分析論述了后啟示錄小說如何體現(xiàn)托馬斯·霍布斯、洛克、盧梭等哲學家的社會契約思想。作者首先系統(tǒng)地介紹了這些哲學家關于社會契約的理想愿景,然后采用文本細讀的方式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當代美國后啟示錄小說進行了論述,重點解析了美國科幻小說家奧克塔維婭·E.巴特勒(Octavia E.Butler)的小說《寓言》系列。W.沃倫·瓦加的《終極想像:最后事物之文學》(Terminal Visions:The Literature of Last Things,1982)一書內容翔實,涉及歐美300多部后啟示錄小說。該書的中心論點是“終極想象不僅是關于世界末日的故事,還是關于自然和由世界觀界定的現(xiàn)實意義的故事,是對某種價值觀的宣傳,體現(xiàn)了對生活的獨特理解”。瓦加(Wagar 1982:329)認為,“末日想象并不是對《圣經(jīng)》末世論的注解,而是一種世俗想象的創(chuàng)造性行為”,“這些后啟示錄小說揭示了現(xiàn)代西方文明的衰退近在咫尺,取而代之的將是一種全新的完全不同的文明和公共秩序”。格羅斯曼(Grossman 2011)則探究了后啟示錄敘事中所隱含的意識形態(tài)及社會批評功能。
J.伯杰(J.Berger)的專著《末日之后:后啟示錄表征》(After the End:Representations of Postapocalypse,1999)是這類研究中的杰作,富有啟發(fā)性。該書綜合利用心理分析、后結構主義、歷史研究與文本細讀的研究方法剖析美國歷史危機如奴隸制、大屠殺和越南戰(zhàn)爭等帶給人們的創(chuàng)傷如何在電影、電視與文學中的末日想象中得到表征。
作為科幻小說的亞類型,后啟示錄小說的“認知陌生化”手法是評論者關注的重點。彭斯(Burns 2009)以電影《28日后》(28Days Later)、《我是傳奇》和小說《路》為例分析了后啟示錄敘事如何通過“末日廢墟”這個認知陌生化的空間來引發(fā)讀者對當前社會問題的關注與反思。
由于后啟示錄小說深受“啟示文學”影響,充滿宗教意象和宗教語言,不少研究者從宗教的視角分析此類小說的救贖意識。例如,斯瓦茨(Swartz 2009)認為后啟示錄小說是當代作家對宗教和哲學進行嚴肅思考的最合適的文學類型之一,論述了后啟示錄小說如何利用《圣經(jīng)》中的主題和象征對人性、生存與信仰進行冥思。在末日后的世界,社會文明不復存在,生存者面臨食物短缺、疾病橫行和暴力猖獗等問題。美國當代后啟示錄小說將末日幸存者置入浩劫之后極端殘酷的生存環(huán)境,善惡沖突、人性堅守、倫理建構與社會重建是其核心內容。有不少評論者從末日生存?zhèn)惱砼c理想社會訴求來探析美國當代后啟示錄小說對人性與倫理的關注與表征。
盡管國外研究從不同角度豐富了當代美國后啟示錄小說的研究,但目前還未有對當代美國后啟示錄小說創(chuàng)作進行全面系統(tǒng)考察與研究的論著,研究視角大都集中在意識形態(tài)與社會批評等外部研究,當代美國后啟示錄小說作為一種小說類型的“類”的本質特征被忽略,形式與內容研究未有機結合。這也為我們從當代西方類型理論的角度進行研究留下了空間和切入點。我國學者葛紅兵等指出:“小說類型是一組時間上具有一定歷史延續(xù)、數(shù)量上已形成一定規(guī)模,呈現(xiàn)出獨特的審美風貌并能夠在讀者中產(chǎn)生相對穩(wěn)定閱讀期待和審美反應的小說集合體”(葛紅兵、肖青峰2008:63)?,F(xiàn)有的研究資料表明,作為一種小說類型的當代美國后啟示錄小說仍然存在巨大的后繼研究空間和切入點。
因此,從類型研究的視角對當代美國后啟示錄小說這樣一種特殊的文學類型進行宏觀與微觀研究的意義是多方面的。首先,從類型的視角對當代美國后啟示錄小說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可有效地將外部研究與內部研究有效地結合起來,填補以往研究中存在的學術盲點,拓展當代美國后啟示錄小說的研究空間;其次,對當代美國后啟示錄小說藝術形式進行分析與解讀,將對后啟示錄小說的批評與建構、正確評價這類小說的藝術特征和文化內涵、以及其在當代美國小說史上的地位有著重要意義,同時對當代美國文學史中的類型史寫作也具有參考價值;最后,對此類題材小說普遍的藝術特征的分析將為具體小說文本解讀提供基本參照系,有助于分析作品的互文關系,解析作家是如何借助這些類型的有限藝術規(guī)則實現(xiàn)自己無限豐富的藝術創(chuàng)造的,從而深入考察具體作品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其四,可為我國后啟示錄類型小說的研究與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和啟發(fā)。
附注
① 該博客網(wǎng)址為http:∥www.survivalblog.com/bookshelf.html。
Berger,J.1999.After the End:Representations of Postapocalypse [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Brin,D.1985.The Postman[M].New York:Bantam Books.
Brinkley,W.1988.The Last Ship [M].New York:Viking.
Burns,J.J.2009.Alternate Endings:The Post-apocalypse in American and British Film and Literature [D].University Of Arkansas.
Curtis,C.2010.Postapocalyptic Fiction and the Social Contract:“We’ll Not Go Home Again”[M].Lanham:Lexington Books.
DuPrau,J.2003.The City of Ember[M].New York:Random House.
Forstchen,W.R.2009.One Second After [M].New York:Forge.
Frank,P.1959.Alas,Babylon [M].New York:Harper Perennial.
Grossman,J.R.2011.Keeping the Lights on:Post-apocalyptic Narrative,Social Critique,and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 [D].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Hegland,J.1996.Into the Forest [M].New York:Bantam Books.
King,S.1990.The Stand [M].New York:Doubleday.
LaFaille,G.1992.Review of On the Beach [J].Wilson Library Bulletin(10):131.
McCarthy,C.2006.The Road [M].New York:Vintage.
Matheson,R.1971.I Am Legend [M].New York:Berkley.
Miller,W.M.1960.A Canticle for Leibowitz [M].New York:J.B.Lippincott.
Niven,L.&J.Pournelle.1977.Lucifer’s Hammer [M].Chicago:Playboy Press.
Rawles,J.W.2009.Patriots:A Novel of Survival in the Coming Collapse[M].Berkeley:Ulysses.
Shute,N.1957.On the Beach [M].New York:William Morrow.
Stewart,G.R.2006.Earth Abides[M].New York:Ballantine Books.
Swartz,Z.C.2009.Ever Is No Time at All:Theological Issues in Post-apocalyptic Fiction and Cormac McCarthy’s The Road[D].Georgetown University.
Wagar,W.W.1982.Terminal Visions:The Literature of Last Things[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Wolfe,G.1983.The remaking of zero:Beginning at the end[A].In E.S.Rabkin,M.H.Greenberg & J.D.Olander(eds.).The End of the World [C].Carbondale&Edwardsvil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19.
葛紅兵、肖青峰.2008.小說類型理論與批評實踐——小說類型學研究論綱[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63-74.
威廉·福岑.2012.一秒之后(符瑤譯)[M].北京:新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