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元俊
(首都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北京100089)
“心理學一般認為,動機是指由目標或對象引導、激發(fā)和維持個體活動的一種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也就是說動機是一種內部的心理過程,而不是個體心理活動的結果?!保?]慈善動機是指促使人們從事慈善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是推動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內驅力。它反映的是慈善過程的主觀方面,它是慈善意識的重要內容,包含著對慈善理想、慈善原則和慈善規(guī)范以及人生目的的認識,是慈善行為的基本動因或出發(fā)點。
由于我國還有大部分人需要慈善救助的國情和慈善事業(yè)處于起步階段的發(fā)展現狀,慈善不問動機有一定的合理性,對行善者多一分寬容,有利于以善促善氛圍的形成。
改革開放以來,消滅貧困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點。特別是20 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大規(guī)模地實施扶貧開發(fā),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貧困人口不斷減少。然而,貧困地區(qū)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貧困問題依然十分突出?!敖刂?014年8月份,全國縣以上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口有5 237.5萬人,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有2 915.3萬戶。全國縣以上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口有1 942.0 萬人,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有1 049.1 萬戶。”[2]需要救助的老年人、殘疾人群體十分龐大?!暗诹稳珖丝谄詹轱@示,我國60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78 億,占總人口的13.26%,加強社會養(yǎng)老服務體系建設的任務十分繁重?!保?]“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國總人口數,及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我國殘疾人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和各類殘疾人占殘疾人總人數的比例,推算2010年末我國殘疾人總人數8 502萬人?!保?]自然災害頻發(fā),災民數量不斷上升?!拔覈鞘澜缟献匀粸暮ψ顕乐氐膰抑弧W匀粸暮ΨN類多、分布范圍廣、發(fā)生頻率高,并呈現出多災并發(fā)、群發(fā)和集中爆發(fā)的特征。全國70%以上的城市、半數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氣象、地震、地質、海洋等自然災害嚴重的地區(qū)?!保?]
也就是說,每年有這么多的貧困人口、老年人口、殘疾人和災民需要救助。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救助已經成為政府公共財政傾斜的重要領域。然而,面對如此龐大的需要救助的人群,單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發(fā)動全社會的力量參與,慈善事業(yè)的作用自然就得以凸顯。慈善的本意就在于整合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源,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同任何事物的發(fā)展一樣,也要經歷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我國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當前正處于起步階段。在這一階段,公民慈善意識薄弱,慈善觀念落后,慈善的社會心態(tài)比較脆弱,受不得半點質疑。郭美美事件、盧美美事件、中華慈善總會發(fā)票門事件、明星詐捐等事件的發(fā)生,將慈善推上了人們關注的風口浪尖。陳光標“裸捐”、王健林“天價慈善”等現象更是激起了一部分人對慈善動機的質疑。一定的動機質疑可以促進慈善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但凡事都要遵循適度的原則,一旦超過了必要的限度,給慈善帶來的將是巨大的傷害。懷有善心的人將畏懼行善,公益慈善事業(yè)發(fā)展所需要的寬容的社會心理環(huán)境也將難以形成。為鼓勵慈善踐行的積極性,應倡導“慈善不問動機”的觀念。
在公眾的慈善素質還不是很高的情況下,慈善不問動機,必然會導致功利性慈善大行其道,使慈善成為圈錢工具,最終使慈善文化受到腐蝕。
近年來,明星詐捐事件接連發(fā)生,從余秋雨到章子怡,再到成龍,無不引起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明星關注慈善本應是值得在全社會范圍內倡導的好事,但是卻屢屢出現讓人們大跌眼鏡的“詐捐”、“騙捐”等現象,這不能不讓人懷疑明星慈善的動機了。明星做慈善似乎都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企圖,無論大小明星都想“慈善”一下,一方面做了所謂的“好”事,另一方面又在社會大眾中樹立了良好的公眾形象,一箭雙雕。明星們這種沽名釣譽的行為、作秀般的演技,無不是出于功利性的慈善動機。許多企業(yè)家也把慈善當作揚名的機會,把慈善當作秀場,當成數字秀、媒體秀、營銷秀、表面秀,如此一來,必然傷害我們本來就孱弱的慈善生態(tài)和慈善文化。
在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起步階段,慈善不問動機固然可以鼓勵慈善行為的發(fā)生,但對于慈善動機的過度寬容也導致了功利性慈善大行其道,甚至把慈善當作圈錢工具。不管是打著慈善名義的“全國健康扶貧工程服務中心”、“愛聯國際”、“中華學生愛眼工程”等非法機構,還是被授予“慈善家”稱號的潘鍇紅、張?zhí)锏热?,林林總總的問題,使得慈善行為嚴重變味,慈善成為個人或小集體圈錢的工具。
慈善文化在中國世代相承、深入人心,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核心是利他主義價值觀,是平等互助的理念。慈善文化主要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第一是觀念層面,“人類在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化育而生的價值取向、審美情趣、思維方式,凝聚而成的文化精神內核,其核心是人們對自身所取得的財富的態(tài)度,對他人特別是社會弱勢群體的關心程度,以及人們對慈善行為的價值評價和社會認可度?!保?]這是慈善文化的核心層面,是慈善文化的靈魂。第二是制度層面,即人們在從事慈善活動時所必須遵守的制度、規(guī)范,這是促使慈善文化向健康、和諧方向發(fā)展的保障。第三是行為層面,即以載體形式出現的人們自覺自愿幫扶助困的慈善行為。慈善文化的三個層面相輔相成、共生共進。
從整體上來說,與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比,與國際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相比,我國的慈善文化建設都處于落后狀態(tài)。正如有學者所說:“當代中國慈善文化生態(tài)總的表現是慈善公共空間的狹窄以至缺失”[7]。動機屬于思想觀念的東西,包含于慈善文化最核心的觀念層面。在慈善文化相對滯后的情況下,如果一味“不問”動機,慈善文化將受到腐蝕,不僅不能形成良好的慈善氛圍,反而形成一種錯誤的導向,助長功利動機之風。
慈善不問動機有一定的局限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慈善要問動機,慈善問動機并不是習慣性的考問,而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動機與效果統一論為基礎,并注意一定的方法和策略。
慈善動機與慈善效果的關系是多維的。一般情況下,兩者具有一致性,即好的慈善動機產生好的慈善效果,壞的慈善動機產生壞的慈善效果。兩者又具有不一致性,好的慈善動機可能會產生壞的慈善效果,即好心辦壞事,壞的慈善動機可能產生好的慈善效果,即歪打正著。因此,問動機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注重因果關系,防止動機評判的簡單推論。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檢驗一個作家的主觀愿望即其動機是否正確,是否善良,不是看他的宣言,而是看他的行為在社會大眾中產生的效果。社會實踐及其效果是檢驗主觀愿望或動機的標準?!保?]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動機是一種內在的心理活動,無法直接觀察到,一般情況下只能通過慈善效果來檢驗出慈善動機。但是,用慈善效果來檢驗慈善動機不是簡單的逆推,如果是好的慈善效果,并不能簡單的推導出是好的慈善動機,同樣如果是壞的慈善效果也不能簡單的推導出是壞的慈善動機。不能因為動機與效果的不一致就簡單的判斷動機有問題,要拒絕動機評判的一票否決制。
慈善動機是主觀性的東西,是人內心的心理活動,而人的內心是復雜多變的,再加上外在因素的影響,慈善動機往往不能轉化為相應的慈善行為,出現言行不一的情況。因此,評判一個人的慈善動機,不能只聽人們口若懸河的描述,不能聽其言而信其行,而是要看人們具體的實踐行為,做到聽其言觀其行。評判一個人的慈善動機也不能只看一次慈善行為,而是基于長期的慈善表現的觀察,甚至是基于一生的慈善表現的觀察,這樣才能做到慈善動機評判的客觀全面。
慈善動機與慈善效果的一致是一個過程,對慈善動機的分析也就不能簡單從事。列寧說:“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保?]分析社會問題時要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分析慈善動機時也要根據當時當地的情境。對不同情境下的慈善動機,應當采取不同的評判標準。比如,對“見死不救”這一行為,如果救助者沒有救助能力或不具備救助條件,在這樣的情境下就不應該給予救助者過于嚴苛的指責。如果救助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或具備救助的條件下,那么對其動機、行為和效果給予道德性的評判則是必要的。總之,對慈善動機評判的標準要根據時間、地點和條件的不同而不同,做到客觀全面。
在評判人們的慈善動機時,往往會犯動機評判擴大化的錯誤。如果慈善捐贈者某一次的慈善動機不是利他的,或慈善捐贈者某一次的行為表現出了不合宜性,道德潔癖分子便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將慈善捐贈者所有的慈善動機、慈善行為一棍子打死。這種動機評判的方式實際上已經將某一次的慈善行為延伸到了所有的慈善行為,將某一次的慈善行為本身延伸到了慈善行為者的品德。
實際上,人們在進行慈善捐贈時,每一次的慈善行為可能都出于不同的慈善動機,在同一個人的身上出現多樣化的慈善動機是很正常的,不能因為一個人某次的慈善動機是外在誘發(fā)的,就主觀斷定他所有的慈善動機都是外在誘發(fā)的。只有堅持就事論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全面準確的了解一個人的慈善動機。如果在動機評判時超越時空,勢必對慈善捐贈者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可能會誤傷其愛心之舉。
對包容寬容應當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只有在正確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正確提出包容慈善動機的策略。包容寬容不是簡單的彼此隔膜的“互不干涉”,否則就成了“各人自掃門前雪”;包容寬容也不是傳統理解的容忍、忍讓、退避三舍;包容寬容也不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一種隨意性、等量齊觀的相對主義態(tài)度,包容寬容始終是與責任、懲罰緊密相關的。包容寬容存在著自身不斷演化和不斷超越自身限度的特征,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其實現內容和程度具有很大的差異性。
在現實生活中,慈善動機評判標準過于絕對化,人們認為慈善動機應該是純而又純的,只有純粹利他這一種可能,不允許含有任何利己的成分。在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初級階段,慈善動機是多元的,甚至可以說有多少種慈善行為,其背后就有多少種慈善動機。如果用苛刻的標準去評判當前階段的慈善動機,將不利于人人慈善的形成,反而會傷害慈善捐贈者。因此,要本著以善促善的理念,用足夠的包容心和寬容心對待他人的慈善動機和慈善行為,允許慈善動機與慈善效果不一致情況的存在。同時,人無完人,在評判慈善動機時,要注重慈善動機的主流,而不要苛求每一次的慈善動機都是完美的、純粹利他的,這樣才能鼓勵慈善行為的發(fā)生,促進人人慈善、全民慈善的到來。
[1]趙守盈,潘運.心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151.
[2]2014年8月份社會服務統計月報[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規(guī)劃財務司網站,2014-09-19.
[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fā)社會養(yǎng)老服務體系建設規(guī)劃 (2011—2015)年的通知[J].司法業(yè)務文選,2012 (9):15.
[4]趙燕潮.2010年末全國殘疾人總數及各類、不同殘疾等級人數[J].中國殘疾人,2012 (4):20.
[5]國家綜合防災減災“十二五”規(guī)劃公開征求意見[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規(guī)劃財務司網站,2011-02-01.
[6]肖國飛,任春曉.論慈善文化的道德意蘊[J].中州學刊,2007 (1):141.
[7]靳環(huán)宇.試論中國慈善文化形態(tài)及其變遷[J].船山學刊,2005 (1):154.
[8]毛澤東選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8.
[9]列寧選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