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昆 童 圓
(廣州松田職業(yè)學院,廣東 廣州 511370)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fā)展以及互聯(lián)網技術的進步,同時受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自20 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文學的教學遭遇到了十分嚴峻的挑戰(zhàn)。針對這種情況,一些專家和學者積極探索中國當代文學的教學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解決措施,如開展人文教育和素質教育等。這些措施的提出為文學教學的改善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但是從總體上看,還是無法打破中國當代文學教學中遭遇的困境。因此,本文認為,在目前的嚴峻形勢下,有必要從生存論的角度出發(fā),探討中國當代文學的教學模式。
從20 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這三十年中,中國當代文學教學效果顯著,為我國教育界、文學界乃至世界思想界培育了一批文學精英,其教學質量、學科地位、影響力等在高校諸多學科中占據(jù)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及多方面影響因素的變化,如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人們觀念的變化以及語境的轉變等,中國當代文學教學正遭受著嚴重的挑戰(zhàn)。
從20 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國家對高校培養(yǎng)人才的思想政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為了滿足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同時要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不得不增設了思想政治教育課以及與經濟發(fā)展相關的課程,以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應對激烈競爭的能力。在這種時代背景下,高校文學課的課時占整個課時的比例不斷減少,甚至部分高校取消了文學課程。如山東大學的現(xiàn)代文學史竟從200 學時縮減到45 學時。課時大幅度減少,卻要完成同樣的教學任務,增加了中國當代文學的教學難度,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教學質量的下降。
中國當代文學可以說是一種高雅的文化,本身具備一定的嚴肅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容易感到枯燥,進而逐漸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同時,又由于學校的不重視,導致學生在當代文學的學習上花費的時間越來越少;學生更多地將精力放在新鮮事物上,如網絡、流行歌曲、電子游戲等。此外,為了應對沉重的就業(yè)壓力,學校以及學生都更多地將精力放在比較受市場歡迎的應用學科上,如計算機、外語、市場營銷等學科。
時代的發(fā)展,對中國當代文學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與時代發(fā)展的步伐相比,中國當代文學教學的發(fā)展速度明顯緩慢。一方面,當代文學教學呈現(xiàn)出一種市場化的趨勢。由于就業(yè)壓力日益增加,在當代文學的教學過程中,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的就業(yè)上面,以提高學生的就業(yè)能力為教學目的,存在著教學圍繞就業(yè)市場轉的情況。另一方面,在消費文化、通俗文化蓬勃發(fā)展的今天,人們希望當代文學教學能夠承擔起培養(yǎng)意趣高雅、境界高遠人才的任務,這就給高校的現(xiàn)代文學教學造成了極大的困擾。時代的發(fā)展對中國當代文學教學的要求是復雜的、多樣的,同時也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這在一定程度上給中國當代文學教學帶來了迷茫。
雖然中國當代文學教學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但是目前的文學教學模式卻沒有發(fā)生大的變化,當代文學教育工作者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還是傾向于采用比較傳統(tǒng)也是比較流行的知識傳授型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比較保守,缺乏足夠的創(chuàng)新,它將目前中國的當代文學當做一種沒有生命力的社會現(xiàn)象,而不是一種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審美對象。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就無法啟發(fā)學生的審美想象,更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至于改造和優(yōu)化學生的人格心理結構、增加學生的生命體驗則更無從談起。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這種“填鴨式”和“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則無法改變,中國當代文學教學也就無法走出目前所遭遇的嚴重困境。
面對這種嚴峻形勢,有部分專家和學者開展了有針對性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設性的解決對策。這些解決對策可以歸納為人文教育型和能力培養(yǎng)型兩種類型。
通過對這兩種類型進行深入分析發(fā)現(xiàn),它們依舊不能解決中國當代文學教學所面臨的嚴峻形勢。為應對目前的挑戰(zhàn),當代文學教學必須設計一種既具備人文性和應用性,同時又具備一定的趣味性的新的當代文學教學新模式。
在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看來,生存即是人的客觀存在,生存論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人。他將人表述為“此在”,并認為“此在”是人的意向性的根基和基礎,是具有根源性質的概念。從海德格爾的表述可以推斷,“此在”適用于第一人稱,就是指“我”,這個“我”不是概念性的,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并且有追求的真實的“我”。“我”進行各項活動的目的,都是指向于“本己”的自我,而不是其他的任何地方。
從生存論的角度上講,生存存在著兩重含義。一方面,“生存”是指個體生命的存活。個體生命的存活是生存的最基本的前提和基礎,如果個體生命不能存活,也就無所謂生存。因此,從哲學角度出發(fā),生存論與人的經驗能力和社會能力并不沖突,也不反對部分人提倡的經驗科學。另一方面,生存并不僅僅意味著生命的存活,還是一個反思性的概念,這個概念力求把握人的生存的真諦,更追求一種“生存著的存在”。這里說的生存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生命存在,而是在對生命存在意義的追問中的存在。這種存在希望能夠超越一定的存在狀態(tài),實現(xiàn)自我超越,努力構建一個全新的自我。
因此,在中國當代文學的教學中,不能因為功利性而忽視人的存在價值以及人對超越自我的追求,也不能過分注重人文精神以及人的追求而忽視人的客觀實在性。筆者認為,相對以往的教學理論與模式,生存論可以較好地滿足時代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文學即人學。同樣,中國當代文學也應以人的自由發(fā)展、自我完善作為教學的終極目標。要實現(xiàn)這種目標,就要求教學要通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來實現(xiàn)人的生存的豐富性。而生存論哲學恰可以為我們探索當代文學教學的靈魂提供一定的指導,同時也為我們創(chuàng)新中國當代文學教學的方法和手段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生存論哲學對“生存”的追問徹底否定了固有思維方式,強調了以人的感性實踐為基礎的“人的存在”,一定意義上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實踐”共性。生存論本質上沿襲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內涵,通過現(xiàn)象學、存在主義哲學形式完成對生活世界的回歸。
生存論的哲學觀,不僅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思想,同時也可以對生存做出新的闡釋。從生存論的哲學角度出發(fā),可以將“生存”看做是一切知識、事件或實物的源頭,所有的事物都是由于“人的生存”產生和發(fā)展的。可以說,中國當代文學教學是由于人的生存的需要而產生的,其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必然歸結于人的生存;同時,人的生存也給當代文學教學追求本體性價值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據(jù)。針對目前中國當代文學教學模式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生存論哲學思想可以幫助中國當代文學教育實現(xiàn)人文性、趣味性以及應用性的更好融合。
因此,當代文學教學可以豐富與優(yōu)化原有教學理念,增添“面向生存,以人為本”的新理念元素。在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將“人”放在首要的位置,培育學生在復雜環(huán)境中的生存能力以及勇氣和決心,并鼓勵學生積極實現(xiàn)自我超越和自我創(chuàng)新。同時還應緊密結合學科特點,充分發(fā)揮當代文學在人才培養(yǎng)與人格塑造中的積極作用,激發(fā)學生養(yǎng)成以人為主的理念以及堅韌不拔的勇氣和信念,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修養(yǎng)。
傳統(tǒng)的中國當代文學教學,采用的大多是通過對史料的梳理,講評重點文學作品,講述重點文學現(xiàn)象,概括重要文學潮流,教學目的比較單純,就是強化學生對重點文學知識的掌握。我們可以將這種教學模式稱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知識傳授型教學模式。從教學的實踐過程看,這種模式導致許多學生過分依賴教材中對當代文學作品的解釋,而忽視了自身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情感體驗和判斷,未能開發(fā)自己的審美感受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學習,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當代文學的知識,但未能提高自身的人格和素質,這對于教學效果來講,無異于舍本逐末。因此,當代中國文學教學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須改變這種教學模式。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教學內容的設定上,應從文學的“歷史”轉向為“文學”的歷史,將重點放在文學上,而不是歷史上。此外,在對作家作品進行分析時,教育者要合理引導學生跳出傳統(tǒng)的界限,轉而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全新的角度,在生存論哲學思想的指導下,從文學作品中發(fā)掘其豐富的“生存”方面的含義和價值。從教學方式上,不應局限于課堂講學,應采用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教學模式,盡可能地提高學生學習中國當代文學的興趣。
目前,中國當代文學教學的實際情況是學科專業(yè)知識與社會、人生的內在聯(lián)系存在一定的隔膜,因此,當代文學知識就成了一堆沒有生機和活力的死知識,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較之于其他學科,在學生內在人格和情感因素的培育方面,當代文學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例如,語言學雖然具有一定的適用性,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通常被當做一種工具,很難與學生的生存感受發(fā)生深刻的聯(lián)系;文藝學博大精深,但是由于其晦澀難懂,學生學習起來很費勁,也很難達到思想上的共鳴;西方文學固然影響巨大,但是由于語言、文化、地域的差異,很難真正走入學生的內心。而現(xiàn)代文學講述的是中華民族“昨天”和“今天”的存在,學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因此,可以在生存論的指導下,將這些知識與學生當下的生存和自我超越的需要結合起來,通過當代文學知識的教學,轉向學生的生存能力和人格素質的內在培育。
從生存論的角度上講,“此在”的本真性存在方式之一就是參與和內在體驗。人的生存方式就是在世生存的人的生命表現(xiàn)和體驗方式,人的生存意義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于人的生命體驗、生存領悟和生活信念。
而對于文學教育而言,參與和內在體驗是理解當代文學作品的最佳方式之一,通過參與的方式深入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體會作者的酸甜苦辣,才能真正理解當代文學作品,將自己的靈魂與作品的靈魂融合在一起,實現(xiàn)自身的不斷完善和自我超越。
從心理認知角度看,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認知,應是欣賞性閱讀在前,分析性閱讀在后。文學的欣賞性閱讀是一種非功利性的閱讀方式,它是以放松的心態(tài)來欣賞作品。
綜合生存論、文學教育、心理學理論,可以推斷,如果教師跨過文學的欣賞性閱讀,直接進入分析性閱讀,就很難讓學生獲得真實、自然的審美體驗,而不具備這種審美體驗,想準確理解和把握教材是困難的。因此,在中國當代文學教學中,應當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內在體驗。教師要珍視自己閱讀中獲得的情感體驗和樂趣,在課堂教學中將這種體驗與學生交流、互動,以此影響和感染學生,以提高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通過分析梳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當代文學教學的生存轉向都具有較大的實際意義。在生存論哲學思想的指導下,運用生存轉向的教學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目前當代文學教學中遭遇的困境。通過激發(fā)學生真實、自然的審美感性體驗,以感性、審美的方式,消融相關人文學科的界限,在更廣泛的層面上,對學生進行人文熏陶與培育,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結構與人格結構。
[1]張傳敏.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教育教學研究現(xiàn)狀[J].西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190.
[2]楊洪承. 閱讀與闡釋:現(xiàn)當代文學課程教學理念的反?。跩].海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78.
[3]艾里克·勒梅. 海德格爾入門[M]. 上海:東方出版社,1988:43.
[4]高偉.回歸生存本體的教育[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1):14.
[5]譚大友.生存智慧的當代闡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111—112.
[6]R. D. 萊恩. 分裂的自我[M].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6.
[7]高偉.教育:而向可能的存在[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4,(5):13.
[8]艾小平,等.“生存論”轉向與當代教育研究范式變革[J].煤炭高等教育,2007,(4):20.
[9]陳國恩.近年來武漢大學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教學[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7,(4):278.
[10]李怡.中國現(xiàn)代文學教學所而臨的挑戰(zhàn)[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5):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