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楚群
(安徽大學 文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9)
?
臨界境遇下的懺悔與救贖——重讀《古船》
夏楚群
(安徽大學 文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摘要:張煒的小說《古船》汲取俄羅斯文學中的苦難意識與懺悔意識,再現(xiàn)了洼貍鎮(zhèn)從土地改革至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的歷史。在新時期小說懺悔意識普遍缺失的情形下,首次為當代小說貢獻了隋抱樸這個懺悔者形象。小說對歷史真實的探尋,對個體生存境遇的思考,對懺悔意識的挖掘以及尋求救贖的努力,無疑對當下的小說創(chuàng)作極富啟示意義。
關鍵詞:張煒;《古船》; 臨界境遇;俄羅斯文學;懺悔意識;救贖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當尋根小說與新歷史小說作家們幾乎都在著力于中篇小說創(chuàng)作時,張煒發(fā)表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古船》。今天我們沿著當代文學史的軌跡重返作品,發(fā)現(xiàn)它依然不同凡響。經(jīng)過近20年的闡釋,《古船》仍舊散發(fā)出無盡的魅力和謎一樣的氣息。雖然不少評論家認為《古船》是“現(xiàn)實主義力作”,然而文中不斷出現(xiàn)的意象——包括“古船”本身——又讓我們不能忽視小說的寓言性質。正如魯樞元指出的那樣,“它既是斑駁雜陳的,又是渾然一體的;既是深沉凝重的,又是浮光掠影的,既是村樸質直的,又是精靈古怪的;既是真切實在的,又是飄渺虛幻的?!盵1]小說的龐雜與混沌仿佛讓任何一種試圖窮盡文本的解讀都成了奢望,而它清晰而深刻地對殘酷歷史的真實還原與對現(xiàn)實苦難的深沉懺悔,又讓我們找到了一個看似容易的突破口。作家從知識分子的傳統(tǒng)道德和憂患意識出發(fā),不斷拷問著歷史,拷問著苦難、拷問著人性。這一切,主要是通過主人公隋抱樸完成的。本文將再次貼近這位受難者形象,探究他懺悔的根源與救贖的意義。
一
新時期文學在“傷痕”與“反思”中拉開帷幕,回顧已經(jīng)成為過去的歷史究竟是如何發(fā)生的,再思考未來該往何處去,成為80年代知識分子的自覺使命?!豆糯返膭?chuàng)作,正是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彼時的張煒,任職于山東檔案館,多次參加歷史檔案資料的編選工作,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小說創(chuàng)作的契機據(jù)稱來自一次無意的行走,蘆青河畔廢墟上的巨大磨盤引發(fā)了作家的無盡緬想?!拔腋械搅四撤N壓力,我想寫出這種聲音后面潛下的所有故事,所有的歷史、人物,所有的關于山川的變遷,和人事的滄桑。”[2]圍繞小說創(chuàng)作,作家走遍了河兩岸所有的城鎮(zhèn),了解與磨盤相關的粉絲行業(yè);細讀關于那片土地的縣志和歷史檔案資料,訪問了許多歷史當事人。正是基于充足的史料儲備和廣泛的社會調查做底子,才有了《古船》經(jīng)得起時間檢驗的沉郁厚重。為究天人之變,作家繃緊了神經(jīng),將幾年來閱讀思考的結果一股腦兒地傾注到小說之中。
《古船》以宏大敘事的方式,再現(xiàn)了膠東小鎮(zhèn)洼貍鎮(zhèn)從土地改革到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的歷史,通過隋、趙、李三個家族的恩怨糾葛和命運沉浮,表達了作家的歷史思考、現(xiàn)實選擇乃至詩意想象。小說以近半個世紀的歷史反思否定極左政治路線及底層陰暗殘忍文化,以改革開放后粉絲廠的現(xiàn)實出路承載人道理念,以擱淺的“古船”意象安放開拓者的自由追求。在張煒的筆下,思與實與詩的關系是膠著的,它們在混沌一體中接通了文學的本質,這或許是《古船》能夠持續(xù)打動讀者的真正原因。尤為重要的是,它為當代小說貢獻了一個不可多得的人物形象,即主人公隋抱樸。這個人物是整部小說的靈魂。作家通過他的形象接通歷史與現(xiàn)實,傳達出火熱深重的憂思和悲天憫人的情懷。某種意義上,只有理解了隋抱樸,才能找到破解小說的終極密碼。
為此,有必要引入“臨界境遇”的概念。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作為此在之在,個人始終置身于各種境遇之中。有一些境遇是保持不變的,比如,個體之我無法不做斗爭或不承受痛苦地生活,不可避免地要承擔罪責,不得不死去。這類境遇被稱為“臨界境遇”。臨界境遇是終極性的,“我們看不到臨界境遇背后還有什么別的東西,它們像一堵墻,我們撞在上面,對它們無能為力。我們無法改變它們,而只能認識它們……它們是與此在之在共在的。”[3]在這種境遇之下,思維與存在是同一的。小說中的抱樸,身處多重臨界境遇之中,不得不面對命運的乖謬與荒誕。
境遇之一,原罪。作為隋家的長子,抱樸與生俱來地背負著父輩的歷史原罪。隋氏家族的粉絲企業(yè)曾遍布周邊縣市,整個家族顯赫一方。然而在同是資本家的岳父變賣家產、外逃未遂被殺后,隋父預感到山雨欲來風滿樓。憂心忡忡的父親開始不停地算賬,告訴抱樸隋家虧欠窮人,“里里外外,所有的窮人!從老輩兒就開始拖欠?!睙o疑,隋父的負罪感源自發(fā)現(xiàn)資本原始積累的罪惡,即對窮人的剝削之罪。他最終死在還賬的路上,卻將負罪感明確無誤地傳給了抱樸。“睡不著,就算那筆賬。他有時想著父親——也許兩輩人算的是一筆賬,父親沒有算完,兒子再接上。這有點兒像河邊的老磨,一代一代地旋轉下來,磨溝禿了,就請磨匠重新鑿好,接上去旋轉?!彼迨霞易宓难y(tǒng)和自己在這個家族中所處的地位,在抱樸看來都成了罪惡的象征和根源。大資本家長子的身份,是抱樸無法直面的現(xiàn)實軟肋。他被沉重的出身和家族傳統(tǒng)所束縛,無時無刻不在痛苦地審視自己:“我是老隋家的人哪!”“我是老隋家有罪的一個人!”這種原罪意識,讓抱撲在近乎受虐心理狀態(tài)下,形成了自卑、猶疑、退縮的內向性人格。
境遇之二,死亡。在雅斯貝爾斯看來,死亡保存著生存的內容,生存形成于對死亡顫栗的恐懼中。抱樸的命運與死亡恐懼密不可分。繼母茴子為捍衛(wèi)家族利益和個人尊嚴,選擇了報復性的自殺。她死后仍慘遭凌辱的圖景,在抱樸幼小的心靈投下致命的陰影。伴隨著層出不窮的政治運動,類似的歷史創(chuàng)傷記憶越積越厚。從土改、大躍進到“文革”,洼貍鎮(zhèn)一直彌漫著政治的血腥。極權專制的暴行以冠冕堂皇的名義實行,本應惠及億萬貧困大眾的土地革命,被簡化成了階級報復和無辜殺戮;對剝削階級特權的剝奪,被改造成了對個體生命的剝奪。在革命的暴力面前,生命如同草芥。還鄉(xiāng)團的復仇令人發(fā)指,四十多個貧農被鐵絲串住鎖骨,一起活埋在地窖里。這讓僥幸躲過大屠殺的抱樸怎會不驚恐至極!何況還有慘絕人寰的“文革”批斗。人性中的破壞欲和殺戮欲在極左政治的誘導下,以巨大的力量沖垮了良知的堤壩。人與人之間相互撕咬,洼貍鎮(zhèn)一度血流成河。作為歷史親歷者,目睹了無數(shù)無辜者的死亡,讓抱樸陷入無邊的恐懼,“我注定了這一輩子是完了,一輩子要在驚恐里過完,沒有辦法。”阿倫特說過,任何一種個性的改變,不是由思考恐怖引起的,而是由真實的恐怖經(jīng)驗引起的。[4]殘酷的專制文化和專制政治中那種異常深刻的體驗,對抱樸的精神沖擊難以估量,他的“怯病”由此生根。
境遇之三,受苦。同死亡一樣,受難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說家族與生俱來的原罪讓抱樸在自責中受苦,死亡的陰影讓他在恐懼中受苦,那么與小葵的不倫之戀讓他在懊悔中受苦?!鞍没谑且环N面對欠罪的有目的的情感活動,它指向那種積壓在人身上的罪過?!盵5]696除了家族原罪,抱樸的身上還背負著現(xiàn)實情欲之罪。在階級出身決定一切的年代,沒有人愿意嫁給老隋家的人。叔父浪蕩一生,弟弟欲愛而不得。抱樸在經(jīng)歷短暫的婚姻后,愛上有夫之婦小葵。在風雨之夜闖進她獨居的房間,讓她生下永遠也長不大的小累累。近在眼前的現(xiàn)實罪孽與揮之不去的歷史苦難,共同壓迫著抱樸,讓他在痛苦的深淵中無法自拔。在良知的自我審判中,他認定自己是個罪人。盡管主觀上他希望“隋家再也不要欠誰的賬”,但事實上“今生是欠下兆路的了”。因為這種情欲之罪與家族原罪不同,它根本不可贖。他越是愛小葵,越覺得自己罪孽深重。因此錯過了最好的一段感情。其后小葵改嫁、生子,其間每一次變故,都會給抱樸帶來心靈的折磨。在自我和外部力量共同造成的無盡苦難中,抱樸漸漸養(yǎng)成了“遭罪的習慣”,“視一切受苦為苦罰,并以此使受苦合法化?!盵5]650
每一種境遇都是一重深淵,共同塑造并不斷拷問人性。對于這些境遇,抱樸時而閉上眼睛,在痛苦中自我麻痹,比如對小葵和小累累;時而睜大雙眼,在清醒中進行辯解,比如對弟弟見素。正是后一種做法,讓抱樸在對苦難根源和存在意義的探尋中成為他自身。種種境遇相互交織,歷史的原罪與現(xiàn)實的新惡在抱樸的精神世界里左沖右突,將一個充滿受難意味的懺悔者形象推到我們面前。
二
許多評論者都注意到,《古船》中晃動著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爾斯泰的影子。80年代學人對西方作家作品和文學思潮的廣泛譯介,對當代小說發(fā)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推進作用。張煒也承認,他的創(chuàng)作受到了拉美文學,尤其是俄羅斯文學的影響?!霸谶@個實用主義時期恰恰應該更多地談談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談談俄羅斯的那批文學大師,看看他們有怎樣嚴格的人道標準、道德倫理標準。”[6]181~182陀思妥耶夫斯基與托爾斯泰作為19世紀40年代俄羅斯貴族知識分子的代表,無論在現(xiàn)實生活還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都具有濃厚的懺悔精神和救贖意識。苦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學關鍵詞,在他的筆下,世界充滿了無辜者的苦難,而人惟有經(jīng)過苦難的深淵,在懺悔中得到精神洗禮,才能抵達神性的彼岸。托爾斯泰則是懺悔貴族的代表,在他眼中,罪孽不僅是個人的,而且是他所屬的那個階級的。他否定塵世的財產,認為它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他質疑私有制和貴族特權地位,畢生懺悔對勞動人民的罪過——隋迎之死前的懺悔與之幾乎如出一轍。張煒汲取了俄羅斯文學中的苦難意識與懺悔意識,將它作為《古船》的底色,由抱樸這位20世紀40年代出生的民族資本家的長子,向我們傳遞思想的接力棒。
抱樸的懺悔源于對罪與惡的深刻認識,它不可避免地帶來感情上的痛苦和靈魂的折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整部小說最震撼人心的地方,正來自主人公的靈魂對白和精神搏斗。小說用了大量的篇幅來寫兄弟對話,而且隨著情節(jié)的推進,對話越來越密集,第十六章與十七章幾乎全部由對話構成。通過對話,將抱樸內心深處承受的對家族、洼貍鎮(zhèn)乃至整個人類的負罪感以及固有的一切不幸展示出來。他與見素之間的對話,其實也是與歷史對話,與自我對話,與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復調小說異曲同工。這些對話里“有追溯、有自我肯定和自我批判、有惶惑”。抱樸就像魯迅筆下的狂人一樣,發(fā)現(xiàn)自己“病了”,“我病的時間太長了,病根太深了。這大概要從頭治。” “鎮(zhèn)子上有這種病的人不止我一個”,“好像整個鎮(zhèn)子都得了絕癥”。在對話中,抱樸試圖為這些病癥把脈問診。政治運動引爆的人性的惡與罪、個人承受的命運重壓以及洼貍鎮(zhèn)苦難的根源和未來的出路,都是困擾抱樸的精神問號。很大程度上,這個“磨房里的木頭人”是作為一個思索著的懺悔者彰顯他存在的意義的。
如前文所述,抱樸的自我懺悔,首先源自他內心深重的原罪意識。家族曾經(jīng)的榮耀在歷史的風云變幻中成為恥辱的符號,以政治名義進行的人身迫害和驚弓之鳥般的生活,讓抱樸自愿接過父親的賬,自我清算,自我歸罪。也正因此,他不贊同見素的怨恨心理與報復行為。作為復調聲音的另一方,見素身上含有抱樸的“補性格”,他果斷、勇敢,有強烈的反抗精神,同時具有狹隘的報復心理。同是資本家的兒子,見素絲毫沒有原罪意識和負罪感。在精神上,他更多地遺傳了茴子的堅強和執(zhí)拗,因此,他看到的并不是隋家有罪,現(xiàn)實中分明是趙家和洼貍鎮(zhèn)人欠了隋家的。在粉絲廠的歸屬問題上,他與抱樸產生了根本性的分歧。見素認為,粉絲廠過去姓隋,現(xiàn)在同樣應該姓隋。抱樸則認為“它是洼貍鎮(zhèn)的”。所以,當見素想奪回粉絲廠時,抱樸提醒見素,“不要忘記父親”,隋父最初也以為粉絲廠是隋家的,對欠賬“算得太晚了”,才導致隋家無窮無盡的苦難命運。當見素為報復趙多多,圖謀制造“倒缸”事件時,他更加自責,將本不是隋家的罪行都“記在老隋家身上”,因為他認為見素“起意了”。對粉絲廠的任何起意都會讓抱樸覺得“對不起洼貍鎮(zhèn)人”。抱樸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把一切罪責都記到個人的良知簿上。通過兄弟二人的精神對比,我們看到,正是這種原罪式的懺悔,讓抱樸超越了家族恩怨,讓他能夠告別“以惡抗惡”的古老復仇模式。
從隋家苦難史思及洼貍鎮(zhèn)的苦難史,抱樸對歷史的反思同樣充滿了懺悔意識。面對歷史,他放下了膽怯?!肮夂ε虏恍?,還得尋思下去。洼貍鎮(zhèn)曾經(jīng)血流成河,就這么白流了嗎?”“人得好好尋思人”,“得尋思到底是為什么”,抱樸為全鎮(zhèn)人共同的苦難命運思索,他也痛恨制造苦難的人,恨他們的拼搶、爭斗、屠殺,但并不是簡單歸責,而是因他們的惡行感到“咱們整個兒人害羞,這里面有說不清的羞愧勁兒,恥辱勁兒”。他后悔自己看到民兵對地主女兒虐尸的場景,“好像有過那個場面,世上的所有男人都普遍對不起女人了。男人應該羞辱,因為男人沒有保護女人?!敝獝u近乎勇。這種羞恥感和歸罪意識,意味著抱樸從自我歸罪走向共同負罪,甘愿與苦難制造者共同擔責。“我不是恨著哪一個人,我是恨著整個的苦難、殘忍……我日夜為這些不安,為這些憂愁,想不出頭緒,又偏偏拗著性子去想?!北惚池撝阶约撼休d量的負擔,對歷史的懺悔再次讓抱樸超越于一己的痛苦之上,像托爾斯泰筆下的人物那樣,為人類的歷史和命運而焦慮、求索。既忍辱負重,又胸懷博大。在懺悔的同時,抱樸意識到鎮(zhèn)史的缺陷,認為真正的歷史不能也不應該被忘記——這無疑隱含著作家的善意提醒,在張煒看來,作為前車之鑒,這段歷史必須反復講。沒有這方面的記憶,這個民族就太危險了,還會重蹈覆轍,造成更多的苦難。
對于小葵和小累累,抱樸的懺悔意識其實理應更深切,但小說中卻沒有給以足夠的篇幅。主人公現(xiàn)實的“行為懊悔”更多的來自于對傳統(tǒng)倫理的背反,而這一點仿佛并不是作家反思或批判的重心。與傳統(tǒng)倫理相適應的傳統(tǒng)文化對抱樸的影響是深刻的。在隋父的教導下,他自幼便學習儒家經(jīng)典,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為座右銘,深諳“仁義”“愛人”的儒家要義,像父親一樣知書達理、規(guī)矩做人。抱樸性格中的主要方面即善與仁,這是他受過良好傳統(tǒng)文化浸潤的佐證。而且,兄弟二人的名字便取自《老子》。書中第十九章有云:“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意即要認清事物本質,自覺地按照“道”的要求行事,不被“私”、“欲”迷惑。然而,現(xiàn)實中的見素被復仇的欲望死死糾纏,明顯偏離了“道”;作為肉體凡胎的抱樸,終究沒能夠忍住情欲的沖動,與小葵的偷情也讓他背離了傳統(tǒng)文化與家族倫理的軌道。對抱樸來說,這一層面的懺悔,不僅包含著靈與肉的強烈沖突,更暗含著對傳統(tǒng)教義背叛的自責。而傳統(tǒng)倫理道德,恰恰是抱樸安身立命之本。這必然導致現(xiàn)實懺悔哪怕再深重,抱樸也無法突破自身藩籬。當小葵提出共同生活的時候,他怯懦了,怕壞了“名聲”,背上奪人之妻的惡名。因此,抱樸最終辜負了小葵的期待,沒能從蓖麻地站出來。
張煒說,“我理解的宗教……是一種非常純樸的存在,這和人天性之中的善是有關系的,而且這個善能導致人對未知力量的敬畏和向往,這就是宗教產生的最原始的一種動力”。[6]274《古船》中,作家努力以人性之善接通宗教,但終究還與有著堅實的東正教思想基礎的俄羅斯文學不能等量齊觀。盡管抱樸對自身階級原罪懺悔意識是堅定的,對人性的反思和歷史的懺悔是徹底的,但對現(xiàn)實中的情欲之罪,他始終無法做到像聶赫留朵夫那樣,毫不羞愧、毫無隱瞞、毫不辯解地坦白一切罪過,在眾人面前說出他的懺悔。這種軟弱和逃避與傳統(tǒng)文化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讓我們感到,它不僅是抱樸思想的局限,同樣也是受傳統(tǒng)文化習染頗深的作家無法解決的矛盾。
三
在歷史反思和自我審判中,抱樸認領了自己以及與洼貍鎮(zhèn)相關的罪,并在懺悔中焦灼地尋找救贖的可能。他的救贖從“扶缸”開始。當粉絲生產中由于化學工藝的失誤引起“倒缸”時,抱樸總是憑借高超的技術,第一時間施以援手,嘔心瀝血地“扶缸”。這不僅是因為他是粉絲廠的一員,有責任有義務如此。“扶缸”行為更深層次的動機,是抱樸不可擺脫的原罪感而引起的贖罪意識。隋家世代從事粉絲業(yè),他的命運與家族資本緊密相關,罪源于此,罰源于此,救贖也只能源于此。抱樸自然地將每一次扶缸,都看作一次救贖。在對危難的自愿承擔中,替家族贖罪,替自己贖罪。他拒絕現(xiàn)實的名利,不愿出任粉絲廠的技術員,而是用老磨房畫地為牢,在塵世爭斗之外,俯瞰現(xiàn)實中的一切善惡紛爭。在隱忍與不爭中,成為粉絲廠的守護神。
然而,“扶缸”只是技術層面的,這種救贖治標不治本。因為粉絲廠作為洼貍鎮(zhèn)人的經(jīng)濟命脈,在趙氏家族的領導下,正通過惡的力量畸形發(fā)展。趙家是由流氓無產者起家,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擁有了賺取政治權力的資本。自土改后,一直掌握著洼貍鎮(zhèn)的政治經(jīng)濟大權。作為惡勢力的化身,無論是輩份最高的四爺爺趙炳,還是作為打手形象的趙多多,對一切善與美的事物都抱著畸形的占有或毀滅的心態(tài)。他們的行事原則鮮明體現(xiàn)了趙多多的口頭禪“干掉!”無論監(jiān)控制的踢球式管理,生產質量上以次充好,都讓粉絲廠隱患重重,危機四伏。抱樸為此日夜憂慮,“恨自己不能奪下老多多手里的粉絲廠,把它交給鎮(zhèn)上人?!泵鎸Ψ劢z廠因摻假帶來的后果,抱樸再也忍耐不住向上反映情況。他不再怠于行動,也開始算賬,并意識到“自己和父親當年用的是同一把算盤,兩筆賬在某一點上相契合了”。隋父算賬是作為一個開明的資本家了解他對窮人的剝削,抱樸則是為了找到更人道更理想的經(jīng)營方式,但兩筆賬的契合點無疑都是為了贖罪。在抱樸之前,見素也在算一筆賬,想通過摸清粉絲廠的財務情況,取得承包權。見素一再宣稱粉絲廠是隋家的,“奪回大廠”是他的最終目標。抱樸認為在“人的能力和善心有限”的情況下,是負不了那么多責任的,“誰也沒有力氣把它抓到手里”。所以,更多的時間里,他看著弟弟與趙多多之間,以惡抗惡。從走出洼貍鎮(zhèn),到重返洼貍鎮(zhèn),見素為這個古鎮(zhèn)注入了現(xiàn)代經(jīng)濟發(fā)展元素。就像馬孔多居民對吉普賽人新奇的發(fā)明著迷一樣,封閉保守的洼貍鎮(zhèn)人對新鮮事物的接納同樣充滿熱情。見素所有行動的目的,都是為了抗衡趙多多,但惡念指導下的行為無意卻又成了推動經(jīng)濟發(fā)展的動力。可見,作者對見素的態(tài)度是極其復雜的,批判中又帶著欣賞的成分。當野心勃勃的見素離目標近在咫尺的時候,作者筆下的人物命運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惡的一方被命運審判,或被重創(chuàng),或走向死亡,或身患絕癥。作為善的代表,抱樸勇?lián)刎?,帶領洼貍鎮(zhèn)人民開始新的生活。
這樣的情節(jié)設計與抱樸的選擇一樣,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否則,他最終的救贖根本無法展開。我們知道,只有讓洼貍鎮(zhèn)告別復仇的輪回,擺脫苦難的糾纏,歷史才能翻開新的一頁。對于如何跨出這決定性的一步,小說中提到的三本書絕非閑筆:無論是沒日沒夜地研讀《共產黨宣言》,或是探究《天問》《海道針經(jīng)》,最終都是要面向歷史、面向現(xiàn)實、面向未來,找到一條更符合人類社會和人類自身發(fā)展的路。在抱樸看來,《海道針經(jīng)》為歷史之船的正確行駛提供了導航,《天問》能讓他始終保有叩問靈魂的勇氣,《共產黨宣言》對人類命運尋根問底,向他展示了未來理想世界的雛形。三本書是三種不同的精神資源,從不同側面給抱樸以啟示,啟示他如何才能夠讓人們從洼貍鎮(zhèn)的苦難和黑暗中解放出來。所以,抱樸最終接手粉絲廠的行為,表明他在懺悔中的思索尋求到了最終的救贖方案,即堅持儒道傳統(tǒng),保持正直、真誠,勇敢無懼的精神品格;同時,相信群眾的力量,“老隋家人多少年來錯就錯在沒和鎮(zhèn)上人在一起”,“要緊的是和鎮(zhèn)上人一起”,“和鎮(zhèn)人一起摸索下去”。這是一條融合了傳統(tǒng)文化力量與馬克思主義人道思想的救贖之路。在抱樸眼中,馬克思與恩格斯并不是強調“一切歷史都是階級斗爭史”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形象,而是“兩位慈祥的老人”,“一點兒私心都沒有的好父親”。作者將馬克思主義世俗化、人道化,通過巧妙轉化,與儒家匡扶濟世的正統(tǒng)思想實現(xiàn)了無縫對接,進而得以讓主人公在雙重信念的指導下,擺脫家族原罪,走出歷史陰霾,擔當起時代賦予的使命,由自我救贖走向拯救蒼生——這與俄羅斯知識分子把解放社會的出路放在個人的道德完善上再次不謀而合。
盡管《古船》開出的救世良方明顯含有理想主義色彩,但這種希望同樣帶有某種不確定性。小說中一再出現(xiàn)的“鉛筒”如同加繆筆下永遠不死不滅的“鼠疫桿菌”一樣,隱喻威脅幸福的東西始終存在?!般U筒”意象的設置雖然來自作家的現(xiàn)實印象,但無疑增強了小說的現(xiàn)代意味,同時證明,張煒并不是浮淺的盲目樂觀主義者。作家清楚地知道,任何時代都有自身的虛擬性,誰如果能夠穿透這種虛擬,把表層掀開,再現(xiàn)出真實的生活,就能實現(xiàn)文學的最大價值。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莫言認為張煒寫出了歷史真實。張煒采用的歷史書寫方式,顛覆了歷史線性進化的觀點,與莫言、喬良開創(chuàng)的新歷史小說一起,共同影響了此后一大批作家的長篇創(chuàng)作。
四
《古船》問世于1986年,讓人饒有興趣的是,與小說同年但稍早發(fā)表的兩篇評論文章:一是劉再復的《論新時期文學主潮》,一是陳思和的《中國新文學發(fā)展中的懺悔意識》。劉再復在審視新時期文學時,指出其通病在于“譴責有余”而“自審不足”,即缺少文學的懺悔意識。無論在政治反思還是文化反思中,作家主要都是以受害者、受屈者和審判者的面目出現(xiàn),相應地把自己擺在靈魂的拯救者、啟蒙者、開導者的位置上,“不能與筆下人物共同承擔痛苦,在作品中滲入自審意識?!标愃己鸵部吹搅诉@個缺陷,認為“在‘文革’后文學中,至今沒有出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懺悔意識”。兩位評論家?guī)缀跬瑫r關注到了當代文學中懺悔意識的缺失問題。的確,在沒有宗教背景支撐的情形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直缺乏悲劇意識和懺悔精神?!案F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儒道互補的文化心理結構,讓傳統(tǒng)知識分子進退有據(jù)。加之根深蒂固的“和合”思想,讓國人更重視人與人、人與社會在等級秩序下的和諧。所以,“五四”時期誕生的“懺悔的人”形象只是曇花一現(xiàn),并沒有作為傳統(tǒng)在當代小說中很好地延續(xù)下來。由是觀之,《古船》恰恰是個難得的例外,它適時呼應了評論界的聲音,首次為當代小說貢獻了隋抱樸這個懺悔者形象,給學界帶來的驚喜和影響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回顧自己的創(chuàng)作歷程時,張煒說,“我的一份沉甸甸的人生答卷,很可能就是在30歲之前交出來的,后來的作品開始趨向于成熟和復雜,卻失去了青春時期的那種單純性和爆發(fā)力。”[6]308這種自我評價真誠而公允。作家關于《古船》的思考是嚴肅的,它關乎歷史、關乎思想、關乎道德,關乎社會良知;同時,表達的欲望又是那樣急切,充滿精神的躁動,恨不能分身出來,直接引領主人公走完罪與罰、懺悔與救贖的精神歷程。這種“單純性”和“爆發(fā)力”對年輕的張煒來說是可貴的,對于新時期文學而言更加可貴?!豆糯分校瑥垷槕阎鴱娏业纳鐣熑胃?,把他對歷史的思考和質疑,通過主人公的自我拷問和深沉懺悔傳達了出來。這種懺悔意識源于人自身的思想深處,它是人的一種精神自覺意識,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視作衡量一個民族知識分子心理成熟與否的標志。就像陳思和指出的那樣,“我們無法判斷,在許多年后人們將會怎樣理解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中包含的‘懺悔’意識,但我相信,如果文學創(chuàng)作中還會出現(xiàn)‘懺悔’意識,那它將表明我們這個時代已經(jīng)開始起步,從更高層次的自身認識基礎上尋找通達未來的正確途徑?!盵7]因此,在當代浩如煙海的小說中,《古船》是歷久彌新的,小說對生存境遇的思考,對懺悔意識的挖掘以及尋求救贖的努力,對今天的小說創(chuàng)作極富啟示意義。新世紀以來,我們依然從方方的《水在時間之下》、莫言的《蛙》、姚鄂梅的《你們》、馬金蓮的《暗傷》、喬葉的《認罪書》等小說中不時聽到這一主題的回響。從新時期懺悔主題的開創(chuàng)性書寫角度看,我們無法不為寫出了《古船》的張煒而感到驕傲。
參考文獻:
[1]魯樞元.從深淵到峰巔——關于《古船》的評論[J].當代作家評論,1988,(2):24 .
[2]張煒.古船[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373.
[3]〔德〕維爾納·叔斯勒.雅斯貝爾斯[M].魯路,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65.
[4]〔美〕漢娜·阿倫特.極權主義的起源[M].林驤華,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8:552.
[5]〔德〕舍勒.舍勒選集[M]. 劉小楓,選編.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9:696.
[6]張煒,朱又可.行者的迷宮[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3.
[7]陳思和.腳步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61~62.
(責任編輯:畢光明)
The Ancient Vessel Reinterpreted
XIA Chu-qun
(CollegeofLiberalArts,AnhuiUniversity,Hefei230039,China)
Abstract:Zhang Wei′s novel The Ancient Vessel represents Li Wa Town’s 40-year history from land reform to economic reform and opening-up by drawing on the sense of hardship and repentance in Russian literature. In the context of novels without any repentance sense in the new era, this novel has presented the first repentant character—Sui Baopu. Moreover, the pursuit of the historical truth,the reflection on the individual survival circumstance, the probe into the repentance sense and the efforts of seeking salvation in the novel is highly inspiring for novel writing at present.
Key words:Zhang Wei; The Ancient Vessel; critical situations; Russian literature; repentance awareness; redemption
中圖分類號:I2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5310(2015)-11-0043-06
作者簡介:夏楚群(1980-),女,安徽淮南人,安徽大學文學院2014級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
收稿日期:2015-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