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文學作品精選·西苑文學卷》概評"/>
王 宏,王樂群
(1.大慶建筑安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黑龍江 大慶 163712;2.大慶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黑龍江 大慶 163002)
·書評·
絢爛的葵花美麗的風景
——《大慶文學作品精選·西苑文學卷》概評
王 宏1,王樂群2
(1.大慶建筑安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黑龍江 大慶 163712;2.大慶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黑龍江 大慶 163002)
《大慶文學作品精選·西苑文學卷》由大慶市作協(xié)主席李云迪主編,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該書作品,格調清新,文字質樸,內容豐富。一、熱情謳歌了崇高的革命英雄主義;二、真實表現了大慶油田員工的敬業(yè)精神和油城今昔變化;三、縱情抒寫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和風土民俗;四、深刻反映了各種層面的社會萬象和人生百態(tài)。
李云迪;西苑文學卷;概評
由大慶市作家協(xié)會主席李云迪主編并作序,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大慶文學作品精選·西苑文學卷》,收入70余名作者170余篇(首)散文、微型小說、詩歌作品。這是大慶老干部大學文學創(chuàng)作班及“網上第二課堂”的文學愛好者2010—2014年5年期間的作品集錦。這些作者,正如李云迪在《西苑那片向日葵》序中所寫的那樣,“他們都有一顆金子般的心”,“他們以人生為主題,以城市為背景,以正氣為血脈,以謳歌為己任,創(chuàng)作出了那么多讓人溫馨,讓人振奮,讓人覺悟的作品”。他在序言的結尾,以抒情的筆調稱贊本書的作者:“他們就像西苑那片向日葵,肆意絢爛地在北方大地上綻放,這注定是我們這座城市一處最美麗的風景!”
通覽本書作品,有下面幾個方面的特色。
英雄主義,就是把自我獻身精神變?yōu)樽晕耀I身行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離不開英雄主義的感召、英雄人物的鼓舞。李冬英的《重走抗聯(lián)路》,寫的是她的媽媽呂風蘭參加抗日斗爭的故事,以及一批大學生尋訪抗聯(lián)遺址、了解抗聯(lián)歷史、聆聽英烈事跡、拜訪英烈后人、繼承抗聯(lián)精神的社會實踐。作者堅持與頑癥抗爭,撰寫了《我的姥姥》一書,集中回顧了姥姥和媽媽支持抗聯(lián)斗爭、掩護抗聯(lián)英雄趙一曼的事跡,本文是書中的一個章節(jié)。李洪剛的《烏斯渾河畔的祭奠》,作者肅立在“八女投江”的岸邊,緬懷英烈,寄托哀思,警世礪志。趙鳳欽的《爺爺》,反映作者的爺爺救助抗聯(lián)傷員的義舉。李繼敏的《一瓣心香系黃花》,寫的是在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她的哥哥——一位掃雷部隊的連長,帶領28名戰(zhàn)士為掃清沖鋒道路上的障礙,懷抱石頭,滾向雷區(qū),全部壯烈犧牲的英雄事跡。王宏的《一束菊花》則是在參觀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zhàn)軍遼沈戰(zhàn)役前線指揮部紀念館時,從戰(zhàn)士行軍照片旁邊的一束菊花著眼,訴說一位老夫人每年清明節(jié)都從南方來到北方的古城——雙城堡,在紀念館這幅照片跟前獻花祭奠。因為,照片里的一位戰(zhàn)士,正是她尋找多年的丈夫。照片的說明文字并沒有標出烈士的姓名,只是稱作“戰(zhàn)士”。正是這些無名英雄,用血肉之軀,鋪就了共和國大廈的基石。這些作者把視角和筆觸指向英雄,指向崇高,是創(chuàng)作上的一種自覺和責任。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之際,重讀這些沉甸甸的文字,會有不同尋常的感受。
大慶——是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發(fā)軔地,大慶對共和國的奉獻,無與倫比。大慶的名字,享譽中外。那些以鐵人王進喜為楷模的石油工人,為早日甩掉中國貧油的落后帽子,“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提起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有說不完的經典故事?;仡櫴蜁?zhàn)年代的作品如:尤才的《畫中情》、晚秋的《井隊搬家》、楊璞的《“土豆”的故事》、叢森的《當采油工的歲月》、包瑞蓮的《焊花伴我度春秋》、李繼芬的《五月丁香欲放時》、沙丹的《經典的定格》等。這些作者,有的是“老會戰(zhàn)”,有的是第二代石油工人,有的是“老會戰(zhàn)”的晚輩。他們的親經親歷,為石油文學增添了一抹亮麗。反映油城新美如畫的作品如:七個音符的《龍鳳濕地的前世今生》、侯秀芳的《我愛龍鳳大濕地》、鐵石的《廣場夢幻夜》、孔繁宇的《夜幕下的乘風湖》、祁鳳珍的《橋之戀》、包曦江的《花園》、張晶的《搬家的故事》、天使心音的《油城即景》、蘇俊英的《芳草齋》等。他們發(fā)出的聲音,是“向著太陽發(fā)出的好聲音,是好的大慶聲音”。這些樸樸實實、真真切切的文字,令人產生無盡的遐想。
“誰在旅行中注意觀察并制定計劃,誰就會不虛此行?!北緯嘘P旅游的作品,都是作者實地采風之后的所感所悟。如:郭書田的《海南尖峰嶺游記》、郝玉梅的《水韻周莊》、樊榮華的《江南水鄉(xiāng)·行走的記憶》、焦桂英的《茶馬古道感聞》、雪魂的《夢別泰山》、張秀琴的《相約老里克湖》、李忠蘭的《女兒奧妮莎》、其木格的《草原有一首歌》、郭秀江的《在都市夜空尋找月亮》、婁桂榮的《橘黃色的月光》、劉敬娟的《人與鴉》、孟繁霞的《秋蘆》等。這些作品,都是以激越或平實的筆調,在與山光水色接觸之中,體現人與自然相融的至真至美;在與少數民族的交往之中,感悟人與人之間的至善至純。
同時,作者在游走尋訪中,南方的風土,北方的民情,都間或在作品中有所流露。而把北方舊歷年的民俗寫得洋洋灑灑、有滋有味的,要數王淑嫻的《過年》。只有親身經歷過那些場景的人,才會有如此深刻的記憶。那熱熱鬧鬧的歡歌笑語,那活活潑潑的鄉(xiāng)土氣息,讓每個讀過這篇散文的人會不自覺地進入到往昔的夢幻之中,真想從童年開始,再過一次那樣的舊歷年。
“在意識的田野里和思想的源泉中,我們編織著人生?!碑斎?,在人生的歷程中,有的人用奉獻、善良來編織;有的人用貪欲、丑惡來編織;更多的人用平凡、寡淡來編織。本書作者們的思維,也延伸到人生的這一層面。在反映干部作風的作品中,如:赫世龍的《路》、叢中笑的《分茶》、胡林芳的《山頂上那棵偉岸的青松》、海納的《一瞥》、鄭艷虹的《最后一招》、石隆的《“集房”愛好者》、荊淑敏的《頭道溝那座橋》等。在反映平民心態(tài)的作品中,如:劉玉輝的《種德》、姚麗麗的《我心中的芒果》、祁錦偉的《童趣》、岳繼芳的《長子》、洪秀霞的《扛幡兒》、龐忠林的《房東周二叔》、張萬忠的《父親麻煩我一次》、高作濱的《草原上盛開的“琪琪格”花》、宋慧萍的《聯(lián)姻橋》、金曄的《山楂樹之戀》、劉花玲的《鄉(xiāng)愁》、李廣志的《鄉(xiāng)情》等。在反映求知育人的作品中,如:崔麗英的《我做了“鷹媽媽”》、劉景華的《“流淚”的畢業(yè)證》、霍焰的《我的大學夢》、王鈴的《童年的菜園子》、青未了的《聽課路上》、劉昕朝的《贈兒》、李芳的《“生命飲”》等。這些作品,在輕松自如的筆法中,在看似散漫的文字里,蘊含著熱情的贊揚,艱辛的經歷,苦澀的甘甜,深刻的自責,幽默的諷刺。這些作品無不以真實、質樸感人至深,為人稱道。
本書作者們的經歷和視野,真摯和感悟,永遠是寫作的寶貴財富,并且早已在作者心中鋪好溫床。只要用“回憶”的魔杖輕輕地點撥,一篇美文便如同秧苗一樣,破土而出。
“與文學結緣,讓夢想成真”——曾經是這些文學愛好者的一個夙愿。只要邁出了第一步,美麗的風景就不會離得太遠。
〔責任編輯:宋洪德〕
I106
A
1002-2341(2015)05-0157-02
2015-08-28
王宏(1965-),女,黑龍江雞西人,處長,主要從事企業(yè)文化和文藝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