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祝壽
(吉首大學 民族預科教育學院,湖南 吉首416000)
作為學術重陣的高校近年來學術失范行為愈演愈熱,本當成為凈土的高校逐漸成了滋生腐敗的土壤,尤其在當前的教育評價制度下,高校教師為了職稱、利益、權力等因素往往進行學術造假,或者急功近利,買文章,買發(fā)表,或者弄虛作假。盡管近年對學術失范的批評與監(jiān)管措施日益嚴格,包括制定《國家科技計劃實施中科研不端行為處理辦法(試行)》,以及近年對諸多學術行為不端行為的處理,但仍沒有很好的解決高校學術道德中的失范問題,我們認為,對學術失范的矯治除了借助于制度與道德之外,還需要在主體意識方面作努力,以積極的生態(tài)式的方式解決學術道德失范。
從概念上說,學術道德失范是指“在學術研究中,為騙取學術共同體和社會的承認而出現的偽造和剽竊行為”[1]。但隨著造假行為的多樣化,學術失范不再限于偽造與剽竊,學術共同體的建立、對學術資源的壟斷、學術權霸的出現以及學術交易、論文代寫代發(fā)等現象日益嚴峻,這些都屬于學術道德失范。從類型上來說,高校學術道德失范可以歸結為這以下幾種:
這是一種最常見的學術道德失范行為,抄襲者直接抄襲他人的學術成果,或者將文字與數據直接移接到自己的學術作品中,既不作為引用,也不在文中表達對他人的感謝與尊重;或者將他人的學術成果進行文字上的處理,再轉變?yōu)樽约旱臇|西,這種行為仍屬于學術抄襲;或者在進行學術索引方面,通常進行二次轉引,而不是通過一手資料的閱讀與引用,這種方式雖然隱蔽不少,但仍是討巧之為,還是學術道德失范的一種行為。
學術搭便車在高校學術界似乎成了一種學術失范的常態(tài),好友之間在學術成果中相互署名,你來我往,彼此并不直接或真正參與學術研究,只是出于利益上的需求而相互合作。在導師與學生之間,更是異常明顯,導師或出于關心學生,在自己的學術成果中署上學生的名字,另一方面,學生在刊發(fā)自己的學術論文時候,為了易于發(fā)表,常署導師為第一作者,學術界也心照不宣地認可這樣的學術文章等同于學生的研究成果,在求職與晉升時具有同等的學術資格。
一稿多投是當前學術界極為普遍的現象,這種現象常受爭議,并將一稿多投與一稿多發(fā)并列起來,視為學術道德失范的重要表現,但在接受與寬容的層面上,學界對一稿多投表現了更多的包容與理解,甚至對這種現象產生了無奈而不得為之的認可。相對于一稿多投,一稿多發(fā)是不能絲毫原諒的學術道德失范行為,近年,不少高??蒲泄ぷ髡哂捎诔霈F一稿多發(fā)行為而受到懲罰,一稿多發(fā)既不正當地占用了超額學術資源,也導致了學術期刊界人力與物力資源的浪費。
學術聯姻是一種將學術市場化的現象,或把學術作為一種交易,通過金錢、權力或利益的方式在學術與期刊之間建立起一種關系,一方為另一方的論文刊發(fā)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則付出金錢,或作名義上的學術邀請進行觀光旅游。學術聯姻還表現在建立學術共同體,相互吹捧、相互支持,以形成某一領域的學術壟斷。除此之外,學術代筆現象也是當前高校學術道德失范的重要表現,通過付出一定報酬請人寫論文,或向他人買賣數據,學術代筆與學術聯姻一樣,表現出學術界將學術市場化的傾向,極大地擾亂了高校學術環(huán)境,破壞了公平與嚴肅的學術研究。
當然,學術道德失范遠不止這些方面,還有諸如篡改數據、期刊質量良莠不齊、學術壟斷等。不可否認,當前高校學術界的道德失范已極為嚴重,從根源上來說,我們認為既有制度的問題,也有個體道德的問題。
根源一:學術量化的科研評價制度
高校學術道德失范的制度性根源在于將學術數量化,與經濟增長的GDP指標化一樣,對高校教師的科研衡量標準僅限于科研項目的數量,與論文發(fā)表的篇數以及所發(fā)論文期刊的檔次,幾乎所有高校的教師考核制度都要求教師每年必須完成相應數量的科研任務,否則直接影響待遇與相關利益,在這種以數量為圭臬的科研評價制度下,高校教師只能各顯神通,或竭已所能地粗制濫造論文,或曲折通幽地打通與期刊編輯的關系,抑或通過交易的方式購買論文和學術成果,具有科研考核權的一方,并不關心科研成果的實現路徑,只在乎科研結果的數量,以及對本單位的科研貢獻,這種量化的科研評價制度雖然試圖建立起一種科學的學術考核機制,但實際的結果卻是學術的失范與學術腐敗。
根源二:效率至上的學術研究環(huán)境
量化的科研評價體制在制度上催生了學術的大躍進,不求質量,只求數量,以數量獲得利益,這種制度也正是當前高校學術環(huán)境的真實寫照,在整個社會效率意識、競爭意識的影響下,高校也萌生出日益顯著的效率化傾向,追求高就業(yè)率、科研產業(yè)率以及學校規(guī)?;?,在論文方面,追求論文發(fā)表的數量,有數據顯示,截止2010年,中國在國際雜志上發(fā)表的科學論文數量已上升至全球第二名,并在2013年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但在這輝煌的數據后面,卻是我們富有創(chuàng)新性和影響力的成果與這種數量極不匹配,我國論文平均引用率只有10%左右,排在世界50名之外。效率至上的學術環(huán)境并不能推動科研的真正進步。
根源三:急功近利的學術研究心態(tài)
在當前的科研評價機制下,不僅粗制濫造了眾多學術論文,也刺激了高校科研工作者的功利名祿之心,高校理應屬于清靜淡泊之地,以教書育人為已任,潛心學問,但隨著整個社會的市場化加劇,收入并不高的高校教師自然深受影響,產生追名逐利之心,將學術研究作為提高收入、增強競爭力的主要手段,把獲取課題經費、成果評估與職稱晉升作為學術研究的直接目的,以此方式提高收入,由此展開學術論文大戰(zhàn),在科研過程中東拼西湊、粘貼復制一篇篇質量低劣的學術論文,這樣的惡性競爭中,術學權力與學術腐敗隨之深化,也直接導致了科研工作者在學術領域的兩極分化,權力與利益換取更多的學術資源,而缺乏權力的科研工作者則在學術的殿堂中越來越邊緣化,或付出更多的努力卻未必成功。
高??蒲惺钦麄€科研系統(tǒng)最龐大的組成部分,科研隊伍龐大,科研資源豐富,科研范圍廣泛,形成了復雜而又相互交錯的科研網絡,現在這個網絡充斥著污垢與腐朽的味道,必須在根源上注入純潔而鮮活的元素才能真正治理好,這種最徹底的學術治理方式就是生態(tài)治理。
高校科研的生態(tài)治理是一種對學術自身的回歸與追求。學術的本質是探求真知,交流思想,傳播真理,這些目的本身沒有絲毫的功利化元素,盡管科研需要一定的財力支撐,并有助于改善科研工作者的生活,但財力上的支撐不應該成為高校科研的異化目的,否則學術必將異化。學術的生態(tài)治理就應當是回歸學術本身,以求知、思辨、交流為目標,這些目標理應在高校與科研部門真正踐履,高校是大師與學者匯集之地,自然能夠“尊德性而道問學,極高明而道中庸”,大學者是研究高深學問的人,學者應當具有為學術而學術的清高與氣度,科研管理部門與學術評價部門也應當促進學術的回歸,實現學術研究的原生態(tài)。如此,在高校學術研究中,應當培育學術研究空間、學術環(huán)境,這種綠色生態(tài)學術并不否定學術帶來的利益與聲譽,它仍然尊重并維護學術權利以及與之而來的物質獎勵,但這些利益不是學術研究的目的,而是自然而生、水到渠成的結果。
科研學術的生態(tài)治理還應當是一種良性的互動治理模式。在科研的整個體系之中,多元化的主體,包括高校教師、科研工作者、學術委員會成員、學術評價人員、期刊編輯等之間當是一種和諧的良性互動關系,教師撰寫論文、期刊接受稿件、專家評審論文,三者的關系應該限于學術本身,徹底遠離學術權威與利益之鏈,并將高校的行政權力真正還原為學術權力,當前高校的學術環(huán)境表現出明顯的行政與學術的沖突,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之間價值觀不一致,行政權力擠壓學術權力,科研制度欠合理,科層組織本位化[2],這樣的環(huán)境割裂了學術鏈條上的生態(tài)聯系,一切以權力為圭臬,異化了科研主體與期刊編輯以及高校行政部門之間的合理關系,行政部門定量化、定目標、定評價標準,使原本獨立的雜志期刊成了利益競爭之地,反過來成為學術的關卡與要塞,究其根源在于權力的膨脹與延伸,而真正的學術應當是學術權力獨立于行政權力,并實現自身的回歸與發(fā)展。
高校學術的生態(tài)治理還必須實現學術自由與學術規(guī)則的統(tǒng)一。學術是思維的一種旅程,這樣的旅程應當是自由而開放的,目前,高校的學術現狀是科研受制于名目繁多的考核、職稱與競聘,論文的發(fā)表受制于不同檔次期刊雜志的審核,還受制于學術研究的學緣關系與學術共同體權威,都是對學術自由的一種沖擊,學術失去了自由與開放的權利,蘇格拉底早就說過:“學者必須有權利探索一個論點到它可能引向的任何地方。”如果為我們的思維劃分了清晰的領域,必然會導致學術思考的萎縮與退化,但凡學術環(huán)境越自由,學術研究就越繁榮,“自由思想是學術發(fā)展之生命所系,在學術思想領域,學者享有充分的自由,做何種研究規(guī)劃,取何種理論立場,學者有選擇的權利,其他人無權干預。”[3]另一方面,學術的自由必須受到學術規(guī)則的約束,此處的學術規(guī)則是指得到普遍認可的學術規(guī)范與學術制度,諸如引用他人成果必須注明、一刊一投、數據應當真實準確,這些規(guī)則并不是對學術自由的一種否定,相反,它能夠以制度的方式保護學者的學術成果,思維應當自由,學術則應當規(guī)范。
高??蒲袑W術腐敗的治理需要從不同維度進行,在制度層面建立科學的學術評議與激勵機制,在意識層面樹立正確的學術研究態(tài)度,在觀念層面養(yǎng)成合理的學術功名意識,更重要的是,我們認為這些維度必須從健康與生態(tài)的角度進行展開,實現高??蒲兄卫淼纳鷳B(tài)路徑。
高校是培養(yǎng)大師、激發(fā)思想的地方,也是學術共同體形成的地方,真正的學術共同體是一種真正的共同生活,一種歸屬精神,一種可以依賴的權威結構,一種來自大家的互惠互利的意識,一種作為共有、共享的精神指引[4]。真正而良性的學術共同體決不是在學術上拉幫結派、固守師門、建立學術利益圈,而應當是一種對話與開放的姿態(tài),包容不同學術觀點、尊重多元思想、平等交流、相互尊重,這樣的群體才會樹立“以學術為業(yè)”的環(huán)境,在這樣的群體中,沒有行政權力,沒有學術權霸,沒有潛規(guī)則,沒有惡意中傷,但彼此之間遵循普遍性的學術傳統(tǒng)與公認的學術規(guī)范,所有的學術行為都獲得自覺而順利的維持與實現。良性的學術共同體一旦形成,就能成為推進學術發(fā)展、為學術辯護、為學者立命的有力支柱,誠如默頓所說,現代社會中的學術共同體能夠“維護科學制度所發(fā)揮的獨特功能。”[5]
良性的學術共同體以追求學術為目的,交流思想、探索知識,更重要的是可以保持學術上的獨立,與行政權力保持平衡,對于當前行政權力過分突出的學術環(huán)境來說,良性的學術共同體無疑能夠保持學術與行政的合理張力。學術共同體對行政權力的遠離有助于學術評價從行政部門徹底脫離出來,也必將提升學術的評價機制,在沒有行政權力過度的干預下,學術共同體制定的學術規(guī)范與評價制度自然會更科學、更合理。
學術道德失范的生態(tài)治理需要建立一個清廉的學術評價制度,當前的學術評價過分追求學術的量化,以學術成果的數量作為評價高??蒲泄ぷ髡叩目己藰藴剩毞Q、晉升、獎金、崗位均以學術為指揮棒,最終導致了科研工作者個性的喪失、學術掮客盛行、滋生了學術腐敗,個中根源與學術評價制度的欠完善不無干系,學術評價只要與利益、與權力產生聯系,就變得復雜而模糊,并異化為一種學術權力。在我們看來,學術評價制度應該從各種考核制度中淡化出來,或者削弱學術在各種考核中的地位,唯有實現學術評價制度的簡單與清廉,學術的各種失范才會得到矯正。
同時,清廉的學術評價制度應當是一種學術的自治,以同行評議與專家評議相結合。“學術的評價、學術的標準、學術上的分歧,所有學術上的問題只有依靠學術共同體才有可能得到解決。盡管學術共同體也有可能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定,但沒有別的更好選擇。”[6]在同行評議制度下設立評議委員會,評議委員會的成員必須盡可能拓寬,以削弱利益上的相關性,成員甚至可以邀請國外的相關領域同行。在學術的評議方式上,應當做到雙向匿名,評議人與被評議者的信息都必須隱去,最大程度上杜絕熟人與利益上的關聯。作為學術評價制度的有益補充,應該鼓勵社會專業(yè)人士與媒體參與到學術評價中來,形成學術評價的外部監(jiān)督,只有學術評價的外部效應弱化了,學術的行政元素弱化了,學術評價才能回歸到學術自身,高校的學術失范才能有效地矯正。
學術失范的生態(tài)治理還必須依賴學術主體的道德約束,制度與環(huán)境永遠是一種他律,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主體的遵守,“一個理想的社會需要良好的制度,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所以還需要良善的公民,正義與公民是支撐一個理想社會的兩根梁柱?!盵7]學術領域尤為如此,學術關涉思想,他律遠不足以達致學術上的自覺,必須在意志與精神層面塑造學術主體的自律與自覺,這是學術生態(tài)治理的最可靠基礎?!皩W高為師,身高為范”不止是高校教師的教學要求,也是科研工作的底線倫理。作為高校的學者,其外部性效應甚于其它科研機構,會影響到學生的發(fā)展與實踐,就必須在內心設置道德尺度,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從深層次進行約束,這應當是高??蒲泄ぷ髡叱蔀檎嬲龑W者的道德基礎。
學術道德的個體自律是全方位的,首先,要有潛心學問、淡泊利益的情操。名利是導致學術腐敗的重要誘因,作為高校學術研究者,必須淡化名利意識,如此才能甘于清貧,耐住寂寞,潛心鉆研;其次,要有嚴謹和嚴格的學術治理態(tài)度,遵守學術領域普遍的道德規(guī)范,杜絕抄襲、偽造、剽竊等意識與行為,恪守一稿一投,尊重他人的學術權利與知識產權;再次,要有學術上的探索精神,學術的本質在于思考與求知,要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反思精神,追求學術成果的精品與質量,抑制學術泡沫,更要反對粗制濫造與片面追求數量的行為;最后,要有學術上的正義感,學術上的慎獨是一種好的品質,但還需對學術上的腐敗現象敢于直言,對學術權力說不既是學者的一種勇氣,又是保護學術、讓學術回歸的必要途徑。
[1]樊洪業(yè).科研作偽行為的辨識與防范[J].自然辯證法通訊,1994(1):25-33.
[2]張昊,張德良.高校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張力與耦合以高校教師發(fā)展為例[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9(3):8-10.
[3]張曙光.學術共同體的自治和自律[J].學術界,2011(6):35-41.
[4]王成奎.中國大學:期待學術共同體的回歸和重塑[J].南京社會科學,2009(8):108-112.
[5]默頓.社會研究與社會政策[M].林聚任,等譯.北京:三聯書店,2001:249.
[6]韓啟德.學術共同體當承擔學術評價重任[N].光明日報,2009-10-61.
[7]林火旺.正義與公民[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