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教學法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探索研究
施芬
(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福建福州350000)
摘要:支架式教學是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一種比較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之一,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通過搭建支架,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協(xié)作學習的方式,以及最后的效果評價,達到學生探索新知和各種技能提升的目的。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法;大學英語;應用設計
在外語教學中,長期存在一種重輸入輕輸出的不對稱現(xiàn)象。以老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英語課堂體現(xiàn)的是一種“灌輸式”教學,很容易造成學生在整個的學習過程中一直處于被動機械接受狀態(tài),失去學習興趣,更不用說自主學習以及對英語知識的綜合運用。
經(jīng)過對校內外師生的訪談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在一堂英語課中,教師演講約占70%,學生課堂參與大概占了25%,學生課外任務(以次計算)為2次,教師講評約5%。主要的問題如下:(1)教學形式相對單一,學生較容易厭煩;(2)任務方式多為單獨作業(yè),學生的思維易受局限;(3)教師講解偏重知識型,非思辨型,學生的思維能力調動不夠。
在教學方法上,仍然主要沿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其基本程序為“講授-講解-練習-糾錯”。同時限于教學條件和課程計劃的影響,在現(xiàn)有的大學英語教學中,經(jīng)常是就著課文逐字逐句的翻譯,學生語言學習經(jīng)常陷入僵化和教條,實際的綜合能力和技巧沒有得到有效提高,而且未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以獨立思考和相互合作討論,這些都不利于提高學習的興趣以及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從而不能很好地理解課文,使學生產(chǎn)生挫敗感。
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注重以學生為中心,學習者借助他人或各種資源和渠道,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協(xié)作學習等實現(xiàn)對知識的建構;而教師則在教學過程中起引導、組織、幫助促進學生有效地獲得新知識。因此,學生本身是知識的主動構建者,教師只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促進者(鄒艷春,2002:28-30)。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維果茨基于20世紀30年代提出了“最近發(fā)展區(qū)”,他的研究表明,在學習者發(fā)展過程中存在兩種發(fā)展水平:實際發(fā)展水平和可能達到的發(fā)展水平,這兩者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
支架式教學是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一種比較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之一,它應當為學習者構建一種對知識理解的概念框架。通過搭建支架,即搭建學習中的“腳手架”,其作用在于‘幫助與協(xié)助’。而在支架教學過程中,這種教學模式還必須借助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實現(xiàn)對知識的主動建構。支架式教學模式下,教師更多的是發(fā)揮支架的作用,用心構建一種合作、討論、溝通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穿越最近發(fā)展區(qū),讓學生在這種潛移默化下能夠最大程度地發(fā)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創(chuàng)造性。
支架式教學強調的是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注重教師有效地搭建“腳手架”,發(fā)揮教師的組織引導作用,幫助學生跨越最近發(fā)展區(qū),有效提升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和效果。同時還擺脫了一直以來的沉默的大學英語課堂,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輕松自在,又充滿合作學習的學習氛圍。總體說來,這一教學模式與現(xiàn)行的教學理念是一致的。
文章將從以下五個環(huán)節(jié)入手,探討在大學英語課堂中設計并實施支架式教學。本文將以《新起點大學英語》第二冊第十單元Let The Figures Do The Walking為教學案例,探索研究將支架式教學運用到具體的大學英語課堂中。
(一)創(chuàng)建支架
支架式教學理論認為,教學應在最鄰近發(fā)展區(qū)內進行,本篇課文的主題是網(wǎng)購,旨在要求學生探討網(wǎng)上購物的相關常識和作用。在教學設計中,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引入圖片和視頻,使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的畫面。教師通過設置與主題相關的問題,如Please discuss places where people usually go shopping.或者Have you ever met these situations when shopping in the traditional shops?以及Do you know what steps you should take if you want to do the online shopping?等等這些問題。借助這些學習者已有的相關知識與經(jīng)驗,確立最鄰近發(fā)展區(qū),搭建學習支架,從而建立了有效的概念框架。
(二)創(chuàng)設情境
學習總是與一定的情境相聯(lián)系的,為了讓學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幫助,教師應圍繞主題做充分的準備,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引入情境,例如通過圖片,視頻,文字等等,使學習者有如身臨其境,幫助其有效地組織信息建構過程。
本單元課文是一篇以美國Peapod網(wǎng)站為例的介紹網(wǎng)購的文章,因此,教師可通過錄屏軟件錄制一段視頻來介紹Peapod網(wǎng)站及其具體的購物過程。在這個視頻過程中,附上一些課文中的出現(xiàn)的生詞和購物用語,例如,cart,aisle,item等等。同時可以設置問題,如Can you tell us the advantages of online shopping?以這種方式讓學生對本單元的學習產(chǎn)生興趣,為學習新知識做鋪墊。
(三)獨立探索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是學習信息加工的主體,因此,英語課堂教學應該讓學生獨立探索,教師充當指導者和幫助者。獨立探索是指學習者在教師的指導下的自主學習,包括課內外。課內主要是指學生單獨完成教師在課堂上所布置的各種任務,而課外的自主學習不但是教師布置的書本作業(yè),包括單
詞的背誦和課文的閱讀,還指與本課相關知識的思考與拓展。獨立探索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與發(fā)現(xiàn),而非對他們不管不顧,更不是說無需進行教學設計,反而更強調對自主探究過程進行行之有效的教學設計。
就本篇課文來說,可以要求學生聽一段短文,給出幾個重點詞匯和短語,通過對本段聽力的解碼、加工處理,讓學生獲取信息,了解文章大意。然后,讓學生快速閱讀整篇文章,并嘗試完成事先設置好的練習,如填寫main idea。課前可以提前讓學生查找國內外某一品牌手表的價格,包括實體商店價格和網(wǎng)絡上的價格,發(fā)現(xiàn)其中的差異并探討造成差異的原因。教師可以適時適當給予提示、引導,讓學生獨自思考,使他們在概念框架內不斷提升。
(四)協(xié)作學習
在學習過程中,在和同學的討論和協(xié)作的交流過程中,了解他人知識結構和思路,這樣能夠對自己的見解進行思考和實現(xiàn)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目的,達成理解力和建構能力的提高。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充當教學設計者、組織者和指導者的角色。
對于一篇綜合英語課文,學生的基本任務是掌握課文大意、語法、重點詞語、長句難句等多個方面,在學習的過程中,又要同時訓練聽、說、讀、寫、譯的五大技能。為了讓學生能夠自主、協(xié)作學習,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教學,包含從課文大意到詞匯理解各個方面,同時還必須與教材所附的課后練習相掛鉤,但教學內容一定還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
大學英語課堂上,教師設計和組織形式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參與討論和合作學習。例如,可以讓學生對某個段落的長句難句進行共同探討,分析句式和語法結構,以及較難詞匯的運用,或者任務型課文的閱讀、理解,并嘗試解決一些有難度的或有開放思維的問題。協(xié)作學習能夠有效提高學生認知能力,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習者的主動性,同時又有助于培養(yǎng)團隊合作和交際能力。
(五)效果評價
所謂的效果評價,并不是學生本身已經(jīng)具備的能力,而是要看學生在教師或者其他人的幫助下取得的成績。為了對學生的學習能夠起到促進作用,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對于學生的發(fā)展有積極的作用。評價形式多種多樣,例如以課后練習的方式,檢查學生是否能夠正確理解了文章;還有,能否獨立完成作業(yè)則是評判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否有所提高的很重要的方式。教師有益的評語以及對作業(yè)的批閱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重視和鼓勵,是十分重要的形成性評價。另外,學生之間可以進行簡短的自評和互評。良好的效果評價有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實際水平,并以此來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和策略,更快縮短最近發(fā)展區(qū);這種方式對于教師來說,也可以使他們更加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評估教學中的不足,為下一步教學提供反饋信息。
支架式教學模式作為一種建構主義的教學法,體現(xiàn)的是一種新型教學觀,適用于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這種模式對教學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大部分學生在十幾年的學習過程中,已經(jīng)習慣了課上聽課、筆記,課下復習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對于不善表達的學生來說,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實行之初,需要予以較多的指導。對于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花更多的心思精心備課,了解學生的水平和心理狀態(tài),預見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在運用支架式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時,教師還必須明白的是“腳手架”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jù)學生實際水平、學習活動而變化的,只有這樣,學習者才有更大的發(fā)揮空間。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廳B類課題《支架式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課程中的應用研究——以高專學前教育專業(yè)為例》論文,課題編號:JB13571S)
參考文獻:
[1]Vygotsky, L.S. 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2]鄒艷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發(fā)展根源與邏輯起點[J].外國教育研究,2002,(5):28-30.
[3]吳清.本科翻譯專業(yè)課堂中的理論訓練——一門外語專業(yè)課的行動研究個案報告[J].翻譯教學,2012,(5):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