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構建戰(zhàn)后亞太秩序應首先從處置日本海外領地開始,其核心內(nèi)容之一就是日本歸還其侵占的所有中國領土,這是戰(zhàn)后亞太新秩序的必然要求和道義基礎。《開羅宣言》的發(fā)表意味著中、美、英三國在此問題上立場是一致的。德黑蘭會議期間,斯大林在日本歸還所有中國領土問題上的表態(tài),表明這種共識的盟國范圍的擴大。對于其它的日本海外領地,盟國決定或者直接控制戰(zhàn)略要地,或者進行委托管理。中國收復故土是戰(zhàn)后亞太和平穩(wěn)定的基石,是建立戰(zhàn)后亞太秩序的道義基礎,也有著堅實的國際法理依據(jù)。
[關鍵詞] 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日本領土;處置
[中圖分類號] D81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007(2015)01-0071-06
[收稿日期] 2014-11-05
[基金項目]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美國外交文件(1943—1960年)中的琉球問題研究》,項目批準號:13YJCGJW014。
[作者簡介] 張郭,男,武漢大學法學院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國際關系、國際法。(武漢 430072)
二戰(zhàn)的勝利意味著原有世界政治秩序的瓦解,構建一種顯著區(qū)別于法西斯國家建立的侵略格局的戰(zhàn)后國際政治秩序越來越成為反法西斯盟國的一項重要任務。中國收復故土是粉碎日本主張的以侵略為其本質屬性的東亞政治秩序的必然結果。開羅會議對于加快二戰(zhàn)的勝利進程、構建戰(zhàn)后世界政治秩序特別是戰(zhàn)后亞太政治秩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收復故土是戰(zhàn)后亞太政治秩序的一項基本內(nèi)容,也是戰(zhàn)后亞太政治秩序穩(wěn)定的重要保證。所以建立戰(zhàn)后遠東政治秩序的一個主要也是首要的問題就是解決中日之間領土問題,這牽涉到日本的戰(zhàn)后安排以及對日本海外領土的處置?;I劃日本戰(zhàn)敗后亞太戰(zhàn)后秩序的安排顯然需要中美之間的協(xié)調和合作。鑒于學術界研究現(xiàn)狀,本文根據(jù)美國國務院公布的外交檔案文件,對開羅會議前后有關日本領土(地)處置問題進行分析論述,以求教于學界。
一、開羅會議有關處置日本戰(zhàn)后領土的籌劃 (一)美國對中國戰(zhàn)后收回被日侵占領土的評估
美國在準備開羅會議的議程時就已經(jīng)充分討論了中國戰(zhàn)后收回被日侵占領土的問題。1943年11月15日,羅斯福在與幕僚及美國外交高層會晤時表示,他想了解開羅會議可能討論的議題,并指示國務卿起草一份開羅會議議程草案提交給他。[1](198~199)隨后一份開羅會議議程建議案直接提交給了總統(tǒng)羅斯福,其中就有中美之間可能討論的議題,包括美國向中國提出的一些問題和中國可能向美國提出的議題。在美國需要準備的中國可能提出的3項議題中,其中一項就是關于戰(zhàn)后問題,同時,美國人還設計了中國人可能提出的6個子問題,而首個子問題就是中國參與占領日本和中國收回被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問題。[2](245~246)顯然美國意識到二戰(zhàn)后遠東秩序的重新構建,首要問題就是解決中日之間的領土爭端。二戰(zhàn)的勝利結束和日本的戰(zhàn)敗,中國終將收回被日本竊取的所有領土,即意味著中日之間領土糾紛的徹底解決。
1943年11月19日,美國高層舉行了一次會議,具體研究即將舉行的開羅會議需要討論的議題,包括中國人可能提出的問題,出席這次會議的包括羅斯??偨y(tǒng)、霍普金斯、馬歇爾將軍、李海海軍上將等。針對中國可能提出的“戰(zhàn)后問題”,如占領日本問題,總統(tǒng)認為中國將毫無疑問要參與戰(zhàn)后對日本的占領;總統(tǒng)還認為中國將會對福摩薩(Formosa,即臺灣)和小笠原群島(the Bonins)筆者很是驚奇,這是當時的美國高層在討論中國可能在開羅會議上提出的議題,臺灣是中國領土,中國要求收復臺灣是理所當然的。但羅斯福竟然提出中國可能對小笠原群島提出要求,而此群島位于日本東京正南方向約1200公里處,顯然在美國看來中國在開羅會議上不僅會提出收復所有故土,還要控制小笠原群島以防范日本的再度對外擴張侵略。提出要求(The Chinese want Formosa and the Bonins)?;羝战鹚拐J為中國會同意美國在福摩薩擁有軍事基地。總統(tǒng)同意霍普金斯的看法,但認為中國不會給予美國永久性基地權利。[3](257~259)
(二)開羅會晤與宣言的修定
1943年11月23日,蔣介石和羅斯福舉行了會晤關于這次羅斯福與蔣介石的晚餐會晤,據(jù)所公布的美國外交文件說,美方?jīng)]有找到自己的官方記錄,現(xiàn)在收錄在美國外交文件中的這份文檔,是中國官方記錄文本英譯的。,討論了很多議題,其中包括中國的國際地位、日本的帝制、對日軍事占領、日本戰(zhàn)后對中國的賠償?shù)?,當然也包括中國收復故土的問題。關于戰(zhàn)后對日的軍事占領,羅斯福認為中國應該在戰(zhàn)后軍事占領日本方面發(fā)揮主導作用(President Roosevelt was of the opinion that China should play the leading role in the post-war military occupation of Japan),蔣介石回應稱中國還沒有準備好承擔如此責任,對日軍事占領應該在美國領導下(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United States)進行,如有必要的話,中國可以參與。對于這個問題,蔣介石的立場是中國要視事態(tài)進一步發(fā)展的情況最終做出決定。關于中國領土的收復,中美兩國一致認為中國將在戰(zhàn)后收回被日本用武力奪取的中國領土,包括臺灣、澎湖列島、中國東北(遼東半島及大連、旅順港口當然包括在內(nèi))。在這次會談中,羅斯福還主動提及琉球群島(Ryukyus)問題,并兩次詢問蔣介石中國是否會對琉球群島提出要求,而蔣介石卻回答說,中國傾向于中、美兩國對琉球群島的聯(lián)合占領,在國際組織(聯(lián)合國)的托管權之下由中、美兩國進行共同管理。[4](322~325)
1943年11月26日下午羅斯福、丘吉爾和蔣介石舉行了2個多小時的會晤,最終確定了《開羅宣言》的最后文本。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三人會議不僅討論了之前羅斯福和蔣介石會晤時所涉及的議題,還討論了中國的經(jīng)濟形勢、大連港國際化、維持駐華美軍的成本、處置日本攫取的太平洋島嶼和維護西太平洋地區(qū)戰(zhàn)后安全等問題。[5](366~367)
在所公布的美國外交文件中,有很多“美版”的《開羅宣言》草案,如在11月25日的美方修定本[6](402~403)之前,既有羅斯福修訂的文本[7](399~400),也有霍普金斯修訂的文本。[8](401~402)據(jù)美國外交文件記載,羅斯福修訂的內(nèi)容被吸收進11月25日美方修定的《開羅宣言》文本,而霍普金斯將原來草案中的“日本欺詐地從中國竊取的領土……”改為“日本用武力征服的所有領土、以貪婪和暴力的方式欺詐竊取的中國領土……”,并加了一句話“我們決定日本應該放棄除托管地之外的過去和現(xiàn)在使用武力征服的所有的一切?!被羝战鹚顾薷牡膬?nèi)容在11月25日美方的修定文本乃至《開羅宣言》最終文本中都得到了體現(xiàn),但所加的那句話則被刪除了。
在美國外交文件中除了上述3個美方文本草案外,還公布了一份有丘吉爾改動筆跡的宣言草案,據(jù)稱這是一份最接近于最終文本的宣言草案。[9](404)這份“丘吉爾版本”宣言草案與《開羅宣言》最終文本[10](448~449)在關于處置日本所攫取的島嶼和領土方面基本一致,但與美方11月25日的修定文本有著很大不同。
(三)美方外交檔案中所反映的《開羅宣言》精神
研讀不同版本的宣言草案和《開羅宣言》最終文本,筆者認為它們都是從三個方面對日本所竊取的土地和島嶼進行了處置。
1.關于日本所占據(jù)的太平洋島嶼,美方草案表述為“我們決定永遠剝奪被日本所占領的太平洋島嶼,這些島嶼其中很多已經(jīng)成為日本的重要的軍事基地,而這與日本所明確宣稱的島嶼非軍事化恰恰相反?!薄扒鸺獱柊姹尽毙圆莅概c《開羅宣言》最終文本則表述為“他們(美英中)的目的是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所攫取或占領的太平洋島嶼”。美方草案除了表明盟國對日本所占據(jù)的太平洋島嶼的處置態(tài)度外,似乎還在說明采取這種態(tài)度的原因,即日本的“自食其言”??v觀美方的3個宣言文本草案,沒有對要剝奪的日本所攫取或占領的太平洋島嶼的時間限制,即沒有出現(xiàn)“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的時間限定語?!堕_羅宣言》最后文本也表達了盟國的宗旨和目的,那就是剝奪日本所攫取或占領的太平洋島嶼,但又加了一個時間限制,即剝奪日本自1914年以來攫取或占領的太平洋島嶼。之所以沒有如美方文本草案中那樣說明剝奪的理由,筆者認為也許是因為宣言最后文本中之前有一句話“盟國不為自身追求利益,也沒有擴張領土的想法?!?/p>
2.關于日本歸還中國領土問題,美方草案表述為“日本從中國所欺詐竊取的領土,如滿洲、臺灣,理所當然歸還于中國。”《開羅宣言》最終文本則表述為“日本從中國所竊取的所有領土,如滿洲、臺灣和澎湖列島,應該歸還于中國。”“澎湖列島”是丘吉爾手寫添加在宣言草案打印文稿上的,美方的3個文本草案都沒有“澎湖列島”的字樣。另外,美方的宣言草案強調的是“日本從中國所欺詐竊取的領土……理所當然歸還于中國”,宣言最終文本則強調“日本從中國所竊取的所有領土……應該歸還于中國。”顯然兩者強調的重點不一樣,語氣也不一樣。
3.關于其他領土的處置,羅斯福修訂的宣言草案根本沒有提及,如上文所述,經(jīng)霍普金斯修訂,最終在美方的修定宣言草案中才表述為“所有日本以暴力和貪婪而征服的領土都將會被解放而重獲自由”。《開羅宣言》最終文本調整為“日本以暴力和貪婪所攫取的所有其他領土,日本也終將被從這些領土上驅逐出去?!?/p>
中、美、英三國的開羅會議進展,特別是中、美領導人之間的會晤進展還是很順利的,以致羅斯福在1943年11月24日給遠在華盛頓的國務卿發(fā)了一封電函,其中說“會議進展順利,我們會在兩三天的時間內(nèi)結束與委員長的議程安排,他將返回,我們將開始另一個旅程(指去參加德黑蘭會議)?!盵11](386)1943年11月26日新聞公報發(fā)布,宣布中、美、英三國開羅會議結束,會議公報即《開羅宣言》要等到德黑蘭會議結束后才予以公布。
二、開羅會議后有關日本戰(zhàn)后領土的安排 對日本戰(zhàn)后領土的處置與安排在德黑蘭會議上繼續(xù)受到關注并成為了三大國討論的一個重要議題。
(一)德黑蘭會議上三大國對中國收復故土立場的確認
中、日領土爭端的戰(zhàn)后安排在德黑蘭會議上仍然得到關注和討論。1943年11月30日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德黑蘭舉行會晤,丘吉爾問斯大林是否看過有關遠東問題的《開羅宣言》,斯大林回答看過,并表示他完全同意宣言及其所有內(nèi)容,認為讓滿洲、臺灣和澎湖列島回歸中國是對的(it was right that Manchuria,F(xiàn)ormasa and the Pescadores Islands should be returned to China)。羅斯福、丘吉爾表示贊同斯大林的觀點。[12](566)1944年1月12日,在美國白宮舉行的第36次太平洋戰(zhàn)爭委員會會議上“太平洋戰(zhàn)爭委員會”是由在太平洋地區(qū)作戰(zhàn)的且是《聯(lián)合國家共同宣言》的簽字國的代表組成,經(jīng)常在華盛頓開會,以羅斯福為會議主席。出席此次第36次會議的中國代表是當時中國駐美大使魏道明。,羅斯福通知與會者,他對自己分別與蔣介石委員長和斯大林的會晤結果感到非常滿意。羅斯福說,斯大林明確支持日本所竊取的中國領土如滿洲、臺灣和澎湖列島歸還于中國。羅斯??偨y(tǒng)還提及琉球問題,說斯大林非常熟悉琉球群島的歷史,他完全贊同琉球群島屬于中國,應該歸還于中國。[13](868~870)
斯大林在德黑蘭會議上的這種表態(tài)有著如下意義:首先,《開羅宣言》中在闡述解決戰(zhàn)后中、日之間領土爭端時表述為“他們(中、美、英三國)的宗旨和目的是日本從中國竊取的所有領土應該歸還中國”,斯大林的這一表態(tài)表明這也是蘇聯(lián)的宗旨和目的,也即隨著二戰(zhàn)的勝利結束,日本應將其從中國竊取的所有領土歸于中國,這已經(jīng)成為世界反法西斯主要盟國的共同立場和意志。其次,《開羅宣言》首先闡述日本從中國竊取的所有領土都應該歸還中國,然后再采用丘吉爾的修改,即以列舉的方式具體羅列了一些具體的日本應該歸還的中國領土“如滿洲、臺灣和澎湖列島”,語義的重點應該是日本從中國竊取的所有領土應該歸還中國,也即隨著二戰(zhàn)的結束中國將收復日本竊取的所有中國領土。作為二戰(zhàn)反法西斯盟國的中國如《開羅宣言》所宣誓的那樣,無意進行領土擴張,目的僅是收復故土而已,只有如此,中、日之間的領土爭端才能徹底解決,二戰(zhàn)后中、日兩國之間應再無領土糾葛。斯大林表示他完全同意宣言及其所有內(nèi)容,即他同意了戰(zhàn)后中日領土總清算的立場。最后,羅斯福在太平洋戰(zhàn)爭委員會上的談話不僅從側面進一步印證了斯大林和蘇方的立場,另外,他在轉述斯大林關于琉球群島立場時說:斯大林“完全贊同琉球群島屬于中國(he is in complete agreement that Liuchiu Islands belong to China)”,問題是贊同誰的立場?是中國嗎?但是如之前所述,在回應羅斯福有關琉球群島的問題時,蔣介石的態(tài)度是曖昧的,立場也是模糊的。考慮到羅斯福召集這次會議主要是通報他在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上的一些情況,據(jù)此我們完全可以推斷斯大林贊同的可能是美國或者是英國或者是美英的共同立場,因此我們可以說,西方人非常清楚琉球群島的歷史,知道琉球群島是中國的,應該歸還中國。而斯大林說他熟悉琉球群島的歷史,知道琉球群島屬于中國,根據(jù)斯大林完全贊同的《開羅宣言》及其內(nèi)容——“日本從中國竊取的所有領土應該歸還中國”,日本歸還中國的琉球群島則是遵守《開羅宣言》的必然邏輯結果,所以如前所述,斯大林認為日本歸還其竊取的所有中國領土是對的。
(二)控制日本占領的“戰(zhàn)略要地”
《開羅宣言》宣誓反法西斯盟國的目的和宗旨,就是要剝奪日本以暴力和貪婪所攫取的所有領土,要將日本從其所占據(jù)的太平洋島嶼上驅逐出去。在德黑蘭會議上,這一宗旨和立場得到了蘇聯(lián)的贊同與支持,盟國還就剝奪并控制日本所占據(jù)的戰(zhàn)略要地進行了討論。1943年11月28日,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舉行三方會議,丘吉爾認為作為二戰(zhàn)的勝利方,即四大國——美國、蘇聯(lián)、英國和中國——對戰(zhàn)后世界的和平負有責任,顯然有必要將全世界的一些戰(zhàn)略要地置于他們的控制之下。斯大林在談到德國時說,除非盟國將一些必要的戰(zhàn)略要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以防范德意志帝國的再次復起,否則就是沒有履行自己的職責。[14](509~510)
11月29日,羅斯福和斯大林會晤,斯大林認為為確保德國不致再次對外侵略,有必要控制沿德國邊界線或者在德國境內(nèi)或者遠離德國的一些“戰(zhàn)略要地”(strong physical points),還明確提到達喀爾(Dakar)就是一個這樣的“戰(zhàn)略要地”。斯大林補充說,這樣的想法同樣適用于戰(zhàn)后的日本,為了防止日本再次發(fā)動對外侵略擴張,必須牢牢控制臨近日本的島嶼。斯大林聲稱為維護和平而建立的任何委員會或機構不僅有權做出決定,而且要有權占領這些“戰(zhàn)略要地”以防范德國和日本。羅斯福總統(tǒng)表示他百分之百贊同斯大林的看法,認為世界上的一些戰(zhàn)略要地應該交由一些世界組織掌控,以防止德國和日本侵略的復發(fā)。[15](532~533)同日,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舉行三方會晤這次會議上,丘吉爾表示,英方不期望獲取任何新的領土或基地,但也不會放棄他們所擁有的任何東西,他強調,除非戰(zhàn)爭否則不要指望英方拱手讓人任何東西,他明確提到了香港。,會上斯大林再次強調說,必須對德國采取嚴厲措施,否則德國人會在15至20年內(nèi)再次崛起,并將世界再次拖入另一場戰(zhàn)爭,為達到此目的要有兩個條件,其中之一就是盟國方面必須控制世界上的戰(zhàn)略要地,以致一旦德國采取行動會被很快阻止。斯大林還說,現(xiàn)在控制在日本手中的類似的戰(zhàn)略要地必須由盟國掌握。[16](552~555)
1943年11月30日,霍普金斯、艾登和莫洛托夫舉行了午餐會晤,這次會晤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是討論“戰(zhàn)略要地”的安排、控制和托管。莫洛托夫轉述了斯大林的觀點,那就是二戰(zhàn)后為了確保將來不發(fā)生大的戰(zhàn)爭,那些對于維護和平負有責任的國家要確保主要的戰(zhàn)略要地掌控在他們自己的手里。艾登表示,有關從德國和日本手里奪取的戰(zhàn)略要地將由美英聯(lián)合控制或由聯(lián)合國家控制?;羝战鹚拐J為,在臺灣歸還于中國的情況下,美國期待在那里也保有??哲娀?。[17](570~571)在第36次太平洋戰(zhàn)爭委員會會議上,羅斯福表示中、美、蘇一致同意在維護西太平洋安全和秩序的同時,這一地區(qū)一些必要的??哲娀貞摻挥赡切┯心芰嵤┯行к娛驴刂频拇髧庸堋13](868~869)
(三)托管問題
托管問題是羅斯福在談及處理中東石油問題時提出的,并希望以此解決中東石油問題。[18](155~156)在1943年11月5日舉行的白宮會議上,羅斯??偨y(tǒng)要求代理國務卿斯退丁紐斯起草一份有關托管問題的備忘錄。11月9日,備忘錄提交給了總統(tǒng),其中斯退丁紐斯說有關國際托管制度的深入研究正在進行,所提交的備忘錄完成得較為匆忙,主要是有關中太平洋爭議島嶼和其它幾組島嶼的托管問題,并附有圖表。[19](167)文中提到的有關托管島嶼的圖表并沒有在美國外交文件中公布。1943年11月29日,美、英、蘇三方德黑蘭會議上,在談及要占領臨近德國和日本的戰(zhàn)略要地時,羅斯福認為這些地區(qū)應該被置于托管之下。對此,斯大林表示同意。丘吉爾表示如果被邀請,英方可以占領處于托管之下的某些這樣的地區(qū),而由此產(chǎn)生的費用其他國家應該提供幫助。[16](554)這說明,美國提出的這一處置敵國領土的托管制度得到了蘇聯(lián)的贊同,而英國在不增加自身負擔的情況下也表示同意。1943年11月30日,霍普金斯在與艾登、莫洛托夫會晤時表示,美國不尋求從日本控制下解放出來的島嶼主權。[17](571)羅斯福說,日本所占據(jù)的所有島嶼的民事管理應該由聯(lián)合國家接管,他認為太平洋島嶼的民事管理是一種責任,其實施應該以當?shù)鼐用竦母l頌樽谥?,不是有利可圖的。[13](870)對于托管制度,中國政府的態(tài)度反映中國對托管制度態(tài)度的這份中國政府備忘錄是蔣介石指示交給霍普金斯的,以轉交羅斯福,作為負責起草《開羅宣言》委員會的參考材料。也是明確的。中國認為,隨著二戰(zhàn)的勝利推進,反法西斯盟國應該就日本太平洋島嶼領地的處置問題達成一些原則協(xié)議,并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如專家委員會或遠東委員會以提供政策建議。關于對日本領土(地)的占領,軍事占領當局應既具有軍事權力又擁有民事行政權力,有關被占領土(地)的所有政治問題應該交由特別成立的聯(lián)合委員會處置,即使沒有參與軍事占領的有關國家也有權完全參與被占領土(地)的管控[20](387~389)。
三、結論
二戰(zhàn)的勝利,意味著日本通過對外侵略擴張而建立的所謂太平洋秩序的瓦解,反法西斯盟國需要考慮并處置戰(zhàn)后問題,其中主要問題就是如何構建戰(zhàn)后新的亞太秩序,建立戰(zhàn)后新的亞太秩序即是從處置日本領土(地)開始的。本文認為,《開羅宣言》對日本戰(zhàn)后領土(地)的處置安排是戰(zhàn)后亞太地區(qū)秩序的基石,關乎戰(zhàn)后亞太的和平穩(wěn)定。處置日本戰(zhàn)后領土必然牽涉到以下幾個核心問題,即中國收復故土問題、剝奪日本所攫取并占據(jù)的太平洋島嶼問題和將日本從其以暴力和貪婪而攫取的所有其它領地上驅逐出去的問題。如文中所述《開羅宣言》正是從以上三個層次對日本戰(zhàn)后領土(地)進行了安排處置。
反法西斯力量所追求的并要建立的戰(zhàn)后亞太秩序與日本軍國主義聲稱建立的太平洋秩序的本質完全不同。隨著日本的戰(zhàn)敗和無條件投降,中國必然收復被日本竊取的所有領土,否則即意味著這種戰(zhàn)后亞太秩序仍然建立在侵略、擴展、不平等和欺詐的基礎之上,與日本軍國主義聲稱建立的太平洋秩序仍然是一樣的,反法西斯盟國,特別是中國為徹底擊敗日本而做出的巨大犧牲將付之東流,很難想象這樣的戰(zhàn)后秩序是穩(wěn)固的、安寧的,它不會給戰(zhàn)后的亞太地區(qū)帶來秩序與和平,而只能是爭端與動蕩,當然這也與美國、英國等反法西斯二戰(zhàn)盟國一再強調并聲稱的正義、光明、自由和秩序等普世價值觀背道而馳。
通過研讀開羅會議前后的美國外交文件,可以明確以下幾個具體問題的認識:(1)隨著日本戰(zhàn)敗和無條件投降,《開羅宣言》等文件的實施,臺灣、澎湖列島及釣魚群島等附屬島嶼歸還中國,中國收復被日本竊取的所有中國領土有著堅實的國際法理依據(jù),中、日兩國之間的領土爭端已經(jīng)徹底解決。(2)如文中分析的那樣,西方對琉球群島的歷史十分清楚,認為其是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日本應該將包括琉球群島在內(nèi)的所有中國領土歸還中國。(3)反法西斯盟
國構建戰(zhàn)后亞太秩序是從處置日本戰(zhàn)后領土(地)開始的,對日本領土(地)的戰(zhàn)后處置安排是在反法西斯盟國,特別是中國付出巨大犧牲的情況下取得的勝利成果,任何破壞、否定這一勝利果實的言行都是包括中國人民在內(nèi)的世界各國人民所不能允許的。
參考文獻:
[1] Minutes of presidents Meeting With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November 15, 1943, 2 P. M., Presidents Cabin, U. S. S. “Iowa”, op. cit.
[2] Paper prepared by the Joint Staff Planners. Proposed Agenda For the First Meeting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ang Kai-Shek, op. cit.
[3] Minutes of presidents Meeting With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November 19, 1943, 2 P. M., Admirals Cabin, U. S. S. “Iowa”, op. cit.
[4] Roosevelt-Chiang Dinner Meeting. November 23, 1943,8 P. M., Roosevelts Villa, op. cit.
[5] Roosevelt-churchill-Chiang Meeting. November 26, 1943, 4:30 P. M., Roosevelts Villa, op. cit.
[6] Revised American Draft of the communique. op. cit.
[7] American Draft of the communique With Amendments by President Roosevelts. op. cit.
[8] American Draft of the communique. With Amendments by Presidents Special Assistant (Hopkins) , op. cit.
[9] British Draft of the Communique. op. cit.
[10] Final Text of the Communique. op. cit.
[11] The President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op. cit.
[12] Roosevelt-churchill-Stalin Luncheon Meeting. November 30, 1943, 1:30 P. M. Roosevelts Quarters, Soviet Embassy, op. cit.
[13] Minutes of a Meeting of the Pacific War Council. op. cit.
[14] Tripartite Dinner Meeting. November 28, 1943, 8:30 P. M., Roosevelts Quarters, Soviets Embassy, op. cit.
[15] Roosevelt-Stalin Meeting. November 29, 1943, 2:45 P. M., Roosevelts Quarters, Soviets Embassy, op. cit.
[16] Tripartite Dinner Meeting. November 29, 1943, 8:30 P. M., Soviets Embassy, op. cit.
[17] Hopkins-Eden-Molotov Luncheon Meeting. November 30, 1943, 1:30 P. M., British Legation, op. cit.
[18] The Acting Secretary of State (Stettinius) to the Adviser on Political Relations (Murray). op. cit.
[19] Memorandum For The President. The Acting Secretary of State (Stettinius) to the President, op. cit.
[20] Memorandum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Establishment of a Four-Power Council or a Council of the Unites Nations, op. cit.
[責任編輯 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