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
(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腫瘤二科 湖北 武漢430060)
病例分析:5 床王紅,與明日早上在全麻下行左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術中使用自體血回輸。交班后,護士長要求責任護士到病床前對王紅進行一次有關術中自體血回輸?shù)慕】到逃?。假設在座的各位是責任護士,那么你會怎么去做這個健康教育呢?病人會提出怎樣的疑問呢?
1.1 輸血概念:輸血是一種治療措施,可算是一種支持性與代償性的療法。出現(xiàn)場合包括了外科手術備血以防術中失血過多、嚴重貧血等等。輸血可以針對不同血液成分(或稱"血品")進行輸入,包括了全血(whole blood)、紅血球濃厚液(packed RBC)、洗滌紅細胞(washed RBC)、白細胞濃縮液(WBC concentrate)與血小板濃縮液(platelet concentrate)等,視病人需求做出選擇。
1.2 我國目前輸血的現(xiàn)狀
1.2.1 血源少,費用高。
1.2.2 程序復雜,緊急情況下用血耗費時間。
1.2.3 親屬獻血才能輸血,傳染性疾病的傳播。
1.3 異體輸血的負面影響。
1.3.1 血液成分的復雜,
1.3.2 傳播疾病。
1.3.3 輸血不良反應。
1.3.4 免疫抑制。
1.3.5 輸血嚴重肺損傷。
1.3.6 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
1.3.7 滋生罪惡
2.1 輸血相關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是指受血者輸入含有免疫活性淋巴細胞的血制品后發(fā)生的一種嚴重并發(fā)癥。該病發(fā)病急、進展快、病死率高,且容易誤診。
2.2 TA-GVHD 常在輸血后1 -4 周起病,以皮膚、消化道、肝功能和骨髓造血功能損傷為特征。臨床上TA-GVHD 常出現(xiàn)持續(xù)高熱,皮膚出現(xiàn)紅斑樣皮疹,并迅速向全身擴散,嚴重者可出現(xiàn)水泡,常伴有厭食、惡心、嘔吐和腹瀉,膽功能損害,全血細胞減少。絕大部分患者因感染或出血而死亡.
3.1 當患者需要輸血時,輸入患者自身預先儲存或術中、術后失血回收的血液
3.2 第一種是貯存式自體輸血。指選擇符合條件的擇期手術患者,在手術前一定期間內,采集患者自己的血液貯存,在手術中或急需時回輸給患者。
3.3 第二種:稀釋式自體輸血。指在患者麻醉后,臨手術前對患者適當采血短暫貯存,同時輸注晶體液及膠體液補充血容量,而使患者的血液處于適度稀釋狀態(tài)下實施手術,將采集的血液在手術中或術后回輸給患者
第三種是回收式自體輸血。指在無菌操作下,采用血液回收機將患者手術中或體腔內的失血回收,經機器過濾、洗滌、濃縮后,將血液中的有效成分紅細胞回輸給患者。
4.1 及時提供完全相容的同型血液
4.2 避免了傳染性疾病的播散.
4.3 大大降低了輸血反應
4.4 自體輸血導致的免疫抑制要小的多
4.5 血液新鮮,有較好的攜氧功能
4.6 自體輸血還避免了因異體輸血所帶來的高K、低血鈣和代酸等.
使用于各種心血管手術,神經外科手術,肝膽胰腺手術,骨科手術,頭與頸部大手術,創(chuàng)傷外科,婦產科,腹部外科手術等。
HIV,已經凝血因子的缺乏。
7.1 低蛋白及凝血功能變化:回收式自體血主要成分為濃縮紅細胞.血小板、凝血因子及血漿蛋白的減少是大量自體血回輸?shù)闹饕檻]。
7.2 大量自體血回收時(1/3 ~2/3),應注意患者凝血功能變化,適當補充FFP(新鮮冰凍血漿)、Cryo(冷球蛋白)、PLT(血小板)等
7.3 術中、術后應監(jiān)測凝血功能:
7.4 凝血酶原時間(PT)、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IB )
7.5 PT、APTT >正常1.5 倍需補充FFP:治療凝血因子缺乏時的FFP用量為10 - 15ml/kg。
回輸紅細胞>3000ml,可作活化凝血時間(ACT ),ACT 明顯延長,可給予適量魚精蛋白拮抗。
7.6 血小板<50 ×109/L 需補充血小板
8.1 回收血液綜合癥:血壓下降、術后傷口滲血或者出現(xiàn)氣道阻力上升,動脈氧分壓下降、肺水腫等類似于ARDS 的表現(xiàn)。
8.2 溶血
8.3 凝血功能障礙:由于洗滌后的自體血中血漿蛋白和血小板明顯減少,可產生稀釋性凝血功能障礙。
8.4 對機體內環(huán)境的影響:由于經過洗滌。血液中的Na CL 成分比較高,當大量輸入時會對機體的內環(huán)境造成一定的影響。高鈉,高氯代謝性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