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秀蘭
(廣西鹿寨縣人民醫(yī)院 廣西鹿寨 545600)
探討血液檢驗在貧血鑒別診斷中的臨床應用效果
覃秀蘭
(廣西鹿寨縣人民醫(yī)院 廣西鹿寨 545600)
目的:探討血液檢驗在貧血鑒別診斷中的臨床應用意義與效果。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48例巨幼細胞貧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48例患者均經(jīng)嚴格的操作規(guī)范與流程進行外周血臨床檢測與血液生化檢驗,對比分析臨床檢查各項結果。結果:48例患者的外周血血紅蛋白、白細胞、紅細胞含量都發(fā)生明顯的升高或下降;根據(jù)生化檢查結果,48例患者中有23例患者血清中鐵含量降低,9例維生素B族水平較低,17例患者的葉酸水平較低。結論:本次臨床研究證明,在對貧血患者進行臨床鑒別以及診斷時,應當從多個方面開展臨床血液檢查,從而提高患者的臨床診斷準確率。
血液檢驗;巨幼細胞貧血;鑒別診斷;臨床效果
貧血在臨床上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血液疾病,很多系統(tǒng)性疾病的出現(xiàn)都會造成貧血癥狀。在臨床上,營養(yǎng)不良性貧血可以劃分為缺鐵性與巨幼細胞性兩種。貧血對患者的生活與身體健康產(chǎn)生不良影響。[1]為了全面提高臨床診斷與鑒別的準確率,我院將2012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8例巨幼紅細胞貧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與總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8例巨幼紅細胞貧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齡19~72歲,平均(44.2±1.5)歲。48例患者均存在活動時頭暈、心慌、乏力、食欲不振等癥狀;14例患者合并患有下肢浮腫,7例患者合并有貧血性心臟病,12例患者有口腔黏膜潰瘍或舌炎癥狀,14例患者有肢體麻木癥狀,11例患者有神經(jīng)性癥狀。
1.2 血液檢查48例患者均經(jīng)空腹采集3ml靜脈血液,對患者外周血血紅蛋白、白細胞及血小板水平;同時,對所有患者進行血生化檢測。依據(jù)檢驗結果診斷與鑒別患者的臨床癥狀,并參照有關規(guī)范進行檢測說明書制定。
2.1 外周血紅蛋白檢測本次研究中,臨床試驗的48例患者外周血紅蛋白水平處于32~107g/L之間,平均(67±1.2)g/L;其中重度貧血患者20例,中度貧血患者17例,輕度貧血患者11例?;颊甙准毎教幱?2.1~12)×109g/L之間,平均(6.4±1.4)×109g/L,僅有4例患者白細胞水平正常,其余44例患者均低于正常水平,8例患者血小板水平<100 ×109g/L。
2.2 血生化檢測40例貧血患者中有23例患者血清鐵水平小于正常水平,并且總鐵結合力大于正常值;9例維生素B族水平低于正常值,17例患者的葉酸水平低于正常值;無1例患者出現(xiàn)肝、腎功能異常問題。
貧血屬于臨床上一種十分常見的血液疾病癥狀,它并不是較為具體的疾病癥狀。貧血癥狀的產(chǎn)生可以由很多系統(tǒng)性疾病誘發(fā)而來,并且很多貧血癥狀體現(xiàn)出來的臨床表現(xiàn)與貧血癥狀都十分相似,能夠將其分為多種綜合病證,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缺鐵性貧血及溶血性貧血等[2]。相關臨床研究證明,各種血液疾病的發(fā)病種類中貧血癥狀高居首位,貧血發(fā)生率比白細胞疾病顯著要高。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統(tǒng)計報告,全世界大約28%的人都歡迎有貧血,其中紅細胞膜基因、紅細胞酶、血紅蛋白等缺陷是造成貧血癥狀為人類首要遺傳疾病第一疾病的重要原因[3]。
貧血癥狀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并且該疾病沒有特異性,其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也較為隱蔽。如果貧血的臨床表現(xiàn)并不是十分嚴重的話,通常很難被患者重視起來。作為貧血癥狀的一種常見的類型,巨幼細胞性貧血主要發(fā)生在妊娠期間的婦女群體及嬰幼兒,并且巨幼細胞貧血在老年患者中的發(fā)病率也相對較高[4]。在本次研究中,參與實驗的48例貧血患者中,有19例為老年患者,大約占病例總數(shù)的21.6%,其主要的致病因素包括:消耗過度及吸收不良,如慢性胃腸道的疾病、胃大部切除術、月經(jīng)過多及鉤蟲病等;攝入較少,并且需求較多,如偏食癥與厭食癥等。從本次臨床研究的結果來看,發(fā)生貧血癥狀幾率最高的疾病種類有合并慢性胃腸道疾病患者。同時,由于參與本次臨床研究中的所有患者都不存在早期的臨床貧血癥狀,并且貧血癥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加重,缺血降低、缺氧以及含鐵酶活性等臨床表現(xiàn)也在不斷加劇,甚至還合并有感染、心臟病及腦血管等疾病。在血生化檢測過程中,40例貧血患者中有23例患者血清鐵水平小于正常水平,并且總鐵結合力大于正常值;9例維生素B族水平低于正常值,17例患者的葉酸水平低于正常值;無1例患者出現(xiàn)肝、腎功能異常問題。如果患者不接受盡早的治療,其病情就會進一步加劇。
目前,國內(nèi)外很多血液學研究學家在貧血的臨床鑒別與診斷方面的重要性還需要不斷地加強,這也是導致目前貧血的臨床鑒別與診斷具有一定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5]。就現(xiàn)階段我國的臨床試驗與研究的實際情況來看,有效提升對貧血診斷的準確率是進一步提高貧血診斷、治療及康復的唯一途徑。
綜上所述,在對貧血患者進行臨床鑒別與診斷的時候,應當從多個方面對患者血液進行全面檢測,從而提高對貧血有患者臨床鑒別及診斷的精確度。因此,開展綜合性的貧血患者血液檢測是一種理想且實用的臨床診斷與鑒別的方法,其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與臨床應用價值,值得在臨床上全面推廣。
[1]施澤瑜.探討血液檢驗在貧血鑒別診斷中的臨床意義[J].吉林醫(yī)學,2012,33(30):6626.
[2]趙靜峰.血液檢驗在貧血鑒別診斷中的作用[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3,34(11):1658-1659.
[3]潘颯,崔娜.血液檢驗在貧血診斷與鑒別診斷中的價值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4):218-219.
[4]譚維賢.貧血鑒別診斷中血液檢驗的臨床作用[J].華夏醫(yī)學,2013,26(01):148-150.
[5]欒虹,鄭軍,董西華,等.網(wǎng)織紅細胞參數(shù)在貧血性疾病鑒別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40(11):1018-1019,1046.
R446.11
B
1009-6019(2015)01-00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