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紅(安圖縣萬寶鎮(zhèn)中心學校,吉林 安圖 133600)
小學生作文個性化有效策略淺談
孟慶紅
(安圖縣萬寶鎮(zhèn)中心學校,吉林 安圖133600)
摘要:小學作文難教、難學,投入精力大,但效果不顯著。原因就是沒有找到有效的策略,忽視小學生作文個性化培養(yǎng)。那么,怎樣培養(yǎng)小學生作文的個性化,提高作文實效呢?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多角度選材立意策略;二是多形式表達策略;三是多類型習作訓練策略;四是多式樣命題指導策略;五是講評策略。
關鍵詞:小學生作文個性化培養(yǎng)策略
強調(diào)個性發(fā)展,注重個性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主題。學生的習作過程是學生個性學習和創(chuàng)造活動的過程。從語文學習特點看,習作是學生最直接的個性化創(chuàng)造性實踐活動,是智力、興趣、思想、意志、性格等因素的綜合反應,是極具個性特征的精神產(chǎn)品[1]。因此語文教學中,尤其是作文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學生個性,采取個性化習作訓練的教學策略是作文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必由之路。
引導學生跳出相同思維的圈子,對同一題材從不同角度、視點、層面選材、構思、立意,力求獨特、新穎、與眾不同,寫出內(nèi)容各異、富有個性的作文。一方面,鼓勵學生發(fā)散思維。如筆者布置學生圍繞“書”這一話題習作,強調(diào)選材的豐富多樣。學生寫了買書、偷書、包書、借書、還書、補書、藏書、自己喜愛的一本書、未來的書、書的哭訴等內(nèi)容,幾乎沒有雷同。另一方面,啟發(fā)學生反向思維。如指導學生續(xù)寫《井底之蛙》,許多學生順著課文原意,構思青蛙跳出井口看到廣闊天地,從此離開水井,寫出《外面的世界真精彩》等。但也有些同學反其道而行之,構思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周圍環(huán)境污染嚴重、人類肆意捕殺有益動物,不得不返回水井生活,寫出《外面的世界多無奈》。這樣選材立意,既合情合理,又富有創(chuàng)意,閃爍著個性的火花。
1.變換文體形式
引導學生對同一題材內(nèi)容用不同文體表達,以求構思新、表達巧。如針對一些居民亂倒垃圾的不文明行為,可指導學生以“保護環(huán)境”為題材寫一篇作文,提倡文體多樣性,以建議書或書信形式,給街道居民提建議;或以日記形式記錄真實見聞、感受;或以議論文形式發(fā)表看法;或用記敘文的筆觸表達……這樣淡化文體,啟發(fā)學生用自己喜愛的體裁方式表現(xiàn)見聞感受,可體現(xiàn)習作個性。
2.變換角色敘述
引導學生對同一場面、同一人或事物,改變一種方式觀察思考,變換角色表達。如寫校園里一棵榕樹上鳥窩被幾個調(diào)皮學生捅破,雛鳥掉落在地一事。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變換角色從五個不同角度進行敘述:用第三人稱敘述,也可用第一人稱,還可以作者、雛鳥、鳥媽媽或榕樹的口吻描述事件。
3.變換結構模式
鼓勵學生不拘泥于傳統(tǒng)結構章法,可按不同觀察順序,選擇不同切入點,嘗試用新的布局表現(xiàn)。如前文列舉的捅鳥窩一事,學生可以按事情先后順序敘述,可以從事情最扣人心弦處入手,可以用倒敘方式敘述,還可從對事件的感嘆議論入手……這樣對同一件事,由于不拘一格的謀篇布局,學生可以寫出與眾不同、富有個性的作文。
1.無主題習作練筆
(1)堅持寫日記。寫日記是提高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特別是日記中個人的秘密、心里的話語,無不是學生個性的極好凸顯。我們不僅要求學生寫日記,更主要的是給學生不斷的持之以恒的指導、幫助、鼓勵和鞭策,促使學生個性得以張揚,習慣得以養(yǎng)成。
如讓學生給父母洗一次腳,并用日記形式記錄下來。有的孩子順利完成任務,家長十分高興,夸孩子懂事;有的孩子因家長固執(zhí)不能“做完作業(yè)”,十分委屈;有的孩子寫在家里嚴密“偵察”,待媽媽正要洗腳時發(fā)動“襲擊”,嚇了媽媽一大跳;有的孩子寫給媽媽洗腳時,發(fā)現(xiàn)媽媽的腳冰冷冰冷的,腳趾凍得通紅,十分心疼;有的孩子寫自從媽媽去世后,爸爸又當?shù)之攱尩卣疹欁约?,這次主動給爸爸洗腳,爸爸忍不住哭起來。學生用日記形式記錄真實的生活,作文習作閃爍著個性的光彩。
(2)做讀書筆記。結合課外閱讀、看電影和電視,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評論文章、電影(或電視)中的人物,這是培養(yǎng)學生獨特感悟的好方法。做讀書筆記時,摘錄好詞好句的數(shù)量不是最重要的,主要目的是讓孩子們思考對自己有特別啟發(fā)或感悟的地方,并寫下來,有話則長,無話則短[2]。有的同學可能因一個詞而寫下長長一段話,也有對一段話發(fā)表自己的評論,還有的同學看了文章后,寫下了一篇讀后感。漸漸地,學生都敢于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班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氛圍。
(3)展開想象習作。續(xù)寫作文,依據(jù)一個假設的事物或情節(jié)進行想象習作訓練,如學了《窮人》、《金色的魚鉤》、《凡卡》、《井底之蛙》、《狐貍和烏鴉》、《濫竽充數(shù)》等文章,可讓學生進行續(xù)寫訓練。孩子們個性不同,根據(jù)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展開合理想象,寫出各種不同結局。
(4)投稿隨筆。在班級習作園地上開辟“自由論談”、“小評論家”、“談心里話”、“談新發(fā)現(xiàn)”等欄目,引導學生就班級、學校及社會上出現(xiàn)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帶傾向性的問題發(fā)表議論。這種寫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對某一問題發(fā)表三言兩語即可,做細致深入的分析,做連載也可以……向?qū)W生提供一塊說心里話、說理的園地,學生樂于參與。
2.主題習作指導
(1)捕捉節(jié)日。每次節(jié)日來臨,引導學生抓住有意義的、與以往不同的內(nèi)容進行記錄。“三·八”節(jié),有人為媽媽送上親手制作的賀卡,有人為母親洗一次腳……教師節(jié),有人在課前為老師泡上一杯茶,有人為老師創(chuàng)作了一首詩……學生把自己過節(jié)感受最深的地方記錄、展現(xiàn)出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十分生動。
(2)活動作文。在學校里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如運動會、春秋游、文藝表演、各種競賽活動……這些都是習作的好素材。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注意觀察、積累,學會怎么做就怎么寫。那么,看似平常的小事都會成為很好的題材。
(3)實驗作文。特級教師張化萬老師的科學小實驗作文深受大家歡迎,我們可借鑒到教學過程中。常常布置學生運用自然課或課外閱讀中學到的某一科學知識做一個科學小實驗,然后讓他們把實驗過程寫下來,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如習作《空氣是有重量的》、《摔不破的雞蛋》中,小作者把自己的實驗、所思、所想都融入文中,真實而有內(nèi)容。
3.專題作文指導
關注社會生活從“自己”、“身邊”擴展開來,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發(fā)生的事情,帶領學生尋找人們議論的 “熱點”、“焦點”,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指導學生從社會生活中確定和選擇專題,組織和指導他們參觀訪問、搜集資料,以及對資料進行加工整理,把作文教學貫穿其中,使作文教學過程成為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例如:環(huán)保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課題。根據(jù)學生特點,教師首先要求他們思考、搜集身邊關于環(huán)保的問題,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參與,經(jīng)過集中梳理,可開發(fā)的小專題有“校園的環(huán)境衛(wèi)生調(diào)查”、“池塘在哭泣”、“兩江鎮(zhèn)市民衛(wèi)生習慣調(diào)查”、“春游我們該怎么做”、“垃圾箱的訴說”……教師就每個專題該如何探究做必要指導。讓學生關注社會,走進社會,熱愛生活,參與生活,才能把握時代脈搏,做生活的主人,使習作豐富、鮮活起來。
傳統(tǒng)命題通病是題目老、范圍大、內(nèi)容空,詞語俗套、形式呆板。如《校園新事》、《一件有意義的事》,試問什么事才算“新事”?什么樣的事才能稱為“有意義”?
這樣命題不但不利于學生展開寫作思路,而且讓學生一籌莫展。因此,為激活學生思維,寫出富有創(chuàng)意的作文,命題應從學生角度出發(fā),化大題為小題,化遠題為近題,化深題為淺題,在形式上做到自由活潑、靈活多樣:多題選擇式。如同樣寫課堂,可以擬多個題目讓學生自選:《一堂有趣的課》、《一堂生動的課》、《一堂乏味的課》、《一堂令人不想下課的課》、《一堂昏昏欲睡的課》、《一堂吸引人的課》等。半命題式。如《我渴望xxx》、《我是一個xxx的孩子》、《假如我是xxx》,這些題目既對學生有所限制,又留有個人自由選擇的空間,有助于學生開拓思路。自由命題式。教師針對學生熟悉的生活題材,提出作文范圍和要求,放手讓學生自擬。有興趣的、感觸比較深的、能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力展示才華的都可以寫,尤其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喜好寫自己想說的話。
講評是作文教學的重要步驟,在作文評價方面,實行教師批改、學生自評互評、家長評價、社會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教師批改時,除運用一定修改符號外,注重給學生寫下評語,或鼓勵、或探討,不用固定思維方式“統(tǒng)一”學生的思路與情感,束縛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講評中應把有新意的作文當做重點,極力肯定其創(chuàng)新之處。每次習作后,可以通過“佳作欣賞”等形式,將寫得好的文章、片斷或幾句話讀給學生聽,組織大家評議好在哪里,然后分別給予表揚鼓勵,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寫作自信心,激發(fā)他們再次作文的積極情感。同時給孩子自我評價的權利,讓孩子們在自評互評中發(fā)現(xiàn)缺點與不足,及時整改提高。
參考文獻:
[1]王順艷.小學生作文興趣培養(yǎng)淺談[J].作文與閱讀,2013(3).
[2]黃超金.小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淺談[J].吉林課改,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