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學術本身成為目的才會有真學術——與前輩學術經(jīng)典重逢時的治學反省

      2015-03-22 23:46:39
      關鍵詞:學術史吳承恩治學

      王 確

      就在前幾年,大學期間和年輕時代的記憶越來越多地被喚醒,經(jīng)常想起給我們上過課或有過學術及其他交往的學術前輩,他們教書的樣子,他們學術研究的事件激起我們重讀他們留給后人的那些沉甸甸的文字。上大學的時候雖然就知道這些前輩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學者,他們不僅是樹在我們心中的一面一面的旗幟,而且在全國乃至國際同行中享有盛譽,在重讀這些前輩著作的時候,還是遭遇到了一種陌生和驚奇,不由得懷疑自己,懷疑我們這些后學的治學道路來?;诖?,就想把前輩的學術選集起來重新與讀者見面,以便更有效地釋放榜樣的力量。當時我作為學科帶頭人和院長,責無旁貸,便開始準備條件,與大家一起謀劃和推進這套書的出版事宜?,F(xiàn)在,“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學術史文庫”(以下簡稱“文庫”)即將在中華書局陸續(xù)問世了,這意味著我們這些后學在實現(xiàn)著一種夙愿。

      學術史并不接受事實不清、更不接受罔顧事實的知識和觀點。因為重讀,領略到了前輩學者學術成就的不可多得。人文學術雖然不像科學那樣,只有第一,沒有第二,而是對一個問題的研究存在多種觀點甚至不同結論的可能,但不論有多少結論,都是朝向事實的差異和依據(jù)事實的不同判斷。我們常說,欲研究某個學術題材,必先知道其有什么,而后才可談是什么或為什么,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像孫常敘先生的《楚辭〈九歌〉整體系解》,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歷時60年時間才拿出來出版。何善周先生的莊子研究雖在20世紀70年代末才與讀者見面[1],到他發(fā)表在《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年第3期上的《〈莊子·德充符〉校注辨正》的時候就已經(jīng)有25年的時間。王鳳陽先生的《漢字學》歷經(jīng)30年時間,幾經(jīng)周折才最后完成,正如他所體會到的“是非經(jīng)過不知難”[2]。逯欽立先生的陶潛研究從發(fā)表于《讀書通訊》1942年第50期上的《陶淵明行年簡考》算起,到1964年載于《吉林師大學報》第1期上的《讀陶管見》的20 多年時間里才只是完成了10萬余字的陶潛研究文稿。蘇興先生的吳承恩研究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的近30年時間里,除了訂正增修了趙景深的《西游記作者吳承恩年譜》(1936年)和劉修業(yè)的《吳承恩年譜》(1958年),進而做成新的《吳承恩年譜》之外,也主要是完成了10 萬余字的《吳承恩小傳》。孫中田先生的《論茅盾的生活與創(chuàng)作》,研究對象盡管是現(xiàn)當代作家,孫先生也與茅盾多有交往,但也花了20 多年的時間才出版;張人和先生1955年就給楊公驥教授做助手并參與了古代文學的一些研究工作,他的《西廂記》研究,僅從1980年投師《西廂記》研究泰斗王季思到他出版專著《〈西廂記〉論證》,已經(jīng)有15年時間了。

      我并不是說,研究的時間長就必然地會產(chǎn)生更出色的學術成果,但“文庫”中的前輩活生生的研究歷程和非凡的學術成就,卻真的與他們長年累月的考索探求密不可分。學術史一再地告訴我們:研究的史料鉤沉不僅需要孜孜不倦的努力,還要有可遇而不可求的機緣達成,這正如胡適喜出望外地得到“紅樓夢”的“程乙本”,克羅齊等待多年發(fā)現(xiàn)了鮑姆加登的拉丁文《美學》(Aesthetica)一樣;同時,對研究題材深層邏輯的發(fā)現(xiàn),不僅僅需要反反復復地“入乎其內(nèi),出乎其外”,還需要歷經(jīng)長時間的發(fā)酵,才會得其要領,發(fā)現(xiàn)意義,超越前人。

      張松如先生評價孫常敘先生的《楚辭〈九歌〉整體系解》是“集六十年治楚辭《九歌》的心得創(chuàng)獲,裁云縫錦,含英咀華,結成新篇”[3]1。王國維大概是最早提出《九歌》為“歌舞劇”的人,但延其提法展開研究者一直未見作為戲劇應有的自覺性完整結構,孫常敘先生在發(fā)現(xiàn)東漢王逸《楚辭章句》之后《九歌》研究中的疑點基礎上,大膽反思,扎實考證,洞察到《九歌》的整體有機結構,即由《東皇太一》、《云中君》兩章構成的“迎神之辭”;由《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七章構成的“愉神之辭”;由《國殤》構成的“慰靈之辭”;由《禮魂》構成的“送神之辭”。又如在與《九歌》相關的“莊蹻暴郢”問題上,作者“一時間疑竇叢生,百思莫得其解”[3]6-7,被迫暫時擱置,在迂回路線,放開視野,沉淀發(fā)酵以及對文字的精訓深詁中,終獲新解;逯欽立先生對陶潛的研究真可謂一絲不茍,樸實真誠,考版本,查史籍,對陶潛詩文真?zhèn)巫屑毐鎰e,明確了陶潛研究的許多問題,于是才有他特別為學界珍重的《讀陶管見》十二條等研究論文。馮友蘭評價何善周先生的莊子研究說:“莊子校釋辨正已讀數(shù)則,真是前無古人。莊子原文費解之處一經(jīng)校釋,便覺文從字順,真所謂渙然冰釋,怡然理順者。”又說,“聞先生的及門弟子中,唯有善周能繼承聞先生研究《莊子》的衣缽,后來者居上,甚至能超過他的老師?!甭勔欢嘞壬?946年就離何先生而去,何先生的莊子研究新時期才開始發(fā)表,想想這是多么長久的積淀和承繼。王鳳陽先生的《漢字學》系統(tǒng)翔實地深入討論了關于漢字的知識、理論、歷史文化等方方面面,建構了迄今為止最為系統(tǒng)、最為詳實的“漢字學”體系,是一部在海內(nèi)外漢學中具有廣泛影響的著作,它的豐富性和學術力量,主要來自于它幾易其稿,歷久彌新,深究細琢,最大限度地激發(fā)自己所能,更廣泛地汲取到學界新的成果。孫中田先生的茅盾研究之所以在境內(nèi)境外的同行之間被高度認同,也是作者在長期的積累過程中,從多種機緣里獲得了更多的學術素材、事實和思想啟示的結果。他的《論茅盾的生活與創(chuàng)作》雖是只有近30萬字的專著,但其研究背景卻是全面而豐富的。關于茅盾的代表作《子夜》的討論,在《論茅盾的生活與創(chuàng)作》中大體上集中在其中一節(jié)的內(nèi)容里,可后來作者將這部分專門寫成了一本高質量的專著《〈子夜〉的藝術世界》,先是在1990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付梓,2014年又由臺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再版。

      “文庫”的前輩作者中,大部分我都接觸過,記得他們經(jīng)常說起過有關治學的方法,學術思想和學術價值等等,但我不記得他們談到過治學的目的,現(xiàn)在想來,對他們而言,仿佛如此治學是天經(jīng)地義的路線,學術本身是不言自明的目的一樣,可我們今天經(jīng)常會追問“治學為了什么”,經(jīng)常會有人質疑治學的現(xiàn)狀,質疑當下的學術體制,質疑學術研究的急功近利。重讀這個“文庫”,讓我看到了那個時代學術研究的縮影,他們把學術成果作為自我人生的目的,而不是作為手段,把學術研究活動作為某種生活的方式,而不是僅僅作為謀生的路徑。隨時代遷移的學術史變化不涉及改變學術的應有尺度,當今學術界不可忽視的急功近利傾向如此普遍不應是時代的必然產(chǎn)物,而是另有其他的人為原因,人們多認為這個根源來自于學術體制的不當力量,警惕急功近利應是每個真正學人的長鳴警鐘。

      學術史是一個知識增量的過程,那些重復前人的信息是沒有資格進入學術史的。我們常說,好的成果要么有史料的發(fā)現(xiàn),要么有思想的發(fā)現(xiàn),最好的是史料和思想都有發(fā)現(xiàn),歸根結底是要有發(fā)現(xiàn)。從前輩們的研究及其成果中,我們也許能夠體會到,雖然對新的史料的發(fā)現(xiàn)也被視為一種學術價值,但一般而言史料的發(fā)現(xiàn)就可能會改變一種學術判斷,生成一種新的學術思想,有時史料的發(fā)現(xiàn)又是在證明某種合理假設的過程中獲得的,總之學術研究常常是綜合的、復雜的,是史料發(fā)現(xiàn)與思想發(fā)現(xiàn)并存的。孫常敘先生不正是因為對王叔師以后有關《九歌》研究“多所疑慮”,對“人神雜糅之解,君國幽憤之說,不能安矣”,才“盡屏舊疏,專繹白文,即辭求解,別無依附”[3]1,對《九歌》展開了幾十年的另辟蹊徑的研究嗎?從而發(fā)現(xiàn)了《九歌》11章的內(nèi)部體系,在此基礎上發(fā)現(xiàn)了《九歌》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隱含讀者”。蘇興先生在遍查有關吳承恩生平和創(chuàng)作《西游記》史料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學界認為《西游記》是吳承恩晚年創(chuàng)作的通行說法是有問題的,遂提出4點證據(jù)證明《西游記》為吳承恩中年時期開始創(chuàng)作或者完成初稿的作品,從而發(fā)現(xiàn)《西游記》與其他文獻的具體關聯(lián),也為重新認識作品本事與作品之間的關系留下了空間[4]。在重讀汪玢玲先生的《蒲松齡與民間文學》的那些天,因其民間文學視角的闡釋引導我看到一部別有洞天的《聊齋志異》,正如何滿子先生評價這部著作所說:“從這個角度來研究蒲松齡,過去雖也有人作過零星的嘗試,但都沒有系統(tǒng)地進行過。汪玢玲同志是專攻民間文學的,因此她從自己的專業(yè)出發(fā),描畫出了由民間文學土壤中培養(yǎng)出來的蒲松齡藝術的輪廓。她的努力給研究蒲松齡開拓了一個新的疆域,特別是對研究民間文學與文人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她的實踐經(jīng)驗。而這種經(jīng)驗,首先是她選取的角度,便有助于古代作家和作品的研究工作的展開?!保?]同時不由得自心底生出另一種感慨,感慨那一代人在充滿不幸和挫折的人生情境中,依然在其行動中始終釋放著濃厚的人文情懷。重讀《蒲松齡與民間文學》,胡適的“雙線文學史觀”總是在我的腦海中平行地顯示,因為我清楚,汪先生的民間文學情結并非僅僅是一種學術題材和方向的選擇,而是其歷史觀和人文態(tài)度的表現(xiàn),這與作為五四文化先驅的胡適們對平民文學或民間文學的敬重來自于相似的思想動力。

      楊公驥先生的《唐代民歌考釋及變文考論》所討論的學術題材實際上也是民間文學。楊先生從《敦煌綴瑣》發(fā)現(xiàn)28 首混抄在佛教勸善歌中的唐代民歌,并從出處分析、斷年依據(jù)和民歌所反映的歷史生活進行了有力的考釋:說明了28首民歌所反映的唐開元、天寶時代中下層社會的真實面貌;證實了這些民歌“正史書之不當,補文獻之不及”的史料價值;考論了《舊唐書》和《新唐書》的錯誤,以及唐開元、天寶時代社會經(jīng)濟崩潰、階級斗爭尖銳的真實情況[6]。我想《唐代民歌考釋及變文考論》中的“論文”里,《論開元、天寶時代的經(jīng)濟危機和階級矛盾》和《論胡適、杜威的歷史偽造與實用主義的文學史觀》兩文,當是在上述28 首民歌的考釋基礎上完成的。這兩篇論文尖銳地質疑了胡適的看法,鮮明地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觀點。其中的思想貢獻自不必說,我們也不必去討論學術觀點的孰是孰非,只是這里的基于嚴肅考釋,敢于懷疑和挑戰(zhàn)權威的治學精神顯然就特別值得我們后學追隨,因為追求真理是治學的第一原則。張人和先生在談自己的古代戲曲研究時,曾總結了許多有效的經(jīng)驗,其中的兩個關鍵詞“辨別真?zhèn)巍迸c“貴在創(chuàng)新”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他在出版《〈西廂記〉論證》之后,經(jīng)過仔細考證,深入思考,繼續(xù)發(fā)表了關于《西廂記》版本系統(tǒng),《西廂記》研究史,《西廂記》效果史等高層建瓴的成果,進一步深化和拓展了他過去的研究。王季思先生在《〈西廂記〉論論·序》中,評價張人和先生時引用了《學記》中的“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這句話,我想就是在喻指張先生在繼承與創(chuàng)新上的特別表現(xiàn)。知識的增量正是在懷疑、證實或證偽中實現(xiàn)的,波普爾把“可反駁性”作為科學的核心尺度,正是告訴人們真正的知識既是反駁的結果,也是經(jīng)得起反駁的結果。

      就學術研究而言,無論是自覺的預期或是“無用之用”,其中都存在著某種效果的實現(xiàn)。學術不僅是發(fā)現(xiàn)新史料和新思想,還應致力于知識的傳遞,以及傳遞的效率和方法。在這套“文庫”中,一部分著作是以系統(tǒng)的知識構成的,諸如曾任中國語文教學法學會會長的朱紹禹先生的《中學語文教學法》,羅常培入室弟子李葆瑞的《應用音韻學》和《詩詞語言的藝術》,曾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中國唐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的吳楓先生的《中國古典文獻學》等。這些著作里雖高屋建瓴、深入淺出地討論知識,但字里行間蘊涵著對更多讀者的召喚,蘊涵著傳遞知識的方法,蘊涵著教學經(jīng)驗。盡管這樣的著作有更多的讀者閱讀,這里的知識有更多的學者和教師一代接一代地研究和思考,因而更新升級的速度也相對快些,但他們的學術史價值是不可磨滅的。

      “文庫”真的要問世了。當我們這些后學的期待將要實現(xiàn)的時候,那種心情的確無法用喜悅能夠釋放出來。我們對“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學術史文庫”輝煌出版,翹首以盼。在我這篇拙文準備收筆的此時此刻,前輩的學術生活在回憶和想象中仿佛歷歷在目,于是,耳畔縈繞著一種越來越強烈的聲音,盡管我知道這聲音原本是說給君主的治天下之道,但細細傾聽,反復想來,直面當下學人學術,倒是深覺這聲音亦是引學人和學術去光明之處的呼喚,如此,我不妨把這并不陌生的聲音錄在這里,與大家分享:“非淡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p>

      [1] 何善周.《莊子·秋水篇》校注辨正[J].社會科學展現(xiàn),1978(1).

      [2] 王鳳陽.漢字學·后記[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977.

      [3] 孫常敘.楚辭《九歌》整體系解·序[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

      [4] 蘇興.吳承恩小傳[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68-69.

      [5] 汪玢玲.蒲松齡與民間文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3.

      [6] 楊公驥.唐民歌二十八篇考釋后記[C]//唐代民歌考釋及變文考論.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62.

      猜你喜歡
      學術史吳承恩治學
      “大將軍”的治學之路
      大運河畔成就千古名著的吳承恩
      華人時刊(2023年15期)2023-09-27 09:04:40
      改革開放以來苗族頭飾研究的學術史梳理與回顧
      玩具世界(2022年3期)2022-09-20 01:46:30
      吐蕃王權研究海外學術史鉤沉①
      中國藏學(2022年1期)2022-06-10 05:55:08
      吳承恩剿匪
      蕭公權的治學轉向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16
      《西游記》作者不是吳承恩?
      臨洮考古之余的“學術史”尋訪
      大眾考古(2015年9期)2015-06-26 07:58:36
      關于“主訴證治學”的思考
      融水| 慈溪市| 舒城县| 平凉市| 当阳市| 张家口市| 阿克苏市| 渝中区| 武清区| 黑山县| 元阳县| 武鸣县| 潮安县| 安康市| 巴林右旗| 绿春县| 正宁县| 武隆县| 攀枝花市| 都江堰市| 黄石市| 香港 | 崇文区| 昔阳县| 兴山县| 炎陵县| 墨脱县| 隆德县| 五原县| 宁河县| 资阳市| 疏附县| 蒙阴县| 平邑县| 江华| 龙川县| 寿宁县| 屏东市| 延安市| 灵寿县| 苗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