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立瓊,張亞維
(1.蘭州大學第一醫(yī)院醫(yī)學檢驗中心,甘肅蘭州730000;2.甘肅省中醫(yī)院骨科,甘肅蘭州730050)
患者,男性,34歲,農民,因“車禍致左上臂外傷后疼痛、畸形、傷口出血、活動受限2h”入某中醫(yī)院就診。查體:體溫:37.3℃,脈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壓:115/80mm Hg,意識清。??茩z查:左上肢腫脹,畸形外觀明顯,可見一長約2 cm皮膚裂傷,傷口污穢,可見大量塵土及其他異物沾染,有少許暗紅色血液流出。患肢血運較差,皮溫較低,肌力Ⅳ級,觸痛明顯,可觸及明顯骨擦感,聞及骨擦音。X線檢查:左肱骨髁上方5cm處粉碎性骨折,移位明顯。診療計劃:(1)傷口清創(chuàng)縫合;(2)左肱骨高分子材料外固定支具固定術;(3)抗炎、對癥治療;(4)完善相關檢查,擇期手術。入院后4h,左上肢重度腫脹、可觸及捻發(fā)音,感覺消失,自主運動消失,皮膚冰涼,患肢遠端動脈搏動微弱,疼痛難忍,體溫持續(xù)升高至38.7℃,傷口邊緣潮紅,少量滲出物,腐臭味。考慮厭氧菌感染,取傷口分泌物送檢細菌學涂片檢查:查到革蘭陽性粗大桿菌,白細胞少見;與檢驗科工作人員電話溝通,了解涂片所見細菌與患者感染的關系,同時查閱文獻,根據(jù)病史,體查及細菌涂片結果,大劑量青霉素治療,同時隔離患者,送檢傷口分泌物至本院做普通細菌培養(yǎng)及厭氧菌培養(yǎng),3天后報告“檢出產氣莢膜梭菌”。初步診斷:左肱骨骨折合并感染,氣性壞疽?;颊呓浨鍎?chuàng)、抗炎、手術治療后,狀況良好,出院。
外科無菌采集膿性分泌物直接涂片革蘭染色,檢出革蘭陽性粗大桿菌(+++)、有莢膜,白細胞偶見。普通細菌培養(yǎng)少量革蘭陽性球菌生長,經鑒定為“表皮葡萄球菌”。厭氧培養(yǎng)同時生長兩種細菌,其中一種菌落直徑約2mm、圓形、凸起、表面光滑、邊緣整齊,有雙層溶血環(huán),內層完全溶血,外層不完全溶血,涂片革蘭染色為革蘭陽性粗大桿菌,兩端鈍圓,單個或成雙排列。耐氧試驗陽性,API 20A鑒定為“產氣莢膜梭菌”。
最常見引起氣性壞疽的組織毒性梭菌包括產氣莢膜梭菌、諾氏梭菌和敗毒梭菌[2]。產氣莢膜梭菌存在于土壤及人和動物腸道中。該患者因車禍、外傷、患處染有大量塵土而被感染。此菌侵入軟組織,快速繁殖并產生各種毒素和侵襲酶,引起氣性壞疽。表現(xiàn)為感染局部嚴重腫脹和劇烈疼痛,有腐敗惡臭味和捻發(fā)音。細菌毒素和壞死組織的毒性產物侵入血液后,引起毒血癥,表現(xiàn)為高熱、寒戰(zhàn)等全身中毒癥狀。
此菌不是十分嚴格的專性厭氧菌,對分子氧的耐受較強,因而在微需氧的環(huán)境中也能生長[1]。使用Cary-Blair運送培養(yǎng)基,送外院做厭氧菌培養(yǎng),該菌仍然能夠生長。
該菌感染后局部分泌物直接涂片有一顯著特點,即:查到大量G+粗大桿菌,而白細胞少見,主要因細菌產生的白細胞毒素殺死了白細胞[2],所以在外傷患者創(chuàng)面有感染時,分泌物直接涂片見到這種情況,結合臨床表現(xiàn),不應輕易否定查到的細菌與感染的關系,應進一步進行需氧和厭氧培養(yǎng)。同時經驗抗感染治療,青霉素對產氣莢膜梭菌有明顯抗菌活性,可作為首選抗感染藥物。
[1] 趙虎.厭氧菌和微需氧菌感染與實驗診斷[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5:75-79.
[2] 默里PR,巴倫EJ,法勒 MA,等.臨床微生物學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935-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