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平輿縣教師進修學校,河南 平輿 463400)
淺析貞觀之治
張麗
(平輿縣教師進修學校,河南 平輿 463400)
唐太宗開創(chuàng)的貞觀之治為歷代政治家所推崇。在他統(tǒng)治的時期,整個社會經濟和文化都得到了較好的發(fā)展,形成“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風氣,展現出盛世景象。
貞觀之治 民族融合 社會秩序安定 輕徭薄賦 吏治清明
公元626年6月4日,唐朝發(fā)生了軍事政變,李世民設伏玄武門,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控制了長安。之后,李世民成為皇帝,他就是唐太宗,他所開創(chuàng)的貞觀之治為歷代政治家所推崇,在他統(tǒng)治的時期,出現政治清明,經濟發(fā)展,社會安定,武功興盛的局面。在位期間,他勵精圖治,對內整頓國家制度,尊重黎民百姓,安定民生,對外擊敗東突厥,擴大了唐對周邊國家的政治及文化的影響,貞觀時期唐朝出現盛世景象。
唐太宗在位時期,整個社會經濟和文化都得到較好發(fā)展,出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風氣。史書記載:貞觀年間“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眨R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斗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于嶺表,自山東至于滄海,皆不糧,取給于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fā)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社會秩序之好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公元632年,死刑犯二百九十人,歲末,李世民準許他們回家辦理后事,明年秋天再回來就死。次年九月,二百九十個囚犯全部回還,無一逃亡。當時的中國,政治修明,社會秩序安定,官吏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yè),百姓豐衣足食,出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它創(chuàng)建了一種社會和諧。
唐太宗在位期間,唐朝的漢族和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民族關系融洽,各族和睦共處的良好局面。任用少數民族人做官,準許少數民族內遷,定居長安;采取和親政策,進一步發(fā)展民族關系,最著名的就是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結婚。公元630年,西北各族領袖共同請求為唐太宗上尊號“天可汗”。
貞觀時期,唐朝和世界的交往也日益頻繁,包括亞洲、非洲許多國家的使臣、留學生和藝人、僧侶來到唐朝,長安成為當時世界性的都城。不僅首都長安,全國各地也都有來自國外的人在當地定居,尤其是新興的商業(yè)城市,僅廣州城的西洋僑民就有二十萬人以上。他們享有和中國人一樣的公民權利,不但可以發(fā)財致富,還可以當官。來自阿拉伯和日本的僑民就有不少在中國擔任官職,唐朝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國移民外,還接收一批又一批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先進文化,僅日本官派的公費留學生就接收七批,每批都有幾百人。民間自費留學生遠遠超過此數。這些日本留學生學成歸國后,在日本進行了第一次現代化運動“大化改新”,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飾風俗,全部仿效當時的貞觀王朝。當時和唐朝交往密切的國家有七十多個,同時唐朝的先進文化也向外傳播,中國的瓷器、紙張、茶葉和絲綢運往波斯,再傳到歐洲。四大發(fā)明之一的造紙術便是在這個時期傳到阿拉伯和印度,又通過阿拉伯傳到歐洲和非洲,對世界文明的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貞觀初年,唐太宗時刻不忘隋二世而亡的教訓,認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采取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使農業(yè)及民生得以發(fā)展。貞觀中期,出現了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的大好局面。唐太宗即位之后,提倡節(jié)儉,禁止鋪張浪費,經常通過生活中的事例教誨太子:當太子端起飯碗時,就告誡他,要想“常有此飯”,就不要加重農民負擔;當太子騎馬時,就提醒他,如果想常有馬騎,就不要使用過度;當太子乘船時,又用君如舟,民如水,水既能使船浮起來,又能使船翻沉的道理,借喻統(tǒng)治者對百姓的依存關系。同時,大臣中也形成了一種良好的節(jié)儉風氣,出現了許多廉儉大臣。如戶部尚書戴胄,死后家里連個祭祀的地方都找不到。貞觀時期,對行賄受賄、貪污腐化的官吏嚴懲不貸,而對廉潔奉公的官吏則晉勉獎勵。精簡機構,提高辦事效率,節(jié)儉政府開支。
自秦漢以來統(tǒng)治者大多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商業(yè)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相當低,商人的地位比種田人低,商人經商受到時間地點的限制,商業(yè)的發(fā)展比較緩慢,這是中國封建經濟一直得不到實質性發(fā)展的主要原因。貞觀時期,不但不歧視商業(yè),還給商業(yè)發(fā)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唐在西域設立了四個軍事重鎮(zhèn)(安西四鎮(zhèn)),西部邊界直達中亞的石國(今屬哈薩克斯坦),為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安全保障,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使絲綢之路成了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在李世民倡導下,商業(yè)經濟有了迅速和長足的進展,新興的商業(yè)城市如雨后春筍般興起。當時世界出名的商業(yè)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除了沿海的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揚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肅敦煌)、涼州(甘肅武威)。首都長安和洛陽則是世界性的大都會。
唐太宗清醒地認識到:人君的禍患,不是來自外部,往往是自己造成的。他經常告誡他的兒子:“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背鲇陟柟谭饨ńy(tǒng)治的需要,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恢復和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的措施,保證多數農民有地種。合并州縣,把中央各官府的官員從2000人精簡到600多人,整頓吏治,緊縮國家開支,大大減輕農民的負擔。社會經濟出現繁榮景象。他非常重視人才選拔和發(fā)現人才,把選拔優(yōu)秀人才作為朝廷的頭等大事對待,堅持按照任人唯賢的用人制度,不避親疏、不拘一格,嚴格遵循德才兼?zhèn)涞脑瓌t。他求賢若渴,曾先后幾次頒布求賢詔令,增加科舉考試科目,擴大應試的范圍和人數,獲取更多的人才。正是這些棟梁之才,用他們的聰明才智,為“貞觀之治”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慘痛的教訓下,唐太宗致力糾正前朝君臣猜疑之失,下決心進行徹底治理,加上下屬大臣們的通力協(xié)作,貞觀之治在中國歷史上展開了它美麗輝煌的畫卷。比如:玄武門之變后,唐太宗不計前嫌,信任和重用魏征,共同為國家籌劃方略。魏征以直相諫,知無不言。他納諫的過人氣度在古代帝王中是少有的。他和魏征成為歷史上首屈一指的名君和名臣,“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被傳為千古佳話。魏征病死,唐太宗痛哭。他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見興亡;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蔽赫魉廊?,我喪失了一面鏡子啊。
唐太宗十分重視吏治的清明,說:“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北热缲懹^王朝的三省職權劃分,中書省發(fā)布命令,門下省審查命令,尚書省執(zhí)行命令。一個政令的形成,先由諸宰相在設于中書省的政事堂舉行會議,形成決議后報皇帝批準,再由中書省以皇帝名義發(fā)布詔書。詔書發(fā)布之前,必須送門下省審查,門下省認為不合適的,可以拒絕“副署”。詔書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頒布。只有門下省“副署”后的詔書才成為國家正式法令,交由尚書省執(zhí)行。李世民規(guī)定自己的詔書也必須由門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法律制定出來后,唐太宗以身作則,帶頭守法,他對貪官污吏和恃強凌弱的權貴嚴懲不貸,即使自己的舊屬親戚觸犯法律,也不徇私枉法;主張對百姓應以教化為主,寬省刑罰。曾命房玄齡省并冗員,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風評;規(guī)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隨時延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勵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由于唐太宗的苦心經營,貞觀年間社會風氣情況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
可以說,貞觀時代,創(chuàng)造了君主時代最文明的政治環(huán)境,最融洽的君臣關系,最和諧的社會。
總之,回顧貞觀王朝燦爛的文明史,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中華民族曾經是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民族,中國人也曾經是最優(yōu)秀的國民。它留給后人太多美好的追憶:這里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名言警句,也有“房謀杜斷”的君臣佳話。由于唐太宗的雄才大略,使得唐朝在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他所開創(chuàng)的貞觀時代,奠定了唐朝三百年的制度基業(yè),為此后一千多年的中國樹立了楷模。“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貞觀之治創(chuàng)建了一種社會和諧。
[1]貞觀政要集校.中華書局,2003.
[2]唐律疏議.中華書局,1983.
[3]唐會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
[5]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