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昱
(閩江學院 外語系,福建 福州 350000)
試論翻譯中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
——以中國晚清翻譯活動為例
唐昱
(閩江學院 外語系,福建 福州 350000)
意識形態(tài)對于翻譯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其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本文以中國晚清翻譯活動為例,從意識形態(tài)的視野探討翻譯活動,從探討譯文的方法進一步認識譯者所受的限制和翻譯活動的本質,從而批判地認識在晚清這一特定歷史時期下,翻譯現象存在的必然性。
意識形態(tài) 晚清 翻譯活動
“意識形態(tài)”也被稱為“一只看不見的手”,意識形態(tài)對譯者的決策及讀者對譯本的接受程度的影響有著重要意義。在中國翻譯史上,正是在清代這個朝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了翻譯高潮。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一批憂國憂民的先進人物面對民族危機,圖自強,謀復興,共赴救亡圖存大業(yè),積極推動翻譯和傳播西方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知識,培養(yǎng)早期科學人才,在近代翻譯史上開創(chuàng)了西學翻譯的高潮,使中國近代向西方國家尋求真理的歷程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意識形態(tài)”在英文中是ideology,源自于希臘文idea(觀念)和logos(邏各斯),字面意思是觀念邏各斯,即觀念的學說。意識形態(tài)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概念,對于意識形態(tài)的定義,《辭海》是這樣界定的:“某一階級、政黨、職業(yè)內的人(通常是知識分子)對世界和社會的有系統的看法和見解,它是某一國家或集體流行的信念,潛藏在其政治行為或思想風格中;哲學、政治、藝術、審美、宗教、倫理道德等是它的具體表現。同時,一個人在一定時期內的一整套或有系統的社會文化信念和價值觀也屬于意識形態(tài)的范疇。”不可否認,意識形態(tài)是一定社會和文化的產物,任何一個社會都有獨特的意識形態(tài)體系。
所有翻譯實踐在清朝末期都可以概括為三大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文學,這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變化的結果。一開始,這個向西方學習的新的意識萌芽誕生了。中國文化復興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促成了翻譯,并把譯者推到了意識翻譯的最前沿。換句話說,包含在原文中的先進的西方意識首先影響了譯者,然后影響了翻譯文本。這樣,意識形態(tài)使翻譯在清朝末期出現了高潮,這是我國翻譯史上的第三次翻譯高潮。近十年研究晚清翻譯的著作大致可分成以下幾大類:對翻譯史實的描述性研究、對翻譯家的研究、文化對翻譯的制約、翻譯對社會文化的影響。其中比較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專著有:李偉編寫的《中國近代翻譯史》,介紹了地主階級改革派對世界的了解、傳教士的早期翻譯、近代翻譯理論的出現等。韓洪舉介紹了林紓的譯介活動。王憲明從文本源流、著譯動因、關鍵詞語與觀念、政治社會影響等方面,對嚴復譯的《社會通詮》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分析。胡翠娥研究了文學翻譯與文化間的互動影響。季壓西等人根據大量近代條約和歷史檔案分析晚清英語教學和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等。論文集《翻譯與創(chuàng)作》是迄今為止香港、內地及國外學者合作研究清末民初文學翻譯的第一項重大成果。吳莎從操縱論角度研究近代翻譯選材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由于封建思想受到西方資產階級思想的沖擊,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在文本翻譯中相互碰撞,從而使翻譯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事實上,意識形態(tài)使得翻譯目標更加明確。
意識形態(tài)不可避免地會給翻譯文本過程中帶來一定程度的制約。作為一種社會文化交流活動,翻譯與意識形態(tài)密不可分。一方面,任何譯者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語境中進行翻譯活動,必定要受到譯者所處時代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和制約。另一方面,處于某一社會上歷史背景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能保證絕對中立和客觀,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整套或有系統的社會文化信念和價值觀,個人無法擺脫他(她)自身意識形態(tài)的限制。
意識形態(tài)在晚清的翻譯活動中大量體現在歸化翻譯方法的使用。所謂歸化翻譯,就是遵守譯入語語言文化和當前的主流價值觀,對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潮流。首先,隨著列強打開中國國門,晚清時期許多西方傳教士來華,他們雖然以傳教為宗旨,但同時介紹了西方學術,客觀地促進了科學文化的交流,推動了中國又一次翻譯高潮的出現。他們的翻譯活動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特點,例如,他們喜歡選擇《伊索寓言》作為補充圣經的文學文本,而一個名為“中國系列”的傳教士出版商會把《伊索寓言》翻譯成系統自動化的文本。以下這段文本就是出自《伊索寓言》中《狼和羊》的故事:
Onceuponatime,awolfwaslappingatastream.When helookedup,hesawalambdrinkingalittlelowerdown.“There’smysupper,”hethought.“Iwillfindsomeexcuseto catchit.”Thenhecalledouttothelamb,“Howdareyoumuddlethewater?”“No,master,”saidthelamb.“Icannotmuddleyourwaterbecauseitrunsdownfromyoutome.”“Well,then,”saidthewolf.“Whydidyoucallmebadnamesthis timelastyear?”“Itwasimpossible,”saidthelamb.“Iamonly sixmonthsold.”“Idon’tcare,”shoutedthewolf.“Ifitwas notyou,itmustbeyourfather.”Afterthatherushedatthe poorlittlelambandateitup.
“盤古初,鳥獸皆能言。一日,豺與羊同澗飲水。豺欲烹其羊,自念無以措辭,乃強責之曰:汝渾濁此水,使老夫不能飲,該殺。羊對曰:大王在上流,羊在下流,雖渾濁無礙。豺復責曰:汝去年某日出言得罪于我,亦該殺。羊曰:大王誤矣。去年某年某日羊未出世,安能得罪大王。豺則變羞為怒,責之曰:汝之父母得罪于我,亦是汝之罪。遂烹之。諺曰: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此也?!?/p>
這里,譯者為了統一宗教思想,運用了歸化翻譯,補充了倫理和道德內容,改變了原文的背景和時間,甚至在譯文中體現了中國傳統的社會階層概念。雖然這一翻譯符合中國讀者的文化意識,然而,高度統一的歸化翻譯使得翻譯變得極為單一。不僅如此,歸化翻譯有時還會通過增減翻譯內容而導致與原文本形式相矛盾。
其次,清朝末期的主要意識形態(tài)就是想要通過向西方學習變革社會,尤其是從十九世紀開始,關于社會變革的小說逐漸興盛起來。在這一意識形態(tài)的指導下,小說中的藝術和娛樂方面被廣大譯者忽視,而大多數的譯者會選擇歸化翻譯,并以此高度贊揚小說的引導作用,甚至會把文本的每個章節(jié)翻譯成中國傳統的繁體小說形式。因此,翻譯的統一正是通過歸化翻譯使讀者去了解國外的意識形態(tài),使大多數中國人僅僅把中國的傳統文化作為唯一的標準,而譯者為了滿足這個標準,會對原文本進行修改和刪減。例如,在翻譯《湯姆叔叔的小屋》時,林紓和他的翻譯伙伴就刪減了原著中對于女主人公的外貌描寫和心理活動,因為中國的傳統小說以情節(jié)為主,無需提及外貌、心理和環(huán)境的描寫,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歸化翻譯產生了片面性,其目的是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學,這也很顯然是中國社會固有意識形態(tài)影響的結果。
從意識形態(tài)的新視角探討研究翻譯活動,擴大了翻譯研究的領域,使翻譯研究從文本內部走向了文本外部,并在一個大的文化環(huán)境下更深入地探討翻譯活動。意識形態(tài)對于翻譯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其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以中國晚清翻譯活動為例,從意識形態(tài)的視野探討翻譯活動,從探討譯文的方法進一步認識譯者所受的限制和翻譯活動的本質,從而批判地認識在晚清這一特定歷史時期下,翻譯現象存在的必然性??傊?,進行翻譯批評需先了解譯作產生的時代,以歷史的、文化的眼光審視譯作,深入分析譯作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作出客觀的評價。
[1]王曉元.翻譯話語與意識形態(tài)——中國1895-1911年文學翻譯研究[M].上海:上海外國語教育出版社,2010.
[2]王東風.一只看不見的手:論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實踐的操控[J].中國翻譯,2003(5).
[3]胡翠娥.文學翻譯與文化參與:晚清小說翻譯的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4]肖琦.近十年晚清翻譯高潮研究綜述[J].文化學刊,2009,7(4).
[5]史革新.清代以來的學術與思想論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6]方儀力.翻譯的意識形態(tài)和意識形態(tài)的翻譯——翻譯研究中的“意識形態(tài)”考察[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