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莉
司法活動中媒體如何把握監(jiān)督權的度
周紅莉
[摘 要]新聞輿論監(jiān)督與司法獨立都是以維護社會正義為目標,然而在新聞媒體開展輿論監(jiān)督時,一方面新聞媒體監(jiān)督起到了督促的作用,以保司法程序不會出現(xiàn)越界行為;另一方面新聞媒體的監(jiān)督逾越了自身的權力,干擾了司法的正常進行。本文結合實際案例對其進行分析,試圖找出兩者和諧生存之路。
[關鍵詞]司法活動;輿論監(jiān)督;審判中立;新聞自由
[作 者]周紅莉,碩士,黃淮學院文化傳媒學院,助教。
媒體行使自身的監(jiān)督職能,一方面保證了審判公開透明化,另一方面使得一些其他權力部門的干擾成為空談,甚至是曝光一些司法程序中的腐敗現(xiàn)象,使我們的司法審判一直走在陽光的道路上。通過對案件審判進行真實、公開、公正的報道,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宣傳了我國的法治精神,為國家穩(wěn)定做出進一步貢獻。新聞輿論監(jiān)督與司法審判在此點的目的上不謀而合。
雖然新聞輿論監(jiān)督與司法有著極其相似的目的,但由于新聞輿論監(jiān)督是建立在吸引受眾觀看的前提之下,而司法審判活動進行過程中不少規(guī)則與新聞媒體的監(jiān)督權實施存在著某些方面的沖突,這些沖突在2014年房祖名吸毒案件中得到了有效證明。
首先是價值的沖突。2014年8月,一條爆炸性新聞出現(xiàn)——房祖名因涉嫌吸毒被抓,同時因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紅極一時的柯震東也在涉嫌吸毒之列,警方在房祖名住所內搜到100多克大麻,面對證物,二人對于吸毒的事實供認不諱。9月,房祖名被審查批捕,理由是涉嫌容留他人吸毒,此次批捕成為了各大媒體大肆宣傳的焦點,一些媒體甚至開始旁敲側擊地報道出房祖名“疑似有吸毒前科”的一些證據(jù)。12月22日,北京市東城區(qū)人民檢察院以容留他人吸毒罪對房祖名依法提起公訴,最終判決房祖名獲刑,在獲刑期間,各大廣播、電視、報紙、雜志也不忘爭相報道此事。這原本是一起極其常見的吸毒案件,卻因為房祖名的身份變成各大媒體的娛樂頭條。為了增加娛樂性,吸引受眾眼球,標題堂而皇之地應用夸大的說辭,如“‘星二代’被抓,丑聞一籮筐”等將房祖名以前的各種生活行徑夸大其詞地進行報道;更有媒體將房祖名的吸毒事件轉嫁到成龍之上,從父親責任談到成龍的各項事業(yè),從房祖名自身吸毒談到其他藝人都在其列等,媒體紛紛把關鍵詞定位在了“星二代”“父親責任”“成龍代言”“基友”。這些由“吸毒”引發(fā)出來的一系列私生活報道某種意義上來說提高了公眾的關注度,但另一方面不少理性人士也開始懷疑媒體人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輿論監(jiān)督權使用是否到位。因此,很多時候媒體監(jiān)督劍走偏鋒,往往脫離了事件本來的軌跡,忽略了行使自身的監(jiān)督權。新聞媒體在報道中多從社會公眾心理考慮,對典型、重大、疑難、復雜的案件進行報道,引起公眾關注與參與,形成輿論熱點,媒體可能會對某些案件的情節(jié)過于渲染或妄加評論,從而影響法律價值的實現(xiàn)。
其次,新聞媒體對“自由”的度的把握可能干擾司法。盡管媒體在新聞報道過程中被要求要力求公正客觀,媒體從業(yè)者需要從事件旁觀者與記錄者的角度來進行報道,但在新聞報道過程中,不少媒體人為了追求報道的時效性,甚至于為了吸引受眾眼球,會夾帶“私貨”,將自身的個人感情色彩投入其中,這些因素的存在就導致與“有法可依,有理可循”的規(guī)律性的司法活動無形中形成矛盾與沖突。2013年,各大媒體關注的焦點都集中在李某某案件,2013年11月,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維持一審十年有期徒刑的判決,對李某某案做出終審判決。在此案件審理過程中,由于未成年因素,因此審理過程未予以公開,法院不公開審理并不意味著公眾沒有知情權。然而媒體作為發(fā)聲者及代表公眾的監(jiān)督者,為了滿足公眾的知情權,一方面要求司法活動盡可能地公開、公正,并將案情展現(xiàn)于公眾面前;另一方面挖掘當事人信息,甚至對當事人行為進行評論和定性,一定程度上干擾了司法活動。媒體往往打著司法需公開接受公眾監(jiān)督的旗號行使輿論監(jiān)督功能,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新鮮性以及時效性,往往不顧司法活動本身需要一個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而司法活動為了使自己的審判更加公正廉明、時刻嚴謹,需要與社會保持適度的距離,以免各種社會上的個人情緒對司法活動構成影響甚至是不合理的干擾。雖然追求公正、保證人民的切身利益不受損害是新聞輿論監(jiān)督與司法活動共同的目的,但因各自運行規(guī)則的對立,使司法活動對輿論監(jiān)督有一種天然的排斥性。
媒體行使自身的輿論監(jiān)督權力和司法審判過程需要獨立都受到憲法的保護,他們有著相似的目標,希望公
眾有一個公正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媒體的輿論監(jiān)督與司法的獨立性不能是一種矛盾的存在,不能變成有你無我,有我無你的生存狀態(tài)。司法獨立不能在一個封閉的環(huán)境下進行,新聞輿論監(jiān)督也不能濫用自身的監(jiān)督權,為了吸引受眾眼球,求新求奇,罔顧司法的各種程序。因而如何在制度上權衡兩者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法律專業(yè)詞匯的使用一定要嚴謹。媒體除了需要做到在刑事訴訟法案中的規(guī)定:任何人未經(jīng)法院審判,不能被稱為罪犯,當然這種詞匯的規(guī)范在現(xiàn)今媒體來說基本上不會出現(xiàn)問題。除此以外,我們必須尊重事實,客觀和公正的報道才能防止“媒介審判”。一些媒體通過自身挖掘新聞線索,尋找出事實真相的行為,表述中也斷然不能有法律斷語的出現(xiàn),需要使用涵蓋面大而性質較輕的說法。而另一種情況在于如公安、檢察機關等單位提供的審判報告,即使鐵證如山,媒體監(jiān)督也要有懷疑的精神,加上一些懷疑的話語,切不可做單純的傳聲筒。被指控的話語,法庭沒有做出最終的判決時,只能是涉嫌貪污,被控謀殺。否則,難免有一種“藐視法庭”的嫌疑。
第二,不可超越司法程序妄加定論。在一般情況下,媒體發(fā)現(xiàn)的線索在披露事件的報告中,雖然同樣符合客觀和公正的原則,沒有妄加罪名,但是媒體表示其在該事件中的傾向、夾帶媒體從業(yè)者自身的個人感情色彩是難免的,否則“硬新聞”難以吸引受眾關注。然而一旦媒體監(jiān)督到位,相關司法單位已經(jīng)介入此事時,媒體從業(yè)者需要給司法審判一個相對寬松的審判和輿論環(huán)境,維護司法形象,要發(fā)表沒有任何偏見言論、傾向性的報道,也不能搶在司法程序之前做案件分析或者判斷,不能給任何一方當事人做出定性定罪,刑期判決或者勝訴、敗訴的結論。但是在案件審理結束以后,如果確有必要,傳媒是可以評論的,包括法庭認定事實是否準確,適用法律是否合適,量刑是否恰當,等等??傊?,司法機關立案后、結案前,只能跟隨法律程序做客觀報道,不應該有不適當?shù)牟乱珊筒粚I(yè)的評論。
第三,尊重司法的權威性。司法行政,需要人們對其有敬畏尊重之心。作為輿論引導者,媒體更應該擔當此項責任與義務。2014年的房祖名吸毒案件中,不少媒體拿柯震東與房祖名的審判做對比,掀起了一場粉絲之間的互動,很多受眾開始懷疑司法的公正性,媒體也做出了錯誤的引導。此時媒體應該適時從司法角度加以矯正,給出充分理由來維護司法的權威性。此外,司法機關有一個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它是不受任何外來干涉的,它的最終裁決不能被任何力量動搖,是不能更改的。中國要建立法治社會,要看正義在大多數(shù)人們心目中的實現(xiàn)程度,必須不斷提高司法機構的獨立性。為了實現(xiàn)這些,媒體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然,如果說司法審判過程中有逾越或者瀆職行為,媒體有權力行使自身的監(jiān)督職能,批評司法腐敗,但最終應該以維護司法的權威和威信為目的。
第四,提高法律素養(yǎng),避免對司法亂加指責。媒體從業(yè)人員需要提升自身法律素養(yǎng),在2014年轟動一時的“呼格吉勒圖案”中,不管是紙質媒體還是電視的從業(yè)者們都表現(xiàn)不佳,對一些司法從業(yè)人員的采訪顯得極其不專業(yè),更別說通過一些專家專訪進行由淺入深的話題挖掘了?,F(xiàn)在司法界有的人對傳媒監(jiān)督頗有微詞,常常是因為媒體的報道表現(xiàn)了對法律的知之甚少,卻對司法工作者提出指責。為了防止這類對司法機關亂加指責的現(xiàn)象,一是要求記者要有豐富的法律知識;二是在一些專業(yè)性較強的稿件中,盡可能讓相關法律人士或機構充當把關者,對文章進行把關。
【參考文獻】
[1]甄樹青.論表達自由[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2]徐迅.熱點2003:媒體與司法的沖突與平衡[J].美國Newsweek,2003(4).
[3]邵俊武.論審判過程中的傳媒活動[J].法學評論,2002 (5).
[4]陳建云.中國當代新聞傳播法制史論[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5]常富.大眾傳播學:影響研究范式[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6]孫旭培,劉潔.傳媒與司法統(tǒng)一于社會公正——論輿論監(jiān)與司法獨立的關系[J].國際新聞界,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