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元
從“新聞真實”到“符號真實”
——李瑋《新聞符號學》評介
張少元
[摘 要]《新聞符號學》是將符號學理論應用于新聞理論研究,對新聞生產(chǎn)中存在的符號表意機制進行深入闡釋的學術新著。作者認為,價值表達是新聞學與符號學的共通之處,新聞文本中存在符號表意的三大意識形態(tài)運作規(guī)律和“異項標出”的意識形態(tài)權力關系,新聞求真的出路在于以追求“符號真實”代替追求“客體真實”。
[關鍵詞]符號表意;客體真實;符號真實
[作 者]張少元,文學博士,西安科技大學思政部副教授。
讀了李瑋博士的新書《新聞符號學》,不禁為她感到振奮。這位年輕作者有著如此透徹的學術敏感性,不但用符號學來解讀新聞理論課題,而且直接觸碰了長期以來高懸在新聞學頭頂上的“天花板”——讓國內外學人前仆后繼孜孜以求,又似乎遙不可及的“新聞真實”問題。難能可貴的是,作者避免了國內一般的傳媒文化研究領域中存在的對符號學的片段性、片面性使用現(xiàn)象,而是實現(xiàn)了符號學理論和基本規(guī)律與新聞生產(chǎn)流通、新聞學基本問題的全面、深度結合。這本書因而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其理論密度之大、學術觀點不斷迸發(fā)的狀況令人印象深刻,是近年來國內新聞理論研究領域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對新聞專業(yè)本科、研究生等開闊學術眼界、深化理論研究有著積極的意義。
《新聞符號學》是國內第一本將符號學理論應用于新聞學研究,探究新聞學基本理論問題以及核心專業(yè)規(guī)律的著作。在作者看來,在新聞生產(chǎn)過程中,作為主觀形式的新聞從其產(chǎn)生到流通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充斥著特定的價值傾向,因此,新聞先天性地被置于價值的框架之中。新聞學與符號學的共通之處在于它們同樣是“價值表達”,新聞生產(chǎn)與流通完全受制于符號表意的規(guī)律。誠然,正如萊斯利·懷特在《文化科學》中指出的,文化是象征符號的總和,整個文化都是人類的符號活動,是人們通過創(chuàng)造而長期積累發(fā)展起來的象征性系統(tǒng)。符號性活動是人類認識和實踐的基礎,新聞活動是人類認識和實踐的特定方式之一,它必然地建構在符號性活動的基礎之上。離開符號,新聞活動將無從反映、無可表達。
正是因為站在回歸新聞本體的理論高度和學術立場之上,作者對新聞的符號性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認識,并從此出發(fā)來建構自己的核心觀點,同時對其理論立場作了明確的說明:新聞是一種意義生產(chǎn)實踐,新聞文本是一種符號表意系統(tǒng)。新聞學涉及的一切理論問題,無論是新聞本體論所關注的客體真實的主觀轉化、新聞業(yè)的社會功能,還是新聞業(yè)務理論所涉及的新聞生產(chǎn),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符號表意過程,新聞學實際上更是新聞符號學?!靶侣劮枌W,是一種以符號學視野來審視新聞、以一套符號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新聞的研究取向。它是在傳統(tǒng)主導的客觀新聞學遭遇后現(xiàn)代思想語境、新媒體技術語境、全球化社會語境與和諧社會構建本土語境等重重沖擊的現(xiàn)實語境下,在新聞的事實與價值二維度始終不能和諧共存于一個體系的學科背景下,新聞學試圖殺出重圍、解決矛盾的一種努力和嘗試。”由此可見,新聞符號學是面對當下客觀主義新聞學面臨的理論困境,試圖跳脫既定“路徑依賴”與“自我鎖定”造成的“學術內卷化”桎梏的一種努力,表現(xiàn)出年輕作者非凡的學術勇氣和創(chuàng)新思維。
有了這樣鮮明而準確的學術立場,新聞符號學從而展現(xiàn)出豐富完整、論述生動有力的學術面貌,建立起層次清晰、令人印象深刻的理論框架:第一章:從新聞文本入手,分析其作為符號表意系統(tǒng)的必然性和條件;第二至六章:從符號關系的基本結構與基本規(guī)律入手,分析象征關系、聚合關系、組合關系在新聞文本中的存在方式與表意機制;對對象指稱層、元語言層、元元語言層的符號衍義在新聞文本中的表現(xiàn)進行一一指認;以新聞文本關系作為特殊視角,分析新聞文本中的伴隨文本;接著,從新聞文本層次上升到更為廣闊而深邃的社會文化層面,分析意識形態(tài)實踐在新聞生產(chǎn)中的特定表現(xiàn)——新聞文本中的異項標出。最后,作者試圖為百年來新聞求真之困抑難破局,為“客體真實”架起一座通向“符號真實”的橋梁,這就是追求“解釋項”與“再現(xiàn)體”之間的一致性。
深入研究新聞的符號表意機制,離不開對新聞文本的解讀。作者從意識形態(tài)視角出發(fā),運用趙毅衡符號學,對新聞文本進行了全方位、立體式的掃描。從第二章到第五章,作者實際上已經(jīng)向我們描述了意識形態(tài)在新聞文本中的具體生產(chǎn)機制。其中選擇與組合的雙軸運作機制,使人清楚意識到特定的新聞角度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立場,是怎樣在新聞要素的挑揀呈現(xiàn),新聞寫作中的遣詞造句、色彩濃淡、聲音強弱過程中呈現(xiàn)出來的。這一意識形態(tài)實踐機制表明:“雙軸運作”決定新聞生產(chǎn)從宏觀到微觀的“議題設置”和“新聞角度”?!胺栄芰x”的三個層面則描繪出意識形態(tài)不為人知的神秘蹤跡:始于對象指稱層“對新聞事實的報道”,發(fā)于元語言層“對新聞事實的評價和解讀”,隱于元元語言層“對新聞文本話語的解讀和評價”。第五章對新聞文本中六種伴隨文本的“大發(fā)掘”,副文本、型文本、前文本、元文本、鏈文本、全文本等在媒介機構風格定位、媒介類型、內容版塊、版面位置、版面空間等方面的全面體現(xiàn),更是描繪出新聞文本中意識形態(tài)話語有機聯(lián)系、彼此支撐的基本面貌。
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不僅對新聞文本中的意識形態(tài)表意機制進行了分析,而且奇兵突進到意識形態(tài)權力運作更為隱秘的社會文化層面,轉面探討新聞文本中的“異項標出”現(xiàn)象。至此,讀者會發(fā)現(xiàn),符號學研究必然涉及意識形態(tài)問題。本書雖然命名為《新聞符號學》,但卻實實在在地觸及了新聞領域中的意識形態(tài)實踐,是相關研究觀察、分析意識形態(tài)權力運作機制的寶貴學術資料。
顯然,建設性立場避免了本書耽于意識形態(tài)權力關系分析的悲觀論調,作者運用幾章的篇幅論述意識形態(tài)實踐的符號操作過程,只是為了反復論證新聞生產(chǎn)與符號表意只是同一過程的不同側面。作為一位有追求的新聞學者,作者最終向破解“新聞求真”理論困局提出了勇敢挑戰(zhàn)。在其中,作者首先指出客體事實與新聞事實之間、客觀與主觀之間的永恒悖論:客體事實無論怎樣鮮活和確鑿無疑,它一旦引起人們的感知和注意,就進入了主觀領域,進入了符號表達的領域。換言之,新聞對客體的再現(xiàn)總是以一定的符號(再體)來表達,而符號必然引起某種解釋(解釋項),從客體事實被直接經(jīng)驗感知,到新聞文本的生產(chǎn),再到受眾對新聞文本的解讀,到處都充斥著符號化的痕跡。因此,要想達到絕對的新聞真實是不切實際的??梢?,“從第一次符號化開始,新聞的‘客體之真’就已經(jīng)被‘當事人/目擊者’的符號解釋和符號敘述給取代了”,并且,衡量和判定新聞真實的標準,常常不是“‘客體事實’,而是‘客體事實當事人/目擊者’的初次解釋意義”。因此,“新聞求真的目標,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地變?yōu)樽非蟆佻F(xiàn)體’與‘解釋項’之間的一致性”。
新聞既無力解決客觀來源與主觀形式之間的永恒悖論,又無法阻止新聞進入主觀領域之后接連不斷的符號表意和符號衍義過程,因此,新聞真實只能成為不同解釋項之間相互溝通、承驗,最終取得“層層符號化過程中不同解釋主體‘解釋項’的互動一致”,即“符號之真”。作者進而指出了達到“符號真實”的現(xiàn)實路徑:使新聞成為傳受多方主體互動建構的產(chǎn)物——“新聞對話觀”。至此,讀者將再次領略作者剝繭抽絲般清晰的層次意識與思維軌跡:新聞客體(客觀領域)——新聞生產(chǎn)(主觀領域)——不可避免的多方符號表達與意義構建——導致新聞真實困境(新聞客觀、真實無所可依)——新聞的符號真實(以再現(xiàn)體為起點,多元解釋項之間的溝通、互動建構)?!胺栒鎸崱背耸切侣剛鞑仍诘目陀^規(guī)律所導致的必然結果,也是當下新聞面對的后現(xiàn)代思想語境、新媒體技術語境、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現(xiàn)實語境的必然要求。論證充分、層次清晰的邏輯關系推演能力和大量準確表達規(guī)律、機制和理論關系的圖表,是本書突出的特征。
當然,作為一本學術新著,《新聞符號學》也存在著需要繼續(xù)思考深化的因素。具體來說,作者著力構建作為“新聞真實”學術出路的“符號真實”,仍然需要進一步的思考和論證。此外,正如作者所說,“符號真實”與新聞的紀實性本質聯(lián)結點在何處?不做這樣的理論探討,“單方面強調價值意義在新聞文本中的主導地位,勢必是對客觀新聞學的矯枉過正、過猶不及,勢必會讓新聞真假莫辨,甚至是假新聞橫行”。相信作者未來將會在此方面取得更突出的成績,為國內新聞理論研究增光添彩。
【參考文獻】
[1]李瑋.新聞符號學[M].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