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莉 敏
上海立信會計學院
國外批評家筆下的保羅·奧斯特*
高 莉 敏
上海立信會計學院
保羅·奧斯特(1947-)是美國當代最著名的猶太作家之一,從其成名作《紐約三部曲》開始,富有時代氣息的作品就吸引了國外眾多學者和評論家的注意。國外文學批評界主要從奧斯特的后現(xiàn)代性、猶太性和其作品中的空間敘事問題三個方面展開評論。在這些批評和論述中,既有真知灼見,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保羅·奧斯特,后現(xiàn)代性,猶太性,空間敘事
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是美國當代最著名的猶太作家之一。他集小說家、詩人、劇作家、譯者、電影導演等多重身份于一身,不僅發(fā)表小說,還出版詩集、創(chuàng)作劇本、撰寫評論、編輯作品和翻譯著作。其作品曾獲法國梅迪西斯文學獎,美國藝術(shù)和文學協(xié)會頒發(fā)的莫頓·道文·薩貝爾獎和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王子文學獎等,他也是每年沖擊諾貝爾文學獎的重要人選之一。從其成名作《紐約三部曲》(TheNewYorkTrilogy)(《玻璃城》CityofGlass)、《幽靈》(Ghosts)和《鎖閉的房間》(TheLockedRoom)開始,富有時代氣息的作品就吸引了國外眾多學者和評論家的注意,本文擇要評論國外批評家的觀點。
目前,國外批評界較為集中地談論奧斯特的后現(xiàn)代性問題。評論家們從奧斯特作品中的互文現(xiàn)象、追尋的敘事策略、對偶然因素的運用和對傳統(tǒng)偵探小說的顛覆等方面入手考察他的后現(xiàn)代性。
阿利基·瓦爾沃廖(Aliki Varvogli)專注于奧斯特作品中的互文性,她認為奧斯特的創(chuàng)作深受美國文藝復興、法國象征主義和現(xiàn)代主義作家,如貝克特(Beckett)、卡夫卡(Kafka)的影響。因此,她抓住奧斯特小說中的互文現(xiàn)象,試圖找出暗含在其作品中的作家、文學文本、相關(guān)神話、歷史的文化文本,探討它們與奧斯特小說的內(nèi)在關(guān)系。在瓦爾沃廖的論述中,她專注于奧斯特小說的情節(jié)與其他作家作品內(nèi)容的關(guān)聯(lián)度,但缺少對除情節(jié)之外的其他因素的考察,如奧斯特與卡夫卡、貝克特等猶太作家對空間的思考等問題就沒有得到應有的關(guān)注。即使是在針對故事情節(jié)的研究上,她也忽略了對奧斯特的作品與猶太歷史、文化文本之間關(guān)聯(lián)的探討。如在專著中,她只簡單地提及奧斯特的小說《末世之城》(IntheCountryofLastThings)與二戰(zhàn)大屠殺之間的關(guān)系,卻沒有對此詳加分析。而在解讀奧斯特的作品與貝克特、卡夫卡小說之間的互文性時,她也沒有從猶太歷史、文化的角度進行探討。
勒納·夏洛(Ilana Shiloh)從奧斯特作品中的敘事策略出發(fā),探究他的后現(xiàn)代性表現(xiàn)。她不僅運用哲學、心理學的相關(guān)理論分析奧斯特小說中追尋的含義,還探究了奧斯特作品中傳統(tǒng)的流浪漢故事與偶然因素的結(jié)合,神話、原型因素在追尋模式中的運用,以及其中包含的存在主義暗示等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在書中,夏洛聚焦奧斯特的八部小說進行了詳細的文本分析,指出他作品中的追尋不僅是物質(zhì)層面的追尋,更是精神層面的追尋,是主人公“對自我的追尋”(Shiloh 2002:10)。夏洛雖然從后現(xiàn)代的角度分析了奧斯特小說中追尋的敘事技巧和主題思想,但她在論述中沒有把這種追尋的敘事策略與主人公在追尋的過程中形成的流動性空間聯(lián)系起來,忽視了奧斯特借流動性空間刻畫的主人公焦慮、渴望“走出去”的心態(tài),以及由此傳達的猶太情感。正如評論家皮科克(Peacock 2010:100)所說,奧斯特作品中的追尋敘事體現(xiàn)了“猶太作家所特有的對流亡和空間的思考”。
奧斯特作品中的偶然因素也受到了評論家們的關(guān)注。在《保羅·奧斯特的后現(xiàn)代性》(PaulAusterandPostmodenQuest)一書中,布倫丹·馬丁(Brenden Martinm,2008)通過分析奧斯特小說中的偶然、巧合和各種不確定因素,斷定奧斯特是一名后現(xiàn)代主義小說家。史蒂文·奧爾福德(Steven Alford 2000)在“當代敘事中的偶然因素:以保羅·奧斯特為例”(Chance in contemporary narrative:The example of Paul Auster)一文中認為,奧斯特對現(xiàn)實生活中偶然因素的見解與其作品中的人物對偶然因素功能的分析截然不同,而這一矛盾歸因于敘事的雙重時間結(jié)構(gòu)?!吧钪械呐既皇录嬖谟跀⑹轮猓辉谖膶W中,沒有偶然事件”。評論家們注意到了奧斯特作品中的巧合和偶然因素,不過,他們基本上只關(guān)注了這些偶然事件本身,沒有把它們置于所發(fā)生的空間中進行考察,忽略了作者在特定的空間中設置偶然事件的目的。
奧斯特作品中對傳統(tǒng)偵探小說的顛覆也是評論家們討論較多的一個問題。約翰·齊克斯基(John Zilkosky)在“作者的報復:保羅·奧斯特向理論挑戰(zhàn)”(The revenge of the author:Paul Austers challenge to theory)一文中,以奧斯特的《紐約三部曲》為例,論證了其玄學偵探小說的屬性。他認為《三部曲》不是關(guān)于犯罪的小說,而是對作者和寫作本身的書寫。赫佐根拉斯(Herzogenrath 1999:24)在談到《紐約三部曲》的第一部《玻璃城》時說道:“偵探小說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包含了三個主要因素:偵探、探案過程和謎底。其中謎底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在這部小說里,伴隨著罪犯的消失,案子的終極意義也消失了,偵探奎恩沒有揭開案子的最終謎底。因此,它是一部反偵探小說。評論家們論證了奧斯特的作品對傳統(tǒng)偵探小說的顛覆,從而把奧斯特歸于后現(xiàn)代偵探小說家的行列。但是,奧斯特在《紐約三部曲》中套用偵探小說的框架是為了探討現(xiàn)代人的異化和他們對自我身份的追尋,以表現(xiàn)猶太人的身份意識,這與偵探小說的發(fā)生空間——紐約密切相關(guān)。評論家們往往只關(guān)注奧斯特偵探小說本身,忽略了對其發(fā)生環(huán)境的考察。
當眾多評論家探討奧斯特的后現(xiàn)代性,并稱他為“后現(xiàn)代主義小說家”時,也有人提出相反的論調(diào),認為奧斯特是反后現(xiàn)代主義小說家。戴莫維茨(Dimovitz 2005:252)認為奧斯特通過批判后現(xiàn)代主義的幾個重要因素成功地瓦解了后現(xiàn)代主義的根基。他結(jié)合奧斯特的作品,從反偵探小說、偶然因素、城市問題等幾個方面批判了奧斯特后現(xiàn)代小說家說,認為奧斯特的作品是對后現(xiàn)代主義小說的超越。
事實上,奧斯特自己也對“后現(xiàn)代主義小說家”的稱呼不以為然。他在接受采訪時說道:“從最嚴格的意義上講,我認為自己是一名現(xiàn)實主義者”(McCaffery & Gregory 1992:3)。奧斯特認為他只是在小說中忠實地再現(xiàn)了這個千奇百怪的世界和人們的生活,而不是在運用后現(xiàn)代主義小說的創(chuàng)作技巧進行創(chuàng)作。他以自己作品中的偶然因素為例,指出:“當我說到巧合時,我并不是指一種控制的欲望——操縱情節(jié)的手法,把所有事情整合在一起的沖動,皆大歡喜的結(jié)局——而是指對不可預料事情的呈現(xiàn)和一種偶然的力量”(McCaffery & Gregory 1992:3)。奧斯特把巧合、偶然歸于現(xiàn)實的一部分,認為自己不是在運用巧合和偶然因素進行創(chuàng)作,而是在展現(xiàn)現(xiàn)實。奧斯特所強調(diào)的是偶然因素的現(xiàn)實意義?!半m然在奧斯特的小說世界中偶然占據(jù)主導地位,但人的反應和相互之間的影響才是作者最為關(guān)心的內(nèi)容”(Martin 2008:35)。在馬丁看來,奧斯特所關(guān)注的不是巧合和偶然事件本身,而是它們造成的影響、產(chǎn)生的意義。如在《偶然之音》(TheMusicofChance)中,奧斯特重視的不是主人公納什與寶茲相遇、相識的巧合,以及他們輸?shù)糍€局的偶然性,而是他們此后在虛構(gòu)的莊園中與代表上帝的弗勞爾和斯通立約、違約的過程,以及從中表現(xiàn)出的猶太人對契約論的質(zhì)疑。正如皮科克在解釋《偶然之音》的英文名時所說,music和chance的結(jié)合看似很矛盾,卻代表了一種“無序的有序”(Peacock 2010:101)。他強調(diào)的是“有序”——意義,而不是“無序”——偶然本身。無獨有偶,《保羅·奧斯特》(PaulAuster)一書的作者馬克·布朗(Mark Brown 2007:80)也認為:“我們不能把奧斯特作品中的偶然完全當做一種隨意的表現(xiàn)”。奧斯特在表面巧合和偶然因素的背后更加專注于意義,這才是他設置巧合和偶然事件的目的。事實上,奧斯特強調(diào)自己是一名現(xiàn)實主義者,旨在說明他創(chuàng)作小說的目的是反映這個世界和人們的生活,而他所運用的后現(xiàn)代主義小說的創(chuàng)作技巧完全是為了達到此目的的手段,卻不是目的本身?!八\用后現(xiàn)代敘事策略……只是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Shiloh 2002:44)。對于從后現(xiàn)代角度分析奧斯特小說的評論家來說,他們大多過分關(guān)注奧斯特在作品中運用的后現(xiàn)代主義小說的創(chuàng)作技巧,忽略了他運用此技巧表現(xiàn)的內(nèi)容,特別是其小說中動蕩的猶太文化底蘊。
在猶太性方面,有的評論家強調(diào)了記憶在奧斯特表達猶太性上起到的重要作用,有的關(guān)注奧斯特渴望的性格,還有的側(cè)重二戰(zhàn)猶太人大屠殺事件。斯蒂芬·韋德(Stephen Wade,1994:142)強調(diào)記憶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奧斯特的猶太性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文學作品和詩歌中的猶太因素,二是猶太思想和想象的強大力量”。韋德認為在奧斯特的隨筆集和自傳中,記憶占據(jù)了核心地位。在隨筆集中,奧斯特撰寫了大量關(guān)于猶太作家的文章,追憶了這些作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猶太歷史、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在自傳中,奧斯特記錄了自己家族的歷史并回憶與父親的關(guān)系,他“試圖通過文學創(chuàng)作與家庭影響之間的關(guān)系來解釋自己的猶太性”(Wade 1999:143)。韋德強調(diào)記憶在奧斯特表達猶太性上起到的重要作用。他認為記憶是猶太作家創(chuàng)作的源泉,這一記憶和想象與猶太人流散、同化的歷史密切相關(guān)。奧斯特通過猶太思想和想象的強大力量表達了自己的猶太性(Wade 1999)。但是,在書中,韋德只論述了關(guān)于奧斯特猶太性表現(xiàn)的第二個方面,即猶太思想和想象的強大力量,卻忽略了第一個方面,即文學作品和詩歌中的猶太因素。在選擇文本方面,韋德只涉及了奧斯特的隨筆集和自傳,沒有提及他的小說和詩歌等文學作品。即使是論述奧斯特在自傳中所表達的猶太性,韋德也僅僅談論了記憶的作用,忽略了奧斯特通過房間的空間意象勾連記憶,表達猶太性的敘事手法。“記憶、創(chuàng)傷、孤獨、創(chuàng)造力匯集在房間的空間意象上,這也就是為什么在'記憶之書'中,奧斯特把'房間'置于其地志計劃的核心位置”(Peacock 2010:30)。奧斯特在自傳中描寫的那些縈繞在他心頭的事件與空間相關(guān),發(fā)生在房間的空間意象中。正如他在自傳中所說,記憶是“一個地方,一所建筑”(Auster 2003:66),“在一個特定的空間中,歷史事件重現(xiàn)”(Auster 2003:68)。然而,以韋德為代表的評論家忽略了這一點。史蒂芬·弗雷德曼(Stephen Fredman 2004:7-23)注意到正是在房間的空間意象里,奧斯特的想象噴涌而出,二戰(zhàn)大屠殺的記憶則是其思緒的源泉。弗雷德曼從空間的角度出發(fā),分析了奧斯特通過記憶和想象所傳達出來的猶太情感。但他只局限于奧斯特的自傳,沒有將其延續(xù)到對奧斯特小說作品的分析上。這為我們從空間的角度分析奧斯特的猶太性既打下了基礎,也留了余地。
德里克·魯賓(Derek Rubin 1995)在“不惜一切代價保留饑餓感:《孤獨及其所創(chuàng)造的》的讀后感”(The hunger must be preserred at all cost:A reading ofTheInventionofsolitude)一文中,探討了奧斯特渴望的性格,并追述了這一性格與猶太文化傳統(tǒng)的關(guān)聯(lián)。魯賓認為奧斯特在自傳中不僅追尋了他個人的過去,還有整個家族,甚至是猶太民族的歷史。這種追尋暴露了奧斯特性格中的一個核心特點:“猶太式的向往、渴望和'饑餓”(Rubin 1995:61)。奧斯特渴望得到父愛,渴望追尋自我。這一品質(zhì)把奧斯特與猶太歷史和早期的美國猶太作家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魯賓認為奧斯特表現(xiàn)出來的渴望與艾薩克·羅森費爾德(Issac Rosenfeld)對亞伯拉罕·卡恩(Abroham Cahan)的小說《戴衛(wèi)·萊文斯基的發(fā)跡史》(TheRiseofDavidLevensky)中主人公性格的“饑餓”定位一脈相承(Rubin 1995)。因為饑餓導致了渴望,渴望又促使人追求。而渴望也是整個猶太民族的心理范式,他們渴望回到神圣的家園——耶路撒冷。魯賓把奧斯特的渴望定義為猶太式的渴望與饑餓,建立了他與猶太文化傳統(tǒng)的關(guān)聯(lián)。同時,魯賓也承認,這種渴望并不是猶太民族所獨有的,美國人和其他民族的人都具有這種品質(zhì)。但是,他話鋒一轉(zhuǎn)又說道:“當奧斯特在《孤獨及其所創(chuàng)造的》(TheInventionofSolitude)中表達一種饑餓感時,他是站在一個二十世紀的美國人的立場上,但是,他從中表現(xiàn)出的焦灼的心態(tài)、深刻的洞察力和強烈的情感都表明他還是個猶太人”(Rubin 1995:69)。魯賓強調(diào)的仍然是奧斯特通過渴望的性格所表現(xiàn)出來的猶太性。在分析中,魯賓只涉及了奧斯特的自傳《孤獨及其所創(chuàng)造的》,沒有論及其小說作品,這是不足的。同時,在表述奧斯特猶太性的過程中,他又忽略了對奧斯特運用的空間敘事策略的考察。
以索菲亞·巴迪安·萊曼(Sophia Badian lehmann)和喬希·科恩(John Cohen)為代表的部分評論家強調(diào)了歷史,特別是二戰(zhàn)大屠殺在奧斯特表達猶太性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萊曼在博士論文中,通過考察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E·L·多克托羅(E.L.Doctrow)、保羅·奧斯特、辛西婭·奧茲克(Cynthia Ozick)、索爾·貝婁(Saul Bellow)等美國猶太作家的作品,探究了美國社會和猶太歷史對美國猶太文學發(fā)展的影響。在該文中,萊曼分析了奧斯特的小說《末世之城》,認為這部作品重現(xiàn)了二戰(zhàn)猶太人大屠殺的歷史史實,象征性地呈現(xiàn)了猶太性。“小說中的猶太人經(jīng)歷了壓迫與苦難,最終成為幸存者。在飄搖不定的處境中,他們成為幸存的典型”(Lehmann 1997:45)。對于《孤獨及其所創(chuàng)造的》,萊曼認為奧斯特通過關(guān)注猶太人在大屠殺事件中所遭受的苦難表達了猶太性。喬?!た贫髟凇氨A_·奧斯特,埃德蒙·雅貝和奧斯威辛寫作”(Paul Auster,Edmond Jabes and the writting of Auschwitz)一文中,探討了奧斯特和埃德蒙·雅貝這兩位“戰(zhàn)后猶太作家”與二戰(zhàn)大屠殺的關(guān)系(Cohen Autumn 2000-Winter 2001:96)。在談到奧斯特時,科恩也分析了《末世之城》,認為這部小說描寫了奧斯威辛集中營中的真實場景,是對二戰(zhàn)大屠殺事件的再現(xiàn)(cohen Autumn 2000-Winter 2001)??贫髋c萊曼一樣,都強調(diào)了歷史,特別是二戰(zhàn)大屠殺在奧斯特表達猶太性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而且兩人都選擇了奧斯特的小說《末世之城》作為分析的文本,跳出了自傳的框架,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但是,他們只關(guān)注了小說中描寫的大屠殺事件本身,忽略了奧斯特運用末世之城的空間意象再現(xiàn)這一歷史事件的敘事策略。而且他們的論述也主要圍繞《末世之城》這一部小說,沒有涉及奧斯特的其他小說作品。因此,他們對奧斯特猶太性的表述還有一定的局限性。
奧斯特批評的另一重要觀點是關(guān)于奧斯特作品中的空間敘事問題。評論家們主要從空間與身份、空間與后現(xiàn)代性的關(guān)系兩個方面展開論述。在空間與身份的關(guān)系方面,布朗從奧斯特小說中的房間出發(fā),步入紐約街頭,來到曼哈頓商業(yè)區(qū)的酒吧、飯店、畫廊等社會空間,再到紐約之外的空間,繼而走進虛構(gòu)的空間,最后再回到紐約這個全球化的大都市,探討了空間對奧斯特作品的主題,如身份、迷失、語言、寫作等的影響(Brovvn 2007)。在該著作中,布朗不僅考察了奧斯特的小說,還分析了他的詩歌和電影劇本,對奧斯特作品中的空間問題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不過,從布朗對奧斯特作品中空間轉(zhuǎn)換軌跡的描述來看,他對空間的分析基本上局限在地理意義的層面上。在他的分析中,空間并不居于核心地位,而是一種背景和場所,為奧斯特作品的主題服務。因此,直到書的最后,布朗也沒有給奧斯特筆下的空間以明確界定。此外,在書中,布朗集中討論了空間與身份的關(guān)系,探討了奧斯特在不同空間中對身份理解的變化?!伴_始時是一種碎片式的虛無呈現(xiàn),接著被一種熟悉感和穩(wěn)定性所代替,但這其中仍然充斥著偶然性和脆弱的表現(xiàn),最終奧斯特筆下的人物……通過逐步的適應建立了穩(wěn)定的身份”(Brown 2007:3)。布朗強調(diào)了空間與身份建構(gòu)的關(guān)系,論述了奧斯特在不同空間中對身份理解的變化。不過,他沒有把奧斯特這種對身份的感悟與其自身的猶太背景聯(lián)系起來,也就無法看出奧斯特借空間表達猶太性的敘事目的。
在空間與后現(xiàn)代性的關(guān)系上,奧爾福德在“間隔: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中的意義與空間”(Space-out:Signification and spae in Paul Auster)一文中,借《紐約三部曲》里的行人空間、繪制的空間和烏托邦空間這三類空間探討了自我、空間和意義的關(guān)系。他在文中指出,行人的空間意味著自我的迷失;在繪制的空間里,人文因素的消失所導致的誤解致使空間成為意義的表面呈現(xiàn);最終,空間的意義體現(xiàn)在烏托邦中。這個烏托邦不是指一個“無地之地”,而是指“一個既不在這也不在那的地方”(Alford 1995:614)。奧爾福德把空間的意義歸于一個中間地帶,認為“它使回家-離開、自我-他者、內(nèi)部-外部構(gòu)成的空間,以及行人空間-繪制的空間的出現(xiàn)成為可能”(Alford 1995:629),最終走向了后現(xiàn)代主義的道路。提姆·伍茲(Tim Woods)從城市空間的角度出發(fā),分析了《末世之城》中空間與意識、空間與語言、空間與主體性的關(guān)系,探討了其中的后現(xiàn)代因素。馬丁在論及奧斯特筆下的當代城市時,也以《末世之城》為例,認為末世之城體現(xiàn)了后現(xiàn)代城市混亂、缺少人情味的特點。評論家們論證了奧斯特小說中的空間與后現(xiàn)代性之間的關(guān)系,卻忽略了空間與奧斯特在作品中表達的猶太思想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
在筆者的閱讀范圍內(nèi),唯一提到空間與猶太性關(guān)系的是馬庫·薩米拉(Markku Salmela)。他通過考察作家所在的鎖閉的房間、城市漫游者迷失的狀態(tài)和旅行者駕車旅行的生活三個方面,把奧斯特作品中的空間定義為一個“無地之地”(nowhere),認為“無地之地”的空間允許自我暫時擺脫社會建構(gòu)的身份,直面自我意識的中心(Semela 2008)。值得注意的是,在文章的最后,薩米拉指出,奧斯特“無地之地”的思想“一方面源于美國文化遺產(chǎn),另一方面源于猶太人的創(chuàng)傷歷史”(Salmela 2008:144)。薩米拉意識到奧斯特“無地之地”的思想蘊含了猶太人逃離的傳統(tǒng):從逃出埃及到逃避大屠殺的創(chuàng)傷記憶。但作者只是簡單地一筆帶過,沒有詳細闡述奧斯特作品中的空間與猶太歷史、文化的關(guān)系。因此,奧斯特作品中空間與猶太性的關(guān)系問題尚待進一步深入闡述。
綜上所述,國外文學批評界主要從奧斯特的后現(xiàn)代性、猶太性和其作品中的空間敘事問題三個方面展開評論。在奧斯特后現(xiàn)代性的研究方面,評論家們主要聚焦奧斯特作品中的互文現(xiàn)象、追尋的敘事策略、對偶然因素的運用和對傳統(tǒng)偵探小說的顛覆等問題。不過,他們在論述中往往沒有將奧斯特小說的發(fā)生環(huán)境納入討論的范圍,忽略了作者通過空間來表達猶太思想的敘事目的。在關(guān)于奧斯特猶太性方面的研究上,韋德強調(diào)了記憶的重要作用,魯賓分析了奧斯特渴望的性格,萊曼和科恩則關(guān)注二戰(zhàn)大屠殺事件,評論家們側(cè)重從不同方面論述奧斯特的猶太性,為我們從整體上探究奧斯特的小說與猶太歷史、文化的關(guān)聯(lián)打下了基礎。但在選擇文本上,他們只涉及奧斯特的一到兩部作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切入角度上,他們基本上都是從猶太歷史和文化的視角出發(fā),對奧斯特在表達猶太性時運用的空間敘事策略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針對奧斯特作品中的空間敘事問題,評論家們主要探討了空間與身份、空間與后現(xiàn)代性的關(guān)系兩個方面。在這兩個方面的討論上,他們卻忽略了對奧斯特猶太背景的考察,對奧斯特以空間為媒介來表達自己猶太思想的敘事策略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
簡而言之,大多數(shù)有關(guān)奧斯特的批評沒有將他作品中的空間與其自身的猶太背景,以及猶太歷史、宗教和文化因素結(jié)合起來進行全面考察,也沒有看到表現(xiàn)在奧斯特作品中的猶太情感是如何隨著空間的變化而變化的。這是我們在對奧斯特的作品進行分析和批評時應該注意的。
Alford,S.E.1995.Spaced-out:Signification and space in Paul Auster’sTheNewYorkTrilogy[J].ContemporaryLiterature(4):613-632.
Alford,S.E.2000.Chance in contemporary narrative:The example of Paul Auster[J].LiteratureInterpretationTheory(1):59-82.
Auster,P.2003.CollectedProse[M].London:Faber.
Brown,M.2007.PaulAuster[M].Manchester and 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Cohen,J.Autumn 2000-Winter 2001.Paul Auster,Edmond Jabes,and the writing of Auschwitz[J].MidwestModernLanguageAssociation(3):94-107.
Dimovitz,S.A.2005.Subverting subversion:Contrapostmodernism and contemporary fiction’s challenge to theory[D].New York University.
Fredman,S.2004.“How to get out of the room that is the book?” Paul Auster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confinement[A].H.Bloom.Ed.Bloom’sModernCriticalViews:PaulAuster[C].Philadelphia:Chelsea House Publishers,7-43.
Herzogenrath,B.1999.AnArtofDesire:ReadingPaulAuster[M].Amsterdam:Rodopi.
Lehmann,S.B.1997.In pursuit of a past:History and contemporary American Jewish literature[D].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
Martin,B.2008.PaulAuster'sPostmodernity[M].New York & London:Routledge.
McCaffery,L.& S.Gregory.1992.An Interview with Paul Auster[J].ContemporaryLiterature(1):1-23.
Peacock,J.2010.UnderstandingPaulAuster[M].South Carolina:The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Rubin,D.1995.The hunger must be preserved at all cost:A reading ofTheInventionofSolitude[A].D.Barone.Ed.BeyondtheRedNotebook:EssaysonPaulAuster[C].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60-70.
Salmela,M.2008.The bliss of being lost:Revisiting Paul Auster's nowhere[J].Critique(2):131-146.
Shiloh,I.2002.PaulAusterandPostmodernQuest:ontheRoadtoNowhere[M].New York:Peter Lang.
Wade,S.1999.JewishAmericanLiteraturesince1945:AnIntroduction[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高莉敏: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外語學院講師,博士)
通訊地址: 201620 上海市松江區(qū)弘翔路281弄24號902
*本文系上海市教委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保羅·奧斯特小說的空間敘事研究”、上海高校青年教師培養(yǎng)資助計劃“保羅·奧斯特的猶太性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分別為ZZLX12008、15ZS074。
I106
A
2095-9645(2015)03-0055-05
201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