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王惠萍,耿曉偉
(魯東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山東煙臺 265400)
抑郁及其測量工具的研究綜述
王鑫,王惠萍,耿曉偉
(魯東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山東煙臺 265400)
抑郁的診斷方法主要是量表法或問卷法,本文對不同的量表或問卷的優(yōu)缺點及其貢獻進行比較分析,希望為抑郁的診斷與評估提供一定的參考.同時,也為新的抑郁測評工具的提出提供支持.
抑郁;抑郁情緒;抑郁行為癥狀;診斷方法
抑郁是人類最常出現的心理失調問題,幾乎是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體驗過的情緒“感冒”.然而,抑郁的診斷和治療現狀不盡如人意.本文針對抑郁的診斷方法量表法或問卷法,對不同的量表或問卷的優(yōu)缺點及其貢獻,進行比較和分析,希望可以為抑郁的診斷與評估提供參考.
抑郁是在人的一生中每個個體或多或少都會感受到的一種負性情緒.抑郁主要是以情緒低落為主的負性情緒的波動.它作為一種特性是個體相對持久而穩(wěn)定的興奮感的缺失;作為一種癥狀則是心情長期處于低落狀態(tài).
根據抑郁發(fā)生的原因和特點分為以下3類:(Cantwell &Baker,1991;Angold,1992).
(1)抑郁情緒(DepressedMood)是指對環(huán)境和內在刺激的一種個體情緒反應,主要表現為幸福度低、易怒、興趣減少等.(2)抑郁行為癥狀(DepressiveSymptoms)主要是指個體行為問題引發(fā)的傷心、易怒等情緒現象,伴有身心以及社會性發(fā)展不適等.(3)抑郁性神經癥(DepressiveDisorder)是指抑郁的嚴重狀態(tài),即個體因長期遭受到抑郁影響而不能進行正常工作和學習.
根據研究工具,將抑郁的測量工具分為測量抑郁情緒和測量抑郁行為癥狀兩類.
3.1 測量抑郁情緒的研究工具
3.1.1 抑郁體驗問卷(DEQ)
Blatt于1974年推出的DEQ主要評估了擁有抑郁傾向的兩個人格維度—無助性抑郁和內射性抑郁.問卷包含三個分量表,包括66個條目,每個條目均為7級評分,從完全不同意(1分)到完全同意(7分).得分越高越嚴重.DEQ是要評價常與抑郁相關聯的廣泛的內心體驗的.
3.1.2 兒童抑郁障礙自評量表(DSRSC)
Birleson于1981年制定DSRSC(Depression Self-rating Scale for Children),蘇林雁等進行中文版的修訂,適用于8~13歲的兒童,量表共有18個項目,三級評分:從沒有(1分)到經常有(3分),得分高表示存在抑郁.其中第l、2、4、7、8、9、11、12、13、16項為反向記分,量表總分大于等于15為檢出抑郁.該量表中文版對中國兒童同樣適用.
3.1.3 青少年抑郁量表(RADS)
在DSM-Ⅲ,RDC(Research Diagnostic Criteria)、Weinberg Criteria及Hamilton量表基礎上,美國心理學家Reynolds及其同事(1981)為13-18歲青少年專門設計了一個抑郁自評量表,即青少年抑郁量表(Reynolds adolescent Depression scale,簡稱RADS)(Reynolds,1986).RADS由30個條目組成,四級評分:從沒有(1分)到一直有(4分).得分越高表示抑郁水平越高.在信效度方面,重測信度系數為0.80,分半信度系數為0.88.因此,認為該量表具有較高的信效度,心理學界認為它開創(chuàng)了青少年抑郁評定的新領域,受到了普遍好評和廣泛應用.
3.1.4 醫(yī)院焦慮抑郁量表(HADS)
HADS由Zigmond AS與Snaith RP于1983年編制,主要篩選應用于綜合醫(yī)院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當前中文有3個版本.HADS共14個項目,其中7個項目評定抑郁,另外7個項目評定焦慮.14個項目中有6個反向項目,其中抑郁分量表有5個項目,焦慮分量表有1個項目,這就導致了評分方式的不平衡.每個分量表0-21分.HADS去除了測定軀體癥狀的項目,在抑郁障礙與軀體疾病共病時能較好地識別抑郁,因此HADS在綜合醫(yī)院經常使用.
3.1.5 兒童抑郁量表(CDI)
兒童抑郁量表(CDI)由Kovacs(1992)編制,陳欣銀等人翻譯修訂為中文版,并在對中國兒童青少年樣本的研究中廣泛使用(Chen&Li,2000;Chen,Liu&Li,2000),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數據.該問卷適用于測量7~17歲兒童青少年抑郁水平.問卷包括27個項目,采用三級評分,從我偶爾不高興(1分)到我總是不高興(3分),總分越高表明抑郁水平越高.
3.2 測量抑郁癥狀的研究工具
3.2.1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RSD)
HRSD是Hamilton于1960年編制的,用于反映被試抑郁狀態(tài)相關癥狀及其嚴重程度的量表.有l(wèi)7項、21項和24 項3個版本.在評估抑郁癥狀嚴重程度時人們經常用l7項版本,而在探究抑郁病理癥狀時人們更多用21或24項版本.HAMD在整體上的信度是可以接受的.但在老年人群中,由于軀體疾病的存在,HAMD在老年組人口并不具有較高的效度.此量表只適用于成人,且施測的主試必須是經專業(yè)訓練的評定員.
3.2.2 抑郁自評量表(SDS)
SDS由Zung編制于1965年,該量表共20個條目,按1-4級評分,從偶爾(1分)到持續(xù)(4分),評定病人最近一周的抑郁狀況,得分越高抑郁越嚴重(Zung,1965).其特征是操作簡易,并能直觀地反映抑郁患者的主觀感受.SDS主要在具有抑郁癥狀的成年人當中使用,因其評分不受年齡、性別、經濟狀況等因素影響被廣泛使用,它對心理咨詢門診及精神科門診或住院精神病人均可使用.
3.2.3 Beck抑郁問卷(BDI)
BDI由Beck于1967年編制,是國際上測量抑郁程度廣泛使用的問卷之一.BDI最早的版本為21個題項,采用0-3級評分,評定時間跨度為最近一周(Beck,1967).Beck于1974年增添了僅13項的新版本,國內量表協作組(鄭洪波等人)于1987年修訂該版本并在國內推廣應用.經大量研究發(fā)現,BDI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r值范圍為0.50--0.80),常被用作編制新量表的驗證工具.量表在適用范圍上,適用于成年人的不同階段,同時也有兒童與青少年的版本(汪向東,1999).
3.2.4 抑郁狀態(tài)問卷(DSI)
1972年Zung氏推出了與自評抑郁量表(SDS)相應的用于檢查的新問卷,稱為抑郁狀態(tài)問卷(DepressionStatus Inventory,DSI).評定最近一周的抑郁狀態(tài).DSI由20個條目的組成,其中10個條目為反向記分.每一項目等同于一個相關癥狀,采用四級評分標準.DSI為一自評問卷,掌握簡單,容易運用,能較快地發(fā)現抑郁狀態(tài)的相關狀況及其嚴重程度,特別適用于綜合性醫(yī)院以發(fā)現抑郁患者.
3.2.5 流調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
CES-D由美國Radloff于1977年編制,主要為了評價當前一周內的抑郁癥狀的頻度而設計,著重于抑郁心境和體驗,與其它抑郁自評量表相比,該量表較少涉及抑郁時的軀體癥狀,避免了因過多報告軀體癥狀而高估了抑郁的程度.在量表的應用上,CES-D更適用于評估一般人群的抑郁狀態(tài)而不是普通病人.CES-D共有20個條目,其中4個條目為反向計分,采用四級評分,從沒有(0分)到經常有(3分),得分越高者有抑郁的可能性越大.Radloff(1977)的研究發(fā)現,該量表在不同人群中都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
隨著研究的深入,抑郁評估工具也在不斷除舊布新,如DEPS(Depression Scale)和MDI(Major depression inventory)(Salokangas,et al.1995;Bech 1997,Bech&Wermuth,1998).并且,抑郁常伴隨著其他病癥一起發(fā)生,所以,研究者們編制了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 EPDS)、卡爾加里精神分裂癥抑郁量表(CDSS-C)、Cornell癡呆抑郁量表、腦卒中失語抑郁量表(SADQ)及無望抑郁癥狀問卷(HDSQ)等.此外,抑郁的測量可以與客觀生理指標聯系起來.例如,Leppanen等在研究抑郁癥成人患者的杏仁核活動中發(fā)現,在悲傷情緒面孔刺激下,杏仁核活動增強,在高興情緒面孔刺激下,杏仁核活動減弱.通過測量杏仁核的活動強度、灰質體積或白質FA值等,可以幫助我們更多的了解抑郁的生理基礎.
〔1〕Beck,A.T.(1967).Depression:causesandtreatment.汪向東主編.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增刊),1999:191一194.
〔2〕Hamilton,M.(1960).Aratingscalefordepression.汪向東(1999).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增刊),220一224.
〔3〕Radloff,L.S.(1977).TheCES一Dscale:aself-report depressionscaleforresearchinthegeneral population.汪向東主編(1999).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增刊),200一201.
〔4〕Reynolds,W.M.(1986).Reynoldsadolescentdepression scale(RADS)Professionalmanual.劉德華,張克讓,王芳芳,等(1995).RADS抑郁量表的修訂.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9(3):110一114.
〔5〕Zung,W.W.K.(1965).Depressionstatusinventoryand 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汪向東(1999).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增刊),194一195.
〔6〕陶沙.樂觀、悲觀傾向與抑郁的關系及壓力、性別的調節(jié)作用[J].心理學報,2006,38(6):886~901.
〔7〕戴芹,馮正直.抑郁個體對情緒面孔的返回抑制能力不足[J].心理學報,2009,Vol.41,No.12,1175-1188.
〔8〕饒燕婷,張紅霞,等.家庭環(huán)境與大學生抑郁和疏離感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001-4918(2004)01-0070-76.
〔9〕劉賢臣,唐茂芹,陳琨,等.SDS和CES-D對大學生抑郁癥狀評定結果的比較[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6,9(1):19-20,37.
〔10〕馮正直,張大均.中學生抑郁癥狀的社會信息加工方式研究[D].西南大學,2002.
〔11〕范方,蘇林雁.留守兒童焦慮、抑郁情緒的心理社會因素及心理彈性發(fā)展方案初步研究[D].中南大學,2008.
〔12〕金一波.抑郁個體情緒認知機制及干預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
〔13〕王曉剛.青少年學生抑郁自評量表的初步編制[D].西南大學,2007.
B841
A
1673-260X(2015)04-00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