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佃來
(武漢大學 哲學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湖北 武漢430072)
由于正義問題本然指涉哲學與經濟學的雙重視角,所以對馬克思正義思想的把握,必然不能回避對《資本論》的深入研究。雖然20世紀60、70年代以來英美學術界挑起與推動“馬克思與正義”之爭,主要就是以解讀這個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文本為基礎的,然而,由于沒有窺見到《資本論》的獨特敘事結構,英美學術界對馬克思正義觀的理解,總體上卻又是不得要領的。那么,《資本論》究竟有何敘事結構?其與馬克思的正義思想到底存在何種關聯?在《資本論》重回學界視野、馬克思政治哲學研究方興未艾的今天,這是需要深度解析的學術問題。
毋庸諱言,在100多年以來的《資本論》理解史中,事實性解釋一直壓制著規(guī)范性解釋,即人們寧愿相信馬克思在這個文本中闡述了規(guī)律性的東西和客觀性的法則,也不愿相信他作出了關于道德、正義等的基本判斷。從這種理解框架出發(fā),我們自然很難開啟“《資本論》與正義”的學術探討。然而,直覺總是提醒我們,《資本論》應當不可能是一個以事實為邏輯主線的敘事性文本,這至少與馬克思“改變世界”的愿望有很大距離。這是否意味著傳統(tǒng)的理解出現了嚴重偏差?實際情況正是如此。而造成傳統(tǒng)理解周而復始出現偏差的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準確把握《資本論》的研究方法,即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
對于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馬克思是這樣指認的:“從實在和具體開始,從現實的前提開始,因而,例如在經濟學上從作為全部社會生產行為的基礎和主體的人口開始,似乎是正確的。但是,更仔細地考察起來,這是錯誤的。如果我,例如,拋開構成人口的階級,人口就是一個抽象。如果我不知道這些階級所依據的因素,如雇傭勞動、資本等等,階級又是一句空話。而這些因素是以交換、分工、價格等等為前提的。比如資本,如果沒有雇傭勞動、價值、貨幣、價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因此,如果我從人口著手,那么,這就是關于整體的一個混沌的表象,并且通過更切近的規(guī)定我就會在分析中達到越來越簡單的概念;從表象中的具體達到越來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我達到一些最簡單的規(guī)定。于是行程又得從那里回過頭來,直到我最后又回到人口,但是這回人口已不是關于整體的一個混沌的表象,而是一個具有許多規(guī)定和關系的豐富的總體了?!笠环N方法顯然是科學上正確的方法。具體之所以具體,因為它是許多規(guī)定的綜合,因而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因此它在思維中表現為綜合的過程,表現為結果,而不是表現為起點,雖然它是現實的起點,因而也是直觀和表象的起點。在第一條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發(fā)為抽象的規(guī)定;在第二條道路上,抽象的規(guī)定在思維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雹僭谶@段《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導言的論述中,馬克思指認了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兩種方法,即一是從具體到抽象的方法,二是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在他看來,前者貌似正確但實則是錯誤的,而后者才是通向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正確道路。
應當如何理解馬克思指認的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過去人們往往相沿成習地認為,抽象是指簡單的、一般的、普泛的、適用于一切時代的經濟學范疇,如“商品一般”、“勞動一般”、“貨幣一般”等,因而從抽象到具體,也就意指從這些最簡單、最一般的范疇開始,逐步上升(落歸)到越來越具體的、越來越鮮活的那些規(guī)定,從而達到對經濟生產規(guī)律的科學說明。這種看似符合馬克思對《資本論》提綱的初始規(guī)劃以及《資本論》最終敘述邏輯的理解,正構成人們對《資本論》予以事實性解釋的一個牢不可破的邏輯前提。這是因為《資本論》是從討論“商品”開始的,而人們一旦將這個作為啟始點的商品認定為是縱跨一切歷史階段的、普遍的抽象范疇,就會順理成章地把體現或關聯于商品的特性和規(guī)定說成是“客觀性”的東西,進而也會很容易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這個“具體”作出“客觀主義”的闡釋。現在,如果我們認為這個根深蒂固的認識論端點本身并不能經得起精細拷問,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
眾所周知,馬克思在哲學史上所實現的重大理論轉向之一,在于從獨斷的思想形式走向了對現實感性世界的深刻批判,所以在其經濟學的研究中,除了從抽象到具體,應當也存在一個從具體現實到抽象的認識過程。這正如列寧在《哲學筆記》中所指出的:“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并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就是認識真理、認識客觀實在的辯證途徑。”②這樣來看,如果認識的完整鏈條展現為“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過程,那么全部問題就在于:馬克思為何單單截取了這一過程的后半段,并將之指認為正確的方法?毋庸諱言,過去的研究是有意無意回避這個問題的,或者至少對這個問題的解析還不夠清晰。
我們注意到,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導言中,馬克思指認了從抽象到具體這一科學的方法后,立即筆鋒一轉,提到了黑格爾。這一突然變奏其實隱含著這樣一個重大學術信息,即馬克思在一定意義上,正是按照黑格爾邏輯學的步驟來指認他的“從抽象到具體”的認識過程的。這一信息在《資本論》相關文獻中是很容易得到確證的。比如在1858年致恩格斯的信中,馬克思就誠懇地說過:“我又把黑格爾的《邏輯學》瀏覽了一遍,這在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幫了我很大的忙。如果以后再有工夫做這類工作的話,我很愿意用兩三個印張把黑格爾所發(fā)現、但同時又加以神秘化的方法中所存在的合理的東西闡述一番,使一般人都能夠理解……”③在《資本論》第二版跋中,馬克思則公開承認他是黑格爾的學生,甚至在闡述價值理論時,還賣弄起黑格爾特有的表達方式。④
黑格爾反復重申的一個觀點是,事物只有通過概念被理解之后才是現實的,所以其哲學的核心問題之一,便是在邏輯概念中理解、把握充滿矛盾的實存世界。邏輯概念在黑格爾那里不是以平面的形式呈現出來的,而是包含了先后相接并逐次上升的三個環(huán)節(jié),分別是抽象的或知性的環(huán)節(jié)、辯證的或否定理性的環(huán)節(jié)以及思辨的或肯定理性的環(huán)節(jié)。如果說只有在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中才能夠達到對實存世界之真理性的洞察,那么從第一環(huán)節(jié)推至第二和第三環(huán)節(jié)的過程,也就是揚棄知性確定性并達到理性綜合的過程,其表現形式,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理論思維。馬克思經濟學語境中的從抽象到具體,大致就是在這層意義上來講述的,當然前提是剔除了黑格爾思辨形而上學的骨架。至關重要的問題是,在黑格爾從邏輯概念的前一環(huán)節(jié)過渡到后一環(huán)節(jié),即在他揚棄知性、達到理性的過程中,辯證法是至關重要的中間一環(huán),或者說整個過程都體現了辯證法的精神,這是馬克思最為看重的東西。作為超越純粹知性思維和實證知識的一種思維形式,辯證法能夠確保邏輯概念不至于淪為實存世界沒有批判精神的“隨從”和“奴仆”,因而便能夠為邏輯思想開拓出批判與重構現實的充足空間,這是一種實證知識所根本不可能具有的能力。正是由于辯證法具有這樣一種超出于實證知識的能力,才有了恩格斯在黑格爾的思維方式中所看到的那種穿越偶然現象世界并在批判性視域中檢思整體時代的“巨大的歷史感”⑤。進而論之,如果說能夠認識到馬克思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深刻體現著黑格爾邏輯學的思想印痕,那么從馬克思的這一方法論敘事中,我們看到的是辯證法與實證主義(知性)這兩種迥然有異的思維方式在經濟學研究中的重大分殊。
這里的問題是,馬克思的經濟學研究自然是超越于英國古典經濟學傳統(tǒng)的,然而需要表明,前者超越于后者的思維方式根源,正在于辯證法對實證主義的替代。以馬克思恩格斯之見,英國經濟學家們雖然也知道在從抽象到具體的道路上建構經濟學體系,但他們最擅長的研究套路,還是從局部的經驗事實出發(fā)推導出關于財富生產的具體結論。由于這一套路執(zhí)著于對研究對象作出理智的區(qū)別,缺少辯證思維和總體性視野,因而從根本上看,英國經濟學家們實際主要還是停留在知性環(huán)節(jié),走的主要還是實證主義的路數,這導致他們根本不可能看到資本這個抽象的存在乃是一個內含自我否定性的結構,而只是非批判地來看待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生產,從而制造了資本主義恒久不滅的神話,這是從具體到抽象的方法在英國經濟學家那里所必然導致的結果。與此相反,馬克思則鄭重申明:“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⑥用抽象力來代替顯微鏡和化學試劑,即意味著用辯證法來代替實證主義,用理論思維來代替實證思維。正是由于在思維方式上實現了這一決定性轉換,馬克思才完成了對資本內在矛盾的檢視與透析,深刻把握到了在物和物的關系中所包藏的人和人的關系,并最終克服了亞當·斯密的徒子徒孫們在實證主義范式內永遠無法克服的問題。這就是馬克思把“從具體到抽象”指證為錯誤方法,同時又把“從抽象到具體”凸顯為正確方法的根本原因。馬克思的此番良苦用心告訴我們,在其方法論敘事中投射和灌注的根本性的東西,就是指向資本整體統(tǒng)治的批判性要素。而這一激動人心的發(fā)現則可以說明,馬克思并非是遵從“客觀性告誡”和“事實性法則”來寫作《資本論》的。
接下來需要辨正的問題是,馬克思既然是在批判實證的知性思維意義上來指證從具體到抽象是錯誤方法的,那么我們必須承認,這一方法也是《資本論》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因為與抽象相對應的是知性,而從思維位階上說,知性卻不是可以還原到底的真正“原點”,毋寧說比知性更低的感性才是真正“原點”,馬克思不可能越過感性階段而直接處在知性抽象起點上,這樣的抽象起點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而,把握馬克思方法論敘事的實質,不僅要承認從具體到抽象的客觀實在性,而且務必要看到“抽象”由以生成的那個“具體”的真實所指。對于英國傳統(tǒng)中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來說,具體是指抽去內在聯系和遮蔽內在矛盾的事物,如抽去了階級、雇傭勞動、資本、交換、分工、價格等要素的人口。由于抽去了內在聯系,作為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研究起點的具體就是完全普遍的,由之而形成的抽象,則就是真正適用于一切歷史時期的。對于馬克思而言,情形則迥然有異。在談到勞動范疇時,馬克思指出:“在這里‘勞動’、‘勞動一般’、直截了當的勞動這個范疇的抽象,這個現代經濟學的起點,才成為實際上真實的東西。所以,這個被現代經濟學提到首位的、表現出一種古老而適用于一切社會形式的關系的最簡單的抽象,只有作為最現代的社會的范疇,才在這種抽象中表現為實際上真實的東西?!瓌趧舆@個例子令人信服地表明,哪怕是最抽象的范疇,雖然正是由于它們的抽象而適用于一切時代,但是就這個抽象的規(guī)定性本身來說,同樣是歷史條件的產物,而且只有對于這些條件并在這些條件之內才具有充分的適用性?!雹唏R克思根據勞動范疇的例子所提出的問題是,抽象在形式上是普遍的、適用于一切時代的,但在內容上卻只能是現代的。由此可以看到,形成馬克思抽象的具體,只能是他所面對的“商品堆積”的資本主義世界,而非一般性的生產。進而又可以看到,馬克思之所以能夠將批判性要素投射到其方法論敘事中,不僅是因為“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⑧,同時也是因為他是基于對資本主義這一“當代”歷史的審理來提煉經濟學范疇的。
在這個問題上,馬克思有一個著名的比喻,即“人體解剖對于猴體解剖是一把鑰匙。反過來說,低等動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動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動物本身已被認識之后才能理解。”⑨這個比喻所要說明的深刻道理就在于,《資本論》乃是根據“從后思索”的邏輯,在某些環(huán)節(jié)上通過“倒敘”手法來展開其結構的,因而那些在過去學術研究中被定性為超歷史的經濟學范疇,恰恰都是一些“當代”資本主義的概念?!鞍呀洕懂牥此鼈冊跉v史上起決定作用的先后次序來排列是不行的,是錯誤的。它們的次序倒是由它們在現代資產階級社會中的相互關系決定的,這種關系同表現出來的它們的自然次序或者符合歷史發(fā)展的次序恰好相反。問題不在于各種經濟關系在不同社會形式的相繼更替的序列中在歷史上占有什么地位。更不在于它們在‘觀念上’(蒲魯東)(在關于歷史運動的一個模糊的表象中)的順序。而在于它們在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內部的結構?!雹飧鶕F代資產階級社會關系來編排經濟范疇,表明《資本論》的寫作絕不是純粹思想實驗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乃是對研究資本主義成熟“腹稿”的敘述,其背后支撐性的東西,包括了在之前相關經濟學手稿及其他著作中締造的批判資本主義的視角和觀點。從這種情況來說,作為《資本論》研究起點的抽象概念,從一開始就指向了“當代”資本主義內在矛盾,或者說馬克思在這個敘事文本開篇之處,就把資本這個抽象統(tǒng)治置于被告席上了。因而,從商品一般、貨幣一般及勞動一般中,必然會順理成章地開引出批判性的理論視角和規(guī)范性的理論觀點。比如,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章論述商品時,馬克思就直接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秘密:“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實證的經濟學家們只能看到“勞動產品本身物的性質”及“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而馬克思則必然會在其背后發(fā)現“勞動的社會性質”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這是馬克思在其方法論的啟引下所實現的革命性推進。
可見,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絕非是一個一般的、無關緊要的認識論步驟,我們從中看到的更深刻的東西,是辯證的和批判的哲學視野的開辟,以及由此開始的超越英國經濟學傳統(tǒng)的政治哲學坐標系的建立。所以顯而易見,這個方法不僅沒有把馬克思引入到經濟學研究的事實性邏輯中,相反憑借這個方法,馬克思突破了實證主義的局限,提升到辯證思維和批判哲學的高度,對資本這個客觀結構予以整體性審理。從這種方法論敘事來看,《資本論》中的規(guī)范性理論向度,其實是遠遠大于人們通常的理解的,我們甚至可以認為,《資本論》就是一個以規(guī)范性為外邊界、以事實性為內邊界,即規(guī)范性包括并統(tǒng)率事實性的文本。毋庸置疑,如此這般的問題一旦得以澄明,以《資本論》為支點的正義探究便獲得了根本性奠基。
從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方法論敘事中引申出規(guī)范性闡釋維度,絕不意味著要有意否認阿爾都塞在《資本論》中看到的客觀結構、規(guī)律指認和必然性告誡,其實《資本論》的目標之一,就在于揭示商品關系中“看不見的手”和“定律”,這是誰都否認不了的。毋寧說,我們是要求不能把事實性解釋隨心所欲地凌駕于規(guī)范性解釋之上,不能把《資本論》的客觀性理論邏輯放大為對這一文本的整體審視,而應當將這一理論邏輯收縮、劃歸到其本來的地盤上。在這一問題意識下,我們無疑能夠在《資本論》語境中開拓出政治哲學的問題域,因為現在,我們至少可以在這個文本中看到哈貝馬斯在界定馬克思主義理論時所指認的那個基礎性問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還根本沒有成為它所代表的科學理論的獨特類型。我們可以毫不含糊地說,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結構是一種明確地用政治觀點設計出來的、同時在科學上又可以證偽的歷史哲學?!?如果認識到《資本論》就是明確地用政治觀點設計出來的,并從中開拓出政治哲學的問題域,那么由此出發(fā),我們不僅能夠更透徹把握《資本論》的研究對象不是物而是社會關系這一事實,而且也能夠從中挖掘出道德和正義話語,使馬克思經濟學的研究與當代最前沿的政治哲學話語形成對接。或者更直截了當地說,在排除了事實性解釋的干擾之后,我們立即可以站在當代最前沿政治哲學的理論地平線上宣告:馬克思《資本論》是蘊含著豐富的正義思想的,甚至它就是一個關于正義的獨立性文本!
其實,參與和推動“馬克思與正義”之爭的一些英美學者,如柯亨、埃爾斯特等,也都認識到馬克思的批判是指向資本邏輯深層的“惡”的,因而也都解讀到了《資本論》中的一些正義話語。但因為不承認規(guī)范性理論邏輯在《資本論》中起著支配作用,不承認馬克思的經濟學研究其實在總體上是置于政治哲學問題域中的,所以,他們至多只是注意到了馬克思關于正義的一些零散論述,而完全沒有洞察到《資本論》中正義理論的總體邏輯架構。那么總體來看,《資本論》呈現的是何種正義?筆者將之概括為“基于平等的正義”。務必先要澄清,這個“基于平等的正義”并非等同于羅爾斯“基于公平的正義”,甚至兩者是相距甚遠的。但從思想史的內在勾連來看,分析《資本論》中這個“基于平等的正義”,又很有必要引入包括羅爾斯在內的西方政治哲學視角。
在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的學術爭鳴中,自由與平等是兩種存在分歧甚至截然相反的訴求,因而就形成了基于權利的正義與基于公平的正義相互辯難的局面,這大致就是當代政治哲學譜系中的兩種主要范式,前者以諾齊克的觀點為代表,后者以羅爾斯的觀點為代表。但有趣的事情是,這兩種看似相互隔膜的正義理論范式,歸結到一點上卻又是完全相同的,這便是,它們都是以對權利和自由的承認和辯護為前提發(fā)展起來的,權利原則構成它們共同的準則。在這一點上,諾齊克的觀點自然是十分顯然,甚至是十分強硬的,比如在《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中,他就這樣指出,“個人擁有權利。有些事情是任何他人或團體都不能對他們做的,做了就要侵犯到他們的權利。這些權利如此強有力和廣泛,以致引出了國家及其官員能做些什么事情的問題(如果能做些事情的話)。”?而羅爾斯雖然旨在強調平等,但其申述的第一個正義原則也就是權利原則,即“每個人對與其他人所擁有的最廣泛的平等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放大來看,這種情況不只存在于羅爾斯體系與諾齊克體系的比較中,而且存在于幾乎所有正義理論當中,因為正如德沃金及金里卡等人所指出的,不管各種具體正義觀點是本著什么旨趣提出來的,正義的核心,總是在于是否承認平等待人,而就這一點來說,各種正義理論都要以對人的權利和自由的厘定為大前提,否則便無法打動人心。這種情況進而提示我們,無論是在何種語境中把握馬克思的正義觀,權利也是一個很難回避的基礎性問題。進而言之,要理解《資本論》中“基于平等的正義”,我們就需要從把握權利問題開始。
在學術研究中人們往往以為,馬克思如何對待權利是一個“蓋棺定論”的問題,即從《論猶太人問題》一直到《資本論》,馬克思始終是把權利置于批判的最前臺予以詰難的,因而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從馬克思那里開發(fā)出像樣的權利話語。筆者在近期馬克思政治哲學的一些討論中曾反復申明,馬克思批判的僅僅是自由主義視野中的權利觀,而從來沒有將矛頭指向權利本身。?其實從馬克思的經濟學理論語境來看,這一情況是更加清楚的。如果認為馬克思對勞動、價值等概念的理解是從把握英國古典經濟學家的理論開始的,那么向縱深推進一步可以發(fā)現,這些在英國古典經濟學家那里得到初始建構的概念,實際是洛克所論述的那個所有權問題的“投影”,即從中我們最終追溯到的是洛克式的權利觀念。在《政府論》中,洛克這樣說道:“每人對他自己的人身享有一種所有權,除他以外任何人都沒有這種權利。他的身體所從事的勞動和他的雙手所進行的工作,我們可以說,是正當地屬于他的。所以只要他使任何東西脫離自然所提供的和那個東西所處的狀態(tài),他就已經摻進他的勞動,在這上面參加他自己所有的某些東西,因而使它成為他的財產?!?洛克在這段著名的論述中建立起的是從勞動來說明權利合法性的觀點,這不僅影響到他之后的西方政治哲學理論體系的建構,更是直接投射在英國經濟學的研究中,特別是投射在英國經濟學家對勞動、價值等經濟概念的建構中。從另外一個視角,即市民社會的視角來看,洛克所開啟的權利觀念反映的正是現代市民社會的出場理由與根本原則,因而這不僅是一個理論層面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現實歷史實踐的問題。諳熟英國工業(yè)革命及英國經濟學理論的黑格爾,第一次在概念上對市民社會進行了界定,而其所指認的核心東西之一,便是因勞動而凝結起來的所有權,這在黑格爾看來是人格、人的意志、人的自由的最重要載體。
1859年,馬克思在寫作《〈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時,對自己的心路歷程作了一次深刻總結,其中特別強調,他是在黑格爾市民社會概念的啟示下進入經濟學研究領域的。?循著馬克思的這一心路歷程,我們進而可以看到這樣一個問題,即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及《資本論》的研究中,馬克思實際是對洛克以來不斷昭顯的現代市民社會權利原則,采取了“抽象肯定”并“具體否定”的雙重態(tài)度。我們先來看“抽象肯定”。檢閱西方理論史便可以發(fā)現,中世紀末期以降的現代人,已不再像古希臘或古羅馬人那樣,將目光集中在形上的政治與至高的德性上,而是開始關注經驗世界中人的趨利避害的本性、人的自然需求與勞動、人對財產或財富的占有、人對快樂和幸福的追求,如此等等。霍布斯尤其是洛克之后的政治哲學家和經濟學家,無一不是基于這種新的關切來進行理論建構的,這也才使勞動、權利、自由等等,漸次凸顯為他們學說中的顯性話語和核心主題。對于馬克思而言,情形也不外于此。換言之,馬克思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基于現代人的普遍關切來提出問題并確立自己的研究起點的。確鑿無疑的例證是,馬克思探詢歷史進而創(chuàng)立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切入口,便在于對人的吃喝住穿等自然需求,以及因這些自然需求而來的勞動的全面考察:“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而且,這是人們從幾千年前直到今天單是為了維持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從事的歷史活動,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問題的關鍵之處在于,馬克思通過考察人的自然需求與勞動而探詢歷史的理論路徑,不僅使他發(fā)現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進而創(chuàng)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同時也引向了他對洛克以來一脈相承的理論傳統(tǒng)中不斷凸顯的生存權、勞動權及所有權的認可、肯定與確證。這是因為,人的自然需求與勞動這一現代人的普遍關切,不只是馬克思走進歷史的入口,而且也是他所看到的現代人的生命架構中最真實、最本質的東西:“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如果說人的自然需求與勞動的抽象形式,即是被洛克、斯密、黑格爾視為現代人之生命表征的生存權、勞動權與所有權,那么馬克思則顯然不會輕易否定這些權利所蘊含的普遍性內容,而是會認真思考在何種條件下才能使其內容得到完整實現這一政治哲學的基礎性問題。這就是馬克思對權利原則的“抽象肯定”。我們再來看“具體否定”。權利從其抽象和普遍意義上看,固然是順應現代社會要求的基始性原則,但根據馬克思的判斷,自由主義理論家立足于市民社會而提出的權利學說,只是勾畫了一幅過于理想化的藍圖:每個人在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時,也在不知不覺地服務于別人的利益,因而權利既是為我的,也是為他的;既是特殊的,也是普遍的。馬克思指出,在由原子式的個人所組成的市民社會聯合體中,權利實際是根據人們的出身、等級、財富、文化程度、社會地位等千差萬別的要素而分配的,所以自由主義理論家“既利己又利他”的說辭,歸根結底乃是為私有財產關系作辯護的意識形態(tài)。在這種意義上,馬克思認為只有通過對自由主義理論家的權利觀點進行“具體批判”,才能夠認清權利問題的本質,探尋到實現權利尤其是“窮人”權利的正確道路,拯救權利原則的精神內核。這就是馬克思對權利原則的“具體否定”。
在研究馬克思政治哲學時,人們往往將其置放于西方通行的政治哲學平面進行闡說,這就沒有注意到前者獨特的理論問題和展開方式。就這一點而言,我們現在應當指出,對洛克之后理論脈絡中的權利原則予以“抽象肯定”并“具體否定”,并沒有將馬克思引入到圍繞權利的精細論辯這一西方政治哲學的學術步驟中,而是直接導向了“資本批判”這個政治經濟學的特定課題。易言之,馬克思并沒有像西方自由主義哲學家那樣,在直接的權利話語下闡述權利問題,而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分析與批判中來把握此一問題的,這是《資本論》及其手稿中的一個極為根本的理論“操作”。在這個“操作”中,馬克思充分運用他所推崇的抽象力,撥開各種商品現象的“迷障”,深刻洞察到了權利尤其是所有權這個現代社會新生事物在資本結構中的呈現方式及其“命運”。對于此,馬克思一針見血地指出:“資本一旦產生出來并發(fā)展下去,其結果就是使全部生產服從自己,并到處發(fā)展和實現勞動與財產之間,勞動與勞動的客觀條件之間的分離?!?這也就是說,在資本這個具有獨立性和個性的存在結構中,即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勞動與財產、勞動與勞動的客觀條件之間,始終是相互疏離的,而根本不是結合在一起的。這一資本結構中既隱秘又公開的現象,顯然已經直接揭示出了所有權不可規(guī)避的歷史命運:在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對象化勞動始終擁有對活勞動的所有權,因而工人在這種條件下,注定總是要喪失掉自己的所有權。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中,對這個問題的揭示與說明并不是一個局部的“小”問題,而是一個貫穿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的“大”問題?!顿Y本論》固然是一個內容極其龐雜的理論文本,但其龐雜的內容在一定意義上,卻始終是環(huán)繞資本與勞動的對抗,以及由此而導致的工人所有權的流失這個論題展開的。
上述情況其實已經表明,《資本論》及其手稿在整體上,通向了一個關于正義的基本判斷:既然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工人并不能真正占有自己的勞動產品,從而并不能真正擁有自己的所有權,那么,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就是不正義的。但按照理解《資本論》的思維習慣,人們即使能夠把握到從洛克那里流傳下來、在馬克思那里以獨特方式呈現出來的所有權概念,也未必會首先想到正義問題,而是會首先想到剝削問題。比如,伊安·夏皮羅就有這樣的觀點:“不管是何種規(guī)范性,剝削理論來源于對洛克的產品理想世俗版本(a secular variant of Locke's workmanship ideal)的暗自認同:人們對自己生產的產品有權占有,他們的權利被拒絕的程度就是他們受剝削的程度。”在羅默這樣的分析的馬克思主義者看來,馬克思講的剝削在相當程度上,是一個可以還原為數字的事實判斷,所以他即便是將權利作為了批判剝削的根據與尺度,也不能進一步從剝削中推出有效的正義結論,這當中缺少的是足以支撐正義推導的價值判斷。其實羅默這樣的觀點是粗疏的,雖然他認為自己的專長是對問題的精當分析。因為如上所述,《資本論》是一個規(guī)范性統(tǒng)率事實性的文本,故而,馬克思雖然是通過勞動時間這樣可以計量的數字來論證剝削的,但這個事實性判斷畢竟只是從屬或包含在規(guī)范性判斷中的,所以并不存在從所有權向正義如何跨越的問題,即馬克思抽象肯定并隱在確立起所有權原則之后,他實質就已經直接處在政治哲學的問題域,并直接通達正義判斷了。馬克思的如下論述,顯然能夠說明這個問題:“認識到產品是勞動能力自己的產品,并斷定勞動同自己的實現條件的分離是不公平的、強制的,這是了不起的覺悟,這種覺悟是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方式的產物,而且也正是為這種生產方式送葬的喪鐘?!奔热获R克思指出勞動同勞動產品及實現條件的分離是不公平的,那么,他其實就已經提出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正義性問題了。
我們雖然是通過梳理《資本論》語境中的權利原則而體察到了馬克思的正義判斷,但卻不宜由此將《資本論》中的正義詮釋成“基于權利的正義”,因為正如柯亨所說,馬克思固然在一定意義上肯定了所有權原則,但人們會很容易循著思維慣性,理所當然地認為這個原則不會只是針對工人,而是針對每一個人的,這才符合“基于權利的正義”的直接含義??墒沁@樣一來,就會順理成章地推出《資本論》的思想結構根本無法容納的結論:資本家利用手中的生產資料來雇用工人生產是正當的,或者資本家將“剩余價值”直接送給工人是不正當的。有鑒于此,我們必須指出,《資本論》及其手稿中的正義思想邏輯,雖然是以馬克思對所有權的抽象肯定為基礎而布展的,但卻不是“權利的正義”,而是在權利的基點上所凸顯出來的“平等的正義”。其實,除了能夠避免邏輯上的悖論,將《資本論》的正義邏輯確證為“基于平等的正義”,更在于這本身就是符合這個文本的思想結構的,因為權利毋庸置疑構成了馬克思正義思想的基礎性內涵,但他卻不是像后來的自由至上主義者那樣,將權利視為惟一值得去辯護和捍衛(wèi)的東西,而是從工人所有權的流失中,看到了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結構的深層不平等,因而,馬克思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對資本占有勞動的譴責,根本性地呈示為他對社會結構不平等的深刻撻伐。故此,理解《資本論》中的正義思想,應當把握從權利到平等的內在過渡。
不過,需要接著補入的問題是,從權利到平等,在正義理論中主要是“貢獻”原則的一個自然遞推,用俗白的語言來說,就是“按勞分配”。但《哥達綱領批判》及《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關鍵主張,卻是一致否定“貢獻”原則的。如在《形態(tài)》中,馬克思指出人們的頭腦和智力的差別,根本不應引起胃和肉體需要的差別;而勞動上的差別,也不應引起在占有和消費方面的任何不平等與特權。而在《批判》中,馬克思更是直言不諱地強調權利不應當是平等的,而應當是不平等的。從這樣的主張來看,我們似乎很難從《資本論》中所有權的問題過渡到平等的正義問題。然而,其一,馬克思在《批判》和《形態(tài)》中雖然否定了“貢獻”原則,但從其否定中折射出來的恰恰是一種激進的平等主義祈向,而這一祈向卻無疑是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最深層動因。因此,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抽象肯定了所有權原則之后所看到的最直接社會矛盾,一定是由資本家不勞而獲所導致的社會不平等;其二,正如筆者曾指出的,馬克思是在不同的歷史位階上闡發(fā)正義問題的,在共產主義這一高位階上他是否定“貢獻”原則的,但在資本主義關系這一低位階上卻是肯定這一原則的。因而在《資本論》中,當馬克思洞察到對象化勞動擁有對活勞動的所有權這一基本現實時,他實質就是將矛頭直接指向資本家不勞而獲、工人勞而不得這一社會不平等的。所以無論如何,《資本論》敘事結構所呈示出來的正義,歸根結底就是基于平等的正義。而進一步說,由于規(guī)范性在《資本論》中是統(tǒng)領事實性的,因而這個基于平等的正義,絕不是必然性告誡下從屬性的東西,而根本就是《資本論》中具有支配性的思想邏輯。據此而論,正義理論研究的空間,其實是完全可以向《資本論》敞開的。
審理到《資本論》中基于平等的正義邏輯之后,我們必須立即申明,無論是在內涵上還是在范式上,馬克思所訴求的平等不僅與羅爾斯,而且與德沃金、柯亨等幾乎所有當代政治哲學家所追求的平等都是判然有別的。一個直接的事實是,這些當代政治哲學家無一不是在分配領域中,從分配正義的向度來凸顯平等的。而進一步說,在社會實踐層面上,以分配的手段來解決平等問題,則就是馬克思的“改變世界”所直接拒絕的社會改良。所以,我們雖然通過引入西方政治哲學的視角梳理出了《資本論》中的正義邏輯,但現在就應當從西方政治哲學的視角中抽脫出來,進而坐落于這個文本獨特的敘事結構來對此邏輯予以更深層把握。
那么,除了從抽象到具體這一敘事方法論,我們從《資本論》中還能看到何種獨特的敘事結構?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對于這一敘事結構,人們自然不會陌生,因為眾所周知,《資本論》是馬克思在之前創(chuàng)立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引導下寫就的,當中不僅處處體現著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而且,這個文本直接就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歷史唯物主義聚焦于生產關系之后的一個必然落點。我們現在要強調的問題是,唯有坐落于歷史唯物主義的結構中,對《資本論》中正義思想的理解才是實至名歸、通透徹底的,否則,可能會誤入歧途而積重難返。一個直接的原因在于,在《資本論》的文本語境中開展政治哲學的研究,并不可能隨心所欲地在區(qū)隔事實與價值的前提下,繞開作為其敘事結構的歷史唯物主義,而是必須要認真思考應當將歷史唯物主義擺放于何處這個完全無法回避的問題。其實,挑起與推動“馬克思與正義”之爭的伍德在解讀《資本論》時,就注意到了這一點,即他就是基于歷史唯物主義,來解析與回答“馬克思有無正義思想”這個在英美學界長期以來訴訟不休的論題的。不過,由于伍德學術工作的大前提是將歷史唯物主義與規(guī)范意義上的正義對立起來,所以,他所提出的是“馬克思并未基于正義批判資本主義”這一毫不動搖的觀點。伍德從歷史唯物主義來予以質詢的這一思路雖然大體上是恰當的,但其所得出的見解卻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如果歸根結底,伍德的失誤源自于其將歷史唯物主義與正義加以對立這個前提,那么在質疑這個前提的基礎上,我們會看到,在歷史唯物主義與作為規(guī)范性話語的政治哲學之間,其實存在著一種深層次的、我們無論如何都不能忽視的勾連,而這才是我們要求置于歷史唯物主義敘事結構來考察《資本論》語境中馬克思正義思想的根本理由。情形何以至此?
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中,恩格斯曾這樣說道:“唯物主義歷史觀從下述原理出發(fā):生產以及隨生產而來的產品交換是一切社會制度的基礎;在每個歷史地出現的社會中,產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隨的社會之劃分為階級或等級,是由于生產什么、怎樣生產以及怎樣交換產品來決定的。所以,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到有關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到有關時代的經濟中去尋找?!倍鞲袼乖谶@段話中,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作了簡明扼要但鞭辟入里的概括。從恩格斯的概括中,我們應當看到,歷史唯物主義與其說主要闡述了歷史存在中的決定論關系與客觀規(guī)律,倒不如說主要呈示了一個審視歷史存在的精準視角,即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直接到頭腦和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的變更和有關時代的經濟中去尋找。顯然,根據這個視角,理解權利、平等、道德、正義這些政治哲學的核心范疇,最終只能落腳于生產方式和社會結構,而不能指望在這些范疇的直接性中來把握其真義。因而,“經濟基礎決定政治上層建筑”這一耳熟能詳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并非只是講述了一個簡單的因果關系,而是根本性地確立起了理解政治問題的真實“原點”。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與政治哲學之間的那種深層次的勾連。
由歷史唯物主義與政治哲學之間的勾連,我們首先可以清楚認識到馬克思創(chuàng)立歷史唯物主義之后反復批評蒲魯東、拉薩爾等人公平觀念的真實原因,即在馬克思看來,這些庸俗社會主義者只是熱衷于從頭腦中抽象出所謂的“永恒公平”觀念,而從未想到去認真考察公平得以實現的生產關系和歷史根據,由此導致這一觀念只能成為一種飄蕩無根的,“不僅因時因地而變,甚至也因人而異”的東西。馬克思對公平觀念予以批評,自然不像粗心的研究者所理解的那樣,是將矛頭指向了公平原則本身并由此消解了正義,而是意味著他考索公平正義的視角發(fā)生了根本性轉換,此即,他將考索這一問題的倫理主義視角轉換為了歷史主義視角,脫離歷史關系的道德說辭在他們這里已經完全破產,生產關系和社會結構成為他據以立論的最終落點。正是在此意義上,恩格斯才這樣指出:“是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資嗎?可是什么是一天公平的工資和一天公平的工作呢?它們是怎樣由現代社會生存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決定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應當應用道德學或法學,也不應當訴諸任何人道、正義甚至慈悲之類的溫情。在道德上是公平的甚至在法律上是公平的,而從社會上來看很可能是很不公平的。社會的公平或不公平,只能用一種科學來斷定,那就是研究生產和交換的物質事實的科學——政治經濟學?!边@就是說,只有置于政治經濟學的領域當中,對生產關系和社會結構進行考察與質詢,才能夠把握到正義的真諦,否則,對正義的所有闡釋,都只能是無關緊要的“外部反思”。在這番意義上,我們可以說,馬克思的正義思想只能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結構中才得以完全昭顯,而人們在歷史唯物主義之外所作的一切追尋與考辨,最后則注定是徒勞的。這是在《資本論》語境中探究馬克思正義思想必須要認識到的問題。
進而論之,坐落于歷史唯物主義視域探究《資本論》中的正義思想,我們必須對馬克思抽象肯定的、作為正義判斷基本前設的“所有權”予以進一步質詢和限定,因為一旦脫離歷史唯物主義,這個概念就很容易被人們放在西方政治哲學框架內任意解說,從而失去其應有意蘊,反過來還會造成對馬克思思想的誤解與遮蔽。在這一問題意識下,我們需要指出,馬克思對所有權的界定,主要是在有別于“自然”的“社會”層面作出的,而這正是他與過往一切近現代政治哲學家發(fā)生分野的基本界標之一,從中可以看見權利與正義內涵在思想史上的重大改換:作為近現代政治哲學中權利原則的奠立者之一,洛克根據現代人的普遍關切(上文所述)提出權利合法性問題時,實際是從人的自然性維度來立論的。比如,在《政府論》中,洛克就這樣說道:“人類一出生即享有生存權利,因而可以享用肉食和飲料以及自然所供應的以維持他們的生存的其他物品?!甭蹇苏撌鰴嗬淖匀恢髁x思路被后來的政治哲學家和經濟學家所承接,因而權利在整個近現代學術史中,始終被申述為一種自然原則,甚至于法國大革命中的天賦人權概念,也是在自然層面提出來的。由于正義是接著權利來講述的,所以近現代政治哲學中的正義概念,便被順理成章地說成是一個自然法范疇,“分配正義”這個更容易進入人們視野的概念,也往往要借助于自然法來獲得其根據。順著西方政治哲學史往下梳理會發(fā)現,這一正義言說傳統(tǒng)甚至在當代政治哲學中也還很盛行。
然而,在馬克思這里,情況發(fā)生了根本轉變。馬克思基于現代人的普遍關切抽象肯定所有權時,無疑也有一個自然視角的內在植入,即人正是有衣食住行的基本自然需求,才開始勞動并形成勞動中的權利意識的。但馬克思一旦進入“資本批判”的維度,他從權利的自然基礎中,最終看到的則是權利的社會基礎這一更深層的東西,這是在歷史唯物主義界域中必然會有的一個縱深透視。所以根本來看,《資本論》及其手稿中的所有權,乃是一個在社會性維度內張開的概念,其自然意義是十分微弱的。這直接意味著,馬克思將“一個自然人應該擁有何種權利和自由”,以及“應該在多大程度上擁有權利和自由”這一傳統(tǒng)政治哲學的問題,轉換成了“權利和自由在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是否可能”這一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中的新問題。進一步說,通過考察這個新問題,馬克思探知到如下情形:(1)在前資本主義時期,不通過交換而占有他人勞動,以及勞動與財產的分離,已經構成了交換價值制度的背景;(2)在資本主義大行其道時期,勞動與財產的分離這一外在現象的內在本質,即活勞動被對象化勞動所占有,則直接構成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性質。此番情形表明,對于工人階級而言,其所有權的喪失,根本不是休謨、斯密眼中可以用自然法來衡量的財物分配不公正的問題,而是資本主義社會結構和社會制度不正義的問題,因為無論是制度的背景還是生產過程的性質,本身就是社會結構和社會制度層面的東西了。進而論之,財物分配的公正與否只是正義的一個次級問題,而社會結構和社會制度的公正與否才是正義的本題。這說明,當權利超出自然意義而具有社會內容后,由之而凸顯出來的正義,也便不再是一個系于自然法的范疇,而是一個系于生產關系、社會結構和社會制度的概念了。
基于這番分析,我們能夠再一次看到,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厘定的就是“平等的正義”,而非“權利的正義”。我們在此的立論依據在于,平等在一般意義上,是一個比權利更能觸及社會結構和社會制度的原則,即從平等原則出發(fā),可以比較真實地看到社會關系層面上的問題;而從權利原則出發(fā),則更容易導向對自然個體的關注。這一點從諾齊克與羅爾斯的比較來看,就是一目了然的:諾齊克的核心觀點是堅持權利和自由至上而拒絕平等主義,而這一觀點使他提出的是“最低限度的國家”概念。這一概念的基本要義即是約束社會性的力量,而凸顯自然個體的價值和自由。相反,羅爾斯的關鍵主張是自由基礎上的平等分配,所以他索性將正義視為“社會制度”的首要美德,并提出“社會基本結構是正義的主要對象或問題”的觀點。諾齊克與羅爾斯的范例揭示的是一個比較普泛的問題,而這個問題至少可以間接地告訴我們,馬克思在生產關系和社會結構層面所看到的,必定是由社會深層不平等所導致的社會深層不正義。在這一點上,馬克思與羅爾斯這兩位不同時代的哲學家,應當說是存在相似之處的,或者更準確地說,圍繞社會制度和社會結構來闡發(fā)“公平的正義”,羅爾斯在很大意義上靠近了馬克思。
或許是因為靠近馬克思的緣故,羅爾斯依據《資本論》及《哥達綱領批判》等文獻闡釋馬克思的正義思想時,提出的一些學術見解是至為深刻、發(fā)人深省的。在《政治哲學史講義》中,羅爾斯談到馬克思的正義概念時說道:“如果關于正義、公平或其他重要價值的原則要想得到實現,那么,某些物質條件事實上是必需的。正義和公平的社會制度預設了某種特定的背景性物質環(huán)境;無視這一事實不過是缺乏現實感和理解力的表現?!偟膩砜?,把權利和正義的概念歸結為司法性的概念是過于狹隘的。權利和正義的概念可以獨立于強制性的國家制度及其法律體系而加以構思;事實上,當它們被用來評判社會的基本結構及基本的制度安排時,它們就是這樣被構思的。”羅爾斯這段論述的深刻之處就在于,他捕捉到了馬克思正義概念的社會性維度,從而把正義看作是可以獨立于法律體系,并用以評判社會基本結構和基本制度安排的規(guī)范。這種理解,顯然已經十分切近馬克思思想的原題了。
雖然如此,我們還是要立即指出,羅爾斯在理解馬克思上的深刻,絕不意味著他自身在社會結構與平等之間的對接,就是通向馬克思正義觀的有效橋梁。因為作為自由主義者的羅爾斯始終還是強調,“自由被賦予了某些優(yōu)先性,即某些力量和重量。事實上,這意味著它們通常不能被犧牲以便獲得更大的社會福利,或實現完善主義的價值;而且,從實踐的角度看,這一限定是絕對的?!边@就說明,羅爾斯雖然注意到了社會制度和社會結構層面上的正義與平等之間的對應性,但他還是要用自由和權利原則來處處限定平等,以表明他在平等原則上的某種退讓。羅爾斯的退讓充分暴露了自由主義正義理論中的那個悖論和困難:堅持權利原則必然傷害平等,堅持平等原則必然傷害權利,權利和平等始終是一對難以調和的“歡喜冤家”。這個悖論和困難在自由主義范式內是無法得到根本克服的,所以自由主義政治哲學家們往往只能做出顧此失彼的選擇,羅爾斯設置兩個正義原則并在它們之間“拆東補西”的做法也不例外。然而,在馬克思的正義方案中,這個問題并不必然存在。這是因為根本來看,馬克思及恩格斯在社會結構和社會制度意義上講述的平等,并不是一個與自然權利處在同一層級的結果平等概念,其本質內涵在于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平等:“一切人,作為人來說,都有某些共同點,在這些共同點所及的范圍內,他們是平等的,這樣的觀念自然是非常古老的。但是現代的平等要求與此完全不同;這種平等要求更應當是從人的這種共同特性中,從人就他們是人而言的這種平等中引申出這樣的要求:一切人,或至少是一個國家的一切公民,或一個社會的一切成員,都應當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备鶕R克思與恩格斯的檢視,與結果平等兩相對比,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平等更加根本,而只要在這一根本層面實現了平等,權利也就會成為人們共享的東西。如此一來,平等與權利便不會是相互對置的,而是相得益彰的。
從理論上說,羅爾斯的做法與馬克思的方案之所以存在此番差異,原因之一在于,前者并不懂得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來思考社會制度和社會結構的設計,因而其所突出出來的“社會”,歸根結底還是“自然”的集合、放大、延長,這與洛克以降自上而下形成的理論傳統(tǒng)并無本質差異。這決定了,羅爾斯是不可能真正進入生產關系和社會結構層面來思考問題的,其所講的社會結構實質只是一個使人們形成合力的“公共規(guī)范體系”,與馬克思所審理到的社會結構有天壤之別;而其所訴求的平等也只是一個并不徹底的分配取向,與馬克思所追求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平等也是根本相異的。由此可見,即使是用最接近馬克思的自由主義政治哲學話語,也根本無法解釋《資本論》中蘊含全新理論范式的正義思想。追根溯源,正是歷史唯物主義這一看似與政治哲學完全無關的敘事結構,使得馬克思在最為堅實的層面把握住了社會結構和社會制度中的問題,從而在闡發(fā)正義上與一切自由主義政治哲學家分道揚鑣,并根本超越了他們。這既是馬克思正義觀獨特的地方,也是其高明之處。
綜上所述,《資本論》是一個有著特定敘事結構的理論文本,而其特定敘事結構,則在比較全面的意義上開顯了馬克思的正義思想。憑借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馬克思先在地開辟出批判的哲學視野及超越英國古典經濟學傳統(tǒng)的政治哲學問題域。在此基礎上,他通過既肯定又否定洛克以來的權利尤其是所有權原則,厘定了基于平等的正義邏輯。由于這一正義邏輯是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敘事中伸展開來的,因而無論是作為其前提的權利,還是作為其實質的平等,都是與自由主義正義理論根本有別的。這是我們在《資本論》語境中開展馬克思正義理論研究時應當看到的基礎性問題。當然,對于中國學術界來說,“《資本論》與正義”還是一個全新的、有待探究的開放性課題,隨著對文本的縱深挖掘和問題域的不斷拓展,學界必將會取得更多的理論成果和思想創(chuàng)見。
注釋
②列寧:《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列寧專題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5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3頁。
④⑥⑧?《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頁,第8頁,第22頁,第89頁。
⑤?《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2頁,第591頁。
?哈貝馬斯:《理論與實踐》,郭官義、李黎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259頁。
?諾齊克:《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第1頁。
?羅爾斯:《正義論》(修訂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第47頁。
?參見李佃來:《馬克思正義思想的三重意蘊》,《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3期;李佃來:《考論馬克思正義思想的當代意義》,《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年第4期。
?洛克:《政府論》(下篇),葉啟芳、瞿菊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19頁。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1頁,第5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