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省賀州市沙田鎮(zhèn)芳林學校 莊美娟
荷爾德林說:人充滿勞績,但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是的,我們說,一方面教師職業(yè)充滿勞績,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教師職業(yè)同樣充滿詩意。作為在農村小學從教的一線教師,我卻認為,詩意一直存在于孩子的心靈,與善感有關,與地域無別。而且,農村孩子比城市孩子有更加多的生活實踐,這是一片更加廣袤的天地,田野里留下他們肆意奔跑的身影,小河邊回蕩著他們無拘的笑聲……詩意一直都在,就像一頭沉睡的小獸,只要輕輕地喚一聲,它就會醒來,它就會撒歡,它就會亮聲,從而產(chǎn)生共鳴,孩子們眼中的世界,心中的天地,盡顯繽紛,無限精彩。
語文,不是蒼白的文字,不是枯燥的說教,不是無情的肢解,不是乏味的題海戰(zhàn)術。語文本來就是詩意的載體,那么,我們的語文課堂里怎能不任詩意棲息?
語文課堂教學的美,要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但這離不開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一個充滿詩意的語文老師,應是一個感官敏銳的人。對學生、對文字、對課堂、對自己的內心,都應有一種敞亮的敏感、燭照的直覺。語文課堂的生命同詩一樣,需要教師像創(chuàng)作詩一樣去推敲、錘煉。富有藝術性的教學,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引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把知識信息輕松、愉快而有效地輸入學生的頭腦中,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目的。富有藝術性的課堂,需要富有藝術性的語文教師來創(chuàng)設。
創(chuàng)設詩意課堂教學氛圍,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思維活動場所,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使學生在愉快、和諧、融洽的氣氛中完成課堂學習任務,從而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語文教學要講究韻律和節(jié)奏,從而充分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和教學藝術,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語文課堂教學節(jié)奏,要求動靜相生,快慢交替,疏密相間,舒卷有致。
這樣的張弛有度,具體到一節(jié)課的安排上:有時要“動”,討論、問答、朗讀、爭辯等,不斷給學生以新的刺激,使其保持興奮狀態(tài);有時要“靜”,聽講、思考、默讀等,保持教學刺激的有效性和長效性;有時要“快”,在非難點和學生已知處要快,不能拖沓;有時要“慢”,在重難點之處給學生充分的吸收消化時間;有時要“疏”,即容量適中。教學的知識點和訓練點相接太緊,容易主次不分,知識點和訓練點太少又調動不起學生求知的熱情,教師只有在動靜之間、快慢之間、疏密之間找到合適的度,才能讓孩子們保持最佳狀態(tài),教學效果顯著。
新課程導引下的語文新課堂應該是充滿生命活力的,充滿靈動的,充滿智慧的。語文學習是師生與作者、與文本對話的過程。我們要提倡師生與文本之間跨越時空的對話、學生與學生之間弘揚個性的對話、學生與教師之間民主平等的對話。而我們現(xiàn)有的語文教材中本身就蘊含著許多能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素材——文本留白。在語文教學中,深入文本,巧用語文教材,就可以利用這些素材進行相關的訓練,巧妙運用想象、表達、敘述、假想等多種訓練途徑培養(yǎng)小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在課文的留白處,教師也可以拓展原有內容,巧設假想。課尾小結時,提出一些富有啟發(fā)、思考的問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從而激起學生探索新知識的心理和繼續(xù)自主學習的熱情。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語言即是通往心靈的路?!苯處熣Z言是整個教育教學工作中最主要、最經(jīng)常的一種手段,是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主要媒介。因此,教師語言的運用就顯現(xiàn)得特別重要。教師的語言美對學生的語言習慣、邏輯思維的培養(yǎng)與形成都起著很大的作用。兒童的心靈最敏感,他們能準確捕捉到教師語言中“情”的信息,教師要以美的語言作為載體讓學生領悟“情”中之“理”,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但總體說來,在語言表達上,簡潔性優(yōu)于復雜性,生動性優(yōu)于啟發(fā)性,準確簡明、通俗生動、富有幽默感的語言風格,能更貼近孩子的心靈,讓孩子們易于接受,潛移默化中接受正面的引導。農村孩子身處鄉(xiāng)下,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耳濡目染家長的粗言濫語,另一套“三字經(jīng)”蠶食著孩子們的語言凈土。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在孩子們的心靈沃土上撒下文明的種子,開出芬芳的花,教師要善于把冰冷的文字化為一幅幅生動活潑的畫,化為一首首清新明亮的歌,讓學生于如珠璣的字字句句段段篇篇中心領神會,咀嚼詩意,感悟詩意。
文學創(chuàng)作來源于生活。 農村小學生與城市小學生相比,語文素養(yǎng)有一定的差距,這在習作水平上就更為明顯,但遼闊的農村有美麗而神奇的大自然,有豐富的人文底蘊,農村的小學生,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如畫的大自然就是他們的搖籃。讓孩子們擁抱大自然:看綠樹紅花,聽百蟲啾啾,吸新鮮空氣,享拂面清風;春之綠、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可以聞到稻花的幽幽清香,可以摘到雪白的棉花,可以目睹蠶兒入眠、蛻皮、吐絲結繭……孩子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玩耍,深深地體驗到大自然之美!當孩子們心盈自然之美時,教師只要稍作點撥,那么,一片樹葉,一朵小花,甚至一抔泥土,無不染上詩意。詩意如花,春城無處不飛花。
小學語文特級教師孫雙全說:“我的夢中常常出現(xiàn)上課的情景。我夢中的課堂,學生小臉通紅、眼睛炯炯有神;學生小手直舉、小嘴常開;學生興趣盎然、興致勃勃;學生思接千載、浮想聯(lián)翩;學生如沐春風、如癡如醉。學生沉浸在美的畫面、詩的境界、愛的懷抱之中。這就是我苦苦追尋的詩意的課堂教學境界吧?!?/p>
這是孫老師的追求,也是我渴盼達到的境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求索,我會用我胸中流淌的詩,喚醒農村孩子的意,讓詩意進駐農村的課堂,進駐那一顆顆純凈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