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qū)滿莊鎮(zhèn)第一中學 孫桂菊
在以人文素質為核心的素質教育過程中,語文教學中美育的認知價值、美育價值和發(fā)展價值正逐漸被人們所重視和發(fā)揮,不少文章對語文教學中美育滲透方法進行了有益的探討,給人以啟迪,筆者深感意猶未盡,現(xiàn)結合自己教學中的一些點滴體會,權供補遺。
美育,簡而言之就是審美教育,美感教育。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的:“以培養(yǎng)審美能力、美的情操和對藝術的興趣為主要任務的教育。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性極強的學科,在美育方面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教師有意識地加以引導,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滲透就會起到很大的作用。那么美育該如何運用于語文課堂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了以下幾點做法。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開發(fā)與利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精心創(chuàng)造出一個情景交融的審美意境,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為教學拓展出更豐富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該如何引入情境呢?具體說來,可以采用以下三種方法。
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作者用濃墨重彩描繪了陰晴兩幅“八百里洞庭”的優(yōu)美、壯美的圖景,同時又融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感情,可謂“情隨景移,情景交融”。教學中,教師通過播放兩種不同情緒節(jié)奏的樂曲引導學生對文中兩種畫面的剖析,層層引導學生“入境”,這樣學生不僅能感受到洞庭湖的浩淼壯闊的美,還能觸發(fā)情感的共鳴,感悟到作者那種“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以天下為已任”的博大胸襟,從而感知美的真諦和實質。
所謂“知人論文“知世論文”,說的就是要了解文章的意旨,作者的情感,就要通過作者的經(jīng)歷及所處的時代去了解。因此講解時,教師要先展示那個時代的風貌,作者的寫作背景,等相關資料促使學生接觸課文,了解作者要闡發(fā)的觀點和所要追求的美學理想。毛澤東同志的《沁園春?雪》,開頭第一句即總寫北國雪景,把讀者引人一個冰于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里,作者登高遠望,視野之開闊,詩人選擇的觀察點很高很高,存在于想象之中。而下闋縱論歷史人物,有情有理,極有氣魄。如果教學中不能讓學生“入境”入情,不結合時代背景理解當時中國革命蓬勃發(fā)展、“打出一片新天地”的歷史環(huán)境,就很難深人體會一代偉人的“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宏偉抱負和豪氣沖天的革命激情。
作為形式的語言文字,是作者塑造形象、闡發(fā)美學理想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在感知理解時也須借助語言文字,再現(xiàn)作品塑造的形象。因為美的內容是通過語言文字所描繪的形象表現(xiàn)的,離開具體形象,作品所表現(xiàn)的內容就無法把握。所以教師要把課文中的文學形象化為直接可感的藝術形象,引導學生進人美的境界,融入其中而感知其意,才會引起心靈的震撼、精神的愉悅。如講授朱自清先生的名篇《春》時,我一邊配樂朗讀,一邊讓學生閉上眼睛跟隨作者的描繪去想象春天爛漫的鮮花,嫩綠的小草,柔和的春風,綿綿的細雨……這些美好物象的展示,把學生帶進大自然和諧的旋律和神奇美妙的意境中。讓學生看到了一個生機勃勃充滿希望的春天,從而獲得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愉悅。
教師還可以通過開展自制語文教學掛圖或根據(jù)課文內容排演短劇,鼓勵學生復述課文、將課文內容加工、改編成故事等活動,進一步讓學生融入情境之中,從而讓學生產(chǎn)生共鳴,達到陶冶學生情操的目的。在教授唐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時,我請兩位同學根據(jù)詩歌描繪的軍中帳中的餞行酒宴和雪地送別的情景加以想象表演了兩個場景。兩位同學根據(jù)詩中描繪的內容,結合自己對人物情感的理解,配以合情理的語言,輔以動作,將“胡琴琵琶與羌笛”的熱鬧與“雪上空留馬行處”的依依不舍和落寞惆悵表現(xiàn)得生動傳神,他們的表演獲得了滿堂喝彩。通過表演同學們不僅理解了詩人豐富含蓄的感情,還領略了美的創(chuàng)造。
初中語文新教材所選課文大多均是文質兼美的經(jīng)典之作,文學性、藝術性都很高,且內容包羅萬象,除了文學本身,還涵蓋數(shù)、理、化、史、地、生等內容,更涉及音樂、戲劇、繪畫、建筑等方方面面知識,當我們擦亮眼睛敞開心靈面對她的時候,將會深感美不勝收!教學中要注意挖掘和聯(lián)系,進行藝術思維的遷移,培養(yǎng)學生體驗美、感知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逐步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
以《蘇州園林》為例,蘇州園林的設計者和匠師們,根據(jù)他們的藝術情趣和對美的藝術追求,將大自然的景物概括、提煉,從而創(chuàng)造出具有詩情畫意的園林,使其成為藝術品。文章無論對園林的布局、建筑上的匠心獨運的組配、景致的映襯層次,或是園林的色彩描寫,無不體現(xiàn)著美,渲染著美?!皠毡厥褂斡[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這是園林總的特征,也是文章美的精髓。如果僅僅只求弄通文章說明了什么,用了哪些方法來說明,這是遠遠不夠的。教學中必須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從文字上看一幅畫來,指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觀察點,捕捉美的所在,理解蘇州園林“絕不講究對稱”“胸中有丘壑”“隔而不隔、界而末界”的藝術之美,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并進行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從而發(fā)揮文字的育美功能,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提高審美情趣的目的。這樣的文章還很多很多,不少課文還涉及了建筑美學、音樂美學、戲劇美學、社會美學等。《觀舞記—獻給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也讓我們欣賞到優(yōu)美的舞姿。如此種種,我們可以從語文書本中挖掘的美確是數(shù)不勝數(shù)。語文教學中,激發(fā)學生追求美、感知理解美并不是美育的最終目的。美育的最終目的是將前人積累的審美知識和經(jīng)驗加以遷移,按各自的審美理想不斷地創(chuàng)造美。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還要進一步訓練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意識和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要針對不同課文的不同特點,并結合學生不同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確定美育教育的重點,適時的對學生進行養(yǎng)育滲透,讓學生在美的熏陶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