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州永平縣第二中學 杜學珍
所謂的責任意識,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責任,并自覺、認真地履行社會職責和參加社會活動過程中把責任轉化到行動中去的心理特征,是一種自覺意識,也是一種傳統(tǒng)美德。責任無處不在,存在于每一個角色。
在我們的身邊每天都會上演著一幕幕諸如隨地吐痰、亂扔果皮紙屑、踐踏草坪、出口成臟、騎車闖紅燈、上課不專心聽講、抄襲作業(yè)、故意打鬧破壞課堂紀律影響班級上課、抽煙酗酒、打架斗毆、對父母不孝敬、對師長不尊重、對同學不關心、故意破壞公物、不參加打掃衛(wèi)生、不珍惜班級榮譽和形象既令人心痛又讓人無奈的生活戲劇,也時不時就會聽到一出出關于初中學生的悲劇。以上種種盡管成因眾多,但重要成因之一就是對未成年學生責任意識的教育和培養(yǎng)缺失,使他們對自己、對父母和家庭、對學校和老師、對他人和對社會不負責任。
更多的人認為,農村的孩子接觸的信息沒有城市孩子接觸到的廣泛復雜,以及農村孩子由于生存環(huán)境和條件限制可能需要更早更多的承擔一些家務,所以更為樸實更具責任感。其實不然,就我在十多年的教書生涯中遇到的學生從他們的表現(xiàn)和家長對自己子女的評價,農村孩子的責任意識淡化甚至是缺失已普遍化。據(jù)我調查了解,個人認為造成初中學生責任意識缺失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現(xiàn)在的初中生是在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后出生的一代人,家庭成員成“422”甚至是“421”結構,孩子承載著家庭過多的期望,從小享受成倍的關心、照顧和呵護,父母教育的時候,爺爺奶奶會護著。認為孩子小、孩子好、沒事好、有事也是我的孩子好。
第二,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和社會經(jīng)濟轉型,農村生活水平也在迅速提高,不再受起碼的生存所需要的經(jīng)濟和物質限制,家庭生產模式客觀上也不需要未成年人更多的參與勞動,使得家長在滿足孩子物質和經(jīng)濟要求的同時放棄了對孩子的責任意識教育,錯過了教育的機會。
第三,農村家長接受的文化教育相對較少,他們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面對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社會的紛繁復雜,使得家長在該如何引導教育自己的子女的問題上產生困惑,因為他們在如何才能使孩子更適應社會考慮太多,而在要將孩子培養(yǎng)成人想的過少。同時大多數(shù)家長他們的思維跟不上自己孩子的思維,教育手段簡單粗暴,很多時候他們的手段措施孩子早已經(jīng)想到,覺得你就只會說那幾句,你就只會那樣做。逆反心理嚴重,拒絕接受教育,父母最后往往是被迫放任自流。
第四,由于自然環(huán)境和客觀條件的影響,很大一部分農村家長進城務工,出現(xiàn)大批留守兒童,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缺少關愛,讓他們覺得自己被遺棄,心靈上沒有找到歸屬感。
以上種種家庭原因以及父母對孩子的“只講付出不講回報”客觀上造就了這一代未成年人感情上的“自我中心”,心理和行為上“我特殊”到“我要特殊”的轉變。
一方面,由于教育過程中客觀上存在部分教師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和評價不公平,教師對調皮、頑固、成績差的學生總是盯得緊,常對這些人處以戒備狀態(tài),很小的錯誤或行為偏差往往容易被抓住大加教育,使得這類學生覺得反正我怎么做都不對,都被放棄那我無所謂。而對于成績好的學生犯錯處理輕描淡寫甚至視而不見,使得學生沒有認識到錯誤,也不需要承擔必要的責任,使得他們同樣無所謂。
另一方面,學校生存于社會夾縫當中,教育疲軟。整個社會過度關注未成年學生,某些層面來說已經(jīng)到了不正常的關注地步,比如,死十個成年人人們的關注程度還沒有死一個未成年人的高。而90%以上的農村未成年人大部分時間學習生活在寄宿學校,可想而知學校和老師承擔的壓力有多大?同時對學校教育功能片面放大,對學校教育功能的理解和追求已經(jīng)到了接近理想化的程度,覺得無論是什么學生,學校和老師都能教育好,也應該教育好而且是必須要教育好。事實上有很大一部分學生由于種種原因油鹽不進,而社會允許學校和老師采取教育措施手段的空間非常狹窄,一旦有事,首先就是追究學校教師的責任,即使學校和教師沒有任何責任,也要你從人道主義角度承擔部分責任,理由只有一個——學生是未成年人。
第一,當今社會,不負責任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比如,一些營業(yè)性網(wǎng)吧、錄像廳無視“禁止未成年人進入”的國家規(guī)定,任其出入兜售煙酒。更有甚者出于個人的經(jīng)濟利益,為未成年人進入和在這些場合逗留提供食宿等方便,類似情況不勝枚舉,與家長和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形成極大反差,弱化了家庭和學校教育成果。
第二,片面理解和曲解以人為本。所謂以人為本,應該是指每一個人在人格上都有與別人平等的權利和以大多數(shù)人為本而不是以少數(shù)人為本,更不是要以個別人的利益為本。但在當下由于穿皮鞋的怕穿草鞋的、穿草鞋的怕不穿鞋的現(xiàn)象尤為突出,尤其是公共服務性的單位或部門面對這一部分人一籌莫展。
一種良好意識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么在教育實踐中應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呢?
第一,從小引導,適時適度放手。我們時常會說也時常會聽到:你這大年紀了怎么這么點事還不會做。育人是一項長時間的工作,我們需要從小就讓孩子養(yǎng)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習慣。切記覺得孩子小他做不了也做不好,所以成人代他做。我們要讓孩子體會到在生活中自己需要對自己,對家庭做些事、盡些義務,逐步培養(yǎng)孩子對自己和對家庭的責任意識。
第二,適當?shù)淖尯⒆芋w驗磨難。讓孩子體驗磨難,對于孩子確實解決不了的困難在適當?shù)臅r間給予幫助解決,同時跟孩子進行交流,說清楚你為什么幫助他:是因為我們在一起生活,你遇到困難的時候需要別人幫助,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同樣需要你的幫助,也只有在別人遇到困難時你給予別人幫助,在你遇到困難時別人才會幫助你。
第三,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機會,多讓孩子參加團隊活動,并讓他們承擔不同的角色。承擔不同的角色就意味著孩子需要完成相應的工作,承擔相應責任,從而讓孩子逐步明白在社會生活中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養(yǎng)成良好的責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