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賢區(qū)光明學校 吳 強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道德情感、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是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會“做人”的核心課程;不僅關(guān)注生活體驗的本身,而且更加關(guān)注對兒童正確價值觀的培養(yǎng)。每堂課都向?qū)W生端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才會讓學生主動“動筷”。而在我看來,不僅僅學生是品嘗者,我也在和他們一起品嘗。有時,學生會轉(zhuǎn)變成奇思妙想的烹飪師;有時,我也變成了煽風點火者。這是一個奇妙的過程,只有身在其中,才能體會教學的滋味。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新課未授,也要展開準備工作。授課前需要點燃學生這把“火”,讓學生預習課本內(nèi)容,并且積極主動地收集相關(guān)材料,了解本課的大致內(nèi)容,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他們在學習上的興趣性、積極性、自覺性逐漸提高。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如今教育教學的需要,這既是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決定的,也是品社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教師應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中來源于生活,回歸生活的原則,挖掘?qū)W生生活中的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學習認識生活,對這些生活化的資源缺乏有效地優(yōu)化,不應只是注重教學的形式,致使教育內(nèi)容在學生中熱熱鬧鬧地走過場,獲得的實效卻不大。再者,教師應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情況,加強教育的針對性,不該只注意教育的即時效果,缺乏課后利用資源,進一步開展實踐活動,致使教育僅僅停留在學生的語言上,沒有真正落到實處,教育的持效性則不強……
品社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特別是中高年級,內(nèi)容非常廣泛,對教師的知識量要求高,選擇實時性的生活素材能夠使教材中枯燥、乏味的知識更加生動化、具象化,同時,結(jié)合實時性生活素材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zhì)量。對此,教師在開展教學前應當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包括時事熱點素材的采集、社會事件的累計、學生興趣點分析,在掌握這些教學要素后,教師需要對相關(guān)素材進行加工和組合,使其能夠與教材內(nèi)容契合,最終設計出一套科學的教學方案。將社會生活與課本理論知識有機結(jié)合,充分打造時代化、生動化、生活化的品社教學課堂。
教師依托品德與社會教材,課前開發(fā)和利用教學資源,把靜態(tài)的資源化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形象具體的、易于接受的資源,如:童話故事、生活情景、角色扮演、游戲活動等形式,讓學生在親身的體驗中發(fā)展道德的思維,提高道德認識;化動態(tài)的資源引發(fā)學生興趣,煽動學生情感,讓學生在情緒的體驗中陶冶情感,激發(fā)動機,并針對低年級學生認知特點及課程特點,設計教學活動;課中利用資源,實施教學,關(guān)注生成資源;課后繼續(xù)運用資源,讓學生把課堂中獲得的認識在實踐中踐行,化為自己的品質(zhì),落實到自己的言行,
大部分品德與社會教師為兼職教師,由于一些主、客觀原因,沒能創(chuàng)造性地活化教材資源,只是以教參上的目標為標準,以教材提供的內(nèi)容為范例,按部就班地開展教學。學生雖獲得了某些民族精神教育內(nèi)容的感性認識,但還沒有上升為理性認識,因為道德知識有其特殊性,要求客觀與主觀相聯(lián)系,只有這樣才能使感性的“懂”上升為理性的“信”。
在品社的課堂教學中,不管教學活動有多精彩,活動形式有多少,學生都需要鼓勵和贊揚。對學生的表揚是老師發(fā)自內(nèi)心愛護學生的具體體現(xiàn),要注意理解學生的體現(xiàn)。良好的品質(zhì)與優(yōu)異的成績都是由許多細小的行為組成的,只有不斷地鼓舞,才能有助于學生改正缺點,禰補不足,順利轉(zhuǎn)優(yōu)。因此,對學生的情感評價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情感評價有效地融合于課堂教學,才能讓課堂充滿“甜”味。
咸味是百味之王,怎么都不可缺少,就如同課堂教學中教學方式一般重要。好的教學方法不是千人一律的金科玉律,更不是曇花一現(xiàn)的海市蜃樓。隨著教育的改革,原本的“好方法”很可能因跟不上時代的腳步而逐漸被淘汰。只有根據(jù)自己和學生等實際情況,才能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教學方式,才能讓教學課堂少不了這“百味之王”。
人們都說“無酸不成味”,在品社教學中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就是這一味少不了的佐料。我們總是喊著因材施教的口號,卻在教學中很難實踐。由于學生個體發(fā)展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他們的認知水平和技能也不是彼此一樣,最后也沒有考試,效果反應都在平時。這就要求教師制定教學目標時不能“一刀切”,而應從實際出發(fā),根據(jù)學生的個性差異,制定切實可行的彈性化教學目標。正視學生之間的差異,對于能力弱的孩子,行為、思想有偏差的孩子,及時糾正他們的誤區(qū),制定適合他們的教學目標,教學中注重個性化、多樣化以滿足不同學生的發(fā)展需要。
作為老師,我們時常教育學生能端正態(tài)度,積極進取,對自己的未來人生負責。然而,卻很少有人能直言不諱地教育我們也要對自己的教育人生負責,但我們品社高研班班主任——魏老師,卻能讓們直面自己身上的不足,不說客套話、虛話,一次次地讓我們聆聽到這種直達心靈深處的思想的教誨,也讓我對教師這一角色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對教師人格魅力的重要性有了更完整的解讀。也讓我感悟到,一個教師如果沒有自己個人的魅力,教育便是徒然的;教師應該是個智者,要擁有一顆兒童的心,靜聽花開的“花苞”心態(tài),懂得尊重發(fā)展學生的個性;教師要用自己優(yōu)雅、幽默、真誠、寬容、感恩、學識等人格魅力影響和引領學生。
作為一門綜合學科,品社教材千變?nèi)f化,每節(jié)課都以不同的形式開頭,不同的形式結(jié)尾。一個好的課堂開頭可以引人入勝,而一個好的課堂結(jié)尾則可以讓人流連忘返。俗話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有效把握課堂的最后幾分鐘,可以鞏固內(nèi)容、可以拓展視野、更能升華情感,讓課堂的結(jié)尾再次產(chǎn)生畫龍點睛、余味無窮的效果。
每位品嘗者,都有自己摯愛的口味;每位烹飪師,都有自己的廚藝特長。時間的流逝,生活在繼續(xù),教育在革新,教學的滋味也日復一日的在變換,我和我的學生既是品嘗者又是烹飪師,相信我們都會愛上屬于自己的“佳肴”。教育的路途在繼續(xù),我對教學的感悟也會越來越多,相信我更努力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