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正確認識與處理個人理想和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關系的研究與實踐
呂艷男 (吉林體育學院 130033)
在個人理想、價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每一個大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理想追求,如何把多元化的個人理想統(tǒng)一到共產(chǎn)主義社會理想的大目標上來是本文討論的中心。本文深入分析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的相互關系,為大學生正確處理二者關系提出建議,旨在引導當代大學生將個人理想并入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的軌道上來。
大學生個人理想 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 認識和處理關系
成長中的大學生潛力無窮,有望在未來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骨干力量,為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領導社會主義建設各條戰(zhàn)線發(fā)揮重要作用。黨和國家各級領導干部隊伍需要大學生,專家學者隊伍也需要大學生,只有受過高等教育并接受了實踐鍛煉和考驗的優(yōu)秀人才才能勝出。因此,大學生的理想高度如何,是否能夠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理想和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的關系,對于我們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有著特殊的意義。
(一)承認大學生個人理想的合理性和制約性
大學生作為理性的群體,會運用所學到的知識來對個人理想進行選擇,他們的選擇不是盲目的,具有很明顯的合理性。大學生的個人理想對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的價值是無可估量的。大學生的利益受到重視和關注,其物質(zhì)文化需求得到滿足,是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得以發(fā)展的前提。這方面的利益被忽略或否定,會令個人與國家的利益關系失衡甚至遭到破壞,最終阻礙社會理想的順利實現(xiàn)。當然,一味地從個人愿望出發(fā),同社會理想背道而馳的極端個人主義滋生,必定為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所擯棄。因此,個人應向社會靠攏,不斷地服從和適應社會,避免個人理想背離當下社會,謀求為社會創(chuàng)造真正有益的價值,使個人理想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
(二)看到大學生個人理想的可塑性和不穩(wěn)定性
蓬勃發(fā)展起來的新媒體引發(fā)了社會領域的深刻變革,各種文化蜂擁而來,各種理念、思想、文化形成的紛繁復雜的變革,使大學生不斷思索和調(diào)整著自己的精神世界。社會環(huán)境、個人經(jīng)歷和外界影響等因素的消長,很容易影響到大學生個人理想的確立。其理想存在很明顯的“可塑性”,因而增大了大學生自覺將個人理想引導到對社會具有更高價值層次的可行性。時代的變革牽動著大學生個人理想的變革,隨之而變的還有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背景中的人與人、人與事物之間的關系,個人理想在內(nèi)容、方向上都會體現(xiàn)出較大的不穩(wěn)定性,應自覺調(diào)整個人理想方向,完善個人理想內(nèi)容,保證其穩(wěn)定地沿著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的大方向前進。
(三)處理好大學生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的統(tǒng)一性和矛盾性
社會主義國家,科學的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聯(lián)系十分緊密。社會理想是一種根本性的、長遠的利益,代表著人民群眾的共同訴求,也從根本上保證了大學生的個體利益。然而,人們生活的第一需要并不是勞動,分配制度不夠公平,另外考慮到個人著眼的“小我”和社會理想著眼的“大我”之間顯而易見的差距,會給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的建立和實現(xiàn)帶來矛盾。這種矛盾不是無法調(diào)和的,社會制度本身的自我完善可以對此加以緩和、調(diào)節(jié)。社會理想永遠是首位的,個人理想應放在次要位置。在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產(chǎn)生差別和矛盾時,毫不猶豫將個人利益放在次于社會利益的地位,才是當代大學生應有的選擇。
(一)尋找個人理想與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的結(jié)合點
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大學生,首先要從長遠考慮,確定好奮斗目標。在實際生活中,總有一些大學生的理想目標選擇陷入盲目。有的被經(jīng)濟門檻絆住手腳,限制了才智的發(fā)揮;有的頭腦一熱,憑一時好惡堵上前途;有的片面追求社會熱門,沒有考慮自己的實際專長等。這些考慮不周、目光短淺的行為,都對大學生選擇正確的個人理想起到了阻礙作用。大學生應自覺樹立高層次的理想,綜合考慮社會需要、個人專長、興趣志愿、經(jīng)濟條件等多方面因素,確立具體的奮斗目標,從狹隘盲目的自我中解脫出來,和社會需要相結(jié)合,盡早融入社會,不斷升華個人理想,為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目標貢獻力量。
(二)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不斷升華理想境界
社會實踐在大學生理想形成和升華過程中發(fā)揮著重大作用,能夠幫助大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并不斷積累知識,培養(yǎng)其社會責任感。近年來,大學生中獨生子女的家庭狀況愈加普遍,社會實踐越來越成為鍛煉獨生子女大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重要途徑。大學生只有走進基層,深入到群眾中去,在實踐中接受鍛煉,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思想境界,利用所學為社會、人民做貢獻,實現(xiàn)自我的社會價值。例如,大學生可以多參觀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深刻感受改革開放帶給這個國家蓬勃的生命力;或瞻仰偉人遺跡,讓偉人高尚的思想境界洗滌自己的靈魂;或到革命圣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堅定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情懷;還可以通過開展志愿者活動和社區(qū)援助活動,不斷升華從群眾來、到群眾中去的理想信念。
(三)服從社會分工,首先滿足社會理想需要
在人生旅途中,個人理想的伸展力和社會分工的指導力共同發(fā)揮作用,其形成的“不對口夾角”是許多因素混合作用的結(jié)果。社會用人計劃科學性欠缺只是其中一個原因,現(xiàn)實需要以及個人愛好志向的變化等也是不能忽略的因素。在我國,所有有利于社會需要的個人理想都是值得提倡的,理應受到黨、國家和人民的尊重和關注,顯然社會需要是凌駕于個人需要之上的。因此,大學生的職責就是自覺服從社會需要,選擇好職業(yè)方向,縮小個人志愿與社會分工的差距,將精力投放在本職崗位上,真正做到干一行愛一行,一切以做好本職工作為前提,兢兢業(yè)業(yè),立志成才。
大學生在處理個人理想和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的過程中,既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又要仰望星空、著眼未來;既要有仰望的方向,又要有實際的目標。大學生要真正做到每前進一步、每進步一點,都對遠大理想有所貢獻,也能夠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個人價值,不斷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理想境界。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中國教育報,2004.10.15.
[2]朱學義等編著.新世紀共產(chǎn)黨員理想信念教育講話[M].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
[3]檀傳寶著.信仰教育與道德教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4]夏鑫,祁松.試析目前我國存在的政治信仰危機[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3(5).
呂艷男,女,漢族,1976年出生,副教授,吉林長春人,吉林體育學院基礎部教師,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
(責編 張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