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長治市城區(qū)一中 牛永東
都說讀書難,那么苦讀書就更難了,那吃饅頭呢,我以為,與苦讀書有許多相似之處。
我常常想,學生每天吃饅頭是為了增加身體的營養(yǎng),那么他們每天來學校讀書,不就是在增加知識的營養(yǎng)嗎?對于學生的成長來說,他們是同等重要的。如果比喻成立,那每天上課的老師就是發(fā)饅頭的人,老師每節(jié)課的任務就是:給所有的學生每人發(fā)一個饅頭,看著他們吃下去,從而使他們增加知識的營養(yǎng)。
饅頭是孩子增加營養(yǎng)必不可少的食物,但是每節(jié)課吃一個,每天吃幾個,任誰都會產(chǎn)生厭煩的,何況是發(fā)育中的孩童呢?于是,為了讓學生很樂意的吃下自己發(fā)的“饅頭”,不同經(jīng)驗的老師會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人們對不同老師的評價也就有了好壞之分。
其一,一種老師不愿意付出大量的功夫,國家給的是什么樣的饅頭,自己就按原樣過過手發(fā)給學生,至于學生喜不喜歡吃,吃了沒有,那我就不管了,反正我的任務已經(jīng)完成了,我可以領國家給我的工資了。為了某些原因,他可能也會去關注幾個順眼的學生,告訴他們怎么吃饅頭,僅此而已,其他人則置若罔聞。
其二,一種老師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吃下饅頭,發(fā)饅頭之前,他會先下一番功夫,把饅頭裝點一下,或者上個顏色,或者畫個圖案,讓學生每天面對饅頭都有新鮮感,從而讓學生每時每刻都在這種感性認識下吃饅頭,這就是社會上常說的“優(yōu)秀老師”,學生上他們的課很有興趣,他們的課通常都是非常地引人入勝。這種老師有著極高的師德,是真正的有責任心的好老師。
其三,一種老師看起來很負責,看見學生不愿意吃饅頭就非常生氣,甚至痛心疾首,但是他們從不在自己的身上找問題,更不下功夫去改良饅頭,而是死盯著學生,命令他們必須吃下去,甚至囫圇吞棗一樣的吞下去。有的老師還聯(lián)合家長,要他們和自己一起,像填鴨子一樣把饅頭給孩子們塞下去,看著孩子們憋的滿臉通紅,終于把饅頭吃下去了,老師滿意地笑了,至于學生們消化了多少,是不是吃出了病,那就不管了,他們要的只是這個過程。我是“盡力”了,你的孩子消化不了饅頭的營養(yǎng),那是他的天賦差,和我老師沒半點關系。
其四,還有一種老師,他們不太注重學生們吃饅頭的方式,而是想方設法地引導孩子們如何吃饅頭的方法。天天吃饅頭,頓頓吃饅頭,日久生厭,那是人之常理,可是“生長”需要又不能不吃,怎么辦?饅頭的味道是不容易改變的了,那不妨讓我們從佐料入手,是不是可以想辦法給學生配點小菜呢?當然如果能夠讓學生自己做小菜那就更完美了。學生配著小菜吃饅頭,既可以花樣無窮地吃饅頭而不生厭,又可以花樣翻新地吃出樂趣,吃出樂意,這才應該是“吃饅頭”的長久之道。能夠讓學生學會自己搭配小菜而吃饅頭的老師,才是最高明的老師。
你的孩子身邊是什么樣的老師,你不妨可以對號入座一下。
老師是有很大隨機性的,一生之中,你的孩子會碰到許多的老師,你不可能強求你的孩子遇到的都是最高明的老師,而你又想讓你的孩子順利地吃下饅頭,茁壯成長,怎么辦?
千萬不要抱怨,更不要怨天尤人,高明的家長同樣可以扮演高明老師的角色,只要方法得當,孩子一樣可以吸收營養(yǎng)健康成長。高明家長的培養(yǎng)與高明老師的培養(yǎng)方法如出一轍,做法就是放手讓孩子自己學會烹飪小菜,根據(jù)他們自己的需要,自由搭配去配吃饅頭,家長只點撥,不幫忙,所謂“懶媽媽培育出勤孩子”即是這個道理。
我以為,今后有作為的孩子應該是這樣的:他們可以在“苦讀書”中找到他們吃苦的樂趣,同樣的饅頭,別人吃的愁眉苦臉,他們卻是吃的津津有味,老師一發(fā)饅頭,他們就會拿出他們自己早就準備害的佐料,或是一包榨菜,或是一根香腸,或是一碗雞蛋湯……當別人還在發(fā)愣的時候,他們已經(jīng)配上饅頭有滋有味的吃起來了,知識的營養(yǎng)吸收了,學習的樂趣學到了,做事的方法找到了,只有這樣的孩子,未來的生活才是其樂無窮的,他們的未來能不成功嗎?
苦讀書是說讀書的過程很枯燥,很苦澀,但是絕不是被動的吃苦就一定會有收獲的,我們只有教會孩子們主動地吃苦,苦中得樂,苦中取樂,才可以讓他們獲得苦讀書的真諦,這應該也是人生的真諦。
不識苦味,就不知甜為何味;輕意得來的甜味,時間久了也會淡而無味;只有自己一番辛苦得來的甘甜,才會使自己回味終生。
吃饅頭與苦讀書的道理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