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葡萄
(修武縣人民醫(yī)院,河南 焦作 454350)
?
集束干預策略對低出生體重兒PICC留置期間并發(fā)癥的影響
楊葡萄
(修武縣人民醫(yī)院,河南 焦作 454350)
摘要:目的 觀察集束干預策略在低出生體重兒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留置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影響。方法選擇我院46例PICC留置的低出生體重兒,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患兒不進行集束干預,觀察組患兒進行集束干預,對兩組患兒PICC留置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進行調查。結果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8.7%,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0.4%,兩組比較存在明顯差異(P<0.05)。結論集束干預能夠有效降低患兒PICC留置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關鍵詞:集束干預;低出生體重兒;外周導管留置;并發(fā)癥
經外周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術簡稱為外周導管留置術,此種穿刺方式操作簡便、無需麻醉,在兒科臨床中使用率非常高。但此種穿刺方式也會出現不同的并發(fā)癥,例如導管阻塞、感染、導管移位等,嚴重影響患兒的治療。集束干預策略是指運用循證醫(yī)學,將患者治療、護理等措施結合在一起,讓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們對集束干預策略在低出生體重兒PICC留置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影響效果進行調查,現總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46例外周導管留置的低出生體重兒隨機分為兩組,每組23例。對照組患兒不進行集束干預,觀察組患兒進行集束干預。觀察組患兒平均胎齡為(31.5±0.8)周,男13例,女10例,患兒平均體重為(1.69±0.41)kg,導管滯留平均時間為(32.4±6.7)d;對照組患兒平均胎齡為(31.7±0.5)周,男12例,女11例,患兒平均體重為(1.71±0.39)kg,導管滯留平均時間為(32.5±6.1)d,兩組患兒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護理方法對照組患兒不采用集束干預管理,觀察組實施集束干預,具體方法如下:①調整導管尖端在體表的測量長度,在測量時將患兒上肢完全舒展開,并于肢體呈90°,確定好穿刺點后將沿靜脈走向量至右胸鎖關節(jié)加1 cm。在對新生兒尤其是體重過低的新生兒進行穿刺定位時要特別強調導管末端定位在上腔靜脈中下段。穿刺點確定后將患兒手臂外展固定,防止患兒擺動上肢影響穿刺。②固定:導管穿刺成功后要在穿刺部位上方進行加壓包扎,達到止血的目的,患兒穿刺一側上肢要抬高,防止?jié)B血。觀察組將浸濕生理鹽水的方巾冰凍后敷貼在患兒穿刺點上方,24h后更換一次,而后每周更換一次。若在治療中發(fā)現敷貼污染則及時進行更換。更換敷貼時不可大力將敷貼撕開,暴力操作不僅會對患兒皮膚造成傷害,同時也容易導致穿刺針移位。若患兒敷貼粘合過緊可采用生理鹽水慢慢浸潤,軟化后再撕掉。③正確的沖管和封管:采用脈沖式沖管法進行沖管,要將沉積的脂肪乳和微顆粒沖洗干凈。若患兒不需要進行連續(xù)靜脈輸注時每班要封管一次,每次輸液結束也要進行封管。封管采用生理鹽水—藥物注射—生理鹽水—肝素溶液方式,正壓封管,防止患兒血液回流引發(fā)導管阻塞。此外,肝素帽也要每日進行更換,若患兒無維持性輸液時可3~4d更換一次,若肝素帽出現污染或殘留血跡則要立刻進行更換。在觀察組患兒每次封管、沖管時都要采取兩人配合操作,一人操作,另一人監(jiān)督,確保所有操作規(guī)范。④加強巡視觀察:護理人員要加強巡查工作,尤其是夜間巡查。要觀察患兒的輸液、活動情況,同時要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出現異常及時進行處理。
1.3效果觀察對兩組患兒外周導管留置過程中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進行調查,所有內容均由患兒責任護士負責收集整理。
2結果
觀察組有1例導管阻塞,1例導管移位,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8.7%;對照組有4例導管阻塞,2例導管移位,1例導管斷裂,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0.4%,兩組比較存在明顯差異(P<0.05)。
3討論
外周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術是一種靜脈置管術,此種穿刺方式能夠降低藥物對血管外周的損傷,降低患者的痛苦,同時能夠減輕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因此非常適合非手術治療的患兒。對于早產新生兒來說,患兒出生后體重較低,且患兒通常需要長時間進行輸液治療。但由于患兒自主意識較差,加之患兒身體較為稚嫩,導致非計劃性拔管事件不斷發(fā)生。集束干預策略能夠降低患兒外周導管留置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在我院的調查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8.7%,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存在明顯差異(P<0.05),說明我院的干預方式有效。
總的來說,集束干預策略在低出生體重患兒外周導管留置期間的干預效果非常明顯,能夠降低患兒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保證患兒治療安全。
參考文獻:
[1]宋峰,董建英,張秀英.集束化干預措施降低極低出生體重兒PICC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效果研究.護理管理雜志,2012,12(9):620
[2]林穎,林琴,錢小芳,余仙容.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經不同靜脈途徑留置中心靜脈導管的應用評價.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3,28(1):42
[3]馬新華.極低出生體重兒PICC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危險因素.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8):48
(收稿日期:2015-05-04)
DOI:10.16751/j.cnki.2095-4646.2015.06.0537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4646(2015)06-05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