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云特娜 七十三
(1.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呼和浩特010022; 2. 內(nèi)蒙古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心理教育研究中心,呼和浩特010022)
?
精神健康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價值追求*
烏云特娜1七十三2
(1.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呼和浩特010022; 2. 內(nèi)蒙古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心理教育研究中心,呼和浩特010022)
精神健康是心理學研究日益重要的議題,從人的精神性的角度來反思和理解精神健康,它包含著三個相互關聯(lián)的層次,即與精神疾患相對應的精神健康、被等同于心理健康的“精神健康”、與靈性和生命意義相關的“精神健康”,第三個層次與人的精神性發(fā)育密切相關,三個層次共同構成人的“生理—心理—精神”的完整存在,精神健康應當指向“完整的人”。以此反思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它應將精神健康納入其中,在教育價值取向、教育內(nèi)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有所調(diào)整和補充,關注自我的精神性發(fā)育,關注人的社會文化屬性。
精神性;精神健康;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伴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及其對人的精神文化與信仰的影響和沖擊,人們在精神生活領域的失落和危機,特別是精神問題對健康的危害等日益突出和嚴重。有學者曾總結出現(xiàn)代人的三類精神危機:一是精神病態(tài),即個體發(fā)展出了畸形的精神意識層,產(chǎn)生了畸形的人生觀、價值觀;二是精神空虛,嚴重依賴物質(zhì)生活,缺乏對精神的追求;三是精神依附,個體被動或者盲目地認同或追隨某種負性精神內(nèi)容(郭斯萍,馬驕陽,2014)。據(jù)統(tǒng)計,在美國每年早卒人口中,大約50%與精神疾病及相關行為和生活方式有關 (肖巍,2006)。 在發(fā)展中國家,精神疾病患病率和自殺率也日益攀升。可以認為,精神衛(wèi)生問題、精神健康問題等已經(jīng)成為人類公共健康領域面臨的共同難題。本文試圖從人的精神性的角度來理解精神健康,關注人的心靈、關注人內(nèi)在的精神樣態(tài),關注人的精神健康在精神層面的表達,探討走向精神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
完整的個體心理是由基礎層面、基本心理層面和個性化的高級調(diào)控層面構成?;A層面是指人類所特有的遺傳的物質(zhì)基礎。沒有正常的物質(zhì)基礎,人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精神動物。這是成為完整人的必要前提和物質(zhì)基礎?;拘睦韺用嬗山邮苄畔?、操控信息和執(zhí)行指令功能的基本心理過程構成,具體包括認知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個性化的高級調(diào)控層面由精神性的原動力和個性特征構成。精神性的原動力是由需要(特別是社會性需要)、希望、責任、擔當、理想、信念、態(tài)度、價值取向、價值追求等組成的一個龐大而復雜的高級調(diào)控系統(tǒng)。如果沒有這樣一個系統(tǒng),人的心理就會失去靈魂,成為沒有靈魂的機器。三個系統(tǒng)相互支撐、協(xié)調(diào)發(fā)展,成為完整的人、健康的人。
在現(xiàn)代心理學中,精神分析學派較早地對人的精神問題進行了直接探索。弗洛伊德從“潛意識”的概念出發(fā),認為人格由伊底、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構成,這三部分的相對平衡保證了正常的精神狀態(tài),三部分的平衡遭到破壞就會產(chǎn)生精神疾病。榮格同樣注重對精神的探索,他曾明確指出心理學正是關于精神的知識。與弗洛伊德不同,榮格反對過分強調(diào)潛意識沖動,更看重人對高級價值的自然追求。在榮格的心理學中,精神代表著作為整體的人格,是意識、個人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的整合。榮格之后,馬斯洛將精神維度納入心理學,他認為個體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機力量由人的多種需要構成,其中自我實現(xiàn)是人的高級需要,在超個人意義上的自我實現(xiàn)中將產(chǎn)生一種“巔峰體驗”,馬斯洛將其視為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與和諧的精神狀態(tài)。隨后,西方掀起一場致力于研究人的精神超越層面的超個人心理學運動,人的精神性成為心理學關注和探討的重要范疇,“終極價值、癲狂狀態(tài)、神秘體驗、敬畏、驚奇、自我超越、宇宙意識以及日常生活的圣化等成為它的研究主題”(鐘曉琳,2012)。
世紀之交,心理學對人的精神性的探討有了更多的維度和更豐富的內(nèi)容。比如,貝克爾提出了精神性的結構模型,即超越維度、超個人維度、傳遞維度,其中每個維度都從個人的和集體的兩個方面闡述(郭斯萍,馬驕陽,2014)。尚塔爾認為人的精神性體現(xiàn)在人與自我、他人、自然等的聯(lián)系中,精神性的維度分別為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自然等的交流。伊斯塔尼克總結并提出了精神性研究的基本假設:精神性是多維度的,包括復雜的體驗性和多方面因素;精神性是內(nèi)部建構的體驗和經(jīng)驗現(xiàn)象,具有超個人性和超自然性;精神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測量的;精神性與宗教性相關等(傅凌海,2011)。 在國內(nèi),也有學者基于對人類精神活動研究史的考察,提出精神性具有四種特質(zhì),即精神的內(nèi)隱性、完整性、自覺性、超越性(鐘曉琳,2012)。 郭斯萍認為精神性的定義意在反映人的主體建構性,不同的概念界定都反映出四方面的共性,即精神的發(fā)展性、批判性和建構性、自我認定、統(tǒng)計共性和準宗教性(郭斯萍,馬驕陽,2014)。這些努力和進展表達著心理學對人的精神領域的探索已經(jīng)不止于生理、情緒和社會認知的淺表層面,而開始轉(zhuǎn)向與社會文化、信仰和個人超越等相關的高級心理活動。
(一) “精神”被納入“健康”的范疇
伴隨著心理學對人的精神層面的探索,人們對健康的理解也有了更豐富的內(nèi)涵。俄羅斯《倫理學詞典》對“精神”的描述如下:精神是人的存在的本質(zhì)特性,是社會實踐的產(chǎn)物。它是心靈的一種活動方式,是精神的生活表現(xiàn)(Вругыса.А.В.1998)。精神指導人們的行為,是個人存在的核心,融入和超越了身體、情感、智力、道德、意志和社會維度。因此,精神作為一個動機元素,指導人們的日常交往和經(jīng)驗,特別是幫助他們理解痛苦和遭遇 (Kaye and Raghavan,2002) 。超個人心理學認為,人的本質(zhì)既是心理的又是精神的,但精神處于首要地位。人們是通過精神活動來實現(xiàn)自身的認知、情感和社交能力的。一個人的精神健康與否,直接關系到他能否積極地應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壓力,能否有效地學習或工作,能否保持心情愉快并積極地生活。因此,人們越來越強調(diào)精神層面的健康?!熬瘛北患{入“健康”的范疇,精神健康被認為是一個人真正完整意義上的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 對“精神健康”的幾種理解
精神健康是一個難下定義的概念。例如,有西方學者曾經(jīng)歸納出數(shù)十個關于精神健康的界定,“其范圍包括從簡單的‘社會調(diào)節(jié)’到更為復雜和反省性的概念。在這些定義中,一些通過不同的范圍和程度評價精神健康,如同評價精神疾病一樣,另一些則試圖提供范疇建構。一些堅持普遍自然主義觀點,另一些則從心理學和社會文化背景出發(fā)來思考,還有一些試圖從社會生物心理學角度定義精神健康”(肖巍,2006)。 總體來看,早期關于精神健康的不同界定,主要隱含著對精神健康在三方面不同側重的理解。
1. 與精神疾患相對應的“精神健康”
在一些有關精神健康的界定或描述中,精神健康是與精神疾患的概念聯(lián)系在一起的,它們是一種對應關系。正如馬斯洛曾指出的:“一個人如果不理解精神健康,也就無法理解精神病態(tài)?!本窠】底鳛榫裾系K或精神性病癥的對立面出現(xiàn),是以精神疾患為基礎確定其具體內(nèi)容。一般而言,精神疾患與人在心理上的痛苦和人們總體上的不幸福的狀態(tài)相關,它是“在各種生物學、心理學以及社會環(huán)境因素影響下,由于大腦功能失調(diào)所導致的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方面不同程度的障礙?!瓚敯ǜ鼮閷挿旱那楦?、行為和心理生理學障礙”(肖巍,2006)。 這意味著,精神疾患既可能是許多日常生活中的神經(jīng)癥問題,也包括嚴重的精神疾病,那么,所謂精神健康則包含著與之相對應的廣泛內(nèi)容。比如,有學者指出“精神健康不僅僅指精神病,還包括各種各樣心理和行為異常的預防和控制,以期提高整個人群的整體精神健康水平”(鄒自英,胡曉莉,黃海,2004)。 與此相關的精神健康服務也更多地指向?qū)Ω鞣N精神疾患的預防、醫(yī)療和康復等。這一層面的理解側重于對精神健康的“生存標準”的確認,即精神健康主要“立足于個人生命存在,目標是最有利于保存和延長生物學壽命,故強調(diào)無條件適應環(huán)境,絕對順從社會世態(tài)(主流文化)”(金德初,1993)。
2. 被等同于心理健康的“精神健康”
在我國學術界,人們常將精神健康與心理健康相等同或混用。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完整和協(xié)調(diào)一致;廣義上看,心理健康是一種滿意的、持續(xù)的、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基于心理結構的積極適應和生命狀態(tài),在一些認識中被擴展為人的精神狀態(tài),與之相對應,精神健康被視為人在心理層面的協(xié)調(diào)和對社會生活的適應,或是由此帶來的精神上的積極、和諧和幸福狀態(tài)。比如,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健康定義中所揭示的精神健康的意義,即將其視為一種精神幸福的狀態(tài),進而構成人的生命整體的健康和幸福狀態(tài)。就是說,一個人在遇到任何困難時,精神都不會失調(diào)?!彩蔷哂羞@種耐性狀態(tài)的人,就可以說是精神健康的(蔡立安,1989)。在這里,精神健康更多地強調(diào)人的心理結構和心理狀態(tài),即人在心理層面對外界的適應性、抗挫性、耐性等,并將其作為生命健康生長的重要標示。因此,這一層面的理解也是側重于精神健康的“生存標準”。
3.與靈性和生命意義相關的“精神健康”
如果說前兩種“精神健康”的理解更多地側重于人的生存和適應,那么更加貼近人的精神性發(fā)展的則是與靈性、生命意義等相關的理解。靈性在一些語境下與精神性的概念相混同,它與人的精神層面的超越性、超驗性有關。比如,希爾頓認為精神健康是“健康的最后一個要素,是從內(nèi)心中發(fā)掘力量的能力。這種力量來源于與一個更高層次的人或者權利的聯(lián)系?!痹谶@種理解中,人的自我突破、自我超越、生命創(chuàng)造、探索未知、尋求可能等,被視為人的精神的重要方面,與人的靈性發(fā)育密切相關。其中,人的精神性的發(fā)育標示著靈性的水平,而人們正是通過靈性來發(fā)現(xiàn)生命中的意義,及通過自我創(chuàng)造和社會改造來獲得生命的意義,這種意義的獲得可能指向人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也就是馬斯洛所說的“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也可能指向生命的終極意義和價值,與人的信仰、意志自由等關聯(lián)。
(三) 指向“完整的人”的精神健康
從人的精神性的角度反觀上述三種對精神健康的理解,可以認為它們構成一種遞進的層次關系,表征著人的生命在不同層次的存在樣態(tài)。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要從人們的活動中明確區(qū)分純粹的精神狀態(tài)與心理狀態(tài)、行為趨向是困難的,人的完整存在應體現(xiàn)為一種“身體—心理—精神”的存在。因此,完整意義上的人的精神健康,也應當包含生理的、心理的以及與生命意義相關的靈性層次,它應是這三個層次的統(tǒng)整、和諧,其中,與生命意義相關的靈性層次作為最高層次,發(fā)揮著統(tǒng)領作用。
精神健康應指向“完整的人”,這一認識在學者們最近的總結和探討中逐漸顯現(xiàn)出來。比如,瑪麗·約霍達指出精神健康應具備的特征包括:個人對待自己的態(tài)度;人們自我成長、發(fā)展和自我實現(xiàn)的能力;人格的完整性,包括對生活有統(tǒng)一看法、具備抵抗壓力和焦慮的能力等;自主性或者不受社會影響的獨立性;對于現(xiàn)實世界準確的認識;積極地適應并改善環(huán)境的能力。郭斯萍等人明確指出“精神健康不僅僅是無精神障礙,而是指一種健康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中,每個人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潛力,能夠應付正常的生活壓力,能夠有效地從事工作,并能夠?qū)ζ渌诘募彝ァ⒔M織、社區(qū)甚至國家作貢獻?!笨梢园l(fā)現(xiàn),這些不同的總結和界定或多或少都包含著上述三個層次的精神健康的內(nèi)容。
與此相關聯(lián),道德作為與人的精神性密切相關的要素,被納入精神健康的視野。比如: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精神健康的內(nèi)涵也進行了修改,并將道德修養(yǎng)納入其定義,認為精神健康的內(nèi)涵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層面:在個人層面,注重個人的內(nèi)部修養(yǎng),關注個人的道德實踐,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境界;在他人層面,要求無私奉獻、關愛他人;在社會層面,注重與社會和諧相處;在人生層面,注重生命境界的提升,實現(xiàn)內(nèi)外相合??梢哉J為,人在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關系時所表達出的價值傾向和行為品質(zhì),也是其精神健康的重要方面。
總之,我們這里所強調(diào)的精神健康,是一般所說的心理健康的擴展和深化。精神健康與否的根本標準就是個人修養(yǎng)、理想信仰、價值追求等是否符合社會歷史發(fā)展和人類精神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這是心理健康與否的核心和靈魂所在。需要指出的是,精神健康不是單純的認識論概念,而是一個本體論概念,它指人的一種存在狀態(tài),不只是心理的感受,而是整個身心的參與和實踐。精神健康具有過程性和狀態(tài)性。走向精神健康的過程,就是一種心靈溝通、精神契合的社會實踐,它使個體精神世界受到來自他者的富于某種倫理關切的道德規(guī)范和價值理念的引導與塑造,潛移默化,習與性成,人心與所教之事相融相洽,由此使精神得以充實提升,即個體能認識到善(好)的價值的優(yōu)越性,把它整合為自己的修養(yǎng),從而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化”境。
精神是人最為本質(zhì)的存在。因此,如果一個人在精神性方面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僅僅局限于“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的模式,任何的心理疾病都不會得到根治(丹尼什,陳一筠,1998)。 比如,人的精神信仰問題,關聯(lián)著人對生命的終極意義的探求,它是難以通過一般意義上的心理疏導和干預來完成。同時,從心理健康走向精神健康,意味著人們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的滿足。因此,走向精神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包含對“完整的人”的精神性維度;另一方面,無論是在教育價值取向上還是在教育內(nèi)容、教育方式方法上,都不得不對自身進行反思、調(diào)整和補充。
(一)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關注自我的精神性發(fā)育
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很好地關照到人的靈性與生命意義的層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甚至認為后者應是兒童哲學課或品德課程的內(nèi)容,與心理健康教育無關。這使得現(xiàn)在心理健康教育在精神領域可能存在著某種程度的缺失,比如,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能更多地從青春期生理、心理方面關注到學生自我同一性的問題及其表征,從而采取相應策略進行疏導和教育,而較少地注重立足于青春生命的精神發(fā)育來引領自我同一性的發(fā)展,這反映著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前者的教育價值是預防、規(guī)避、限制,后者的教育價值是發(fā)掘、激發(fā)、促進。走向精神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更為主動、積極地從人的精神性發(fā)育、人的精神發(fā)展的層次來思考和理解教育活動,心理健康教育遠不止于心理問題的疏導和規(guī)避,它應當擔負起對人的精神性的激發(fā)和促進。近年來,積極心理學的興起和發(fā)展正是心理學研究對自身這種價值取向的反思和補充,但它對精神健康教育領域的影響還不太明顯。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關注自我的精神性發(fā)育,而自我的精神性發(fā)育并不止于人對自我的認識、認同,它有更廣泛的基礎和內(nèi)容。人的內(nèi)在的精神通過表達與外部世界建立聯(lián)系,自我的精神性發(fā)育正是在諸多這樣的聯(lián)系中實現(xiàn)的。人對自我的認識或認同,是其中一種聯(lián)系即自我與自我的聯(lián)系,除此之外,人的自我還與他人聯(lián)系、與社會聯(lián)系、與自然聯(lián)系,所有的這些聯(lián)系都可能成為人的精神性發(fā)育的重要內(nèi)容。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向精神健康的層次,應在其教育內(nèi)容方面有所擴展,將學生的精神發(fā)展放置于更為廣泛的關系中,引導學生在各種關系中建構生命意義。
(二)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關注人的社會文化屬性
在精神健康中,與人的精神性密切關聯(lián)的是生命意義的層次,而意義獲得更多地在于人的社會性取向和社會互動,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文化性遺傳或稱為文化基因(榮格將其稱之為集體潛意識)、所處社會環(huán)境的文化特質(zhì)、文化氛圍、文化精神等都將成為人的精神性發(fā)育的重要養(yǎng)料。同時,一個人所處的社會文化傳統(tǒng)和主流文化價值取向,也將影響一個人精神健康與否的評價標準。因此,在特定的社會文化中,在關涉人的精神性引領時,心理健康教育是難以真正價值中立的。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應更多地立足于中國文化的根基,關注中國人的社會文化屬性。在人的精神性發(fā)育方面,中國文化強調(diào)個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關系,在注重人的內(nèi)在精神修為的同時,也注重人的社會意義和價值實現(xiàn),中國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是一種“內(nèi)圣外王”的精神人格。由此,中國文化對人的精神健康的理解與西方文化就有不同的方面,比如,中國文化將人放置于特定的社會生活場景中理解,將人的精神健康與個人與他人或環(huán)境相互交流的過程相聯(lián)系,注重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包容限制和積極進?。欢鞣轿幕瘎t更看重個人的獨立性、自主性,關注個人的社會參與等(童敏,2012)。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層面關注人的社會文化屬性,需要反思由于心理學科的專業(yè)性帶來的封閉性。應該以更加開放的姿態(tài),充分吸收哲學、社會學、文化學、人類學等學科在對人的精神性探索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為促進人的精神性發(fā)育服務,從而增強教育教學過程中對社會文化屬性的關注。
蔡立安.(1989)精神健康的教育不可忽視.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體育教學),(3),45-46.
丹尼什,陳一筠譯.(1998).精神心理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62-189.
傅凌海.(2011).大學生靈性與自我和諧的關系研究.福州.福建師范大學.
郭斯萍,馬驕陽. (2014).精神性:個體成長的源動力.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01),6-13.
金德初.(1993).精神健康的生存標準和發(fā)展標準.心理科學,(4),253-255.
童敏.(2012).文化處境下的精神健康概念及其對中國本土社會工作的啟示.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5),126-129.
肖巍.(2006).精神健康的倫理探索.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9(5),3-8.
鄒自英,胡曉莉,黃海等.(2004).我國精神健康的現(xiàn)狀、預防和控制進展.西南軍醫(yī), 6(5),36-38.
鐘曉琳.(2012).論德育的精神性.北京:北京師范大學.
Kaye,J.& Raghavan,S.K.(2002)Spirituality in disability and illness.JournalofReligionandHealth,Vol.41(3),231-242.
Labus Lauber.(2001).PatientEducationandPreventiveMedicine. W.B.Saunders Company,569.
Вругыса.А.В. (1998). Словарь по этике. Москва:ЕРГТ,56.
(責任編輯 胡 巖)
Spiritual Health:Core Value of Health Education
Wuyuntena1Qishisan2
(1. School of Education, Inner Mongolian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22, China; 2. National Center for Psychology Education, Inner Mongolian, Hohhot 010022, China)
Spiritual health i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opic i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irituality, understanding and reflecting spiritual health involves three related levels: spiritual health corresponding to mental illness, spiritual health equivalent to mental health, and spiritual health related to intelligence and life meaning. The third level is closely related to spiritual development, and all the three levels constitute individual’s integrated existence of “physiological-psychological-spiritual”. Spiritual health should poi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whole person”. The curre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include “spiritual health”, meanwhile, its values, contents and approaches should also be adjusted and supplemente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individual’s spiritu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ir social and cultural attributes.
spirituality; spiritual health; mental health; metal health education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2.01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一般課題(BHA090091)和內(nèi)蒙古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心理教育研究中心重點課題立項(NMGJDXLZD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