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詩經》文化傳統(tǒng)的翻譯*

      2015-03-18 02:57:46李玉良
      外語學刊 2015年5期
      關鍵詞:詩序政教詩經

      李玉良

      (青島科技大學, 青島 266061)

      【責任編輯陳慶斌】

      ●語言文化與國家戰(zhàn)略

      論《詩經》文化傳統(tǒng)的翻譯*

      李玉良

      (青島科技大學, 青島 266061)

      《詩經》不是一部普通詩集,而是一種綿延數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其本質是政教文化。因此,《詩經》翻譯的對象不是詩篇文本,而是整個《詩經》政教文化系統(tǒng)。這一系統(tǒng)由《詩序》、詩篇文本及其傳、箋、疏、注構成?!对娊洝贩g必須以政教文化為內容,以文學為形式,兩者有機地結合,并且藝術性與學術性并重。惟如此,才能奠好《詩經》翻譯的基石,最終達到《詩經》文化傳播的目的。

      《詩經》翻譯;《詩經》政教文化;《詩經》文化系統(tǒng);文化傳播

      1 翻譯的對象

      從哲學闡釋學和接受美學的角度看,《詩經》在我國歷史上被傳承主要是作為典籍的《詩經》,是在經學家們的傳、箋、疏、注中得以實現的、作為政治和教化工具的《詩經》。政教《詩經》既是數千年《詩經》作品的實現,也是《詩經》文化價值的實現。《詩經》的文化精髓集中體現在“志”、“情”和“教”上,3者之間的關系是:情以言志,志以施教,志以寓教。

      具體地說,《詩經》在傳承過程中主要發(fā)揮兩個社會作用:(1)作為經書的“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的政教作用。朱熹《詩集傳序》云:“人事浹于下,天道備于上,而無一理之不具也……修身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欲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朱熹 1989:2)。自商末周初到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之前兩千多年里,《詩經》始終處在中國文化之尊的地位,是統(tǒng)治階級經世治國的重要政治工具。在歷代封建王朝統(tǒng)治時期,《詩經》雖然具有文學性,但其審美價值一直未被重視。司馬遷說,“夫上古明王舉樂者,非以娛心自樂,快意恣欲,將欲為治也”(《史記·樂書》)。舉《樂》的古明王欲為治,舉《詩經》的帝王卿士也是如此。如果將這一時期的《詩經》稱為文學,那么,它也只是政治和教化的一種形式。準確地說,是政教文學,即以政教而非審美為最終目的的文學。劉勰說,“道沿圣以垂文,文因圣而明道”(《文心雕龍·原道》)。(2)作為文學詩集的審美作用。隨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和新文化運動在我國的興起,《詩經》的地位由經書降為詩集,其政教內涵一度為學界否認和拋棄,人們開始僅從文學角度解讀和接受它。

      人們雖然想把《詩經》純文學化,但其深遠的歷史文化內涵卻并沒有因此消失。近年來,學界興起一股《詩經》文化詩學研究熱潮,其作為歷史文化經典的原貌正在逐步恢復??v觀《詩經》長期發(fā)揮的社會作用,其文化本質就是政教文學?!对娊洝氛涛膶W表現在以篇什為核心的整個《詩經》文本系統(tǒng),包括被稱為《詩經》門戶的《詩序》、詩篇本文及其傳、箋、注、疏。這個文本系統(tǒng)共同構成以文學為載體、以政教為目的的《詩經》文化系統(tǒng)。

      既然《詩經》是政教文學,那么既要翻譯其情志又要翻譯其政教,重中之重則是保全《詩經》的政教文化蘊含。概言之,《詩經》翻譯的對象就是整個《詩經》文化系統(tǒng)。

      2 《詩序》的翻譯

      《詩序》是《詩經》每篇詩的篇首關于詩旨的解釋性文字。從學理上說,《詩序》當譯,這無可置疑。但現有的10個《詩經》英語全譯本完整翻譯《詩序》的僅有英國傳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1872年的無韻體譯本。鑒于此,我們須要論證兩個問題:(1)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詩序》所存在的問題;(2)如果翻譯《詩序》,應當遵循哪些原則。

      《詩序》的主要問題是《詩序》的作者及其真?zhèn)?。關于《詩序》的作者,自東漢始即成為《詩經》學“第一爭詬之端”。對此,經學界先后出現四十余種不同觀點,爭論的焦點是《詩序》的真?zhèn)螁栴}。鄭樵《詩辨妄》一書專門考證《詩序》,發(fā)現存在多處錯誤。(洪湛侯 2002)朱熹也主張破《序》,其在《朱子語類·詩傳遺說·卷二》中說,“熹向作詩解文字,初用《小序》,至解不行處,亦曲為之說;后來覺得不安,第二次解者,雖存小序,間為辨破,然終是不見詩人本意,然后方知盡去《小序》,便可自通,于是盡滌蕩舊說,詩意方活”(洪湛侯 2002:)。聞一多、鄭振鐸、郭沫若、高亨以及今人程俊英等更是繼唐宋以來的疑序之風,另辟現代《詩經》學,把《詩經》解釋成純文學。與反序者說相比較,范處義、呂祖謙、嚴粲、陳傅良以及今人馮浩菲等尊序者的申說則理據兼?zhèn)?,令人信服。兩種觀點的交鋒使我們思考:(1)疑序者反序目的是什么,其反序論是否成立;(2)《詩序》有無合理之處,其價值究竟在哪里。不可否認,對《詩序》的質疑和辯論反映出歷代《詩經》學家對篇旨問題的終極關懷。但是,有必要考察疑序者的反序動機,這有利于客觀認識和評價《詩序》。從《詩經》學史看,第一個疑序者是唐代的韓愈。眾所周知,韓愈是中唐時期的古文運動領袖,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反對綺靡詩風,弘揚李杜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這一革新詩歌的情結使他不能滿足于經學家對于《詩經》的政教解釋,力圖發(fā)現《詩經》的文學新意,當屬自然。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其詩在詩藝上很受韓愈影響。作為一代鴻儒,他懷疑《詩序》同樣是出于詩學革新的愿望。鄭樵是宋代史學家,他批評《詩序》是基于史家對史實的忠實態(tài)度,其《詩辨妄》指出《詩序》的一些錯誤。朱熹批評《詩序》主要由于其對理學的訴求,意欲以《詩》說理。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各家的批評主要由于擺脫儒教、革新思想的時代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攻序者對《詩序》的批評有許多虛妄含糊之詞。例如,朱熹在《詩集傳·卷耳》里說,“此亦后妃所自作,可以見其貞靜專一之至矣。豈當文王朝會征伐之時,羑里拘幽之日而作歟?然不可考矣”(朱熹 1989:5);方玉潤在《詩經原始·葛覃》里說,“……蓋此亦采之民間,與《關雎》同為房中樂,前詠初婚,此賦歸寧耳”(方玉潤 1986:76),這些皆屬疑而未考。有的疑序者所論雖言之鑿鑿,卻不能自圓其說。馮浩菲批評反序者說,“《詩》之《小序》不是‘全不可信’,也不是‘胡說’……朱子之說猶如此不可靠,其他追隨者多欠用功,實乃吠聲之輩”(馮浩菲 2003:172)。最重要的是《詩序》本身的真?zhèn)闻c《詩序》的文化塑造作用不同,《詩序》無論對與錯,畢竟還是《詩序》,它是歷代解經的必由門戶,是歷代帝王鴻儒將其與《詩經》一起用以施政言教、經世治國的工具,是《詩經》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從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觀點看,文化典籍的傳承過程劃定的軌跡決定一個民族文化發(fā)展的道路。這個軌跡并不由典籍的真?zhèn)味怯傻浼膫鞒蟹绞經Q定。解讀典籍在時間流中不斷釋放文化蘊藏,從而構成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就是由經、傳、注、疏、解、釋構成的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人們在這條河流中汲取營養(yǎng),濯滌靈魂,卻鮮有人問及河流源頭。試想,曾有幾人證明中華民族最古老神話的真?zhèn)??而從學術和文化角度來看,神話又有多少證明的可能和必要。然而,中華文明的血液卻無法排除這些古老神話,它們是中華文化之根。由此看來,既然翻譯的功能是文化介紹而非標新立異,那么對于翻譯來說,經學家們對《詩序》的種種褒貶聚訟并不能改變《詩經》作為“經”數千年來為中華文化傳統(tǒng)劃定的軌跡?!对娦颉氛?zhèn)渭白髡吆稳艘褵o足輕重,重要的是《詩序》在我國歷史中究竟是以何種形態(tài)對我國文化的發(fā)展施加影響。這樣,我們就能夠據此確立一條《詩經》篇旨的翻譯方針。

      那么,《詩序》翻譯應當如何操作呢?從現有的《詩經》譯本看,完整翻譯《詩序》的僅有英國傳教士理雅各一人。他在譯本序言中以中英對照形式完全翻譯《詩序》,在每篇詩后又加題解,可以作為對《詩序》翻譯的補充。詹寧斯、許淵沖、汪榕培等譯本則只加題解。其他譯本,如英國漢學家韋利、美國詩人龐德,則既沒有翻譯《詩序》,也沒有為詩篇加題解。總地來看,所有譯本關于《詩序》的處理效果均不盡人意,主要原因是所加題解多無經學研究的確鑿根據,且有許多屬于譯者本人的臆測?!对娊洝穼W證明,被證明確實存在問題的《詩序》僅占總數的約六分之一。因此,《詩序》的翻譯可以基于如下原則:(1)不盲目否定《詩序》,正確的要照樣翻譯;(2)已經被《詩經》學證明為錯誤的《詩序》,也要照樣翻譯,但要說明;(3)對于受到質疑但尚無定論者,不盲從“新解”,照樣翻譯,但對合理的質疑可適當說明,尤其是可在《序》的譯文后補充朱熹、鄭樵、崔述等經學家的觀點,供譯文使用者參考。

      3 《詩經》傳、箋、疏、注的翻譯

      和其他經書一樣,《詩經》的特點之一是歷代經學家的注解,影響最大的《詩經》注解是漢初毛亨的《毛詩故訓傳》、東漢鄭玄的《毛詩傳箋》、唐孔穎達的《毛詩正義》和南宋朱熹的《詩集傳》?!睹姽视杺鳌肥恰对娊洝纷钤绲淖⒈荆洹霸斢谟栐b而略于詩義,文詞簡古,對名器物色、典章制度亦時有詮釋,有不少說法出于先秦古籍,淵源有自,所以歷代古文派學者都奉《毛詩》為治《詩》圭臬”(洪湛侯 2002:195)。鄭玄的《毛詩傳箋》兼采3家詩說,其長于從3禮角度說解《詩經》,“通訓詁,明大義”,使《毛詩》成為顯學。唐初孔穎達進一步疏解《毛傳》和《鄭箋》,作《毛詩正義》,使毛、鄭歸于一致。至宋代,朱熹作《詩集傳》,致力于詩篇義理闡發(fā),更有文字訓詁,既秉承先學又推陳出新,雖有理學理念植入,與原義有違,但適合宋代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毛傳》、《鄭箋》、《正義》和《詩集傳》依次承傳,形成上下兩千年的《詩經》文化傳統(tǒng)。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以來,《詩經》文學研究使《詩經》終于脫離兩千多年的政教傳統(tǒng)。而近年來,《詩經》文化詩學研究突起,它又成為文化詩學闡釋的對象。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些直接構成《詩經》文化的傳、箋、疏、注呢,應不應該翻譯它們?回答是肯定的。筆者認為,翻譯原則是:純粹的文字訓詁應該化入詩篇本文的翻譯,而詩篇中的典故以及包含古代民俗、原始宗教、歷史事件的語匯應該在詩文后單獨作注解性翻譯。只有將《詩序》、詩篇本文、語匯注解翻譯結合起來,才可以使譯文讀者更好地理解原詩的古義及其社會寓意。在此基礎上,再把《詩經》文學和文化內涵有效結合,達到《詩經》文化傳播的目的。

      4 文學性與政教文化傳統(tǒng)的關系

      在《詩經》的政教文化傳統(tǒng)與文學之間究竟應該怎樣取舍?這是長期以來翻譯面臨的問題。對此,理雅各翻譯兩個《詩經》版本。前者重義理,后者重文學。其他譯者,尤其是20世紀以后的譯者,都以文學為取向。然而,《詩經》翻譯的純文學取向值得商榷,因為這一取向有割裂《詩經》文化傳統(tǒng)的危險。在現有的《詩經》譯本中,有因過分強調文學而導致翻譯失敗的例子。有的譯者過于接受現代《詩經》學影響,僅視《詩經》為文學,隨意損益或篡改詩文內容,致使譯詩整體上不倫不類;有的譯者借翻譯《詩經》之名,行創(chuàng)作之實,生產出近乎偽英文《詩經》。這些傾向都會不同程度地誤導西方讀者,破壞《詩經》文化傳播的效果。

      為了以詩譯詩,增加譯詩韻味,理雅各于1897年將其1872年的《詩經》無韻體譯本改編成韻體詩。與1872年版本比較,1897年版的大部分篇什詩行變得冗長臃腫,韻律雖有所齊,詩味卻無所增,文義也受到較大影響。例如《東門之池》:

      ① To steep your hemp, you seek the moat,/Where lies the pool, th’ east gate beyond./I seek that lady, good and fair,/Who can to me in song respond.//To steep your grass-cloth plants, you seek/The pool that near the east gate lies./I seek that lady, good and fair,/Who can with me hold converse wise.//Out by the east gate, to the moat/To steep your rope rush, you repair./Her pleasant converse to enjoy,/I seek that lady, good and fair.(James Legge 1931)

      從譯詩內容本身來看,詩中有兩個人you和I,詩人對照這兩人所做的事情,前者為了漚麻等而四處尋找池塘,后者則為了尋覓異性知己而四處奔波。然而,細加分析,漚麻和覓偶兩者之間風馬牛不相及,并無可比性,譯者將兩者硬拉到一起,頗為穿鑿;如果譯者想對比尋找池塘和尋找知音的過程,雖然“尋找”過程相似,但兩種“尋找”之間的意義和價值卻不同。我們再來看原文:

      ② 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彼美淑姬,可與晤歌。/東門之池,可以漚纻。彼美淑姬,可與晤語。/東門之池,可以漚菅。彼美淑姬,可與晤言。

      關于詩的每章首句,《毛傳》說:“興也?!币馑际钦f,詩人看到“東門之池”有“漚麻”、“漚纻”、“漚菅”之用,聯(lián)想到“彼美淑姬”有與我“晤歌”、“晤語”、“晤言”之義,心生愛慕,故歌之。而譯者沒有抓住其中精神,致使譯文貌合神離。這種效果的由來不能不說與譯者一味追求譯詩的隔行押韻有關。為了湊齊韻律,譯者分別在第二、六、十行增設beyond,lies與repair 3個詞,從而湊成 /nd/、/aiz/、/p?/ 3種韻式。如此,譯文的本義改變了許多。譯文第一章說“你找到了城門外護城河旁邊的池塘,為的是漚麻;我找到了善良美麗的姑娘,她能與我對歌”。第二章說,“你找到池塘漚麻,我則找到善良美麗的姑娘進行有智慧的交談”。第三章則說,“你來到護城河,為的是漚麻,而我則找到善良美麗的姑娘,快樂地交談”?!对娦颉氛f,“《東門之池》,刺時也。疾其君之淫昏,而思賢女以配君子也”。反復咀嚼譯詩,卻不見此意。理雅各在譯詩前加題解“The Tung Men Chih Ch’ih; allusive.The praise of some virtuous and intelligent lady”,所以,譯詩從頭至尾徹底變了滋味。

      以文學名義走向《詩經》翻譯文學化極端的是美國詩人龐德。他按照自己的意象主義詩學,把《詩經》的所有詩篇作了恣意改寫。(李玉良 2007)在龐德的《詩經》譯本中幾乎沒有一篇譯詩能清楚地見到其文化的影子。如《東門之楊》:

      ③ Neath East Gate willows/’tis good to lie./She said:/“this evening.”/Dawn’s in the sky./Neath the thick willow boughs/’twas for last night./Thick the close shade there./The dawn is axe-bright.(Pound 1950:67)

      這首譯詩,仿佛寫的就是一個女子整夜躺在垂柳下苦苦等待的情狀,可視為一首描寫男女幽會的詩。可是,從譯詩本文來看,女子為什么躺在東門垂柳下而不是別的大樹下?這讓人費解?!对娦颉氛f,“《東門之楊》,刺時也?;枰鍪r,男女多違。親迎,女猶不至也”?!墩x》說:“序言‘親迎,而女猶有不至’者,則是終竟不至,非深夜乃至也”(孔穎達 1999:447)。古代婚俗是夫家在黃昏時迎娶新娘,取陽往陰來之義?!睹珎鳌放c《鄭箋》皆以楊樹葉“牂牂、肺肺”為諷刺男女婚姻失時,黃昏時迎女,女不至,意在以此教化天下婚齡男女,為該詩的文化內涵。龐德的譯詩只顧竭力突出willows, Dawn, willow boughs, shade等意象,卻背棄原詩要旨??芍^翻譯不足,創(chuàng)作有余。

      以上兩家譯文的弊端是,或者譯文韻律壓倒一切,或者譯文意象壓倒一切,篇什的寓意被嚴重忽視和歪曲。實際上,《詩經》的政教性和文學性并不矛盾,前者是內容,后者是形式,兩者相互依存,構成一體,翻譯時當兩者并重。

      5 結論

      《詩經》是一部詩歌形式的政教文化典籍,其核心內容是政教思想傳統(tǒng)?!对娊洝贩g當以傳播《詩經》文化為最高旨歸,同時重視其文學價值的體現?!对娊洝肥且粋€文本系統(tǒng),因此翻譯時不能局限于篇什本文,而應該將篇什本文與《詩序》及注疏系統(tǒng)一起翻譯,在譯本中形成完整的《詩經》文化系統(tǒng)。惟有如此,才能達到文化傳播、為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服務的目的。當然,《詩經》譯本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每種方式都能不同程度地起到傳播《詩經》文化的作用。但是,學術性、系統(tǒng)性和藝術性是《詩經》多樣化翻譯的基礎。否則,《詩經》文化在域外傳播就永遠不可能全面和準確。

      方玉潤.詩經原始[M].北京:中華書局, 1986.

      馮浩菲.歷代詩經論說述評[M].北京:中華書局, 2003.

      洪湛侯.詩經學史[M].北京:中華書局, 2002.

      孔穎達.毛詩正義[A].李學勤.十三經注疏(標點本)[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李玉良.《詩經》英譯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 2007.

      許淵沖.詩經-Book of Poetry[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汪榕培.詩經英譯[Z].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5.

      詹 瑛.文心雕龍義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朱 熹.詩集傳[M].長沙:岳麓書社, 1989.

      Allen, C.F.R.TheBookofChinesePoetry—TheShihChingorClassicofPoetry[M].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 Co., Ltd., 1891.

      Jennings, William M.A.TheShiKing:theOld“PoetryClassic”oftheChinese:aCloseMetricalTranslation,withAnnotations[M].London: George Routledge and Sons, Ltd., 1891.

      Karlgren, B.TheBookofOdes[M].Stockholm: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1950.

      Legge, J.TheBookofPoetry-ChineseTextwithEnglishTranslation[M].The Chinese Book Company Shanghai, China, 1931.

      Legge, J.ChineseClassicswithaTranslation,CriticalandExegeticalNotes,Prolegomena,andCopiousIndexes[M].London: Henry Frowd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arehouse, Amen Corner, E.C.(1939年倫敦會香港影印所影印本),Vol.IV-Part I,II.

      Pound, E.Shih-Ching:TheClassicAnthologyDefinedbyConfucius[M].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50.

      Waley, A.TheBookofSongs[Z].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37.

      TheTranslationoftheShijingCulturalTradition

      Li Yu-liang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Shijingis not a common poetical anthology, but a cultural tradition that has last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Its nature consists in the culture of politics and moralization.Therefore, the translation of the anthology is not merely the texts, but also the whole system composed of the prefaces, the texts and their annot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through history.The translation of the antho-logy should take its political and moralizing intention as the essence, and literature as the form.Only in this way, can we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disseminating the culture ofShijing.

      translation ofShijing; the political and moralizing culture ofShijing; the cultural system ofShij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culture

      定稿日期:2015-06-20

      【責任編輯王松鶴】

      H315.9

      A

      1000-0100(2015)05-0155-4

      *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儒家經典翻譯傳播與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研究”(13BYY036)的階段性成果。

      10.16263/j.cnki.23-1071/h.2015.05.032

      猜你喜歡
      詩序政教詩經
      唐 南溪詩序并南溪玄巖銘拓片
      中國書法(2023年12期)2023-02-02 15:51:36
      《尚書·無逸》政教思想的實踐與運用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8:26
      郭嵩燾政教思想的內在理路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10
      詩經
      天津詩人(2019年4期)2019-11-27 05:12:16
      現代詩經
      詩歌月刊(2019年7期)2019-08-29 01:46:46
      現代詩經
      詩歌月刊(2019年8期)2019-08-22 08:45:00
      明朝對西藏地方政教首領的冊封及其演變
      西藏研究(2018年4期)2018-10-30 01:12:22
      論梁肅的詩序
      從“分離論”到“中立論”——美國憲法中的政教分離
      那些年,我們讀錯的詩經
      小說月刊(2014年2期)2014-04-18 14:06:39
      江山市| 三门县| 乌拉特前旗| 历史| 堆龙德庆县| 南投市| 萍乡市| 左权县| 镇安县| 云霄县| 阜康市| 巴中市| 阳曲县| 左权县| 海阳市| 晋州市| 繁昌县| 布尔津县| 彭山县| 绍兴县| 灵寿县| 南京市| 鹰潭市| 崇左市| 沁阳市| 兴业县| 漳平市| 政和县| 南皮县| 丰镇市| 历史| 凤山县| 侯马市| 两当县| 南溪县| 墨玉县| 永州市| 盐源县| 龙门县| 贵港市| 西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