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潔,張欣欣
(海南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海南 海口 571158)
?
國內外自行車休閑旅游研究與啟示
林小潔,張欣欣
(海南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海南 海口 571158)
我國自行車旅游相關研究尚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借鑒國外對自行車休閑旅游發(fā)展研究經驗,應注重自行車旅游產品深層意義與價值發(fā)掘,強調學科研究實用性與可行性,提倡多元化思想碰撞與多學科融合,將視角放在自行車旅游核心利益相關者上。
自行車休閑旅游;國內研究現(xiàn)狀;國外研究啟示
在西歐發(fā)達城市,自行車不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是人們鍛煉、休閑、娛樂工具和特殊旅游交通方式。如今旅游市場,游客推崇個性旅游,更多游客選擇適合自己自主、度假、探險等旅游產品。作為體育旅游具體形式,自行車旅游是以自行車為主要交通工具,并以獲得騎行體驗和樂趣為重要目的的一種旅游形式[1]。
國外自行車休閑旅游研究起步較早,特別是在歐洲國家,因其盛行低碳旅游文化,自行車休閑旅游研究也應市場需求蓬勃發(fā)展起來。在研究方法上貫徹多學科和獨特視角的結合,力圖應用跨學科知識指導自行車休閑旅游實踐,使其不單單只是學術上的理論,而更是能夠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實踐基礎。
(一)地區(qū)性綜合性個案研究
布倫特W.里奇(1998)[2]的研究向我們展示了重要性-績效分析方法對于地區(qū)自行車休閑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和整體規(guī)劃管理重要性;KK.克里斯提那(2013)[3]在對匈牙利自行車休閑旅游進行專題研究中為我們闡述了影響自行車休閑旅游因素,以及通過相關前沿科學技術文獻來源對匈牙利發(fā)展自行車休閑旅游機遇和挑戰(zhàn)進行評價分析;邁克爾.Meschik(2012)[4]提出自行車休閑旅游目的地基礎設施和當?shù)芈糜挝幕皟?yōu)美觀光風景是吸引旅游者重要因素,并以奧地利多瑙河綠道為對象進行了綜合吸引力調查研究。
(二)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及研究理論創(chuàng)新
Lamont.馬修(2009)[5]在旅游學雷帕爾模型(Leiper's model)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增加了旅游線路和旅游目的地區(qū)域基本元素修正系統(tǒng)模型,來描述自行車休閑旅游;米歇爾.M (2010)[6]應用數(shù)理統(tǒng)計分析法對2008-2009年度在維也納騎行愛好者騎行特征進行整理分析,使得每天騎自行車在多瑙河車道上觀光流量成為可預測數(shù)據;彼得.考特斯(2012)[7]和Flusch.達倫(2012)[8]通過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強調了自行車休閑旅游中旅游地圖、旅游線路和環(huán)球定位系統(tǒng)(GPS)這些配套設施對促進自行車休閑旅游的作用。
(三)面向體驗者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調查研究
本杰明.Poppinga(2009)[9]從為自行車休閑旅游者旅行提供更好的體驗出發(fā),研究觸覺顯示器給旅游者帶來便利,該顯示器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錯誤路線并指明正確道路。布倫特.里奇等(2010)[10]在研究中指出:雖然目前對自行車休閑旅游研究呈增長趨勢,但在研究內容上還存在異質性問題,即對自行車休閑旅游市場和以旅游者視角研究還甚少。并將旅游者動機理論與持續(xù)參與概念結合,應用在對澳大利564名自行車俱樂部成員調查中。
國內自行車休閑旅游研究起步較晚,目前自行車休閑旅游研究文獻多為基于作者感知的描述性研究,近兩年運用定量分析研究成果不斷出現(xiàn),研究深度有所加強。
(一)自行車休閑旅游發(fā)展現(xiàn)狀、價值與趨勢研究
張健,張超慧(2008)[11]以及萬亞軍,蒙睿(2009)[12]在其文章中分別闡述了自行車休閑旅游產生時代背景和國內自行車休閑旅游開展現(xiàn)狀,提出我國發(fā)展自行車休閑旅游有巨大經濟意義、社會意義、環(huán)境意義及健康意義。蘇玉棟(2010)[13]提出:自行車休閑旅游受到外界條件、身體素質、騎行裝備及道路安全狀況等因素制約,而發(fā)展自行車休閑旅游需要旅游機構提供專業(yè)服務,發(fā)展專用道路,并解決好安全和責任問題。
(二)自行車休閑旅游城市、地區(qū)個案分析研究
袁姝姣,何杰等(2012)[14]運用GIS技術和因子分析法對成都自行車休閑旅游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歸納出阻礙自行車休閑旅游發(fā)展因子;吳迪等(2013)[15]調查了上海自行車休閑旅游開展現(xiàn)狀,并從城市發(fā)展大格局角度分析了自行車休閑旅游今后發(fā)展規(guī)劃布局;余子萍(2013)[16]則對臺灣地區(qū)自行車休閑旅游進行了針對性研究,闡述了臺灣自行車休閑旅游研究進展及臺灣自行車休閑旅游積極發(fā)展幾大因素。
(三)自行車休閑旅游產品與線路研究
李新春,張朝朋(2008)[17]以西安市順城巷為例,提出了古城自行車專用道建設方案;萬亞軍(2010)[18]基于對自行車休閑旅游特點分析結果,從環(huán)境教育角度提出了自行車休閑旅游產品設計思路;羅成書等(2011)[19]在對杭州市做自行車休閑旅游慢行系統(tǒng)空間優(yōu)化研究時提出,規(guī)劃建設高效合理自行車休閑旅游慢行系統(tǒng)已經成為旅游城市共同面臨的重要任務。
近年來隨著我國在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低碳環(huán)保理念上的教育宣傳更加深入人心,民眾對健康問題日益注重,越來越多人重拾起了在20年前仍是國民交通工具的自行車,將其既作為代步工具同時還是健身器材?;谀壳拔覈鴮τ谧孕熊嚶糜伟l(fā)展大眾熱情高于市場建設現(xiàn)狀,結合國外多年來發(fā)展自行車旅游經驗,對我國自行車旅游發(fā)展研究有以下啟示:
(一)理論是指導實踐基礎,但同時理論也來源于實踐,因此我國應重視自行車休閑旅游理論研究,從我國自行車休閑旅游發(fā)展實際出發(fā),結合多學科基礎理論,從而提升研究實用性和指導性。只有具有應用價值理論研究才能更好指導我國自行車休閑旅游發(fā)展。
(二)我國目前發(fā)展自行車休閑旅游應進入地域特色發(fā)展建設階段,因此,首先關注的便是當?shù)鼐哂械赜蛱厣糜钨Y源和相應軟硬件建設狀況;其次是旅游資源所能吸引的旅游者類型心理和行為調查研究,最后是旅游產品和線路設計。只要對地區(qū)做到并做好以上三點研究,其不僅能夠幫助其核心利益提升服務質量,增強旅游愛好者決策信心,而且最終能推進該地自行車休閑旅游實踐發(fā)展。
(三)自行車休閑旅游所提倡低碳文化、環(huán)保理念以及健康生活方式,是宣傳和發(fā)展其最為重要的關鍵詞,應將其深深刻入我們日常生活中,為我國建設可持續(xù)發(fā)展型社會、生態(tài)大國打好文化底子。
國外對于自行車休閑旅游研究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地區(qū)性綜合個案研究;一類是提出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論;還有一類則是面對體驗者及其他利益相關者調查研究。
國內自行車休閑旅游研究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對自行車休閑旅游發(fā)展現(xiàn)狀、價值與趨勢的研究;第二類研究是對城市或區(qū)域做個案分析;第三類是自行車休閑旅游產品與線路設計研究,提出創(chuàng)新與應用并重的旅游產品和針對特定地區(qū)的線路。
通過國內與國外自行車休閑旅游研究文獻比較,國內相關研究存在以下問題:研究內容過于寬泛,缺少實踐應用性實用資料和佐證資料;研究對象單一、結構簡單,缺乏立足于研究對象視角進行研究的情懷;研究方法過于陳舊,尚未跳出使用單一學科研究方法框架。
[1]蘇玉棟.自行車旅游特征分析及發(fā)展建議[J].商業(yè)經濟,2010(8).
[2]Brent W Ritchie.Bicycle tourism in the South Island of New Zealand: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ssues [J] .Tourism Management,1998(6).
[3]Krisztina Kormosné Koch.Bicycle Tourism In HUNGARY.[J] Applied Studies in Agribusiness and Commerce,2013(1).
[4]Michael Meschik; Sustainable Cycle Tourism Along The Danube Cycle Route In Austria [J] Tourism Planning & Development 2012(1).
[5]Lamont,Matthew.Independent Bicycle Tourism:A Whole Tourism Systems Perspective [J] .Tourism Analysis,2009(5).
[6]Michael Meschik,Counting,analyzing and modeling traffic volumes in bicycle tourism [C].IVe,RaLI,BOKU Wien,0026 Bicycle Tourism.
[7]Peter Cox.Strategies Promoting Cycle Tourism in Belgium:Practices and Implications [J].Tourism Planning & Development 2012(1).
[8]Flusche,Darren.Bicycling Means Business: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Bicycle Infrastructure[EB/OL].http://www.advocacyadvance.org/site_images/content/Final_Econ_Update%28small%29.pdf,2012-7.
[9]Benjamin popping,martin pielot,Susanne boll; tacticycle:a tactile display for supporting tourists on a bicycle trip[C],MobileHCI '09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with Mobile Devices and Services,Article No.41,2009.
[10]Brent W.Ritchie,Aaron Tkaczynski & Pam Faulks ; Understanding the Motivation and Travel Behavior of Cycle Tourists Using Involvement Profiles[J],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2010(4).
[11]張健,張超慧.我國發(fā)展自行車休閑旅游的意義[J].現(xiàn)代商業(yè),2008 (8).
[12]萬亞軍,蒙睿.自行車休閑旅游旅游起源、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分析[J].太原大學學報,2009(2).
[13]蘇玉棟.自行車休閑旅游特征分析及發(fā)展建議[J].商業(yè)經濟2010年第8期.
[14]袁姝姣,何杰,楊超,賀躍.基于GIS 技術和因子分析法的自行車休閑旅游影響因素分析——以成都市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5).
[15]吳迪,劉志民.上海市自行車休閑旅游開展現(xiàn)狀及對策[J],體育科研,2013(4).
[16]余子萍.臺灣地區(qū)自行車休閑旅游發(fā)展研究[J].中國市場,2013(20).
[17]李新春,張朝朋.西安市順城巷自行車休閑旅游專用車道建設方案[J].科學之友,2008(32).
[18]萬亞軍.基于環(huán)境教育的自行車休閑旅游產品設計淺析[J].中國自行車,2010(1).
[19]羅成書,周敏,錢苗.都市自行車休閑旅游慢行系統(tǒng)空間布局優(yōu)化研究——以杭州市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11(4).
(責任編輯:趙 峰)
Study and Enlightenmen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Bicycle Tourism
LIN Xiao-jie,ZHANG Xin-xi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 571158,China)
Research of the bicycle tourism in China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exploration stage。 Draw lessons from foreign research experience on bicycle leisure tourism development,should pay attention to bicycle tourism excavation of the deep meaning and value of the products; emphasize the practicability and feasibility of academic research; advocates the collision and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of diversified thought; perspective on the core of the bicycle tourism stakeholders.
bicycle leisure tourism ; status-quo for domestic study ; status-quo abroad
2014-09-22
林小潔,女,漢族,海南??谌?。海南師范大學體育學在讀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體育旅游;通訊作者:張欣欣,女,河南商丘人。體育學碩士。海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武術與民族傳統(tǒng)體育、體育教育與運動訓練。2015年第1期
F590.7
A
1009-9743(2015)01-0063-03
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5.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