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鋒,徐兆梨
(1.河海大學 商學院,江蘇 南京211100;2.南京大學 商學院,江蘇 南京210093)
南海作為我國南部的陸緣海,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面積300 多萬平方千米,包含200 多個島嶼。自20 世紀初,不少國家就開始貪婪掠奪我南海豐富的資源,以多種借口挑起爭端,并企圖占領我南海。20 世紀60年代后期,科學家發(fā)現(xiàn)南海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加之南海在國際航運方面的顯著作用以及重要的軍事價值,使得南海爭端越演越烈。目前南海爭端主要涉及的六國七方是中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以及中國臺灣。南海問題主要是由于領土領海劃界(包括南海諸島和相關海域歸屬)、資源開發(fā)等引發(fā)的國家間的矛盾爭端,同時也是國家之間的戰(zhàn)略博弈,其本質(zhì)是關于能源的爭端,同時也涉及到各國經(jīng)濟、政治、軍事等方面。
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fā)表演講時首次提出要建設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2015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上所作的2 次政府工作報告中分別提出:抓緊規(guī)劃建設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合作建設。這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著眼全球、順應時勢提出的戰(zhàn)略構想,建設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是發(fā)展海洋經(jīng)濟,促進政治互信、經(jīng)濟合作、文化包容的命運共同體的打造。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沿海港口向南出發(fā),首先經(jīng)過南海,南海爭端將關系到我國能否和爭端國家達成建設共識,如果南海局勢惡化,必將對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產(chǎn)生消極影響。隨著國家將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提升到國家戰(zhàn)略高度,學術界對南海問題的關注也在不斷升溫,基于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視域?qū)鴥?nèi)外學者關于南海問題的研究進行梳理有利于南海問題研究的深入進行,也有利于從新的視域研究南海問題的公平合理解決途徑。
多年來我國學者重點研究我國對南海諸島和相關海域(以下簡稱南海)擁有主權的歷史地理依據(jù),通過法律視角深入分析我國的南海主權法律依據(jù),并排斥他國非法訴求以維護我國主權。同時以全球發(fā)展視角審視美、日、印以及東盟國家對于中國南海問題的影響。這不僅有助于明確中國的南海爭端態(tài)度,而且為進一步解決南海主權爭端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借鑒作用[1]。以下就是基于史地、法律、政治和經(jīng)濟合作四個角度對我國南海維權研究成果做出的梳理。
歷史性權利的維護在南海維權斗爭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史籍、地圖、文物等是南海爭端史地維權方面的有力證據(jù)。李金明通過史籍記載進行考察論述,確定南海疆域的界限和范圍。作者認為自宋元至明清,我國南海疆域的范圍與界限已有了明確的劃定,西沙和南沙群島自宋元以來就屬于我國疆域內(nèi)[2]。張耀光在《從地圖看中國南海海域疆界線的形成與演進——中國南海九條斷續(xù)國界線》中使用地圖這一國際認可的證據(jù)來解釋南海的主權問題。作者將九段線的形成過程劃分為雛形、形成、成型期,以此說明九段線是我國海上國界線,線內(nèi)島嶼歸屬我國[3]。另外,黃盛璋在《南海諸島歷來是中國領土的歷史證據(jù)》中通過大量的水下、地面出土文物有力證明了中國人民是最早發(fā)現(xiàn)、開發(fā)和建設南海諸島的唯一真正主人[4]。隨著菲律賓“南海仲裁案”等南海爭端的不斷升級,通過地區(qū)館藏中有關南海檔案的搜集和應用已經(jīng)成為應對南海問題“司法化”的有力武器[5]。
中國人民在開發(fā)和建設南海的歷史過程中遭到了許多國家不同程度上的干擾和侵略,中國政府帶領中國人民進行了堅決抗擊。早在商周時期,南海就和祖國大陸進行聯(lián)系,一直到明清時期中國都對南海進行管轄和開發(fā)治理。到了近代,外國商人和政府垂涎于南海豐富的資源,挑起爭端企圖吞占南海,中國政府為維護南海主權從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上采取了措施。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政府針對南海問題的演變提出了不同的戰(zhàn)略,新中國成立到20 世紀70年代初期,實行主權宣示戰(zhàn)略;20 世紀70年代初期到20 世紀80年代末,實行軍事維權與行政管轄并舉戰(zhàn)略;20 世紀90年代之后提出“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fā)”戰(zhàn)略;近幾年國家比較注重領土完整的核心利益[6]。從整個斗爭史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政府和人民從未放棄對南海的管理和開發(fā),南海是祖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1. 我國對南海擁有主權的法律依據(jù)
在這一研究方向下,學者們多從“發(fā)現(xiàn)”、“占有”等法律視角來論述中國的主權。朱堅真、劉文宗、馬濤等都從“發(fā)現(xiàn)”和“占有”法律視角出發(fā)提出中國主權,如朱堅真在《多視角下南海爭議島嶼權益問題及對策研究》中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南海諸島的國家,至少從宋代開始就已經(jīng)對南海諸島進行有效的連續(xù)管轄,享有主權,符合國際法的發(fā)現(xiàn)原則要求。我國的《皇清各直省分圖》、《南海島嶼圖》、《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等歷代官方地圖的繪制;1946年國民政府按照《開羅宣言》的規(guī)定接收日本侵占的南海諸島;1984年設立海南行政區(qū),將西沙、南沙、中沙群島改由海南行政區(qū)管轄表明了中國政府行使管轄權等都滿足占有原則[7]。除此之外,劉文宗強調(diào)解決南海問題必須明確“關鍵日期”問題[8]。而菲律賓單方提起仲裁將我國法律維權推上頂峰,我國目前必須亟待加強國際條約和“實際占領、有效控制”方面的準備工作[9],同時不要忽略有效控制理論是國際法院解決領土主權爭端的重要國際法依據(jù),而其他爭端國家非法占領島礁獲得的領土主權都不符合有效控制理論[10]。
2. 駁斥他國的非法訴求
駁斥他國的非法訴求主要途徑有:使用的國際法中的“承認”、“禁止反言”等原則以及揭示他國曲解法律的不軌行為。針對越南在南沙群島問題上出爾反爾的行為,王可菊認為按照國際法上的禁止反言原則,越南當局雖然自食其言,但仍要受其原來的立場約束。作者還指出越南當局置過去承認中國對南沙群島的主權的事實于不顧,對南沙群島提出領土要求并以武力蠶食許多島礁,是對國際法的粗暴踐踏[11]。從1947年我國正式出版標注九段線的《南海諸島位置圖》后,在很長時間內(nèi)爭端國家對此沒有提出任何異議,甚至有些國家出版的地圖也將九段線內(nèi)的海域標繪為中國的海域[12]。學者們還指出了有的國家對于法律的曲解。李金明通過國際海洋法分析菲律賓的借口(黃巖島與菲律賓的某些島嶼相鄰近、黃巖島在菲律賓的專屬經(jīng)濟區(qū)之內(nèi)),認為這是基于菲對海洋法的單方面解釋,簡單地認為《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規(guī)定專屬經(jīng)濟區(qū)的最大寬度為200 海里,而黃巖島距離菲律賓呂宋島西約130 海里,就是在其專屬經(jīng)濟區(qū)之內(nèi)。而事實上,《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規(guī)定的200 海里專屬經(jīng)濟區(qū),只是一項彈性條款[13]。
另外,自聯(lián)合國公約產(chǎn)生以來,南海爭端沒有得到解決反而復雜化,一些學者對于國際公約或者國際仲裁是否適用于南海問題提出了質(zhì)疑。趙理海在《關于南海問題的諸多法律問題》中對以下問題提出質(zhì)疑:(1)群島制度能否適用于遠離大陸的南海諸島?(2)1982年《海洋法公約》第121 條的規(guī)定如何適用于南海各島礁[14]?另外,中國政府選擇不應訴“南海仲裁案”,深刻體現(xiàn)了《海洋法公約》特有的強制性爭端解決機制與例外規(guī)定之間的矛盾[15],仲裁法庭不得對中菲爭端島嶼的主權問題作出仲裁,否則是對我國國家主權的侵犯[16]。
1. 大國的圍堵
美國對南海問題的介入從蘇聯(lián)解體開始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整個過程從中立、明顯傾向到介入,而且介入強度不斷增加。對于美國介入南海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介入的形式、目的、政策演變、影響等方面。張學昆就上述幾個問題進行細致分析,他認為美國介入南海問題形式有軍事演練、貿(mào)易和海上油氣開采活動?;谙拗浦袊Q蟮鼐墤?zhàn)略空間的拓展和海權的發(fā)展、作為美國重返亞太的支點等政治動機,美國不斷加強南海問題介入。同時,美國的介入使得南海問題復雜化國際化,破壞中國與鄰國的關系,加劇了中美對抗,改變了南海地區(qū)的地緣政治格局和秩序,最終導致南海地區(qū)的地緣力量分布不利于中國[17]。總的來說當南海領土主權問題與國際航行自由問題疊加在一起時,它就不再是一個“第三方因素”,而是要實現(xiàn)重返亞太戰(zhàn)略以遏制中國[18]。未來,美國會繼續(xù)干預南海爭端、深入推進“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且日益重視“軟介入”方式[19]。
日本、印度等國家也加大了介入南海問題的力度,原因是美國加強其在南海的軍事存在并大力推動南海問題國際化,才導致區(qū)域外國家公開介入南海問題,從而使得南海問題的解決面臨更多的障礙[20]。郭淵認為冷戰(zhàn)初期日本對南海的侵擾主要由于日本的南海情節(jié)、國內(nèi)資源緊缺,而當前日本對于南海的種種干擾主要是基于攫取地緣利益,拉攏有關爭端國家與中國對抗,使南海問題久拖不決,限制中國的同時擴大日本在東南亞的影響力等因素[21]。冷戰(zhàn)結束以來,印度通過改善和深化印度一東盟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與安全關系,協(xié)力美國、日本的南海政策,印度在南海問題發(fā)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顯著的角色。隨著印度綜合國力的強大和國際形勢的變化,印度對南海的政策進一步調(diào)整,這種調(diào)整不僅由其自身發(fā)展的內(nèi)在邏輯所決定,同時也受到了其強烈的大國情結和戰(zhàn)略追求的推動[22]。未來,印度對南海問題的影響作用有待于進一步關注和評估[23]。
2. 東盟的制衡
東盟的很多國家和我國在海上、陸上臨近,東盟作為一個大的經(jīng)濟體在南海問題上也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東盟針對南海爭端的態(tài)度由呼吁集體和平,轉(zhuǎn)為促進各方達成政治協(xié)議,現(xiàn)階段主要推動爭端各方走法制規(guī)則約束之路[24]。在東盟國家中,越南和菲律賓與我國的關系是研究的重點。葛紅亮認為越南、菲律賓是東盟成員國中與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矛盾相對突出的國家。東盟介入這一問題客觀上也只是維護了越南、菲律賓等國在南海地區(qū)的利益,基于東盟機制的作用其有可能淪為越南菲律賓等國推行南海政策的工具[25]。2013年10月,中國政府提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戰(zhàn)略構想,表明中國睦鄰友好、共同發(fā)展的理念。葛洪亮、鞠海龍認為這是向東盟國家和區(qū)域大國傳遞了一系列積極信號,促進中國與東盟就南海議題保證暢通的溝通渠道,增強互動的實效性和共同維護南海地區(qū)的穩(wěn)定與和平,促使南海由爭端的焦點轉(zhuǎn)變?yōu)橹袊?東盟合作關系的紐帶[26]。然而,南海問題中越南的民族主義[27],菲律賓的“南海邏輯”[28]等都使得南海問題困境重重。同時,學者們注意到東盟對于南海問題的介入已經(jīng)超出其能力邊界,這對其已經(jīng)構成了潛在風險,東盟應做好自身定位工作[29]。
對于南海問題的解決,前些年學者們大多認為可以通過法律、政治談判甚至軍事手段來解決,郭淵列舉了解決南海問題的幾種方案:擱置主權爭議,各行其是;采用多國談判機制以謀求解決南海爭端;通過訴諸國際法院或其他國際仲裁機構的方式,通過分析否定了這幾種方案的可行性,最后得出合作是解決南海問題的必然選擇,因為雙方都力求和平發(fā)展環(huán)境,合作既符合新型安全觀又符合相互依存理念[29]。尤其是2013年菲律賓單方面將南海爭端提交《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仲裁程序事件,進一步顯示了呼聲最高的司法途徑并非解決南海爭端的最優(yōu)選擇[30]。
20 世紀90年代中國政府提出“主權在我、擱置爭端、共同開發(fā)”思想以后,合作已經(jīng)成為大勢所趨,學術界從經(jīng)濟合作角度對南海問題進行研究的越來越多,在南海問題上合作開發(fā)、資源安全和島嶼管理、南海國際大通道建設等成為研究的重點。吳士存等認為南海地區(qū)油氣開發(fā)活動敏感,容易引起沖突,風險大、成本高、投資合作難度大,有效的合作開發(fā)模式是明智之舉,爭端區(qū)開發(fā)模式必須由各方就合作機制與沖突處理機制達成協(xié)議,并且要提供必要的政治保證和資金支持[31];雖然中國具有先進的技術、發(fā)達的經(jīng)濟和雄厚的軍事實力,但是目前的能源合作開發(fā)存在開發(fā)整體水平較低、多層管理、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這就要求中國政府南海資源開發(fā)必須與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相一致,努力主導和控制南海局勢的發(fā)展方向,妥善處理南海問題[32]。針對石油合作開發(fā)的復雜性,我國亟須制定針對性法律法規(guī)鼓勵多主體獨立開發(fā)和對外合資開發(fā)相結合的合作路徑,努力構建政府保護、有效保障的石油開發(fā)機制[33]。
在能源安全方面和島嶼建設方面,雖然南海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其豐富的能源能解決中國面臨的能源安全問題,但是我國島嶼建設面臨島嶼范圍小、油氣資源開發(fā)相對滯后、綜合管理能力薄弱、基礎建設滯后、補給困難等問題,馬志榮對此提出協(xié)調(diào)主權和資源開發(fā)關系、加強合作開發(fā)、增強開發(fā)技術和裝備、建立基地等政策建議[34]。同時需要注意漁民是直接參與維護國家海洋安全與海洋權益的重要力量,更應多出臺優(yōu)惠政策和激勵措施,發(fā)揮漁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踴躍參與到能源安全維護和島嶼建設中[35]。
在南海國際大通道的建設方面,朱堅真認為南海國際大通道建設可以搭建一個涉及政治、經(jīng)濟、軍事的戰(zhàn)略平臺,是有效應對和解決南海問題的立足點[36]。蔡鵬鴻認為,面對南海問題引發(fā)的挑戰(zhàn),應思考如何利用“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一戰(zhàn)略構想把南海建成和平發(fā)展、穩(wěn)定安全之海。應該思考建設區(qū)域過渡期秩序的南海海洋合作機制。利用“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深化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利用區(qū)域機制搭建南海合作平臺[37]。
隨著南海問題逐漸升溫,越來越多國外媒體與學者也開始關注南海問題。在這方面眾說紛紜,看法不一。在南海問題的原因方面,能源、國家戰(zhàn)略原因的討論成為熱點。在對南海問題產(chǎn)生影響的國家方面,很多學者將矛頭指向中國,對于美國干涉行為的解釋卻帶有一定片面性。對于南海問題的解決主要集中在解決途徑和前景預測方面。
南海問題的原因主要包括爭端產(chǎn)生原因以及爭端復雜化的原因。1968年“亞洲外島海域礦產(chǎn)資源聯(lián)合勘探協(xié)調(diào)委員會”對南海進行了勘測,發(fā)現(xiàn)南海蘊含豐富的資源,自此東南亞的南海爭端國家便大肆侵占南海島礁和相關海域。到20 世紀80年代環(huán)南海六國七方卷入南海爭端中,引發(fā)國外學者對于南海問題產(chǎn)生原因的探討。Isaac B. Kardon 和Alan Hunter 都認為南海爭端的首要原因是能源。Alan Hunter 認為南海爭端的主要原因是石油,中國是石油凈進口國,對于石油的需求量在不斷地增加。預計到2030年,中國每天進口的石油高達1000 萬桶,中國急需從南海開采石油并排斥他國對南海石油的所有權。由于南海具有重要戰(zhàn)略地位,爭端國家都極力加強對于南海的主權聲稱[38]。Min Gyo Koo 認為南海發(fā)現(xiàn)的海洋資源對于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彌足珍貴,南海給中國大陸提供了天然的戰(zhàn)略立足點和海上緩沖區(qū),南海對中國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39]137-166。Joshua P.Rowan 認為,雖然中越南海爭端與石油等資源關系密切,但歸根結底還是為了爭奪對東南亞的影響[40]。Timo Kivim?ki 甚至認為在南海問題上中國旨在通過海洋控制東南亞,中國的海軍政策依然打著“積極預防”、“新時代下人民的戰(zhàn)爭”的旗號,中國這樣做的目的是不斷地對臺灣和日本造成威脅[41]。隨著1982年公約的頒布,南海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在這樣的情況下,Quang Minh Pham 認為南海問題復雜性由以下幾個原因造成:(1)南海問題是歷史遺留問題。(2)1982年公約中有關海洋法律不同國家有不同解釋,各國都朝著有利于自己國家方向來解讀公約。(3)缺少管理機構,南海問題如此緊張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機制來解決這些問題,各個國家主權聲稱沒有公認正式的程序,即使ASEAN 和ARF 都無法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4)最重要的是南海問題是一個復雜的多邊問題[42]。
對南海問題產(chǎn)生影響的國家主要包括中國、美國、東盟有關國家、印度以及日本等,通過閱讀外文文獻,作者發(fā)現(xiàn)關于對南海問題產(chǎn)生影響的國家方面,國外學者研究較多的主要是中國和美國。中國是南海問題中實力最強大的爭端國,而且與其他爭端國家都存在爭議;而美國重返亞太,深刻地影響著南海問題,所以兩國普遍受到國外學者關注。
1. 中國
中國作為南海問題爭端國家之一,一直備受國外媒體和學者的關注。國外很多學者對于中國擁有南海主權提出質(zhì)疑。Hans Scheerer、Patrick Raszelenberg 認為中國出版的地圖宣稱U 形線、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的2000年前的文物等都沒有很好的解釋中國的主權,尤其是對九段線的解釋,中國政府和學者無法給出九段線的正確解釋[43]。
同時,面對中國的崛起,很多學者認為南海問題的發(fā)展狀況取決于中國,發(fā)出了中國“威脅論”,將矛頭直指中國。McMahon,Ryan Kelley 認為隨著中國海上軍事力量的強大,越來越多的人擔心中國在東亞地區(qū)會積極應對領土爭端國家,意圖主導南海地區(qū)能源,破壞地區(qū)安全[44]。Renato Cruz De Castro 在文章中指出中國的實用政治正在威脅著爭端國家。中國使用歷史證據(jù)聲稱對南海的主權;使用雙邊策略削弱東盟力量,中國一直在阻止東盟國家用一個聲音說話,中國固執(zhí)地認為南海問題需要雙邊談判來解決;依靠海軍實力威脅來解決南海問題[45]。面對中國為解決南海問題而提出共同開發(fā)的合作態(tài)度,S.?u?uianu認為中國地大物博,中國政府對待領土非常珍惜,不愿意割舍任何一點,中國不會輕易的放棄未解決的領土爭端問題,受到國際環(huán)境的影響,中國才本著睦鄰友好、和平解決爭端的態(tài)度來解決爭端問題[46]。2013年中國政府提出構建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Boten,Laos 認為中國在自己國家邊境看似和平的崛起都會被看做是對南海地區(qū)的威脅,不管中國是通過何種渠道推動絲綢之路的,其目的都是促進地區(qū)主導地位[47]。但是也有學者對中國的評價比較客觀,新加坡學者Li M.J.認為,在南海問題上,中國過去一直堅持雙邊會談,現(xiàn)在已慢慢接受多邊機制。中國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表明中國接受了來自外部的制約以及與南海有關問題的規(guī)范?!缎浴返暮炇鸷汀肮餐_發(fā)”思想的提出表明中國在南海問題解決上展現(xiàn)出足夠的靈活性。另外,中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從法律上承諾不對東盟國家使用武力。這兩個文件的簽署對中國特別具有約束力[48]。
當前中國正在積極構建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政府對東盟展示了“友好”:在越南的專屬經(jīng)濟區(qū)和大陸架內(nèi)投資數(shù)十億建設石油開采站,中國使用武力打擊越南的救援船只,這不僅與自2013年中國政府對東盟國家友好的態(tài)度相左而且違反國際法[49]。Clint Richards 的文章充分表明中國在南海以及印度洋周圍的港口建設過程中,其他國家對中國在南海爭端方面擔憂的態(tài)度,他們認為中國進行絲路構建明顯為緩解由于其海軍實力猛增而帶來的地區(qū)恐慌[50]。
2. 美國
國外學者對美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國是否介入南海問題、美國介入南海問題的原因以及美國能否很好調(diào)和南海問題。Ian Storey 發(fā)表的文章宣稱美國并未直接介入南海爭端,美國只是表明自己的“國家利益”,即在南海的航行自由[51]。美國對于《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簽署以旁觀者身份持積極態(tài)度,鼓勵爭端國家盡快達成協(xié)議,愿意為促進互信措施貢獻力量[52]。然而現(xiàn)實中,美國協(xié)助菲律賓組建一支專門防御部隊,保護菲律賓的南?!爸鳈唷保?3],與菲簽署《加強國防合作協(xié)議》,實質(zhì)性增強美在南海區(qū)域的軍事存在[54],支持菲律賓將南海爭端提交國際仲裁等行為[55],無不顯示出美國介入南海問題的直接性和方式多樣性。
在介入原因方面,Min Gyo Koo 認為當前的制約結構無法有限控制中國威脅,中國對未來的東亞領土爭端問題懷有地緣政治和領土占領的野心,美國對于爭端問題的干涉起到平和作用,其目的是防止中國和其他國家的直接沖突[39]1-19。隨著中國在南海的海軍實力的不斷增強,國外學者就開始關注美國的軍事實力是否能和中國抗衡。E. Thomson,K. Booluck 認為在南海地區(qū)唯一可以和中國海軍抗衡的是美國海軍,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擁有多個航空母艦戰(zhàn)斗群,逾千架殲擊機,這支艦隊只關心南海地區(qū)是否受到威脅,美國是在為地區(qū)和平穩(wěn)定做貢獻[56]。Robert D.Kaplan 認為雖然中國海軍實力發(fā)展迅速,但是和美國之間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美國對中國的反應不必過于激烈[57]。針對目前的爭端問題,美國究竟要持何種態(tài)度呢?學者們普遍認為,應該由聲索國自己去解決,美國不應該主動介入,至多扮演幕后協(xié)調(diào)人的角色[58]。
南海問題的解決主要包括兩大方面:解決的途徑以及解決的前景。國外學者認為南海問題的解決主要通過法律解決方案和共同開發(fā)方案。Mark J.Valencia 認為南海問題的解決需要從法律角度來解決[59]。Bergin,Anthony 針對南海航海自由以及其對現(xiàn)代經(jīng)濟的重要性,呼吁通過法律約束來減少干擾航海安全的因素,并建立起有效的責任機制[60]。目前很多學者呼吁通過合作方式促進南海問題的緩和并進一步解決,合作主要體現(xiàn)在環(huán)境方面和能源方面。在環(huán)境方面,Shelley M. Lexmond 認為南海各爭端國家沒有履行保護南海的義務,南海各國關于海洋保護的法律規(guī)定通常與自己國家政策不協(xié)調(diào)[61]?;诖朔N情況,作者提出了解決南海地區(qū)環(huán)境保護的可行性合作機制和模式,并認為政治承諾直接決定新的南海環(huán)境合作機制的有效性。SA. Ebbinetal 針對南海的魚類資源管理呼吁南海爭端各國重視公約中的合作條款,并建立區(qū)域組織實施必要監(jiān)督,只有這樣,問題才會得到有效解決[62]。在能源方面,Becker -weinberg V.Hamburg 認為達成共識和強制性手段都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亞太海域爭端國家尋求合作的做法具有創(chuàng)造性,可以緩和局面,這種合作是在經(jīng)濟驅(qū)動力下的產(chǎn)物,是法律解決爭端所不能實現(xiàn)的[63]。
對于南海問題的解決前景,很多學者保持樂觀的態(tài)度。菲律賓學者Renato Cruz De Castro 認為,中國不可能在地區(qū)安全問題上執(zhí)行單邊主義政策。中國將繼續(xù)其“共同開發(fā)”政策[64]。Y. -h. Song 認為中國和東盟國家關于公約的相關內(nèi)容還存在一些曲解,但是如果中國和其他爭端國家都能夠遵循公約,那么地區(qū)穩(wěn)定和互信將會加強,作者期待雙方在考慮國際形勢發(fā)展的條件下能夠做出讓步,共同發(fā)展[65]。新加坡學者Zhao Hon 認為南海爭端國家在能源方面合作的作用為下一步的合作建立了信心。從經(jīng)濟角度來看,能源合作開發(fā)有利于勘測南海地區(qū)能源的儲存量和價值,合作有利于南海地區(qū)能源項目的投資獲得更高的經(jīng)濟效益。從安全角度看,南海地區(qū)能源的合作開發(fā)機制有可能為爭端的解決提供規(guī)范準則,同時也能減少能源相關的污染和溫室氣體的排放,從而促進更高層次的合作[66]。
綜上所述,國內(nèi)學者尊重歷史,重視法律維權,注重國際政治環(huán)境變遷,為我國南海問題解決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國外學者在南海問題的原因、影響國家以及問題解決方面做出較多的研究,對于中國的看法存在很多扭曲,但是這些都不能改變南海是中國不可分割重要組成部分的事實。通過分析現(xiàn)有相關文獻,可以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史地政法等視角研究較多,涉及其他學科較少。在研究過程中注重單一學科理論的使用,涉及交叉學科文章較少。(2)在南海問題研究中定性分析較多,缺少定量分析,當然這主要于南海問題的性質(zhì)有關。(3)宏觀視角解讀較多,微觀研究不足,最終落實到某一方面或者某一問題的研究較少。
我國政府提出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家戰(zhàn)略以后,南海問題會再一次引起國內(nèi)外學者的關注。那么在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推進的過程中,筆者認為針對南海問題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研究:
1. 現(xiàn)狀研究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現(xiàn)狀問題,包括推進進程以及國內(nèi)外的研究現(xiàn)狀問題,尤其是在南海地區(qū)的推進和研究現(xiàn)狀問題,從中發(fā)現(xiàn)推進出現(xiàn)的問題或者研究空白,為下一步研究提供方向。
2. 多學科的交叉研究 由于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涉及經(jīng)濟問題還涉及政治、人文、環(huán)境等多因素,所以對其研究,不能僅僅局限于單一學科領域,多學科的交叉研究將是進一步研究的重點。比如:從理論基礎上,在南海地區(qū)進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研究需要結合區(qū)域經(jīng)濟理論、國際關系理論、國際貿(mào)易理論進行。
3. 海上絲路建設研究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從基礎設施建設、經(jīng)濟合作、政治互信等角度實現(xiàn)對其總體規(guī)劃,那么在南海地區(qū)怎樣具體進行每一階段的實施,南海地區(qū)的區(qū)位、資源稟賦和發(fā)展基礎,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過程中的運行模式,面臨的挑戰(zhàn)或風險等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4. 海上絲路建設對南海問題的影響研究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是進一步提高我國對外開放度的戰(zhàn)略,那么它的建設對南海爭端產(chǎn)生什么樣的作用?怎樣利用好國家戰(zhàn)略實現(xiàn)區(qū)域問題緩和?對應的國家戰(zhàn)略、地區(qū)方針政策調(diào)整問題等都可以成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1]李國強.南中國海研究:歷史與現(xiàn)狀[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3:1 -2.
[2]李金明.我國史籍中有關南海疆域的記載[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6 (3):28 -36.
[3]張耀光.從地圖看中國南海海域疆界線的形成與演進——中國南海九條斷續(xù)國界線[J].地理科學,2012,32 (9):1033 -1040.
[4]黃盛璋.南海諸島歷來是中國領土的歷史證據(jù)[J].東南文化,1996 (4):81 -91.
[5]宋繼偉.臺灣地區(qū)館藏檔案在南海問題研究中的應用探析[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7(1):83 -88.
[6]溫小平,符濤.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南海戰(zhàn)略演變的歷史考察[J].廣西社會科學,2014 (8):17 -20.
[7]朱堅真.多視角下南海爭議島嶼權益問題及對策研究[J].太平洋學報,2013 (12):4 -13.
[8]劉文宗. 我國對西沙、南沙群島主權的歷史和法理依據(jù)——之二[J].海洋法苑,2002 (1):52 -56.
[9]袁白沙.從菲律賓提起仲裁談我國如何解決南海爭端[J].法治與社會,2015(1):162 -163.
[10]王玫黎.論有效控制理論在南海島嶼主權爭端中的運用——基于國際法院裁判案例的分析[J].太平洋學報,2014(5):77 -84.
[11]王可菊.中國對南沙群島擁有領土主權——兼評越南在南沙群島問題上出爾反爾的行為[J].法學研究,1990 (2):70 -78.
[12]田昕清.歷史性權利在國際習慣法中的地位及效力——由中菲南海仲裁案引發(fā)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5(1):15 -17.
[13]李金明.從歷史與國際海洋法看黃巖島的主權歸屬[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1,11(4):71 -78.
[14]趙理海.從國際法看我國對南海諸島無可爭辯的主權[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 (3):30 -41.
[15]張華.國際海洋爭端解決中的“不應訴”問題[J].太平洋學報,2014(12):1 -12.
[16]馬偉陽.從《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看中菲南海爭端解決[J].中州學刊,2015(3):64 -67.
[17]張學昆.美國介入南海問題的地緣政治分析[J].國際論壇,2013,15(6):21 -26.
[18]周琪.冷戰(zhàn)后美國南海政策的演變和根源[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14(6):23 -46.
[19]樓春豪.美國南海政策新動向及其政策兩難[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7(1):71 -92.
[20]鄭澤民.大國因素對南海問題發(fā)展的影響[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23 -25.
[21]郭淵.冷戰(zhàn)初期日本南海政策及東南亞戰(zhàn)略取向[J].史學縱橫,2014,28(170):50 -60.
[22]葛紅亮.印度在南海問題中的角色探討[J].南亞研究季刊,2012 (1):6 -13.
[23]劉阿明.南海問題中的印度因素淺析[J].南洋問題研究,2014(4):8 -17.
[24]聶文娟.東盟在南海島礁主權爭端上的立場分析[J].國際關系研究,2013(2):126 -134.
[25]葛紅亮.東盟在南海問題上的政策評析[J].外交評論,2012 (4):66 -80.
[26]葛紅亮,鞠海龍.“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構想下南海問題的前景展望[J]. 東南亞論壇,2014(4):27 -36.
[27]李春霞.南海問題中的越南民族主義[J].太平洋學報,2014(7):39 -48.
[28]姚瑩.中國破解 中菲“南海困局”的路徑選擇[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4):30 -38.
[29]郭淵.合作:解決南海問題的必由之路[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9,19(2):127 -135.
[30]毛俊響.菲律賓將南海爭端提交國際仲裁的政治與法律分析[J].法學評論,2014(2):107 -116.
[31]吳士存,任懷鋒.我國的能源安全與南海爭議區(qū)的油氣開發(fā)[G]∥中國會議. 上海:中國海洋法學評論,2005:12 -15.
[32]廖維曉.南海資源開發(fā)的對策和建議[J].理論與改革,2014(6):100 -103.
[33]胡曉紅.中外合作開發(fā)南海石油資源法律制度之不足與完善路徑[J].蘭州學刊,2015(1):95 -104.
[34]馬志榮,林蘇紅.南海資源開發(fā)與島嶼管理政策建議[J].開放導報,2013 (1):29 -31.
[35]鄭澤民.越南南海侵漁政策探析[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1):41 -46.
[36]朱堅真. 南海國際大通道與海陸產(chǎn)業(yè)統(tǒng)籌發(fā)展[J].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7(6):54 -56.
[37]蔡鵬鴻.啟動“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南海和平之海[J].當代世界,2015(2):28 -31.
[38]Alan Hunter. China and the New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genda[M]. London New York:Springer,2000:839 -854.
[39]Min Gyo Koo. Island Disputes and Maritime Regime Building in East Asia——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Vinod K. Aggarwal,2010.
[40]Joshua P Rowan. The U.S. -JAPAN Security Alliance,ASEAN,and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J]. Asian Survey,2012,45(3):424-425.
[41]Timo Kivim?ki (ed.). War or Peace in the South China Sea?[M]. Copenhagen:NIAS press,2002:213 -215.
[42]Quang Minh Pham. The South China Sea Security Problem :towards Regional Cooperation[J]. Asia Eur J,2010(8):429.
[43]Hans Scheerer,Patrick Raszelenberg. China,Vietnam und die Gebietsansprüche im Südchinesischen Meer[M]. Hamburg:Institut für Asienkunde,2001:292 -293.
[44]McMahon,Ryan Kelley. The Strategic Implications of China Naval Modernization[J]. Asia Europe Journal,2007,8(3):271 -277.
[45]Renato Cruz De Castro. The Risk of Applying Real Politick in Resolving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Implications on Regional Security[J].Pacific Focus,2012,2(8):262 -285.
[46]S ?u?uianu. Towards Global Justice:Sovereignty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M]. Netherlands:Asser Press,2013:177 -215.
[47]Boten,Laos. The New Silk Road Stretching the Threads :Impoverished South-west China Seeks to Become an Economic Hub[EB/OL].[2014-12 -29]. http://www.economist.com/news/china/21635061 -impoverished-south -west -china -seeks-become -economic -hub -stretching-threads.
[48]Li M J. Pan-Beibu-Gulf Cooperation and Regional Security:Focusing on South China Sea[J]. Around Southeast Asia,2008,1(1):14-20.
[49]Nguyen Hung Son. China’s Oil Rig Move:Casting Doubt on Neighbor Lines[J]. RSIS Commentaries,2014(087):1 -3.
[50]Clint Richards . THE ISSUE:the Maritime Silk Road:Cooperation vs Expansion[J].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2014(3):1.
[51]Ian Storey. Ian Storey:南中國海:危險地帶的強硬角力[EB/OL].(2011 -08 -01)[2014 -12 -09].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qqsw/zlwj/article_2011080242283.html.
[52]Hillary Rodham Clinton. Press Availability at the ASEAN Summit [EB/OL].[2009 - 07 - 22]. http://www. state. gov/secretary/20092013clinton/rm/2009a/july/126320.htm.
[53]US-PH Defense Sea Force Eyed[N].Manila Standard Today,2013 -04 -18(4).
[54]White House Briefing on Obama Philippines Visit,Other Issues[EB/OL].(2014 -04 -27)[2014 -05 -12].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st/english/texttrans/2014/04/20140427298357.html?CP.rss=true#axzz3fNqUrRU6.
[55]Philippines:South China Sea Arbitration Case Filing[EB/OL].(2014 -03 -30)[2014 -04 -02]. http://www.state.gov/r/pa/prs/ps/2014/03/224150.htm.
[56]E Thomson,K Booluck. The Role of Co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ltic and South China Sea regions[J]. Asia Eur J,2010 (8):399-412.
[57]Robert D Kaplan. Resetting the US-China Security Relationship[J]. Survival,2011,53(2):89 -92.
[58]Li Xue.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 in the Eyes of American Scholars[EB/OL]. (2014 -02 -03)[2014 -12 -09].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chǎn)spx?dbname=CJFDTEMP&filename=GGXY201402009.
[59]Mark J Valencia (ed.). A Maritime Regime for North-east Asia[M]. Oxford Universi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128 -129.
[60]Bergin,Anthony. The Proliferation Security Initiative-Implications for the Indian Ocean[J]. 20 Int’l J. Mar. & Coast. L.,2005 (9):85-91.
[61]Shelley M Lexmond. Review of the Legal Aspects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Gulf of Thailand[J]. Ocean &Coastal Management,2013 (85):257 -267.
[62]S A Ebbinetal. A Sea Change[M]. Netherlands:Springer,2005:136 -149.
[63]Becker-weinberg V Hamburg. Studies on Maritime Affairs 30[M]. Berlin Heidelberg:Springer-Verlag,2014:141 -165.
[64]Renato Cruz De Castro. Exploring the Prospect of China’s Peaceful Emergence in East Asia[J]. Asian Affairs,2006,23(2):99 -100.
[65]Y-h Song. Codes of conduc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aiwan’s stand (2)[J]. Marine Policy,2000,24(24):23 -37.
[66]Zhao Hon. Energy Security Concerns of China and ASEAN:Trigger for Conflict or Cooper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J]. Asia Eur J,2010(8):413 -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