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琴芳
(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安徽合肥 230036)
英語專業(yè)精讀課構(gòu)建“情感式思辨”教學模式是指以培養(yǎng)大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為最高目標,通過采用語言基礎(chǔ)與篇章講解并重的教學方法,重人文、重思辨,傳授語言知識、深入挖掘和升華精讀課文的主題思想,訓練學生應用語言的能力,提升其人文素質(zhì)和中西方思想交流的新高度。
教育部2004年頒發(fā)的《大學英語課程要求(試行)》明確提出:“各高等學校應充分利用多種英語教學模式,改進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使英語的教與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朝著個性化和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薄暗湍昙壘x課有四大任務:(1)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培養(yǎng)獨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2)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3)擴大詞匯;(4)增加文化背景知識”[1]。可見精讀教師的首要職責是啟迪學生的心智、培養(yǎng)其思辨能力。因此精讀課絕不應該被定位為“以技能訓練為框架,重語法、輕人文”的課程。傳統(tǒng)精讀課堂僅僅在語言細節(jié)上不惜工本、重錘敲打,其照本宣科的純語法型講解占據(jù)了課堂的半壁江山,如此過度集中于語言的外殼或字句細節(jié)必然會忽視對文章的整體性把握。英國語言學家??怂估‥ckersley,C.E.)說過:“語言教師最大的缺點就是講得太多,以教代學,結(jié)果學生什么也學不到”[2]。教學中越是強調(diào)工具性和實用性,就越會削弱人文性,這種教學模式導致的直接結(jié)果就是人文基礎(chǔ)差,批判性思維能力弱,更別提培養(yǎng)高質(zhì)量的外文人才。所以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明確提出:“在外語教學中機械的語言技能訓練和模仿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批評和論辯的能力以及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p>
精讀課是貫穿英語專業(yè)始終的基礎(chǔ)主干必修課,是綜合性課程的“重頭戲”。因其重視聽、說、讀、寫、譯各項技能之間的相輔相成,所以也叫綜合性精讀課(Intensive Reading),綜合英語課(Comprehensive Reading),基礎(chǔ)英語(Basic English)或綜合技能課(Integrative Skills)。其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專四和專八考試能否順利通過。
構(gòu)建“情感式思辨”教學模式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或思辨能力,使其思考問題具備邏輯性、脈絡清晰(clearly/espressively)、流暢性(coherently/effectively)、條理性(logically/critically)。錢鐘書的“中西打通”、陳裕光的“文化互惠”、辜鴻銘的“中西并舉、貫穿融會、為我所用”無不表明英語專業(yè)學生的目標是成為“雙語”、“雙文化”的博雅之士。把握西洋文明之精髓、傳承今日之國學、交流中西方思想成為了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最高境界。
現(xiàn)代教育越來越多地強調(diào)各學科的縱向聯(lián)系,作為低年級專業(yè)技能課程的精讀課和高年級的文學課也由過去的相去甚遠、鮮有交集演變成了密不可分、相依相存。既然課文本身就不乏文學作品,不如順勢而發(fā),擴展學生的文化和文學底蘊。精讀課說到底就是實現(xiàn)文學課、文化課的教學。只有重視文學的熏陶和文化的積累,通過講解課文,融知識、價值、理念和情感于一體,才能使學生掌握文中所蘊含的深層信息,進而深入分析課文,自由表達思想,這才是精讀教學的實質(zhì)所在。
教師要把精讀課上出深度,就要尋找課文中的空白點,大到故事情節(jié)的推進、人物命運的發(fā)展,小到人物的對話和神情、細節(jié)產(chǎn)生的緣由。接受美學的著名觀點是:“作品意義的不確定性和意義空白促使讀者去尋找作品的意義,從而賦予他參加作品意義建構(gòu)的權(quán)利”[3]。精讀課文的理解方式“猶如一個花瓶的碎片,若將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吻合的碎片沿著裂痕粘合起來,就形成一個完整的花瓶,文本越多,花瓶也就越完整”[4]。學生不斷的猜度思考就是在主動參與課文意義的重建。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教是為了達到不教”正是讓學生多想、先想?!扒楦惺剿急妗本x教學法鼓勵學生因人而異地感受課文,體會“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文學美感。其成功的互動貴在形成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提升學生思考的質(zhì)量和高度。這種多元化的“教可教,非常教”的靈動之法,也給精讀課帶來了無形的張力。
皮革馬利翁式的靈動教學(Pygmalion Effect),也叫“期待效應”教學,指教師對學生有所期待,學生會表現(xiàn)得更好?!耙虿氖┙獭本褪谴朔N靈動教學的關(guān)鍵詞,它意味著教師在備課時也要備學生,以學生的基礎(chǔ)和個性為根本,靈活地創(chuàng)設情境,耐心啟發(fā),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在有限時空內(nèi)獲得更多系統(tǒng)化的知識,并探求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為了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要和學生進行“情感式”交流,了解學生已具備和欠缺的知識及不同愛好和需求,捕捉學生思維發(fā)展的脈絡和閃光點,根據(jù)學生的動態(tài)信息創(chuàng)設分層次的教育環(huán)境,為學生量身設定,提供個性化、人性化的教學方案。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教育的技巧就在于隨機應變?!薄扒楦惺剿急妗苯虒W體系的構(gòu)建要求教師主動創(chuàng)設不同的情景任務,與學生一起參與各種形式的語言交流新模式,形成和諧的“師生共同體”,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最優(yōu)化配置。
教育家呂叔湘先生曾指出:“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他的教室是生機勃勃的”、“靈動”的教學體,即處于活的、機變的、互動的教學狀態(tài)?!办`動”是一種讓課堂躍動著和諧音符、涌動著師生汩汩智慧的生氣和動力。優(yōu)質(zhì)的互動課堂就一定包括成竹在胸、隨機著色的教學設計,不拘一格、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和才華馳騁、詩意橫飛的教學語言。精心構(gòu)思、匠心獨運、異彩紛呈的教學設計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也是教師對課文、學生、教學藝術(shù)的潛心鉆研、獨到領(lǐng)悟、銳意創(chuàng)造的精妙體現(xiàn)。教學設計不是對現(xiàn)成教參的再現(xiàn)型簡單勞動,而是極具創(chuàng)新意識的智力勞動。教師能隨心所欲、舉重若輕地駕馭課文、課堂和學生,必然會對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教法設計和語言使用、學生基礎(chǔ)等有一個透徹的剖析和準確的定位。絮叨凝重的提問,千篇一律的教學流程,照本宣科的詮釋絕不能帶動學生的審美享受。疏密有趣、張弛適度、意趣盎然的靈動格局方能體現(xiàn)教學手腕和文化積淀。
精讀課可以“始于樂,終于智”。靈動教學的最佳境界應該是一種吸引學生參與智力活動的游戲。精讀課堂上可以多一些調(diào)動學生主動探索欲的活動,切不可實行匠氣十足的“霸權(quán)主義”和喋喋不休的“填充倒灌法”?!敖處熓前缪輰W生學習的引導者、督促者、組織者、鼓勵者、建議者和評估者”[5]。學生是教材的具體實施者和掌握者,教師則是在課上起教導、指導、輔導、誘導等串聯(lián)作用的“啟蒙者”、教練和導演。師生雙向交流的過程就是對學生傾注人文關(guān)懷、和學生一起探索和協(xié)作的民主過程。聰明的教師懂得合理規(guī)劃課堂,優(yōu)化課堂效益,在活動中滲透不同的教學任務和內(nèi)容,為學生提供示范以減少講授時間、增加學生參與語言活動的時間,做到以點帶面、詳略得當、講練結(jié)合,讓課堂充實且有創(chuàng)意,這就是“教學策略”。
教學不僅是認知活動,也是情感活動。文本、學生、教師都離不開情。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說:“教師應采用一切可能之法,通過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處的點撥,激發(fā)孩子的求知欲”。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shù)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蘇霍姆林斯基也說:“教學效果大都取決于師生的精神狀態(tài)如何。有激情的課堂能讓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情趣從事學習和思考”。靈動的課堂上能讓每一篇精讀課文都成為學生與一個鮮活生命的一次哲理性對話,而學生所表現(xiàn)出的高漲熱情和創(chuàng)新精神也會讓教師大加贊嘆。
“情感式思辨”教學體系的最高目標即學生能用批判的邏輯思維對主題流暢且有深度地分析?!敖處煈鶕?jù)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特點選擇適當?shù)慕虒W模式”[6]。每一種教學模式都要讓學生感到學習該課程對他們建立知識結(jié)構(gòu)、提高綜合素質(zhì)以及將來從事任何工作都非常重要。
1.教學的關(guān)鍵即講課和贏得互動。講課前教師首先要明確課文的主題和類型,給課文定性歸類,如科技篇、道德篇、環(huán)境篇、勵志篇,以此挖掘出課文的真善美思想,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感,實現(xiàn)大學課堂“知識多多(Informative)、樂趣多多(Interesting)、受益多多(Instructive)”的目標。
2.課文的導入環(huán)節(jié)(Lead-in Part)可以是引人入勝的精致散文,也可以是懸念十足的一連串問題。教師要整合教學資源,將與課文主題和背景知識相關(guān)的人物傳記、小幽默、電影、詩歌、歌曲、等巧妙銜接,從而化機械刻板為靈活生動,化冷漠僵化為情趣盎然。按對閱讀理解深淺層次的不同建構(gòu)3類課堂提問模式,分別是:“字面層次類(Literal level)、解釋層次類(Interpretive level)和應用層次類(Applied level)”[7]。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提問既能檢測學生的預習效果,又能照顧不同學生的心理,讓每個學生都有受關(guān)注的感覺。教師設置問題,適時點撥的同時,也要及時解開癥結(jié)、指點迷津,推動學生的思維進程。
著名丹麥語言學家奧托·葉斯泊森(Otto Jersperson)說“學習語言就如學習游泳,教師不應該僅僅滿足于在岸上教學生潑水戲水,而應直接把他們投入語言的大海,使他們沉浸在外語之中,而不是偶爾接觸一點點”[8]。學生只有持續(xù)不斷的語言訓練才能逐步積累起扎實的語言基本功,不斷提高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教師也應情隨文涌,情動而辭發(fā),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的“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
實踐教學中可用諸如即興演講、時文點評、即席賦詩、學生自主教學和點評等多樣化的語言轉(zhuǎn)換練習把呆板的文字材料變成充滿哲理光輝的思辨材料,提升思維角度和感悟秉性。
3.引入班級報告環(huán)節(jié)(Class Report/Presentation Part)。要求學生對課文關(guān)鍵詞進行3-5分鐘的公共演講,學生在實踐中會通過網(wǎng)絡對大量信息進行加工和整理,這種預習方式是在教師指導下對知識點的主動探索和獲取,既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意識,又有利于加深對語言的領(lǐng)悟。
4.搭建訓練和檢驗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平臺。教師在課堂討論(Classroom Discussion)中可以安排“你說、我說”(Free Talk)的環(huán)節(jié)。教師預設討論話題(topic),讓學生“自說自話”或與同桌討論,以“內(nèi)容充實、邏輯清晰”為標準,以演講、辯論等各種形式營造鍛煉口語的氛圍,交流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理解,為日后職場中的團隊合作(Teamwork)打下基礎(chǔ)。
5.確立課文中的動情點和興奮點乃是教學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精讀課文的教學往往是條分縷析、挖掘細節(jié),包括品讀語言文字之精美、感受作品情節(jié)之動人,學習人物刻畫之精妙,發(fā)現(xiàn)平常世界中的哲理。教師切忌給主題、人物性格、寫作技巧貼上“大雜燴”的標簽,用空泛的概念強行嫁接課文豐厚的內(nèi)涵,“把一篇生動的課文肢解為一大堆知識的拼盤,讓學生生厭”[9]。以社會生活中的熱點話題增強精讀學習的時代性,引導學生以課文為支點定向輻射,挖掘和提升學生的探究興趣和欣賞品味。
6.引導學生憑借自身的閱歷和文化積淀,反復推敲作者的寫作意圖并聯(lián)系生活實際,體會文中所蘊含的哲理。教師可以給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任務,從各個角度來分析課文主題。在這種“知識大爆炸”式的討論中,“情感式思辨教學”達到了最高潮。經(jīng)過這樣的學習和討論,學生會逐漸形成批判性思維的如下要素:眼界開闊、知識豐富、判斷力強、論證力強、界定力強。
每一篇精讀課文都是文質(zhì)兼美、文情并茂的優(yōu)秀作品,其見解精辟、情感真實、繪景狀物逼真、哲理豐富。精讀課的"情感式思辨"教學,就是師生一起進課文,走進蘊藏其間的那份生生不息的感動。實現(xiàn)師生同作者共享觀宇宙之浩渺、嘆歲月之匆匆、感人事之滄桑。精讀教學“使萬象化為美麗,使至善至美成為不朽”[10]。
錢偉長院士曾說:“你不教課就不是老師,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師”[11]。由此可見,教書與學習是一個整體,教學和科研應呈互相鼎盛烘托之勢?!耙槐c一桶水”、“教學科研雙肩挑”的理論可以促進教師逐步加深自己的知識沉淀,不斷改善教學藝術(shù)??蒲校且粋€教師從“匠”走向“家”的必由之徑。一個優(yōu)秀的精讀老師應該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積淀的學者,一個“眼中有人”、熱愛學生的多情人士。
精讀課所涉及的知識面之廣、內(nèi)容之龐雜、備課量之大要求教師具備寬廣的知識面和流利的口語,講課時既細密精道、通俗易懂又要言不煩,既言簡意賅、恰到好處又見解精辟。教師要把教學實踐當成一件藝術(shù)品,對閑言碎語“挑刺”,“清洗”沒有感染力的話語,“過濾”較多的口頭語和含糊不清的表達,善用如磯如珠、如詩如畫的語言來詮釋閱讀體驗,營造詩意的精讀課堂。教師要一開口就與眾不同,無論是引經(jīng)據(jù)典、觸類旁通,還是口若懸河、倒背如流,還是興之所至華彩文辭脫口而出,都游刃有余。如此才能把無聲無息的課文講得有綱有目、有理有條、有聲有色,還能給學生以脈絡清晰、涇渭分明之感以及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美學享受。一條條精彩絕倫的“語錄”一路雀躍著奔涌而來,讓學生每次聽完課都覺得余音繞梁、神清氣爽。教師旁征博引的機智瀟灑和信手拈來的經(jīng)典哲理能產(chǎn)生強大的凝聚力,激發(fā)學生對精讀課文的熱愛和閱讀渴望。
“情感式思辨”教學簡言之即以真摯的情感和靈動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教師的每一個教學目標要能引逗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拓寬課文的容量,把學生從沉悶刻板的教學程序和練習、考試、分數(shù)的枷鎖中解脫出來,將精讀教學與學生的人格培養(yǎng)結(jié)合起來,將一種浩然正氣和悲憫情懷帶入課堂,或慷慨激昂、飛揚滔厲,或汩汩溪流、滋潤心田。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傳道有術(shù),授業(yè)有方,解惑得法"時,應善于牽引學生的靈魂沉浮于字里行間,讓心靈侵染著墨韻書香,讓學生昂揚起率真靈動的生命激情。正是這樣的一種審美和人生態(tài)度的灌注,才有課堂上暢然的生命呈現(xiàn)。
[1]李莉文.試談英語專業(yè)基礎(chǔ)階段的精讀教學[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3):45.
[2]奧馬列.第二語言習得的學習策略[M].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2001.70.
[3]彭吉象.藝術(shù)學概論(精編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60.
[4]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77.
[5]朱麗駿.新型英語精讀教學探微[J].中國民航飛行學院,2008(3):47.
[6]錢祖榮.現(xiàn)代教師學導論[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0.67.
[7]朱麗駿.新型英語精讀教學探微[J].中國民航飛行學院,2008(3):46.
[8]任紹曾.葉斯柏森語用觀研析[J].現(xiàn)代外語,2002(3):259.
[9]孔慶東.審視教育[M].汕頭大學出版社,1999.68.
[10]Abrams M H.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The Major Authors(Seventh Edition)[M].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2010.96.
[11]郭九苓.教學魅力——北大名師訪談錄[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5.
(編輯:韓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