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蘭堞,黃曉林
(桂林航天工業(yè)學院 外語系,廣西 桂林541004)
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都包含著大量的專有名詞。專有名詞作為語言文化的濃縮和精髓,在跨文化交際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發(fā)揮著特殊的功能,使用頻率非常高,在翻譯中應當受到重視。然而,由于各種原因,我國專有名詞的翻譯長期缺乏統(tǒng)一規(guī)范,存在著一名多譯、誤譯、亂譯等現(xiàn)象。本文主要以桂林抗戰(zhàn)文化城國際友人援華史料中的部分專有名詞為例,探討漢語專有名詞翻譯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則。
專有名詞(proper noun/proper name)相對于普通名詞(common noun)而言,也稱為固有名詞或專名?!墩Z言與語言學字典》對專有名詞的解釋是:“單個人,地方或事物的名稱,它與表示物體或概念的總和的普通名詞相對?!保?]專有名詞往往表示世上獨一無二的事物,其種類繁多、內(nèi)容豐富,涉及到人名、地名、國家名、組織機構名、政黨名、官職名、書名、報刊雜志名、影視片名、商標名等。
關于漢語專有名詞的翻譯,有些可以在詞典或其它工具書里找到相對應的譯詞,有些則需要譯者靈活處理。一般來說,可采用音譯、音譯加注、意譯、音譯意譯結合、直譯以及回譯等方法。無論采用哪種翻譯方法,都要求譯者準確理解、謹慎表達,以避免歧義產(chǎn)生,實現(xiàn)譯文文本的交際目的。
“音譯法是指用音位為單位的英譯文中保留漢語的發(fā)音以便突出原文主要語言功能的翻譯方法?!保?]對只起標識作用而無實際意義的專有名詞,宜采取音譯的方式。例如:
周恩來 Zhou Enlai
桂林Guilin
“音譯加注法”就是先將原詞音譯過來,然后再在其后加類指或限定名詞?!保?]既有標識作用又有實際意義的專有名詞,可在音譯后加注。例如:
李宗 仁 Li Zongren (aprominent Guangxi warlord and Kuomintang military commander)
華南 Huanan(South China)
“意譯法是指譯者在受到譯語社會文化差異的局限時,不得不舍棄原文的字面意義,以求譯文與原文的內(nèi)容相符和主要語言功能相似的方法?!保?]對具有實際意義的專有名詞,一般采取意譯的方式。例如:
七星巖Seven-Star Cliff
獨秀峰 Peak of Unique Beauty
象鼻山 Elephant Trunk Hill
中國共產(chǎn)黨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朝鮮義勇隊the Korean Army of Volunteers
“音譯意譯結合法是指在英譯中既保留原文的發(fā)音又能體現(xiàn)原文的指稱意義,以諧音又諧意的方式達到功能相似?!保?]對部分具有標識作用、部分具有實際意義的專有名詞,則將音譯與意譯結合起來。例如:
桂西路 Guixi Road
漓江 Li River
貓兒山 Maoer Mountain
昆侖關 Kunlun Pass
“直譯法是指在不違背英語文化傳統(tǒng)的前提下,在英譯文中完全保留漢語詞語的指稱意義,求得內(nèi)容與形式相符的方法?!保?]但必須明白的是,直譯不等于硬譯、死譯。漢語專有名詞能直譯的盡量直譯,以保持其“原汁原味”。例如:
《論持久戰(zhàn)》On Protracted War
《野草》Wild Grass
“回譯是指將已被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文字再翻譯回源語言的過程,也可以指將用另一種語言表達的源語文化再度本土化的過程?!保?]翻譯專有名詞時,回譯法的使用頻率很高(許多回譯的例子也可作為約定俗成的例子)。例如:
克萊爾·陳納德(美國援華空軍飛虎隊隊長)Claire Chennault
艾格妮絲·史沫特萊(美國記者、作家)Agnes Smedley
伊斯雷爾·愛潑斯坦(美國記者、作家)Israel Epstein
《紐約時報》(美)New York Times
《泰晤士報》(英)The Times
《曼切斯特衛(wèi)報》(英)The Manchester Guardian
《消息報》(蘇聯(lián))IZVESTIA
我國清末著名翻譯家嚴復在《天演論》中提出“信、達、雅”的翻譯標準,這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譯論的精髓之所在,具有普遍性的指導意義,自然也適用于專有名詞翻譯。不過,專有名詞翻譯有其自身規(guī)律和特殊性。一般來說,漢語專有名詞翻譯有三個基本原則,即符合標準、名從主人、約定俗成。
中國人名、地名專有名詞的翻譯歷來比較復雜,有兩套專門的拼音方案:一套是威妥瑪—翟理斯拼音(The Wade-Giles System),又稱威妥瑪拼音或韋氏拼音;另一套是漢語拼音。
威妥瑪拼音是用拉丁字母拼寫拼讀漢字的方法,由英國漢學家威妥瑪(Thomas Francis Wade,1818-1895)于1859年首創(chuàng),后經(jīng)另一英國漢學家翟理斯(Herbert A.Giles,1845-1935)改進。這套方法在我國推廣漢語拼音方案前被廣泛應用于人名、地名注音,影響較大,但它對漢字的注音不準確,用許多附加符號區(qū)分發(fā)音,由于附加符號經(jīng)常脫落,造成大量音節(jié)混亂。比較下列人名的英譯(漢語拼音在前,韋氏拼音在后)便可看出這一點:毛澤東(Mao Zedong/Mao Tse-tung)、周恩來(Zhou Enlai/Chou En-lai)、朱德(Zhu De/Chu The)、廣州(Guangzhou/Kuang-chou or Canton)、湖北(Hubei/Hu-pei or Hupeh)。
《漢語拼音方案》于1958年通過法律程序在我國推行。1977年8月,在聯(lián)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上,我國提出的用漢語拼音作為我國地名羅馬字母拼法的國際標準的提案獲得通過。1978年9月,我國國務院批準改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我國人名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tǒng)一規(guī)范,取代威妥瑪式舊拼法。1982年8月,國際標準化組織通過決議,規(guī)定把《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文獻工作中拼寫有關中國的名稱、詞語的國際標準。“《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我們國家的標準,也作為國際標準,是拼寫中文人名、地名唯一的、排他的標準?!保?]在《漢語拼音方案》的基礎上,我國又陸續(xù)制定了《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guī)則》、《中國人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法》、《中國地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guī)則》等,以進一步規(guī)范人名、地名的拼寫。因此,翻譯漢語人名地名專有名詞時,必須遵循國家相關法規(guī),符合國家標準、國際標準的原則。
名從主人是指“專名的音譯和轉寫應盡量依照專名指稱對象所屬國家或民族的讀音和寫法”[6],以便忠實于主權所有者、忠實于原文。例如:“北京”這個詞譯成外文時,曾根據(jù)不同語言的習慣讀法和拼法,而有Peking(英),Pekin(法、西),Pequim(葡),Pechino(意),Pekino(世)等多種拼寫形式,這就不是名從主人,而是名從客人,正確的譯法應該是Beijing。
根據(jù)名從主人的原則,漢語人名、地名專有名詞應當依照其讀音進行翻譯。此外,還需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翻譯人名時,應按中國人姓名排列順序姓在前名在后順譯,不可也無任何必要與英美人的姓名排列習慣“接軌”,譯成名在前姓在后。例如:“李克農(nóng)”應譯為Li Kenong,而不是 Kenong Li。
第二、姓和名要分開拼寫,且姓和名開頭第一個字母都要大寫。若是復姓或雙名,則復姓、雙名連寫,中間不留空格也不用連字符“-”。例如:魯迅Lu Xun,歐陽予倩 Ouyang Yuqian,司馬文森 Sima Wensen。
第三、如果相連的兩字可能發(fā)生連讀,中間要用隔音符號“’”隔開,以避免兩字連讀成一個音。例如:“何迪安”譯為 He Di’an,不然就成了“何典”;“興安縣”譯為 Xing’an County,不然就成了“新干縣”。
第四、翻譯漢語中朝鮮、越南、日本的人名和地名時,遵從“名從主人”的原則就顯得特別重要,絕不能根據(jù)它們的漢語發(fā)音來譯,否則外國人無法理解。例如:平壤Pyongyang,金日成(朝鮮國家主席)Kim II Sung,越南 Vietnam,胡志明(越南革命家與文化人)Ho ChíMinh,東京 Tokyo,鹿地亙(日本反戰(zhàn)作家)Kaji Wataru。
專有名詞的翻譯必然要考慮到譯者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響,反映出時代特色和文化特色。有少數(shù)人們所熟悉的、使用范圍較廣的專名譯名雖然不符合上述名從主人的原則,但其初始的譯法早已根深蒂固,人們已經(jīng)習以為常,如果改變反而會引起混亂,且其翻譯已收入國外出版的權威詞典和百科全書中,形成固定譯法,這時就要根據(jù)約定俗成的原則維持現(xiàn)有譯法(即俗成名),不宜再另起爐灶,自行改譯。
有些歷史名人的名字,翻譯時曾受方言的影響,例如孫中山(孫逸仙)Sun Yat-sen,宋慶齡Soong Ching-Ling,蔣介石 Chiang Kai-shek,宋美齡Soong May-ling等,因沿用多年已成定譯,不宜根據(jù)普通話發(fā)音再作更改。
在中國生活或工作的外國人當中,有不少人根據(jù)自己的母語的發(fā)音將其名字譯成漢化的名字或另起中文名字,但英文名字依然如故。具有英文、中文兩個名字的人士,其中文名不宜音譯,可直接采用其英文名。例如:費正清(美國史學家)John King.Fairbank,賽珍珠(美國作家)Pearl S.Buck,白修德(美國《時代》雜志特派員記者)Theodore Harold White,王安娜(德國記者與作家)Annelisse Martens。
我國行政地區(qū)名稱均有固定譯法,翻譯時不能隨意改動。常見的有:省province,自治區(qū)autonomous region(如: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市 city,直轄市 municipality,特區(qū)special administration region/SAR,市轄區(qū)district(如:疊彩區(qū)——Diecai District),縣county,如果是單字的縣名,一般在名稱之后加“xian”,然后再加“county”(如:橫縣 Hengxian County);如果不是單字的縣名,則不用添加(如:陽朔縣 Yangshuo County)。此外,有部分地名的譯法已經(jīng)約定俗成,在國際交流中仍然保留使用,例如香港Hongkong,澳門 Macao,臺北Taipei,廣州Canton,西藏Tibet,長江the Yantze River等。
我國組織名、機構名、政黨名等一般都有固定的英文譯名,不能憑自己的主觀想法翻譯,而必須勤查工具書,做到準確無誤。我國的機構由大到小,一般有“部、委員會、學會”,對應譯詞分別是 ministry,commission,society。某些機構、政黨的英文譯名仍保留了傳統(tǒng)拼法,例如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清華大學 Tsinghua University?!皣顸h”譯為Kuomintang(KMT)已成習慣,就不要再改為Guo min dang或the National Party,以免被以為是又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政黨。
專有名詞往往是文化信息較集中的詞,透過專有名詞這一窗口,可以對某個特定的社會和文化有所了解。專有名詞的翻譯與歷史、國情、語言以及民族習慣等都有關,這項工作看似容易,實則不易。作為一名合格的譯者,除了掌握一定的翻譯方法和翻譯原則,還應廣泛閱讀和積累,多查詢資料,多請教有關專家,了解與專有名詞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尋求最恰當?shù)谋磉_方式,使專有名詞的翻譯能最大限度地傳達原有的文化內(nèi)涵與意義,成功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1]包惠南,包昂.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93.
[2]陳宏薇.漢英翻譯基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3]郭曉青.專有名詞的翻譯應突破音譯的局限[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4(1):67.
[4]楊清波,楊銀玲.專有名詞的漢譯與譯者的素養(yǎng)[J].上海翻譯,2012(4):65.
[5]王愛琴,高萬?。h互譯理論與實務[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127.
[6]柯平.英漢與漢英翻譯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