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云超,王顯志
(河北聯(lián)合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北唐山063000)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中國在世界上的話語權(quán)愈發(fā)重要。當今仍有許多國家不了解真正的中國,文化間的差異也阻隔了彼此交流。為了將中國的方針政策、經(jīng)濟制度以及文化旅游等各個方面的信息通過各種渠道向外宣傳,譯者必須重視起外宣翻譯的地位與作用。外宣翻譯肩負著向世界宣傳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的重任,外宣翻譯質(zhì)量的高低會直接影響中國的對外形象。長期以來,中國的外宣翻譯一直處于“傳而不通”、“通而不受”的困境中,這既是由于全球化趨勢下西方國家掌握著傳播優(yōu)勢,亦是由于中國外宣翻譯水平還亟待提高。政府工作報告是中國政府向本國人民所做的工作報告和工作部署,同時也是通過媒體向全世界各個國家展示中國的一個窗口,政治意義重大。在進行外宣翻譯活動時,譯者需根據(jù)目標語讀者的文化背景和思維習慣進行翻譯工作,從意識形態(tài)層面達到宣傳目的。本文將從該角度出發(fā),探討目的論下外宣翻譯的策略和方法。
外宣翻譯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外宣翻譯可以包括各種翻譯活動。狹義的外宣翻譯是指對各種媒體報道、政府公告、企事業(yè)單位宣傳等常用文體的翻譯活動。其中,政府的外宣翻譯是指:以外國人、海外僑胞以及港澳臺同胞為對象,通過媒體渠道和其他方法,從黨和國家利益出發(fā),客觀、真實地向世界介紹我國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政治領(lǐng)域、經(jīng)濟文化領(lǐng)域、社會科學領(lǐng)域等,以擴大世界對中國的了解,建立中國的良好形象,改變一部分人對中國狹隘的偏見,成為聯(lián)系中外政治、經(jīng)濟及文化等方面發(fā)展和交流的橋梁紐帶。黃友義曾指出,外宣是一個國家對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環(huán)境建設的具體體現(xiàn)。外宣翻譯是翻譯的一種形式,有其自身的提點:
外宣翻譯,即把大量與中國相關(guān)的信息翻譯成外語,通過各種媒體渠道,對外宣傳和傳播,以此讓外國讀者能夠準確把握譯文信息,使之更好的了解中國。當譯者進行外宣翻譯時,即在進行著跨文化交流活動。
基于外宣翻譯的性質(zhì),其目標讀者為外國人,而不是中國人。對于譯者來講,必須在工作時注重掌握翻譯的方法與技巧,能夠讓目標讀者充分領(lǐng)悟譯文。
翻譯家紐馬克(P.Newmark)認為,外宣翻譯是一種交際性翻譯,即使目標讀者在閱讀譯文時有與原文作者相同效果,強調(diào)受眾的理解和反映,是一種以讀者為中心,關(guān)注內(nèi)容的信息文本或呼喚文本,譯者可以對原文本進行調(diào)整以適應目標語的語域和風格。所以譯者需要使用多種翻譯方法使交際功能實現(xiàn)最大化。
翻譯目的論提出之前,翻譯理論傾向于從語言學角度闡釋,例如奈達(E.A.Nida)提出了翻譯動態(tài)對等理論,紐馬克將翻譯納入語義學范疇等,但其理論都是以原文為對象。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興起的德國功能派理論認為翻譯是一項有目的的交際活動。這種目的有三種解釋:譯者的目的(可能為了謀生);譯文的交際目的(可能為了啟發(fā)讀者);使用某種特定翻譯方法的目的(可能為了更好展現(xiàn)原語結(jié)構(gòu)而使用直譯方法)。(Nord,2001:28)。1971年功能學派代表人物萊斯(K.Reiss)將文本功能作為翻譯批評的一個標準,提出以原文和譯文兩者功能之間的關(guān)系來評價譯文的新模式,功能派理論初見雛形。她提出了三大功能文本類型(text-type),即“信息型”、“表達型”和“誘導型”,將文本類型、功能和翻譯方法聯(lián)系起來。在萊斯理論的基礎(chǔ)上,功能學派理論代表人物費米爾(H.J.Vermeer)在其1987年發(fā)表的《普通翻譯理論的框架中》首次提出翻譯的“目的論”(Skopostheory)這一功能學派的主體理論。其核心思想是,行動皆有目的。參照實際環(huán)境,行動者會選擇一種最適合的方法或策略達到其預期目標;翻譯也是一種行動,因此譯者會根據(jù)翻譯目的的不同,選擇能達到其翻譯目的的方法或策略,使得譯文能夠?qū)δ繕俗x者發(fā)揮效果。費米爾指出,所有的翻譯都指向其預定的對象,因為翻譯其本身就是“為目的語目的和目的語環(huán)境中的目的語對象創(chuàng)造出目的語背景中的文本”。不同的目的決定不同的翻譯方法。另外費米爾還認為,翻譯的同時應當把不同的行為習慣、價值觀以及交際情景考慮在內(nèi)。之后,功能學派另一位主導人物諾德(C.Nord)強調(diào),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該注意使用符合譯語文化觀念及語法結(jié)構(gòu)的形式表達,使之更貼近讀者,甚至適當對原文做出必要的調(diào)整。諾德對功能派翻譯理論的不足之處提出了翻譯的“忠實原則”,并根據(jù)文本功能與翻譯目的的關(guān)系提出了“紀實翻譯”和“工具翻譯”兩大翻譯方法,進一步完善了功能翻譯理論體系。目的論為譯者的翻譯解決了翻譯方法的一些問題,例如是否是直譯還是意譯,動態(tài)對等或是形式對等等。同時也讓讀者成為了翻譯目標的決定性因素。
在目的論的指導下,進行外宣翻譯工作的譯者首先要明確翻譯的目的,其次要根據(jù)讀者的文化和思維特點等尋求好的翻譯方法與策略,才能避免輸出內(nèi)容與讀者的意識形態(tài)沖突,更好的完成跨文化交際活動。
與文學翻譯側(cè)重于生動再現(xiàn)原語語境的特點不同,外宣翻譯更需要讀者了解譯者對客觀事件的真實報道。因外宣翻譯的獨特性,其翻譯需要選擇正確的理論和方法在實踐中作為指導。
作為跨文化溝通橋梁的建造者,譯者首先要充分認識中國的國情,熟悉已制定的國家方針政策,正確理解原文,否則會造成翻譯錯誤。
例1.擴大全方位主動開放。堅持積極有效利用外資,推動服務業(yè)擴大開放,打造內(nèi)外資企業(yè)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營商環(huán)境。
譯文:We will open China wider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all areas.We will continue to utilize foreign investment actively and efficiently,open up more service sectors to foreign capital.
在一些政治敏銳性不強的地方,習慣將來自外國以及港澳臺地區(qū)的投資統(tǒng)稱為外資,這時候就不能簡單的譯成“foreign investment”,而應譯成“investment from outside the mainland”。因政府工作報告面向?qū)ο笫侨w中國人民,其中包括了港澳臺同胞,因此在這里外資便譯作“foreign investment”。
漢英兩種語言語法結(jié)構(gòu)與語言規(guī)范不盡相同。從句式結(jié)構(gòu)來講,漢語重形合,英語重意合;從用詞搭配來講,漢語追求文雅,英語則表現(xiàn)為直白。在漢語的宣傳材料中會出現(xiàn)較多修飾性詞語,而英語句式一般僅陳述事實。在進行外宣翻譯的過程中,譯者需注意去掉一些不必要的修飾詞,使得譯文簡潔明了。
例2.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取得令人矚目的重大成就。
譯文:made impressive achievements in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in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drive.impressive譯為“感人的,令人欽佩的,給人以深刻印象的”?!傲钊瞬毮俊焙汀爸卮蟆苯钥梢杂胕mpressive翻譯。若翻譯成impressive and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則使得修飾詞重復。
在外宣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在考慮目標讀者的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等方面的問題以外,也需要將一些外宣翻譯所帶有的政治因素考慮在內(nèi)。政府工作報告是政府向本國人民所做的工作報告和部署,其中包含許多在英文當中沒有的政府機構(gòu)的名稱和具有特殊意義的政策,這就需要譯者對中國特色詞匯具有充分的了解,避免只翻譯到字面層次,給目的語讀者造成困惑。
例3.擴大“營改增”試點,取消和免征行政事業(yè)性收費348項。
譯文:The pilot project to replace business tax with value-added tax(VAT)was expanded,and 348administrative fees were either canceled or exempted.
如果譯者對中國政府的政策不了解,從字面上來看,很難理解“營改增”的具體含義?!盃I改增”是指2011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lián)合下發(fā)營業(yè)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方案。此處翻譯成“The pilot project to replace business tax with value-added tax”,能夠讓讀者充分理解“營改增”的含義。
外宣翻譯面向?qū)ο笫峭鈬恕T谧g者工作時,需仔細研究目的語讀者的文化習俗、語言使用習慣,用讀者的思維模式翻譯材料,使得其充分為讀者接受。
例4.農(nóng)業(yè)增產(chǎn)農(nóng)民增收難度加大。
譯文:Increasing agricultural output and rural incomes is becoming more difficult.
農(nóng)民的譯文使用了“rural”,避免了選擇“peasant”和“farmer”。在英文語境里,“peasant”強調(diào)的是農(nóng)民的身份,而“farmer”強調(diào)的是農(nóng)民這個職業(yè)、從事農(nóng)業(yè)工作的人。在這里使用“rural”可以避免使讀者產(chǎn)生歧義。
外宣翻譯的特點決定譯者在進行工作時既要把握住外宣翻譯材料的所輸出的價值觀,也要了解目的語國家與中國之間的文化鴻溝,通過好的譯文搭建跨文化交際的橋梁。在目的論指導下,譯者應在保證其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基礎(chǔ)上,運用好的翻譯策略使得讀者獲得明確的信息。因此,在中國日益彰顯其在世界上影響力背景下,對于外宣翻譯的方法及策略的研究,有待深入探討。
[1]黃友義.從翻譯工作者的權(quán)利到外宣翻譯.在首屆全國公示語翻譯大會上的講話[J].中國翻譯,2005,(6):31-33.
[2]康曉蕓.政治外宣翻譯策略探析[M].林區(qū)教學,2010(3):65-66.
[3]熊曉夢.目的論視角下的外宣翻譯[J].青年文學家,2013(29):107.
[4]寧慧霞.外宣翻譯中的幾個問題[J].新聞愛好者,2011(8):89-90.
[5]潘艷紅.目的論研究在中國[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5(3):129-132.
[6]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