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專欄·
逆向靜脈穿刺在正電子發(fā)射體層顯像-X線計算機斷層成像檢查中的應用
丁有玲,沈賽娟,吳佳佳
(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yī)院、安徽省立醫(yī)院PET-CT中心,合肥 230001)
正電子發(fā)射體層顯像-X線計算機斷層成像(PET-CT)是將功能代謝顯像(PET)和解剖結(jié)構(gòu)顯像 (CT)兩個已經(jīng)相當成熟的技術(shù)融合,廣泛應用于腫瘤的診斷,鑒別診斷以及腫瘤治療效果的評估。目前常用示蹤劑為18F-FDG,給藥途徑為靜脈注射。在受檢人群中,絕大多數(shù)為長期輸液及放、化療的患者,其上肢靜脈破壞嚴重,增加了靜脈穿刺的難度。為了提高靜脈穿刺成功率,提升受檢者的滿意度,我中心為受檢者進行了逆向靜脈穿刺,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至10月在我中心行PET-CT檢查并接受過放、化療或長期輸液治療者380例,按檢查日期單雙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種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觀察組190例,采取手背掌指關(guān)節(jié)處靜脈逆向靜脈穿刺;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方法正向靜脈穿刺。兩組均用5 mL注射器抽吸0.9%氯化鈉注射溶液5mL接0.55號靜脈輸液針頭。
1.2方法常規(guī)扎止血帶,囑患者握空心拳,選擇合適的血管,消毒,按《基礎護理學》所教授方法進行靜脈穿刺,膠布固定。觀察組190例選取掌指關(guān)節(jié)處表淺、細小、充盈的血管逆向穿刺;對照組190例采取傳統(tǒng)方法進行正向靜脈穿刺。兩組均用抽吸0.9%氯化鈉注射溶液的5 mL注射器建立靜脈通路,抽吸回血并推注0.9%氯化鈉注射溶液確認在血管內(nèi)后,接18F-FDG液注射器,推注完畢,再接0.9%氯化鈉注射溶液注射器沖管拔針,針孔處按壓5 min以上。受檢者靜臥40~60 min后上機掃描。
1.3觀察指標 一次穿刺成功率,滲漏情況(肉眼觀察到的注射局部腫脹及PET掃描顯示注射局部組織18F-FDG的異常聚集),受檢者接受與否,采集的圖像是否符合診斷要求。
1.4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滲漏情況見表1。
表1 兩種穿刺方法的成功及滲漏情況[例(%)]
2.2圖像質(zhì)量合格情況見表2。
表2 兩種穿刺方法圖像合格及延遲情況[例(%)]
3討論
18F-FDG是葡萄糖的同分異構(gòu)體,pH值5.5,化學純>99%,放化純≥95%,半衰期108 min[1],對血管刺激性小,只要靜脈給藥即可,對血管無特殊要求。藥師根據(jù)受檢者的體質(zhì)量分好藥后,須盡快注入體內(nèi),40~60 min后上機掃描,要求穿刺者有嫻熟的穿刺技巧和過硬的靜脈穿刺技術(shù),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完成靜脈給藥,同時也減少自己所接受的輻射量。
從解剖學上:靜脈瓣膜保證了血液沿回心方向流動,不會發(fā)生液體逆流情況。目前已有多個文獻報道逆向靜脈穿刺輸液的可行性[2-5]。手背靜脈豐富網(wǎng)狀分布,皮下深靜脈間存在豐富的吻合支,逆向注射藥物可迅速達到吻合支,經(jīng)多條吻合支回流,不會影響給藥效果,本研究無論哪種注射方法,所采集的圖像都符合診斷要求。
逆向靜脈穿刺提高靜脈穿刺成功率,減少了受檢者二次穿刺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遠端血管的逆向穿刺,保護了受檢者的血管,大血管可留作化療或靜脈采血之用。
通過對380例長期輸液或化療的受檢者采取不同的靜脈穿刺方式,逆向穿刺組的一次成功率高,圖像無異于常規(guī)靜脈穿刺,患者的滿意度高。對于血管條件不好或冷天穿著衣物多不便暴露上肢血管的受檢者,均可采用手背部的逆向靜脈穿刺。
參考文獻
[1]謝強,汪世存,謝吉奎,等.Explora FDG4制備18F-FDG、質(zhì)量控制及影響因素探討[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4(5):30-31.
[2]方素潔,程恒金,蔡志翔,等.逆向靜脈穿刺在老年患者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9):834-835.
[3]余雪紅,吳紅燕,降英.逆向靜脈穿刺在肝硬化患者輸液中的應用[J].護理管理雜志,2010,1(1):70-71.
[4]凡蘭桂,曾艷,秦鎖娣.50例留置針逆向靜脈穿刺在小兒頭皮靜脈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1,5(5):793-794.
[5]凡蘭桂.逆向靜脈穿刺在化療患者中的臨床應用[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護理版,2009,5(10):95,97.
(收稿日期:2015-06-25)
作者簡介:丁有玲,主管護師,Email:dingyoulingyo@sina.com
中圖分類號:R472.9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672-6790.2015.0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