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指導策略研究
——以克拉瑪依中學語文教學為例
馬麗娟
(克拉瑪依市第六中學,新疆 克拉瑪依 834000)
摘 要: 閱讀是初中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教會學生學會閱讀,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任務。針對目前中學生課堂閱讀的現(xiàn)狀和教師課堂閱讀指導過程存在的突出問題,通過對名師課堂實錄、教學設計分析研究,提煉出激發(fā)學生課堂閱讀興趣、推動學生進一步閱讀和有效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和能力的課堂閱讀指導策略。在教學中從模仿名家教學模式開始嘗試實踐,在閱讀活動中引導學生養(yǎng)成閱讀習慣,形成有效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可操作性閱讀教學策略。
關鍵詞: 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指導策略;克拉瑪依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5.01.04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閱讀教學的核心任務,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教會學生閱讀。學生學會閱讀需兩個條件:一是大量直接接觸語文材料,一是教師在課堂上有策略地指導。反觀現(xiàn)在的閱讀教學,學生的課堂閱讀不充分,教師的指導不到位,致使學生的閱讀能力難以適應社會的需要。針對此現(xiàn)狀,筆者通過名家實錄、理論研究和個人實踐相結合,力求探尋一條高效的課堂閱讀教學之路。
一、初中語文課堂閱讀與閱讀指導現(xiàn)狀調(diào)查
對學生課堂閱讀現(xiàn)狀及教師指導現(xiàn)狀進行調(diào)查,旨在摸清學生實際存在的問題及其程度,摸清教師對學生閱讀指導的意識、方式、能力存在的具體問題及其程度。通過實踐研究改善課堂閱讀指導的現(xiàn)狀,為形成教師有效指導策略體系提供事實依據(jù)。
(一)初中語文課堂閱讀現(xiàn)狀
2013年6月,隨機抽取克拉瑪依六中、七中、九中三所學校,分別從初一、初二、初三三個年級中隨機抽取兩個班級,共6個班級200名學生;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發(fā)放調(diào)查問卷,回收189份,無效問卷9份。經(jīng)對180份有效調(diào)查問卷進行統(tǒng)計,得出每一項選擇答案的數(shù)據(jù),繼而進行測算,得出百分比。(見表1)
調(diào)查表從學生課堂閱讀的主動性、閱讀的深度、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四個維度進行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問題1反映學生能擁有5分鐘以上閱讀時間僅有38.6%,說明現(xiàn)在課堂上學生擁有成段的閱讀時間不多,閱讀活動占課堂比例太小,學生不可能真正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去獲得自己的體驗與感受。問題2、3、4、5、6、7、8的統(tǒng)計結果說明學生的課堂閱讀主動性差,學習有惰性,不愿思考,如76%的學生選擇一眼就可以從文中找到答案的問題,說明學生在閱讀時不愿動腦思考。問題5、6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學生對教師答案的依賴性強,不會質(zhì)疑,說明學生不會深度閱讀,閱讀屬于被動接受。從問題13分析看出學生對文本沒有深度閱讀。對閱讀習慣的調(diào)查問題9、10可以看出,學生閱讀的偶然行為占比大,說明學生接受過閱讀要求,有一定意識,但沒有形成習慣,對如何閱讀課文策略性知識了解較少。
(二)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指導現(xiàn)狀
學生課堂閱讀存在的突出問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師在課堂閱讀指導上存在的紕漏,更直接體現(xiàn)了教師在指導上存在的不足。
筆者在2013年第一學期聽課16節(jié),其中有本校教師常規(guī)課、教研所組織展示課、教學能手競賽課。在聽課過程中發(fā)現(xiàn):在展示課及競賽課上,教師更加有意識地要求學生讀書,但以出聲朗讀為主,有一些朗讀方法的指導,學生的閱讀以教師指令要求為主,而常規(guī)課的閱讀時間大大減少。教師主要采用的教學策略按主次排序:提問、討論、講授;大多教師沒有閱讀方法的有效指導和直接講授,有的一點即過,沒有將此作為目標強調(diào);教師以教懂課文為主,教學過程是向?qū)W生講清課文的知識性陳述;大多數(shù)教師采取的語文閱讀策略比較一致:A.大多數(shù)教師仍以傳統(tǒng)教授為主;B.以教師的提問為主策略主導閱讀教學;C.小組活動已漸成常用教學策略。
二、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指導存在的問題
從調(diào)查問卷分析及初中語文教師課堂教學情況看,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指導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諸方面:
(一)教師仍以傳統(tǒng)教學方式為主導
傳統(tǒng)閱讀教學以傳授課本知識為主,從聽課情況看,當前大多數(shù)教師依然以教懂課文為終極目標,課堂不是教閱讀,而是教教材、教文學知識。當前通行教學模式依然是教師講授或提問教學,在問題中將知識點以答案的形式灌輸給學生。課改要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但分析發(fā)現(xiàn)學生依然在課堂處于配角地位,依舊以接受為主。
(二)教師忽視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
教師不給學生閱讀時間,教學模式單一,都使學生對課堂閱讀缺少興趣,對語文課堂內(nèi)容不感興趣。在此情況下,教師除了課前的導入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外,對課堂學生興趣的保持缺乏應有的關注,更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教師缺乏對閱讀方法的指導
在諸多案例中,教師涉及閱讀方法指導的設計極少,出現(xiàn)學生讀完一遍課文后不知下一步該如何繼續(xù),認為讀完一遍就算是讀課文。學生的這種錯誤認識表明了教師在指導上的空缺,教師沒有教給學生策略性的知識,長此以往,學生會出現(xiàn)會做閱讀題但不會閱讀的怪現(xiàn)象。
(四)教師缺乏對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
學生對閱讀時該做的事有清晰的認識,說明教師在學生閱讀時給予了正確的指導;而出現(xiàn)教師不下命令學生不作為的現(xiàn)象,說明教師只告訴了知識,但在培養(yǎng)上沒有達到應有的時間與力度。教師教讀的隨性,使學生只是偶爾會用正確的方法去閱讀。
(五)教師缺少對閱讀內(nèi)容的關注
在教學中“怎么讀”受所讀內(nèi)容的影響及限制,讀什么,在何處讀,讀到什么程度成為教師在閱讀指導時又一難題。大多教師采用全班以同樣的方式閱讀相同的內(nèi)容。
三、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指導策略探尋
初中語文課堂閱讀、閱讀指導現(xiàn)狀令人堪憂,如何改變現(xiàn)狀,使教師獲得合適的語文課堂指導策略,是研究和實踐的關鍵。筆者結合已有的理論研究與研讀名師案例,力求探尋出有效的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指導策略。
(一)語文名師課堂閱讀指導策略
結合理論研究與研讀名師案例,閱讀指導應在學生對文本的興趣、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習慣與能力的養(yǎng)成三方面進行。
1.激發(fā)學生課堂閱讀興趣的指導策略
學生的興趣和參與是教師實現(xiàn)一切教學活動目標的前提。[1]133學生對課堂閱讀普遍缺乏興趣是當前課堂閱讀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因此,要提高課堂閱讀效果,首先應關注學生課堂閱讀興趣問題。大量的名師案例中都可以看到名師對學生興趣的關注。他們用精彩的導入將學生帶到文本面前,又以多變的教學方式或幽默的語言吸引學生對文本的持續(xù)關注。
2.促進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指導策略
促進學生與文本對話?,F(xiàn)在教學如已有的研究所言,不對話、假對話在教學活動中占據(jù)很大市場,[2]1-2這也是初中課堂閱讀指導迫切要解決的問題,是疑難問題,也是重點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了,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就無法改變。已有的研究理論說明了學生、文本、教師三者之間的關系。教師基于學生閱讀指導學生的閱讀活動,指導學生開展與文本的對話,它是教師在教學中的主要工作,在指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實踐活動中提升學生的能力。讓學生習得方法,注重培養(yǎng)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3]14針對此點,筆者在研讀名家案例時發(fā)現(xiàn):名家通過激活學生的知識體系,找到學生與文本的鏈接點;提供資料,促進學生解讀文本;以主問題方式指導學生找到對話點;關注文本語言,找到對話方法;明示閱讀方法,保證對話順利開展;身先士卒,使點撥及時、對話深入等方法讓學生浸淫文本、深度解讀文本。
3.重視習慣與能力培養(yǎng)的指導策略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形成習慣獲得能力,當前學生的閱讀習慣與閱讀能力都不容樂觀。幾乎所有的名師都提到積累的重要性。余映潮老師對積累曾做過這樣的闡釋“沒有積累,世界將永遠是一片荒漠”;“在語文教育中,不注重積累,學生的語文倉庫就會貧瘠,學生的語文泉流就會干涸”;“科學的積累教育,對于青少年的性格、心智、思維方式、學習方法乃至世界觀的形成,都有重要影響”。[4]8而積累的內(nèi)容及方式卻是多樣的,包括積累詞匯、積累名言警句、積累優(yōu)美的句子,設計積累閱讀活動,方法各異,目的都是讓學生積累。將積累與課文的理解有機融為一體,經(jīng)常如此,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形成了能力,更養(yǎng)成了習慣。
(二)提高初中語文課堂閱讀實效的嘗試
課堂閱讀教學始終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閱讀理解能力的高低決定學生語文能力的高低,也同樣決定學生語文成績的好壞。很多教師不敢采用新的閱讀教學方法,主要擔心新的模式或許會影響學生的成績。鑒于此,2013年第一學期,筆者在教學中對文中的方法進行了教學實踐。
1.名家教學模式的模仿、嘗試
(1)以主問題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以前教學時先在網(wǎng)上搜課文的閱讀題目,了解考試可能會出現(xiàn)的試題,把這些題在講課過程中穿插講解,保證萬無一失,但結果并不理想,往往課后第二天提問,學生大眼瞪小眼,一問三不知了。在本學期的教學中,一節(jié)課上的問題盡量少,保證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引導學生產(chǎn)生自己的閱讀體驗。如《夸父逐日》的問題設計:“一個‘渴你讀出了什么?”單是這一個問題就可以引導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對主題的理解,對語言表現(xiàn)力的領悟,更可以讓學生深入文本,形成探究意識。從第二天的提問情況看,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比較到位。在講《口技》時,設問:“文章以‘善統(tǒng)領全篇,你能發(fā)現(xiàn)課文那些‘善的地方嗎?”當然問題也是模仿的,在嘗試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主問題教學可以保證學生長時間的閱讀,引導學生圍繞問題與文本深層對話,最主要是保證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學生的閱讀活動也較為充分。但存在的問題是,如何找到這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問題,這需要教師反復研讀課文。
(2)不同朗讀要求的模仿。各位名家案例都注重朗讀教學,并且能讓學生沉浸于朗讀。對此筆者進行嘗試,改變過去為朗讀而朗讀的教學,使朗讀成為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形式?!墩Z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diào)要加強朗讀,以前也知道要加強朗讀,但如何讀,不清楚,過多追求量的變化。研讀名師案例后,明確了什么方式讀更有效,注意了讀的梯度,注意教給學生多種閱讀方式靈活運用,盡量使學生每讀一次對文本的理解都上升一級,而不僅僅滯留在膚淺的知識表面上。通過不同方面對學生的每一遍讀提出不同的具體要求,讓學生有目的地讀。如:第一遍讀準每一字,第二遍讀出聲調(diào)變化,第三遍讀出情感體驗,第四遍將其融合,讀出自己的理解……這樣再按要求評價,學生能看到自己的進步,讀就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更利于學生體會文章的內(nèi)涵,努力達到新的目標。如筆者模仿余映潮老師教《口技》教學片斷——朗讀課文
第一次朗讀——學生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要求讀得清楚明白。
第二次朗讀——大家試讀第一段,要求讀得字正腔圓。
第三次朗讀——朗讀課文第二、三段,要求讀得層次分明,讀出段內(nèi)層次。
第四次朗讀——重點朗讀第四自然段,要讀出層次,讀出情景。
雖然是文言文,但是學生朗讀得很有興趣,前兩次筆者在讀音、節(jié)奏上進行指導,屬于朗讀的初級層次。第三次朗讀讓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讀出正側面描寫來,理解作者的思路。最后一次在感情朗讀中達到對課文的體驗感悟。朗讀活動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逐步加深。教師的設計推動了學生閱讀活動的進行,也達到了“課標”要求:重視朗讀,注意朗讀方法的指導。
2.在閱讀活動中注意引導學生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
(1)形成積累意識。以前教學讓學生積累,大多是字詞的積累,想不起來就算了。本學期,在備課時就將此項列入。閱讀時,注意學生多種形式的積累,不僅為了教懂文本,而且還要讓學生學會閱讀文本。如教學鄭振鐸《貓》,以前按部就班地讓學生填三只貓的卡片表,然后一個一個問題引著學生得出本文的主題?,F(xiàn)在,筆者更注意學生的積累,要求學生認識三只貓,先讓學生把有關三只貓的描寫用筆劃出來。如第一只貓:從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貓,花白的毛,很活潑,常如帶著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陽光里滾來滾去。三妹取了一條紅帶在它面前來回地拖搖著,它便撲過來搶,又撲過去搶。然后讓學生大聲朗讀三只貓的有關描寫,最后讓學生復述三只貓,盡量用原文中的句子。學生不費力氣地復述出來,課堂上學生熱情很高,三只貓的形象在描述中呼之欲出。最重要的,學生以后寫貓時腦子里有清晰的東西。老舍說,我們遇著寫得好的雨把它記下來,遇著寫的好的風也把它記下來,說不定我們以后就要寫到。這講的就是積累,把文章“讀”進腦子,而不僅是讓文章在腦海中留個模糊的影子。在講《桃花源記》時,筆者一改以前逐詞逐句講解的方法,讓學生積累優(yōu)美的四字詞語,歸納文中的成語,找出幾組近義詞,歸納一些文言現(xiàn)象。學生在閱讀過程顯得特別認真,為了區(qū)分四字詞是否為成語,學生不得不動用了成語字典,為了找出幾組近義詞,學生不得不逐字逐句地閱讀課文,了解每個詞句的意思。以往上課,學生顯得無精打采,這節(jié)課,學生卻全神貫注。積累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生閱讀的過程,長期堅持下來,學生明確積累不僅可以積累字詞句,同樣可以積累形象。形成習慣后,學生以后讀書就知道積累了,并且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2)養(yǎng)成讀書動筆的意識?!叭?、點、批、注”以前也偶爾用過,但沒有很好落實在閱讀活動中,大多是有人聽課時,筆者讓學生拿筆劃出不懂的字詞,劃出人物描寫,至于學生究竟劃沒劃沒有追究,因為筆者的預設就是學生劃好了?,F(xiàn)在目標是讓學生形成習慣,因而筆者會真正拿出時間讓學生去做這件事。比如在教《春望》時,讓學生自己閱讀、批注,并給出示例:從“烽火連三月”讀出了戰(zhàn)爭持續(xù)時間之長,引導學生在詩句旁邊做批注,然后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走入學生中查看學生的批注情況。
一學期結束,大多學生養(yǎng)成了讀書就拿筆的習慣,閱讀活動中不用教師提醒就會自己進行圈點批注。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有所增加,一學期舉行了兩三次課文朗讀比賽,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有所上升。在除了上課模式改變、其他不變的情況下,筆者所帶兩個班級的年級排名均有提升。學生的能力得到提升,還表現(xiàn)在作文寫作上,班里學生不再談文色變,在批作文時,無論是思路還是內(nèi)容都有明顯的變化趨勢。
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畢其功于一役。只有不斷研究新情況,形成新思路,推出新舉措,指導新實踐,解決新問題,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才能求得新發(fā)展,取得新突破,實現(xiàn)新跨越。
參考文獻:
[1]于漪,劉遠.李海林講語文[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 .
[2]郭夏.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對話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Z].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4]余映潮.學生活動充分,課堂積累豐富 [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0 (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