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金秀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中學 311121)
高中民族音樂教學的意義與策略
賀金秀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中學 311121)
俗話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敝袊褡逡魳凡粌H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非常珍貴的財富。本文將在參考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對高中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教學的意義與策略進行探究。筆者認為在高中進行民族音樂教育的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有利于——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審美觀,有利于增強學生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在教學策略上,筆者認為可以從學生熟悉的內容入手,從新民樂與傳統(tǒng)民樂的融合入手,從學生的參與和課堂體驗入手。
高中音樂 民族音樂 有效性教學策略
在流行音樂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的中小學學生對于民族音樂的認知、了解、喜愛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我們的高中學生,雖然在小學、初中經過多年音樂學習,但對中國民族音樂的認識卻不足,一提到傳統(tǒng)的民族音樂,大部分學生就會表現(xiàn)得冷淡,甚至在音樂課堂上對教材中的民族音樂持排斥態(tài)度,有時候還會自言自語道:“這都什么年代了,還讓我們學這些過時的音樂,這老師真是個‘古董’”?,F(xiàn)在的高中學生,平時關注中外流行音樂,喜歡唱流行歌曲,歌,喜歡看一些音樂選秀節(jié)目,所以在學生的心中很難有民族音樂生存的空間。當今收視率、收聽率高的電視廣播上也很少出現(xiàn)介紹民族音樂的專欄。面對這種現(xiàn)狀,如果我們還不重視民族音樂教育,不加強民族音樂的推廣與傳播,那我們的民族音樂將怎樣繼承和發(fā)揚光大呢?作為一名專職音樂工作者,我正努力通過各種途徑、多種方法,在我的高中音樂課堂給予學生民族音樂的營養(yǎng),讓他們了解和學習中國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感受中國民族音樂文化。
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文明古國,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勞動人民用充滿智慧和樸實的生活點滴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民族音樂,可以說它是我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世界音樂殿堂中的一朵奇葩。中國民族音樂種類繁多,非常豐富,這些音樂的產生和發(fā)展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的。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包括器樂音樂、戲曲音樂、說唱音樂、民歌、民間舞蹈音樂等五個類別。高中是基礎教育的最后階段,高中音樂鑒賞課承擔著完善學生音樂審美心理結構的重要任務,而我國千年傳承的優(yōu)秀地民族音樂應當被放在首要位置,因為民族音樂可以振奮民族精神,對青少年的民族意識起到促進作用?!镀胀ǜ咧幸魳氛n程標準》提出了“理解多元文化,弘揚民族音樂”的要求,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深化民族音樂教育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意識,使其品味民族音樂的“靈魂”,陶冶情操,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學生愛國情懷。因此,深化民族音樂教學,對于高中音樂教學具有重大意義。具體而言,本文概括為三個方面。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民族音樂是一個民族的感情血脈,真實地記載了民族過去的生活情感,寄托了人們濃濃的情思,它是整個民族的靈魂與思想,它對一個民族的重要性是無可比擬的。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各種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這些都可以在民族音樂中得到解讀。加強民族音樂教育是讓中小學學生學習、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途徑。通過學習和了解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音樂文化,可以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和民族自尊心,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從而達到綜合素質的提升。
(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審美觀
我國傳統(tǒng)的民族音樂種類繁多,表演形式豐富多彩,它們以不同的藝術形式,展示了中華民族所特有的音樂審美習慣。中國民族音樂通過其音樂的內在美與外在美,激發(fā)了人們無限的想象空間,更講究音樂的韻味、風格。民族文化和民族音樂,都是屬于民族的,他們是一個民族的象征。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語言,民族音樂是中國音樂文化中的“母語”。學生從小學習和掌握音樂中的“母語”,就能運用本民族自己的方式進行音樂審美感知、音樂表現(xiàn)和音樂思維,從而提高對我國民族音樂的審美能力。
(三)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
我國民族音樂歷史悠久,內容豐富,體系繁多。據不完全統(tǒng)計,中國民歌有近30萬首,曲藝音樂達三百多種,近四百多個戲曲劇種,這些豐富的民族音樂是我們五十六個民族長期交流和融合的音樂精髓。中國民族音樂的體裁形式、音調、風格都是極其豐富的,且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是我們一代代勞動人民音樂才智的結晶,是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我國未來音樂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也是對子孫后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音樂教育的可貴素材,更是世界音樂文化寶藏中的瑰寶。我們應該感謝祖先和前輩們?yōu)樽鎳鴦?chuàng)造了優(yōu)秀的音樂財富,作為接班人,我們有責任去了解它、熟悉它、熱愛它,并把它繼承下來加以發(fā)揚光大。對于民族音樂的繼承和發(fā)展,音樂教育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教育,不能脫離本土文化的根,音樂教育也必須繼承、弘揚、發(fā)展民族文化,使中華民族音樂立于世界音樂文化之林。雖說如今的流行音樂占據了中國大量的音樂市場,但是中國民族音樂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音樂創(chuàng)作者們也意識到創(chuàng)作的源泉在民間和民族音樂中。我們的學生通過民族音樂學習,可以加強自尊、自愛、自強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
(一)從學生熟悉的內容入手
高中《音樂鑒賞》關于中國民族音樂的內容比較全面,有民歌、器樂曲、戲曲等民族民間音樂。當我在遇到民族音樂教學內容時,我會在備課的時候花更多的時間來研究,并選擇從學生熟悉的作品入手。例如高中《音樂鑒賞》模塊第二單元第二節(jié)“高亢的西北腔”,我是這樣安排的:通過阿寶演唱《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的歌曲視頻做引子,把學生帶入到西北風土人情中。雖然學生平時也不太會去關注西北的民歌,但是對于阿寶這位西北歌手卻比較熟悉,而阿寶演唱的這首歌曲,學生也會唱大部分。我從學生熟悉的內容入手,把他們的思維引入音樂課堂,再一步一步地將學生的思緒帶入到西北的其他民歌作品學習中,學生也會有興趣聽我介紹西北的花兒和信天游,一起唱著西北民歌。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學生在學唱山西民歌《刨洋芋》時候的場景?!杜傺笥蟆返母柙~是這樣的:“土溜溜的螞蚱,滿呀么滿地爬,舉起那個镢頭,來呀來把洋芋刨,一镢頭那下去,翻過來瞧一瞧,喲,這么大的個兒,哎喲你說妙不妙。”當學生唱到歌詞“呦”的時候,表現(xiàn)得特別興奮,原以為學生只對流行歌曲感興趣,誰知道他們在學唱民歌時也是那么的投入。有的學生在學會了這首《刨洋芋》之后,還有興趣創(chuàng)編,用《刨洋芋》旋律填詞來抱怨平時作業(yè)太多,有位同學這樣編道:“可憐的高中生,太呀么太累,每天都是作業(yè),做呀做不完,喲,今天這么好,竟然沒有作業(yè),真呀真高興?!币惶藐P于西北民歌的課上完了,留在學生記憶當中的不僅有信天游、花兒,還應該有《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等更多的西北曲調。
(二)從新民樂與傳統(tǒng)民樂融合入手
新民樂(現(xiàn)代民樂)的主要特點是“取民樂之所長,去民樂之糟粕,加西洋之精髓”。新民樂在民族風格上有極強的表現(xiàn)力,它把民族器樂、電聲樂隊和MIDI音樂結合在一起,加上流行的配器手法,互補長短,使民樂的個性有了更好的展現(xiàn),豐富了民樂的藝術表現(xiàn)力。
學生喜歡流行音樂是因為它與我們的生活貼近,但對于民族音樂,學生了解的確實很少,因為學生心中的民族音樂就是很傳統(tǒng)、很古老、離現(xiàn)實太遙遠了,他們很少去了解。要想讓民族音樂走進學生的心中,就得讓學生對民族音樂產生興趣。
在上《音樂鑒賞》中“絲竹相和”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對我國傳統(tǒng)絲竹樂產生學習興趣,我提前下載了新民樂女子十二樂坊的《八音》片段,作為課堂的導入,進而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每件樂器的演奏特點和表現(xiàn)力等等,隨后便將課堂引回到“絲竹樂”的欣賞課當中。當學生再一次聽到二胡、琵琶、古箏、竹笛等各樂器的演奏時,自然會予以關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理解、感受“絲竹樂”的教學目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古典與流行,正是民樂之長,兩者的巧妙結合,讓民族音樂朝著現(xiàn)代民樂發(fā)展。結合現(xiàn)代流行音樂中的民族音樂素材展示給學生,一定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從學生參與和課堂體驗入手
中國民族音樂非常有民族特色,一首民歌,一件民族樂器都會有它的獨特性,我們應鼓勵學生參與其中。比如說學習用方言唱民歌,學會幾個少數民族的舞蹈動作,親身體驗民族樂器的簡單彈奏等等,學生的興趣會比較高。如高中音樂鑒賞自編教材《走近中國古箏》這一課,我是通過以下教學過程,讓學生從傳統(tǒng)樂器古箏的演奏技巧、音色,古箏名曲欣賞等方面入手參與課堂體驗,從而增進了學生對古箏音樂的熱愛。
1.新課導入(課前播放古箏音樂,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1)猜猜這是什么樂器演奏的音樂?(大部分學生能說出是古箏)。
(2)這件樂器彈出來的音樂好聽嗎?(學生說音色很獨特,很有意境)。
2.新課教學。
(1)出示課題——走近中國古箏。
(2)古箏簡介:古箏原名叫箏,早在戰(zhàn)國時代,就在當時的秦國(今陜西)一帶廣泛流傳,所以又叫秦箏。由于箏的歷史悠久,被后人稱為古箏。古箏屬于彈撥類民族樂器,其外形近似于長箱形,中間稍微突起,底板呈平面或近似于平面。在木制箱體的面板上張設箏弦。在每根弦下面安置琴碼,琴碼可以左右移動,用來調整音高和音質。箏的品種不一,構造也不盡相同。我們現(xiàn)在演奏的古箏基本以21弦箏為主。其主要由面板、底板、箏首、箏尾、前梁、后梁、琴碼、琴釘、出音孔和箏弦組成。
古箏的外形古樸典雅美觀大方,它的音色優(yōu)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獨特的表現(xiàn)力,因此它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3)介紹古箏演奏技巧:古箏的演奏技巧有很多,如滑音、顫音、花指、搖指、琶音等等。
①古箏中的滑音彈奏:古箏中的滑音分上滑音和下滑音。先說上滑音吧,教師示范:右手彈弦之后,左手在箏碼左側,用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按弦,把弦音升高至所需高度,就是上滑音。可以請幾個學生依次在古箏上體驗上滑音彈奏,這樣學生會很專注。
②古箏中的花指彈奏:老師示范花指的演奏并問學生:你覺得聲音像什么?然后鼓勵學生參與。以上1、2環(huán)節(jié)主要是通過學生參與實踐,提高對古箏音樂的興趣,雖然他們的滑音可能彈得不太準,花指不夠流暢,但是這些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③教師借助古箏,繼續(xù)示范彈奏古箏的顫音、搖指、琶音,讓學生加深對古箏演奏的了解。
(4)古箏曲《漁舟唱晚》片段欣賞
①老師彈奏《漁舟唱晚》片段,學生在欣賞中體驗其演奏技巧。
②教師對《漁舟唱晚》后面的花指部分作了重點彈奏,讓學生加深對古箏花指演奏的了解。
(四)浙江箏曲《高山流水》欣賞
這是一首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箏曲,樂曲音韻古樸、典雅,抒情寫意。全曲音樂由“高山”和“流水”兩部分組成。前半部分描繪高山的氣魄,后半部分則表現(xiàn)了流水的不同形態(tài),充分抒發(fā)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與贊美。
1.教師彈奏古箏曲《高山流水》,其他學生欣賞、體驗。
2.教師帶領學生演唱《高山流水》音樂片段,加深音樂記憶。
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不僅對《高山流水》有了更深的印象,并對古箏的演奏技巧及其音色有了初步的了解。讓學生參與課堂體驗,提高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這也是我課堂上經常嘗試的教學方法。
3.從學生民族情感的培養(yǎng)入手。
音樂教育與音樂文化是緊密相連的,音樂教育是音樂文化重要的傳承手段。在音樂教育中不僅要傳授音樂技巧,更重要的是傳承音樂背后更為根本的民族文化內涵和傳統(tǒng)民族精神?!兑魳氛n程標準》指出,應將我國各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音樂作為音樂課重要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習民族音樂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陶冶愛國主義情操。民族情感是指—個國家、—個民族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它是民族心理特征之一,是民族共同體成員對于本民族歷史、本民族的文明進步、本民族與其他民族之間關系的情感態(tài)度。以是否有明確的民族自我意識或民族觀念來劃分,民族情感有自發(fā)的和自覺的兩種水平。民族情感在民族成員身上表現(xiàn)為民族自豪感、民族優(yōu)越感、民族自尊心、民族自卑感等。一個人形成何種民族情感,與該民族的地位、成就有關,也與個人對民族的態(tài)度和認識有關,并受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信仰的支配。積極的民族情感如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熱愛本民族的英雄人物和優(yōu)秀文化等,是愛國主義情感的重要基礎之一,同時有利于反對民族歧視和壓迫,促進民族團結和進步。從美學的角度看,音樂不是情感,可它卻是情感的最佳載體;音樂不能揭示情感產生的原因,卻可以把情感抒發(fā)得淋漓盡致,這客觀說明了音樂與情感的辯證依存關系。民族音樂是民族情感的最佳載體,民族情感是民族音樂主題的升華,民族音樂在民族情感的激發(fā)和培養(yǎng)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兩者有內在的不可分割性,又有外在的相互促進性??梢哉f在高中階段對學生進行民族情感的培養(yǎng)是民族音樂教學的最高追求。相關研究也提出了培養(yǎng)民族情感有利于我們民族文化的傳承,培養(yǎng)民族情感是完善學生人格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通過民族音樂促進民族情感的產生,同時利用民族情感提高民族音樂教學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可以利用民族音樂的多種形式以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情感,通過充分地發(fā)掘我國民族音樂的內涵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情感。同時,還可以通過傳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情感。中國民族音樂是在中華民族文化這一母體中汲取豐厚的營養(yǎng)而孕育、生成并茁壯成長的。因此,在高中階段音樂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民族情感的激發(fā)促進民族音樂的教學。
4.從教師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入手。
作為一名高中音樂教師,如果想讓你的學生樂意接受傳統(tǒng)的民族音樂,那么,我們不僅要提前主動去學習和探索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更應該擁有駕馭民族音樂教材的能力,通過對教材的分析和探究,努力引導學生學習、感悟、體驗中國民族音樂的精髓。教師是民族音樂教育的主要實施者,要通過不斷的實踐探究,讓自己更加熱愛民樂、熟悉民樂,并具備強烈的對民族音樂教育的熱情和使命感,同時具備高品質的民族音樂教學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們中小學民族音樂教育的正常進行,從而促進我國民族音樂教育的健康發(fā)展,提升學生民族音樂素質。
中央音樂學院琵琶演奏家章紅艷教授曾在一周的時間里有四場琵琶演出,每場上座率達到九成以上,那是沒有鮮花,沒有音樂以外的任何干擾的演奏會,它再次喚醒了人們對傳統(tǒng)音樂的記憶與情感。章教授以專家的方式去展示我國琵琶音樂的魅力,讓她周圍的觀眾體驗到了琵琶音樂之美。我作為一名普通的高中音樂教師,雖然在演奏技巧上不能去和一個音樂名校的教授相比,但是我們可以擁有同樣的思想,那就是要讓我們的民族音樂喚醒優(yōu)美與崇高,讓國人熱愛民族音樂。以前我總認為既然學生對民族音樂沒有興趣,我索性就跳開這些內容不上,現(xiàn)在我改變了自己對民族音樂教育的觀念,并且自身也在加強民族音樂的學習,如樂器方面的古箏、竹笛我都在學習,還有就是有些地方戲曲不太了解,我也正在努力補充學習。
在我的音樂課堂,不但用鋼琴伴奏,有時候我也會用古箏來給學生伴奏,我會用我的實際行動告訴學生,中國民族音樂值得去欣賞,我用自己對民族音樂的態(tài)度去感染學生,讓更多的學生走進了優(yōu)秀的中國民間傳統(tǒng)音樂。
綜上所述,加強民族音樂教育,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是中小學音樂教師應盡的義務,這不僅僅是在向學生傳授民族音樂知識,更是要讓現(xiàn)代學生認識到中國民族音樂在世界音樂寶庫中的重要地位,增強中華民族自豪感。新課程改革對普通高中的音樂課程標準提出了新的要求,音樂課程標準要求樹立理解多元文化、弘揚民族音樂的教學理念。在高中的音樂教學中,對民族音樂教育進行深化教學,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意識,使學生品味民族音樂的靈魂,陶冶情操,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在大力弘揚民族音樂,培養(yǎng)學生高尚情操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加強音樂教師的民族音樂素養(yǎng)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音樂教師掌握了中國優(yōu)秀的戲曲、民樂、中國鑼鼓、民歌民謠和民族舞蹈的各種知識和技能,才能在音樂課堂中加以實施,通過音樂教學和音樂活動中的組織、策劃、設計和指導等,讓學生走進民族音樂。最后在教學中我們要堅持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的有機結合、民族音樂與本土音樂的有機結合、民族音樂與多媒體教學的有機結合、民族音樂課堂教學和課外延伸的有機結合等四結合原則,以便更好地促使學生了解、認識民族音樂。
[1]麻曄斐.民族音樂在中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讀寫算,2014(10).
[2]石田立.民族音樂教學的思考[J].大眾文藝,2014(14).
[3]王麗芳,吳飛燕.增強民族音樂教學的幾點探索作者[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4(2)
[4]翟佳.論民族音樂教學中民族情感的培養(yǎng)[J].池州學院學報,2007(6).
[5]張艷麗.音樂藝術教學與民族情感教育[J].藝術教育,2007(4).
[6]方千鑫.淺析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深化民族音樂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5).
[7]張金芳.淺析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深化民族音樂教學[J].新課程(下),2012(06).
[8]竇偉.如何在高中課堂有效實施民族音樂教學[J].藝術教育,2011(10).
(責編 齊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