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莉 莉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上海 200062)
?
中小學校長勝任特征的元分析研究
劉 莉 莉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上海 200062)
基于構建中小學校長勝任力通用模型的目的,本文全面回顧了最近10年我國學者的研究文獻,包括學位論文8篇,期刊論文6篇,樣本總量2998人,勝任特征224項。通過元分析的方法,初步構建了一個包含9項勝任特征的中小學校長勝任力通用模型。頻次分析發(fā)現(xiàn),領導力是中小學校長最為重要的勝任特征,其次是培養(yǎng)他人和創(chuàng)新性,自我控制和人際敏感并列第三位,問題分析、影響力、關系建立和溝通并列第四位。本研究結果一方面整合了目前相對比較散亂的中小學校長勝任力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可以為開展標準化的中小學校長勝任力培訓提供實證依據(jù)。
中小學校長;勝任特征;元分析
我國學者對中小學校長勝任力模型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以特定地區(qū)的校長為研究對象的實證研究,但對其共性目前涉及較少,表現(xiàn)為至今還未建立起類似英美等國的全國性校長勝任力通用模型①。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后期由美國中學校長協(xié)會(NASSP)建立了中學校長勝任特征指標體系,英國則在上世紀90 年代初,由英國原牛津多科技術學院(Oxford Polytechnic)與中學校長協(xié)會(the Secondary Heads’ Association)合作,成立了國家教育評價中心(NEAC),該中心按美國模式開展學校管理者勝任特征研究②。相對于英美由中學校長協(xié)會組織的勝任力研究,我國學者的研究對象、方法乃至結果都有待整合。比如單從研究對象而言,有的研究將中小學校長作為一個整體③,有的則將中學校長和小學校長作為不同的研究對象④,構建的模型差異較大,勝任特征的命名也不盡相同。這種狀況雖無礙于勝任力研究的理論探討,但卻不利于通過構建的勝任力模型開展標準化培訓。當前,我國中小學校長培訓面臨實效性差的困境,培訓針對性不強⑤。所以,有必要盡快構建勝任力通用模型,應用于我國中小學校長的培訓。通用模型的構建是一個類似選取最大公約數(shù)的過程。方法通常有兩種,一是通過大范圍取樣開展實證研究,然后提取不同樣本之間的共同特征。這種方法準確客觀,但操作難度大,成本較高;二是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礎上開展元分析研究。元分析是對已有研究結果的綜合量化分析,它可以對不一致的研究結果進行整合,需要研究者完整地收集所有的研究文獻,從中準確地抽取必要的資料。這種方法簡便易行,成本較低,但要以前人的研究成果為基礎。需要說明的是,元分析不同于傳統(tǒng)的文獻綜述。文獻綜述未使用任何系統(tǒng)方法來對所綜述內容的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定量綜合,因此常常只是羅列以往的研究結果,研究結論不可避免帶有主觀性。元分析以原始研究結果為單位,強調對有關研究進行全面的文獻檢索,有明確的文獻納入和排除的標準,系統(tǒng)地考慮了研究對象、方法、測量指標等對分析結果的影響,對納入文獻進行嚴格評價,并在此基礎上對結果進行定量綜合。所以,與傳統(tǒng)的文獻綜述相比,元分析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各種偏差,確保結論的科學性、客觀性和真實性⑥。
構成勝任力模型的基本元素是勝任特征,所以,構建通用勝任力模型的實質,就是抽取各模型中共同勝任特征的過程⑦。本研究將全面回顧近十年來我國學者關于中小學校長勝任力模型的實證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構建勝任力通用模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將2005年1月-2014年12月符合元分析標準的國內資料作為研究對象,內容為中小學校長勝任力模型構建和勝任力理論綜述。納入文獻的標準是:(1)對中小學校長勝任力模型進行了實證研究;(2)有明確的勝任特征命名或定義;(3)如果學位論文與期刊論文內容重復,只選取學位論文。
(二)研究過程
首先,以“勝任力模型”、“勝任特征”、“中小學校長”為主題詞及關鍵詞進行檢索,查找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CNKI,2005-2014年)、萬方數(shù)據(jù)庫(2005-2014年),語種僅限于中文,共檢索到相關文獻47 篇,根據(jù)文獻納入標準,篩選出符合標準的文獻14篇,其中,學位論文8篇,期刊論文6篇;然后,確定各研究樣本量。勝任力研究常用的方法包括訪談法和問卷法,本研究中將使用這兩種方法的文獻一并納入,樣本量包括訪談人數(shù)和問卷調查人數(shù)的總和;最后,提取各研究中的勝任特征,并根據(jù)美國中學校長協(xié)會(NASSP)的勝任特征定義統(tǒng)一命名。提取過程不考慮模型是一階或二階,只提取具體的勝任特征。如果有研究分列基準特征和卓越特征,則只提取卓越特征,因為勝任特征是能將績效優(yōu)秀者與績效平平者區(qū)分開的一組特征⑧。全部數(shù)據(jù)錄入SPSS19.0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一)基本情況
全部研究的樣本總量2998人,最少6人,最多755人,平均200人(取整數(shù)),勝任特征共計224項,最少6項,最多32項,平均15項(取整數(shù))?;厩闆r詳見表1。
表1 我國中小學校長勝任特征研究的基本情況表
*劉維良(2012)將中小學校長分別研究,所以記兩項獨立研究,樣本量和勝任特征也分別記兩項。
(二)勝任特征的頻次分析
由于各研究者對勝任特征的命名存在差異,所以有必要先統(tǒng)一勝任特征命名,然后再做頻次分析。頻次分析可以提煉出通用勝任力模型所包含的具體的勝任特征,并按重要性排序。統(tǒng)一命名的方法是,首先,根據(jù)美國中學校長協(xié)會(NASSP)的勝任特征定義,對照各研究者的勝任特征定義,將名稱或概念內涵一致的勝任特征提取出來,有些研究沒有說明具體的勝任特征內涵(期刊論文篇幅所限,都沒有給出具體的定義),則根據(jù)勝任特征命名來選取。然后,對余下的勝任特征逐一根據(jù)其概念內涵歸類,并使用頻次最多的名稱來命名。沒有具體定義并且名稱也無法歸類的勝任特征,不符合通用模型的納入標準,予以剔除。完成勝任特征的統(tǒng)一命名后進行頻次分析,根據(jù)前文計算的勝任特征平均數(shù),提取頻次排序前15位的勝任特征,具體結果見表2。表2中的序號與表1相同,為避免重復,省略了研究者及時間(具體見表1),為方便讀者對照,各勝任特征同時使用中英文命名。
表2 我國中小學校長勝任特征(前15位)頻次表
(一)勝任特征分析
根據(jù)頻次分析,領導力 (leadership) 在所有15項研究中出現(xiàn)了14次,排在第一位。NEAC將領導力列為英國中學校長的勝任特征之一,根據(jù)其定義,領導力是讓他人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能識別團隊所需的指導,能和團隊有效的溝通,能夠指導團隊完成任務。Hoda(2012)的元分析研究也將領導力列為教育管理者的一項重要勝任特征,說明中小學校長的組織、協(xié)調和指揮能力存在著跨文化的一致性。本研究結果則進一步指出,領導力是我國中小學校長最關鍵的勝任特征。
排在第二位的是培養(yǎng)他人 (training others) 和創(chuàng)新性 (creativity)。根據(jù)戴瑜(2008)的定義,培養(yǎng)他人是識別和挖掘教師的優(yōu)勢和潛能,用人之長,使其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作用,實現(xiàn)學校團隊與成員共同成長。NASSP和 NEAC都沒有這項勝任特征,或許與英美國家強調個人成就的個體主義文化有關,而我國更強調知人善任、提攜后輩的集體主義文化。西方文化更加重視管理者的分權,或許這是西方文化培養(yǎng)他人的一種方式。創(chuàng)新性是指不受陳規(guī)和以往經驗的約束,不斷改進工作學習方法,以適應新的教育形式發(fā)展的要求。NASSP和NEAC也都沒有這項勝任特征,可能是因為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發(fā)展的轉型期,教育體制改革過程中需要校長與時俱進變革創(chuàng)新,只有適應改革的要求,才能抓住發(fā)展機遇。
自我控制 (self-control) 和人際敏感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并列第三位。根據(jù)戴瑜(2008)的定義,自我控制是指能自我約束、自我管理、以事業(yè)心、使命感、社會責任感、人生理想和價值觀作為基礎。人際敏感則等同于NASSP和 NEAC對敏感性的定義,指的是能感知他人的需求和關注點,能解決紛爭,能從容對待不同背景的人,能有效處理情感問題,和不同人溝通不同信息。Yirci(2014)的研究發(fā)現(xiàn),校長的共情和激勵能力,是衡量其是否勝任的一項重要評價指標。另一項針對我國高效能校長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校長的情商水平、人際技巧和共情能力,與組織能力和影響力一樣是重要的勝任特征。
并列第四位的勝任特征有四項,問題分析 (Problem analysis) 指能帶著目的搜集信息,通過相關數(shù)據(jù)分析信息,判別問題情境中的重要影響因素。影響力(Influence) 則與校長的人格魅力有關,指的是為了師生贊成或支持自己的態(tài)度、觀點或行為,采取說服、示范等方法使師生信服、贊同的能力。關系建立 (Relationship building) 是指有目的、有計劃地為改善或維持某種關系而進行實踐活動的能力,能與上下級、社區(qū)建立聯(lián)系,并利用關系處理危機的能力,根據(jù)該定義,這里的關系更多指的是校長們的社會資源和社會活動能力。溝通 (Communication) 則是指在工作中妥善處理各類型的人際關系,促成相互理解,獲得支持和配合的能力。NASSP和 NEAC都將溝通分為口語溝通和書面溝通兩種形式。此外,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重視口語和書面溝通等言語之外的非言語溝通內容。
(二)通用勝任力模型的構建
本研究通過回顧國內十年來關于中小學校長勝任力研究的文獻,使用元分析的方法,初步構建了我國中小學校長的勝任力通用模型。研究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勝任特征的統(tǒng)一命名,盡管有的研究給出了勝任特征的概念內涵,但仍需要研究者綜合判斷各種定義的內涵是否一致,而有的研究只是給出了勝任特征的名稱,如果將這類研究完全剔除,又面臨取樣過少、研究結果不具代表性的局面,所以在統(tǒng)一命名的過程中難免會有疏漏和歧義。另一困難是勝任特征數(shù)量的確定,文獻中最多的勝任特征有32項,最少的則只有6項,差異很大,反映出目前我國針對中小學校長勝任力研究尚處于爭鳴階段,未來還需要不斷擴充這一領域的研究。在確定最終的特征數(shù)上,本研究根據(jù)統(tǒng)計學原則,當一組數(shù)據(jù)存在極大值和極小值的時候,采用平均數(shù)來代表總體是不恰當?shù)模m宜的方法是采用眾數(shù)。15項研究中,有3項研究提取了包含9項勝任特征的模型,所以本研究采用眾數(shù)作為通用勝任力模型的特征數(shù),即9項。這9項特征具體包括:領導力、培養(yǎng)他人、創(chuàng)新性、自我控制、人際敏感、問題分析、影響力、關系建立和溝通。需要說明的是,9項特征并非全部研究的最大公約數(shù),因為最少的一項研究只提取出6項特征,這9項特征是所有特征數(shù)中出現(xiàn)頻次最多的,即研究者們普遍認為重要的勝任特征。
(三)勝任力通用模型的應用價值
本研究的價值在于從研究對象、方法和結果上梳理了十年來相對比較散亂的中小學校長勝任力研究,并初步構建了一個包含9項勝任特征的通用模型。從樣本的代表性來看,本文匯總了華北、華東、華中、西南、華南等地區(qū)的實證研究文獻,研究結果可以為上述地區(qū)開展中小學校長勝任力培訓提供依據(jù)。同時,本研究結果也可以為其他地區(qū)將來的中小學校長勝任力研究提供借鑒,通過樣本的積累,不斷擴展修訂我國中小學校長勝任力研究成果,進而最終構建全國范圍內的統(tǒng)一模型。另外,本研究參考NASSP的研究結果,只提取了各勝任力模型中具體的勝任特征,并沒有進一步建立二階模型。因為校長培訓的結果具體要落實到各項勝任特征的考核上,所以從應用的角度來看,進一步構建二階模型的意義不大。今后的工作重點,是根據(jù)各項勝任特征的操作定義,制訂相應的培訓課程,然后有目的地開展校長勝任力培訓。
注 釋:
①林天倫、陳思:《我國中小學校長勝任力研究述評》,《教育科學研究》2012年第6期。
②張東嬌、胡松林.:《英、美中小學校長勝任特征模型對中國校長管理制度的啟示》《比較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③戴瑜:《中小學校長勝任力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④劉維良:《基于勝任力模型的中小學校長基準模式和卓越模式研究》,《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
⑤朱廣清:《基于勝任力的中小學校長培訓策略》,《校長培訓》2010年第5期。.
⑥夏凌翔:《元分析方法的幾個基本問題》,《山西師大學報》2005年第5期。
⑦劉黔川、高永惠:《基于元分析的職業(yè)通才勝任力模型探索》,《學術論壇》2011年第7期。
⑧劉澤文等:《大學生就業(yè)通用勝任力模型的建構》,《人類工效學》2010年第1期。
⑨李麗娜:《中小學校長勝任特征實證研究》,昆明:云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⑩趙利娟:《中小學校長勝任特征的行為事件訪談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責任編輯 陳振華)
A Meta-analysis of Principals’ Competences
LIU Lili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constructing a general model of principals’ competences,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in the past ten years, including eight dissertations and six articles, with a sample of 2998 principals and 224 items of competences. Through a meta-analysis, we construct a general model of principals’ competency involving nine items of competences. Frequency analysis shows that among all the competencies, leadership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mpetence, the second in importance are training others and creativity; the third are self-control and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nd the fourth are problem analysis, influence, relationship building and communication. On the one hand,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tegrate the relatively scattered outcomes about principals’ competency research; on the other hand, they can provid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standardized competency training for principal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principals; competence; meta-analysis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4.006